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校本教材的开发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初中音乐教学
■张羽军 (贵州省思南县三溪初级中学 565100)
【摘 要】初中音乐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延续,其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及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
为此,音乐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以情感体验的方式,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090-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的推进,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开始普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初中阶段是小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由于学生的思想及心理不够成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初中开展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教学在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净化学生的心灵及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应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初中音乐教学,并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改变教学现状,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
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
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
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的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二、利用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
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
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
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
另外在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地区优秀的音乐作品。
在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姿态,通过音乐为学生打开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音乐更生活化,提高学习的兴趣,令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
三、音乐为桥,培养学生能力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
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教师可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这样不仅可以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而且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四、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学生的音乐兴趣、潜能有很大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不一样。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准去对待学生,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的差异,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把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感,充分肯定每一位同学,让他们享受音乐的乐趣。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素质教育。
而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易接受性的育人观成为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情感等身心健康的发展。
音乐教育中能体现出美学教育,德育教育等很多关系中学生人格发展的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重视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塑造学生完美人生的有效措施。
总之,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立足于学生音乐欣赏及感情升华,实现当代音乐情感、音乐表达及音乐文化等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意识到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节奏中学会欣赏周围事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精神境界。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校本教材的开发及应用
■邓 琼 (昆明重工中学 云南 650203)
【摘 要】思品学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应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推动教师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同时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提升学校教育办学特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本教材开发;应用尝试;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090-02
一、什么是思想品德学科校本教材开发
校本教材是学校结合本校实际,通过深入挖掘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周围的一切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适合本校学生学习发展的教材。
校本教材的有效开发,是由学校实际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开展的一门课程,能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和环境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的课程。
校本教材的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学生的兴趣是非常广泛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开发校本教材,在活动中经过老师的引导和指点,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充分发挥,并且还能更多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就初中思想品德课校本教材的开发而言,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教材知识内容抽象性、滞后性、枯燥性等特点,在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性、可操作性前提下开发,在联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接触社会生活的实际经历和范围内予以挖掘,从而体现校本课程的时代性、综合性、探索性、人文性、实用性特点,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二、我校关于初中思品课校本教材开发及应用的几点尝试
1.专题化。
专题化学习是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传统教学是建立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基础上的,教学围绕教材和大纲,讲授以知识点为基础,教学主要局限在教室和校园。
在校本教材中实行专题化学习,建立一种基于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和不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中学政治组三位老师的努力下,我们分工协作,编写了《初中生交往与道德》、《遵规守纪心中有法》、《爱我中华认识国情》三个大专题的校本教材。
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文明交往、崇德向上、把握底线、追梦中国人等系列小专题的学习活动。
2.精细化。
精细化学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拥有改革校本教材、促进校本教材发展的潜力。
校本教材一般实行以探究和体验为主要方法的综合性学习,推行精细化学习,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校本教材《初中生交往与道德》、《遵规守纪心中有法》、《爱我中华认识国情》每个专题每个课时的学习,都精细化至《学习目标》、《情境设置》、《探究体验》、《拓展升华》四个环节。
四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集教案、学案于一体,学生在校本教材的指引下明确学习任务,自由分组、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可操作性强。
其中,很多就是社会生活或者学生自身中的“热点”问题,这些“热点”所涉及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契合品德学习生活化的特点,其教学模式是可复制、可推广的。
3.本土化。
热爱祖国,必先热爱家乡;热爱家乡,必先了解家乡,牢固树立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信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的感情。
乡土背景知识切合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广大中学生的兴趣,也是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而以往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
在思品校本教材的应用中,所需事例从云南省、昆明市、甚至是昆明重工中学的师生选材,极大地体现了校本教材本土化的特点。
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讲起,可以个性化地满足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强化榜样的力量,一方面增强其爱国爱家情怀,另一方面又从小处着眼,培养学生融入社会,提升素养。
4.活动化。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心共筑重工教育梦”的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思品校本教材怎样从文字变为行动,活动是最好的载体。
初一年级的“感恩父母”系列活动,初二年级的“法治进校园”系列活动,初三年级“备战中考、做勇敢的追梦人”系列活动,还有以学校牵头组织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种主题活动。
这些异彩纷呈的活动,成为了中学思品课校本教材开发及应用的主阵地,也为思品教师的课堂拓展了广度和深度。
90
三、中学思想品德课校本教材开发及应用的反思
1.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引领和实现。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及应用要以科学性为基础,以教育性为目的,以实践性为生命,以趣味性为载体,从学生实际出发,捕捉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理论的闪光点,联系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的新发展,特别是要善于联系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思品理论学习注入新的生命力、说服力,使政治课知、情、信、意、行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2.使思品校本教材的开发及应用系统化。
目前我校的思品校本教材开发及应用还较为零散。
在校本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思品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整理自己的教育思想,开发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成果,丰富学校教育资源,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实用的校本教材体系,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课题研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拓宽校本教材教育领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研究教师自身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带动教研组高质量建设,提升学科教科研内涵,为学校发展增添活力。
3.校本教材的开发辐射面不够广。
在中学思想品德学科校本教材的开发及应用过程中,除了政治组的三位老师亲力亲为,学校、年级组也是重要的依托。
家长、社区的力量还未完全发挥出来,这是今后我们校本教材开发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001年6月.
[3]《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4]《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年9月.
感恩教育之我见
■周秀娟 (吉林省梅河口市解放街中心校 135000)【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091-01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一、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
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
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为人的基本条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谁都有窘迫的时候,窘迫的时候施人以援手对被救者是一种帮助,对施救者也是一件乐事。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
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一代伟人邓小平古稀之年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诗人艾青他的诗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些真实的故事,感动于人对生命的关爱,感动于人对生命的尊重。
当我们每天享受着清洁的环境时,我们要感谢那些保洁工作者;当我们迁入新居时,我们要感谢那些建筑工人;当我们出行,要感谢司机……懂得感谢,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
小学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父母之恩。
“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恩情大。
小学教科书从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彩那天》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悟等。
2.祖国之恩。
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有辽阔的疆土,还有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和众多的炎黄子孙。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的文化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芦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
3.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
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地球是人类的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壮怀激烈,因为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精魄所在;《桂林山水》、《趵突泉》、《五彩池》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壮观,是我们心之所系,魂之所依,梦之所牵。
4.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
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
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5.人民之恩。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
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
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如《锄禾》的拓展教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改动一字,变成知恩报恩的语句———我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关爱别人、帮助别人。
三、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做事,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而感恩教育则是四大教育支柱的综合体现。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孩子如何学习,更要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
我们感谢父母,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感谢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他人关心和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
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让感恩教育成为学生重要的必修课。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1.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
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式式的犯罪等。
2.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
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
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
3.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孩子只有将道德原则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自己的原则,越来越少的依赖成人给与他们的道德引导。
反复讲道德行为付诸实施,德育目标才会实现。
“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
在学生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感恩于赋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感恩于给自己知识的老师,感恩于帮助、关心和爱护自己的那些人,感恩于祖国,感恩于大自然……就在学生的心灵中播种了爱心和希望,消融了许多的不满与不幸。
再把这种感恩之心付诸于行动,并长期坚持下去,我们就收获了学生高尚的品格,实现了我们的育人目的。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
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