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综合性作业及要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一(综合性作业)及要求
全面理解此次修订课程标准的背景,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试论它给我们客观认识教育对象(学生)和教育本身带来的启示。

1.国家此次通过几番讨论、修改,最终形成2011版课程标准,是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变化的反映,当然也是学界和教育界对教育对象(学生)和教育本身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因而必然会长期地影响我们的对教育对象(学生)和教育本身的认识。

教师既可以多角度,也可就某一点启示展开论述。

2.容许从课程学习的内容里简要复述与引用,但不希望机械抄袭,缺乏自身感受和认知。

字数建议1000字左右。

我对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解
仁化县董塘中学张祖锐
通过对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2011年版)修订课程标准的背景》的学习,觉得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一件大喜事。

通过认真学习,深刻地到它从传统的政治教育向真正的思想品德倾斜。

针对教材内容修编及教学目标确定的变化,思想品德老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也有了新的要求。

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品课是一门集社会性、时代性、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是这一次思想品德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本课程的灵魂,决定着课程的方向,规定着课程的基本特征。

这里的思想性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第二部分是共同理想,全国人民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

第三部分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主要就是创新精神。

最后是荣辱观。

这四个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原则,共同理想是一个基本的方向和动力,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内涵或者称之为文化基础,它是一个价值的基础的东西。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行为规范。

思想性和人文性其实就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

比如说在社会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和民族文化都在其中。

还有荣辱观中也涉及到精神和文化的东西,比如说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辱。

这个荣、辱涉及到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

注重指导思想的灵魂和方向作用,同时丰富它的人文内涵,是《标准(2011年版)》重点强调的重点之一。

在以往的思品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思品课的政治性,忽视了思品课的“人文性”,思品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思品的感觉,使初中思品课教学缺少了人
情味,远离初中生的生活,严重地影响了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效果。

反观世界各国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则十分重视“人文件”和“渗透性”教育。

它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没有思品课的名称,也没有强调政治性,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思想思品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富有人情味,学生容易接受。

而且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牛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问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总体来说,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三维目标的明确性与内容科学性的统一
首先体现在思想品德课的具体内容上,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何实现这个目的。

跟过去相比,表述方式有了变化,《标准(2011年版)》清晰的将其归结为六个主要价值,将原来的七个进行了整合归结为生命、环境、品质(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等)、创新(劳动和创新,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公民意识和爱国精神(爱祖国爱人民,全球意识等)等六个主要价值。

其次是把价值•态度•情感统一起来。

如把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与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等统一起来,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言是一致的、一体的。

我们对生命有了最基本的认识以后,才能反映到自尊自信上。

最后是突显现代社会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特征,吸纳了先进的社会价值,与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连接起来作为统一的目标。

如自主自立、公共精神(它是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关注公共话题,积极的参与对公众的公共问题的讨论、处理、解决、参与能力表态,最终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公民公共精神的意识、能力,是社会法制和民主的体现)、公民意识、国际意识等。

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是等值的,教师要从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基础背景的实际出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整合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优化发展。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应是学会、会学、乐学的统一。

3、品德的教育性和时代性相结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打破了原来的一些框框,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

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

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在道德教育方面,新课程标准新增和突出了下列内容:(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门)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事情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3)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4)知道每个行为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6)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做人的基本要求,了解社会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7)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为善;(8)知道人在人格、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9)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宽容和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10)懂得以平等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11)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平等意识;(12)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更贴近于生活,符合青少年的思维能力。

对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随之相出现的“经济成分和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2]等“四个多样化”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新变化束手无策,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缺乏有效性。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最终价值体现在能科学的回答、解决现实问题上,因此思想品德工作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而现阶段的思想品德工作在面临新的形势下,对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是完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的现实的需要。

3、社会生活性与社会实践性相结合
第一坚持开放的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围绕社会现实和少年儿童需求寻找教育主题;第二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提倡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参与公共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第三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成长的体验,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第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发掘学生潜能,积极适应社会;第五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

在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
脱离的现象,在一些有关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思想政治课,认为思想政治课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该课程建构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对《标准(2011年版)》重点的把握上,我们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的同时,又突出了人文性,即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来培养学生;面对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冲击,更加注重挖掘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以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开拓创新,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更加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又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的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实践、体验、创造,达到知与行的统一,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

4、心理健康教育性与品德形成性的有机结合
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信)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

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新课程标准在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1)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2)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3)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4)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
热情开朗的性格;(5)了解教育工作特点,积极与教师迸化,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9)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

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10)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11)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