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总9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10.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是指环境保护部门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规划布局和清洁生产要求及专业工程验收规范,运用相关的管理制度(环境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一切建设项目依法进行的管理活动。
11. 环境信息公开: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如区域环境质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突发环境事故信息、企业产品环境信息、企业环境行为等。
12. 环境绩效评估: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标准、评价模型,通过综合比较和计算,确定和评价一个组织环境绩效的方法,它是环境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技术方法。
13. 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危险废物通过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毒害性及生物蓄积性、遗传变异性、刺激性等有害特性,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极大危害。
二、填空题:
1. 环境规划的目的是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 环境规划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
任务:系统协调发展,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理论基础: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在环境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时间、空间合理安排。
3. 我国环境规划发展的四个阶段:探索阶段、研究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
4. 环境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应有一条主线和一个核心,使之整体系统化。
环境规划的制定、实施、检查和完善就是这条主线,核心就是环境目标。
5. 环境规划具体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战略,其所做的宏观战略、具体措施、政策规定,为实行环境目标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依据。
6. 环境规划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指标和各项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给人们提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可以指导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科学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7. 五年环境规划是各种环境规划的核心。
8. 环境规划按照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可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
9. 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质上是以功能区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目标。
10. 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进行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目标属性具有可测性和可理解性。
环境指标体系用于表征环境规划目标。
11. 我国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七个方面,其中方案优化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
12. 水环境规划的类型:水质控制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
13.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有三个层次,其中管理规划的重点是计划策略层。
14. 区域环境管理是环境管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15. 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保证。
16. 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是多种多样界面上的人类社会行为和行动。
17.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是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运行的行为协同起来,把三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
18.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全球共同联合行动,这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球上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19. ISO14000标准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OHSAS18001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呈现出一体化的倾向。
20. 作为一项管理制度必须具备强制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不定项选择:
1.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系统整体性、综合交叉性、区域分异性、动态响应性、信息集成性、政策应用性。
(多选)
2.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宣教手段。
(多选)
3. 按照环境物质流划分,环境管理可分为: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
(多选、填空)
4. 环境预测的类型:警告型预测、目标导向型预测、规划协调型预测。
(多选、填空)
5. 建立环境规划指标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多选)
6.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指标、社会经济指标、污染源指标、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指标、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多选)
7. 环境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环境保护投资分析、技术力量分析、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公民素质分析、控制对策分析。
(多选)
8. 环境规划决策的特征:非结构化特征、多目标性特征、基于价值观念的特征。
9. 在环境规划中,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决策分析技术方法大体包括:费用效益(效果)分析、数学规划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三种基本类型。
(多选)10. 货币的评价化技术方法:直接市场价格法、人力资本法或工资损失法、机会成本法、资产价值法、工资差异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
(多选)
11. 目前,用于环境规划中的数学规划决策分析方法主要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以及动态规划等。
(多选、填空)
12. 最优规划包括:排污口处理最优规划、均匀处理最优规划、区域处理最优规划。
(多选、填空)
13. 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的措施:清洁生产工艺、浓度控制法、总量控制法、污水处理、污灌、氧化塘。
14. 环境规划DSS是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 ABCDE。
A. 规划决策者
B. 环境系统
C. SDSS软件
D. SDSS 硬件
E. 用户系统界面
15.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可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文化区、交通稠密区、清洁区。
四、简答题:
1. 环境规划的作用(计5点,每点展开答,5分)
答:⑴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⑵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社会活动有密切联系,必须将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进行综合平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环境规划就是环境保护的行动计划,为了便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环境保护的目标、指标、项目和资金等方面都需要经过科学论证和精心规划。
⑶
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根据环境的纳污容量以及“谁污染谁担削减责任”的基本原则,公平地规定各排污者的允许排污量和应削减量,为合理地、指令地约束排污者的排污行为、消除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⑷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生活的重要指标,又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源泉,在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条件下,特别是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讲,如何用最小的资金,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显得十分重要,环境规划正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保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的有效措施。
⑸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环境规划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指标和各种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给人们提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可以指导环境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科学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环境规划具体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战略,其所做的宏观战略、具体措施、政策规定,为实行环境目标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依据。
2. 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计6点,每点不需要展开答,5分)
答:①、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②、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③、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④、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⑤、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⑥、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3. 三种生产理论(含义、相互关系、意义,5分)
答:含义:①、物质生产: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其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该过程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②、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③、环境生产:指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相互关系:三种生产理论认为,这三种生产活动构成一个整体,物质在这个环状结构中循环运动。
如果任何一种物质在这个系统中的流动受阻,都会危害世界系统和谐运动与持续发展。
反过来或者可以说,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取决于物质在这三种生产之间流动的畅通程度。
意义:三种生产理论表明,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学原则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
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的一切行为协同起来,把三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
这也就是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4. 环境系统规划的决策分析模式(两点,需要展开答,5分)
答:根据环境规划决策分析基本框架,在实际应用中,系统规划的决策分析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基于最优化技术来构造的环境系统规划决策分析模型,可称之为“最优化决策分析模型”;另一种是基于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系统目标的模拟分析,从而选择满意方案,可称之为“模拟优化决策分析模型”。
环境系统规划的“最优化决策分析模型”
,通常是利用数学规划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一次求解行动方案的决策分析过程。
其定量化程度和计算机化程度高,但须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简化以建立模型,因而存在局限性:①优化过程的目标函数是单一的,经常需要将其它目标因素表达为约束条件,以致往往并不与实际的规划控制方案相对应。
②决策分析过程不便于决策者参与和其它专家的参与。
③数据不足时,建模困难、可靠性差。
“模拟优化决策分析模型”是直接基于环境规划决策分析的对策一目标树框架,就各个备选组合方案,分别进行多种目标和综合指标的模拟(包括环境质量、费用及社会影响等)和评估的决策分析过程。
该过程基于多目标决策的基本思维方式,可以提供综合目标对应的协调方案的决策分析信息。
同时该过程又便于决策者、分析者、受影响者以及有关专家的交流和参与,从而有利于对各种方案的相对优劣程度得出较为统一和适当的认识。
因此,“模拟优化决策分析模型”往往成为进行复杂系统规划决策分析常采纳的方式。
5.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
(计8点,5分)
答: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2.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3.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4.上下游、区域间互相兼顾,适当考虑潜在功能要求;5.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6.与陆上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7.对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的影响;8.实用可行,便于管理。
6. 水污染控制单元及其划分。
(定义,计4点,5分)
答:在水环境规划中,水污染控制单元是由源和水域两部分组成的可操纵实体。
水域是根据水体不同的使用功能并结合行政区划而定,源则是排人相应受纳水域的所有污染源的集合。
根据对水环境污染的分析,并考虑行政区划、水域特征、污染源分布等特点,将源所在的区域与受纳水区域划分为若干水污染控制单元:
1.对于每一个单元,可单独进行环境评价,实施不同的控制路线。
2.针对不同的水质目标和不同的污染物,同一区域可以有多种控制单元的划分方案,以适应解决不同的环境问题的需要。
3.在每一个控制单元内,污染物排放清单应齐全,水域控制断面应有常规监测资料。
4.对各控制单元间的相互影响,应根据水量与质量平衡关系,通过污染物的输入和输出来定量表达。
7. 大气环境规划的综合防治措施。
(需要加以衔接,5分)
答:(1).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集中供热、采用有效的治理技术、实行清洁生产、控制移动源的排放。
(2).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大气污染源合理布局、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区。
(3).植物绿化:植物净化、合理设置绿化隔离带。
8. 贯彻“预防为主”政策,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5分,待定)
答:一是按照“三同步、三统一”方针,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进行综合平衡,这是从宏观层次上贯彻“预防为主”政策的先决条件;二是环境保护要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项结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贯彻预防为主政策的根本保证;三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减少新污染的产生,这是从微观层次上贯彻预防为主政策的关键。
五、案例分析(共1道题,10分)
针对一次性餐盒污染防治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10分)答: 1. 不同的学科针对一次性餐盒污染防治研究的内容:①.环境科学:研究塑料餐盒化学组分、潜在的有害成分、自然环境降解规律、对土壤、大气、景观的环境影响等等。
②.环境工程:研究制造污染较少的纸质餐盒或更容易降解的塑料餐盒;研究塑料餐盒的工程填埋、处理、焚烧、资源化技术等等。
③.环境管理:通过法规、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规范、控制和调整一次性塑料餐盒生产、消费、回收、处理,其中涉及到一次性餐盒“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中多个主体的利益和行为关系,形成表现为制度、机制、体系、体制等形式的相关主体的行为规则,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污染的目标。
2. 启发:采取符合经济规律的市场手段,辅之以监督、检查、罚款等行政手段,构建起一次性餐盒环境管理的制度体系,从而规范和控制了一次性餐盒在“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理处置”全过程中的物质流动,使其污染得到根本性控制。
另外,通过这一环境管理体系,有关一次性餐盒污染的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工程技术也得到了有效应用。
一、不定项选择:
1. ()是根据国家环境法律规定的落实地方政府责任的行政管理制度。
(A C)
A.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B. 污染限期治理
C.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D. 污染强制淘汰制度
2. 环境管理是针对()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C )
A. 环境污染
B. 原生环境问题
C. 次生环境问题
D. 生态破坏
3. ()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B )
A. 环保部门
B. 地方政府
C. 行政主管部门
4. 环保部门在海洋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具有()。
(C )
A. 执法监督权
B. 执法权
C. 监督权
D. 管理权
5. 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政策是()。
(C )
A. 预防为主
B. 谁污染谁治理
C. 强化管理
D. 可持续发展
6. 推动环保事业的直接动力是国家政府,而根本动力是()。
(A )
A. 社会公众
B. 环保部门
C. 决策者
7. 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的管理。
(B )
A. 物
B. 人
C. 技术
D. 资金
8.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向()发展。
(ABC)
A. 资源利用合理化
B. 生成过程无害化
C. 废物产生最小化
D. 资源利用最大化
9. 环境管理的特点包括()和决策的非程序化。
(ACD)
A. 区域性
B. 广泛性
C. 综合性
D. 社会性
10. 自然生态系统类的自然保护区包括()。
(ABCDE)
A. 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
C. 荒漠生态系统
D.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E. 海洋和海域生态系统
二、判断题:
11. 强化管理是以管促治思想的产物。
(√)
12. 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前者不仅强调当时人的公平,更强调代继之间的公平。
(√)
13. 从行为科学角度看,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的行为和需求进行改造的。
(√)
14.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等。
(√)
15. 各级地方环保部门对一般建设项目和废物进口项目有相同管理权。
(×)
16. 全过程控制包括末端控制,因此全过程控制可以代替末端控制。
(√)
17. 管理制度和措施属于同一范畴,二者可以等同看待。
(×)
18. 实现公众广泛参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是前提,而环境教育是基础。
(√)
19. 环评师重要的法规制度,一切建筑项目都需要进行环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