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性评估报告范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 前言 (1)
1.1评估任务由来 (1)
1.2评估工作依据 (1)
1.3评估工作目的任务 (2)
1.3.1 主要任务 (2)
1.3.2 要求 (2)
2 评估工作概述 (3)
2.1工程概况及征地范围 (3)
2.1.1工程概况 (3)
2.1.2征地范围 (3)
2.2以往工作程度 (3)
2.3评估级别与评估范围的确定 (4)
2.3.2 评估范围 (6)
2.4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6)
3 地质环境条件 (8)
3.1气象、水文 (8)
3.1.1 气象 (8)
3.2地形地貌 (10)
3.3地层岩性 (16)
3.4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 (20)
3.4.1地质构造 (20)
3.4.2区域地壳稳定性及地震 (21)
3.5工程地质条件 (23)
3.6水文地质条件 (24)
3.7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5)
3.8小结 (25)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5)
4.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标准 (25)
4.2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26)
4.3地质灾害危险性及现状评估 (27)
4.4小结 (27)
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7)
5.1本工程建设的施工特点 (28)
5.2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的地质灾害 (28)
5.2.1 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8)
5.2.2 工程建设加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9)
5.3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 (29)
5.3.1工程建成后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 (30)
5.4预测评估小结 (31)
6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预防措施 (31)
6.1综合评估原则 (31)
6.2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32)
6.3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33)
6.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4)
7 结论与建议 (35)
7.1结论 (35)
7.2建议 (37)
附图:
1、xxxx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分区平面图
2、xxxx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
1 前言
1.1 评估任务由来
20__年3月6日,受xxXX公司的委托,四川xx岩土工程XX公司承担了xxxx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收到XX公司立即成立项目部并派技术人员对该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及周边地质环境进行了实地调查,且搜集了拟建场区附近的区域水文、地质等资料。

评估工作严格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附件1)开展工作和编写相应的评估报告。

评估单位资质证书为:川国土资地灾评资字第(20122212064)号,资质等级为乙级。

1.2 评估工作依据
xxxx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
《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5]1167号);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
《南充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XX省地质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队,1977年);
《南充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XX省地矿局航空区域地
质调查队,1980年);
《xxxx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委托书》及其他评估工作执行技术标准和相关文件。

1.3 评估工作目的任务
1.3.1 主要任务
根据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况、危害对象进行危险性评估。

本项目任务是在对xxxx场地进行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建设场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影响破坏程度和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场地区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设场地的适宜性,并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从源头上控制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1.3.2 要求
评估目的是为规划用地可行性论证及选址决策提供地质灾害防治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及人员的安全。

在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上,通过开展建设用地项目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工作,基本查明评估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构造区域稳定性、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地质灾害和不良工程地质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及其危险性现状评估,分析评价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现象作出预测及综合评估,提出场地建设的适宜性、地质环境保护建议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 评估工作概述
2.1 工程概况及征地范围
2.1.1工程概况
xxxx项目位于XX省XX市高坪区。

拟建项目分布于XX省XX 市高坪区境内,拟建工程交通较为便利,工程区位于XX市东部,交通便利。

该建设项目为新建斋公小区,用地性质为商住用地,该小区分为ABCD4个地块,建筑物包含多栋多层建筑物和小高层建筑物,其中3层建筑物共计58栋,住宅面积14500m2,6层建筑物共计123栋,住宅面积165820.28m2,6+1层建筑物共115栋,住宅面积174322.58m2,13层建筑物共计30栋,住宅面积173160m2,16层建筑物共12栋,住宅面积89280m2,总共住宅面积为617082.86m2。

2.1.2征地范围
该道路工程项目征地为新建xxxx(小区),用地性质为商住用地,占地面积约为533600m2(约800亩),项目征地类型主要为耕地及林地及老百姓民房等几类,均为永久征地,主要用途为新建xxxx项目(小区)。

2.2 以往工作程度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工作区所在区域先后进行过区域地质调查、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工作。

1、区域基础地质工作
区内基础地质工作,主要由XX省地矿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1980年完成的1:20南充区域地质调查,查明了包括XX市前锋区在内的地层
层序、岩性、接触关系、沉积建造及褶皱、断裂的分布特征。

2、水、工调查工作
1977年由XX省地质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的1:20万广安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查明了XX市水文地质特征,并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对区内地震基本特征及地壳稳定性、岩土稳定性等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简单评价。

综上,上述成果资料阐明了该工程建设所在地区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地震地质背景条件,为本次评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2.3 评估级别与评估范围的确定
2.3.1 评估级别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中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的要求,评估级别是依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确定的。

根据现场调查及收集资料综合分析:评估区位于四川盆地XX市高坪区境内。

评估区地处丘陵斜坡和丘间凹地,地势较平坦,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表一般为耕田土、第四系残坡积层,层厚较薄;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的泥岩、泥质砂岩;评估区内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水文地质条件对灾害形成作用较大;现状条件下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易引发地质灾害。

因此,根据表2-1可判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表2-1
xxxx项目,为民用建筑(小区),项目属于较重要建设项目(详见表2)。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表2-2
依据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附件《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结合建设项目重要性及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根据表2-3确定该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二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表2-3
2.3.2 评估范围
项目为面状工程,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等分析,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基本限于用地范围内,故评估范围在用地范围的基础上作适当延伸,场地位于丘陵区,场地四周为丘陵斜坡和丘间凹地,丘间凹地平坦开阔,丘坡整体坡度较缓,评估范围:以建筑红线为基础,附近有斜坡地形的扩大至斜坡坡顶一带,无斜坡地形的,则外延50m~90m作为调查范围,本次评估区总面积约986432.5m2,0.99km2,约1480亩。

东经:101°12′37.5″~101°13′15.6″;北纬:21°42′31.5″~21°43′27.2″。

2.4 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2.4.1 工作方法
在野外调查与室内资料整理、编绘图件中,充分采用了数字计算机技术,以保证成果精度。

整个评估工作按图2-1所示程序进行。

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⑴对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

⑵对评估区内已有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查明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态、危害对象,并对其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

⑶对规划建设项目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

⑷对规划项目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进行评估。

⑸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情况,综合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

⑹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
论。

图2-1 工作程序框图
2.4.2 完成工XX公司于20__年3月6日接受任务委托后,立即组织有经验的地质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经资料收集、野外调查、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室内成XX公司内审查,于20__年3月14日完成,提交《xxxx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完成的工作量见表2-4。

工作量统计表表2-4
3 地质环境条件
3.1 气象、水文
3.1.1 气象
XX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具有四川盆地底部共同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暖、春早、夏长、秋雨、云雾多,霜雪少。

春季大约80~85天,夏季则长达115~125天,秋季短至65~75天,冬季为85~110天,全年有霜期甚短,一般在60天左右。

春季花明,夏日风清,秋熟香溢,冬至温润,空气湿度大,阴天多。

在XX市气象台(站)收集了历年气象资料,其多年记录的气象特征统计数据表2-1如下
表2-1南充基本气候情况
高坪区内有一江四河,水系发达,流经境内20多个乡镇。

地下水储量约为0.3亿m3。

年均降水量在1100mm左右。

嘉陵江从XX县入境沿区境西北部边缘由北向南流经江陵、龙门、小龙、高坪、青居、永安、溪头7乡镇,全长约102km;近年平均流量878m3/秒,最大流量3.27万m3/秒,最小流量119m3/秒,径流总量276.98亿m3,年过境客水量269.78亿m3。

温6219.4℃,无霜期300天左右,年降雨量为1270.8毫米。

境内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但是,伏旱、绵雨、寒潮、低温、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

境内主要河流有一条江,嘉陵江属长江水系。

嘉陵江流经本区丘陵地时,河谷开阔,阶地发育。

河流切割山地时,形成峡谷。

如嘉陵江下游素有"小山峡"著称的沥鼻峡,温圹峡,观音峡。

评估区内有一水库,水库面积较小,名叫斋公山水库,该水库主要用
于当地的灌溉及生活,业主告知,在小区修建完善之后,该水库将会被改建为小区内的人工湖。

3.2 地形地貌
高坪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嘉陵江中游东岸。

XX市境南部,城区东部。

幅员面积812平方公里。

地理坐标东经106°02'至106°29',北纬30°45'至31°29'。

东北部与XX县相邻,南面与XX县接壤,西部以嘉陵江为界,与顺庆、嘉陵两区隔江相望。

高坪区属丘陵地区。

受地质、山脉、河流、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形成平坝、浅丘、中丘和低山地貌。

东部是华蓥山脉支系金城山,为全区最高点,海拔824.6米,全区地势东高西低,形成由东向西缓倾走势。

南边溪头乡火星村梯子湾靠嘉陵江边,是全区的最低点,海拔243米。

平坝地区分布在区境嘉陵江沿岸的江陵、龙门、小龙、高坪、青居、溪头等乡镇部分村社的一、二级台阶上,一般海拔280米左右,约占总面积的45%。

浅丘宽谷带坝地区,分布在区境腹地的东观、走马、老君、青莲、马家、喻家以及御史、长乐、龙门、擦耳石圭、斑竹等乡镇部分村社,海拔在300米左右,约占总面积的24%。

照片3-1评估区地形地貌
3.3地层岩性
除泥盆系,第三系外,从寒武系至第四系有不同程度的发育。

古生界分布局限。

其中,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在华蓥山复式背斜部出露。

二叠系在华蓥山中段,南段出露齐全。

中生界广布川东地区。

侏罗系分布广泛,白垩系仅出露于仪陇北半部。

新生界第四界主要沿长江、嘉陵江、涪江等主要河谷断续分布,面积狭小。

南充地层划分及组段特征:
三叠系。

自下而上分为三个统四个组:下统飞仙观组,嘉陵江组;中统雷口坡组;上统须家河组。

下统嘉陵江组,为一套浅海碳酸盐沉积,仅局部地区有泥岩,为区内的主要含盐层位。

据岩性岩相特征分为四段:一段、二段、三段、四段。

一、三段为碳岩,二、四段为白云岩。

厚483—644米。

岩性岩相稳定。

一段:灰色、青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

含牙形石等。

厚195—289米。

以下为伏紫红色泥,页岩结束,大套石灰岩为界。

灰岩层理发育,呈层清晰、层面平直,单层厚10厘米左右常见斑纹状、条纹状、层理状,缝合线发育,偶见角砾状构造。

二段:灰色,浅灰色至厚层状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灰色烟溶角砾岩、灰岩。

下部夹一数米厚较稳定的紫色、灰绿色页岩。

含菊石等。

厚71—108米。

以白云岩为底,与一段界限清楚。

白云岩表面具刀砍状溶蚀沟。

灰岩局部含泥质重,具花斑状、条带状构造。

岩溶角砾岩以白云角砾岩为主,次为灰岩,粒径5—50厘米,呈菱角状,杂乱堆积。

三段:灰色、黄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含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中上部,含硅质,时见燧石呈结核状、薄层状、扁豆体。

含瓣緦、菊石等。

厚103—205米。

岩石具花斑状、条带状构造,时夹数十厘米至1米厚的假鲕状条带或薄层灰岩。

顶界下约30—40米处,一层含燧石结核
或硅质条带灰岩(厚至15米),为该段一辅助标志层。

四段:褐灰色、黄灰色、灰色厚至块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与岩溶角砾岩呈不等厚互层。

中上部夹数至20余米石灰岩。

厚34—152米。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层理不十分发育,单层厚数十厘米至1米,层理平直,风化面具刀砍状溶蚀沟。

鲕状灰岩、表面针孔状构造。

岩溶角砾岩似由菱角状、次菱角状白云质灰岩和石灰岩杂乱堆积而成。

经钻孔证实,该角砾岩为膏盐层。

嘉陵江组产多种矿产。

二,四段普遍产石膏,地表为膏溶角砾岩,地下30—40米即见原生矿体。

地伏四段含盐岩十余层,总厚数十米。

侏罗系。

侏罗系是四川“红色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一套较为单一的紫红色砂岩,泥岩为主的河湖相沉积,各组段岩性独具一格,顶底界线分明,层次清楚,纵横向变化较小。

底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连续沉积,局部呈不明显的整合接触。

该系也为重要含矿层系,主要有下部的煤,铁,粘土,硅石及中部彭润土等。

在川东区分布最广,南充主要属侏罗系。

自下而上分为下统珍珠冲组,下—中统自流井组,中统新田沟组,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上统遂宁组,蓬莱镇组。

新田沟组,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广泛出露于南充。

上统遂宁组,蓬莱镇组在南充北部,仪陇地区常见。

照片3-1评估区出露基岩
3.4 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
3.4.1地质构造
川东部主要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褶带内。

跨川中褶带和川东褶带西北小部分属川西褶带,东北部位于弧形构造大巴山外弧褶带内。

XX 市正位于川东北。

1、华蓥山纵贯川东南部,是川中邱陵和川东低山区的自然界线,亦是
川中褶带的分区界线。

华蓥山大断裂具有深远和漫长的地质发展史。

据航磁资料四川盆地川中地区的基底显示为宽缓的正异常,为具磁性的深变质—基性岩浆杂岩体组成;川东南地区的基底显示为平静磁场背景的无磁性岩石组成,且少岩浆活动。

两类迥然不同的岩性分界与华蓥山大断裂位置大致相当,表明华蓥山大断裂具有深断裂的性质。

又据各类地表资料统计,它在震旦纪以后的地史中任有强弱不同的继承性活动,同时也控制其东西两侧的地史演化,构造生成和发展。

华蓥山复式背斜是四川盆地内寒武系至二叠系出露的唯一地区。

2、川东褶带走向北东—北北东,由一系列近似于平行的狭长不对称
梳状,箱状高背斜组成。

背斜成山较狭窄,向斜成谷较开阔,具隔挡式构造之特点。

背斜轴部一般较平缓,翼部陡峻,且轴面往往反复扭转,轴线由北向南,有从北东向逐渐变为近南北向的趋势。

与褶皱相伴的断裂主要发育在背斜轴部,或倒转翼,但又集中出现在构造高点附近。

多与褶皱轴走向相近,性质以逆断层为主。

3、在地史上华蓥山断裂以东是相对的坳陷带,地腹只缺失泥盆系及
志留系,石炭系各一部分,沉积盖层总厚达10000米左右。

这种相对隆起与坳陷持续到中生代末期。

表明各自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稳定的继承性。

4、从寒武系到白垩系,各时代地层均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据四川
盆地及边缘地质背景,华蓥山大断裂以东构造孕育于燕山期,成生于喜山期,大断裂以西构造成生于喜山期。

5、根据区内构造形态特征,展布方向,力学性质,生成联系等,构造体系
可分为新华夏系,经向构造体系(川黔南北向构造带),旋钮构造(仪陇—巴中蓬花状构造,龙女式半环状构造),南充—射洪区域性东南向构造带,构造弧形(大巴山外弧褶带)。

3.4.2区域地壳稳定性及地震
据航磁资料,川东部基盘呈北东向展布,分为川东南坳陷,川中隆起和川西坳陷,基盘走向北东,内部由局部隆起,坳陷组成。

岩性为无磁性或弱酸性变质岩系;川中隆起总体走向北东,内部隆起坳陷比较复杂,被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切割成“菱形块断”。

磁场上显示宽缓正异常,由中基性岩浆杂岩体组成。

其中,营山XX县,遂宁一块三角形地带,认为是基性,超基性岩浆岩构成中部块体的核心,称之为“南充古陆核。

1.深大断裂
2.基底断裂
3.推断的基底断裂
4.基性杂岩体
5.中基性杂岩体
6.中酸性杂岩体
7.磁性较强之岩体
8.中性岩块
9.剩一无磁性岩块10.无磁性岩块
主要集中分布在华蓥山断裂以东
川东褶带—主体部位位于华蓥山地区,构造线走向为北25°—30°东,该体系南段由于受南北向构造的归并,构造线呈北北东至南北向,呈舒缓波状弯曲。

北段即黄金口背斜,构造线呈北60°—70°东,可能是因为受到北西向弧形构造的制约而偏东。

由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不对称褶皱组成一般为南东翼陡,北西翼缓,轴而有扭曲。

背斜成山较紧密,为长条梳妆或箱状;向斜成谷较开阔,组成隔挡式构造。

背斜与山向同向,山势较雄伟,与华蓥山断裂以西的宽缓穹窿,低丘背斜迥然不同。

背斜枢纽起伏多高点,背斜之间和高点之间右列为主,从东西向宏观分析,背斜向似乎具有横列的展布特征。

断裂发育在背斜轴部及靠轴翼部,多为压性,少数为压扭性。

与之配套的扭断裂,北西向组作逆时针扭动。

张断
裂不发育,張节理较发育。

向斜内除华蓥山个别地区外,一般未发现断层。

在华蓥山断层南端,发育有与之平行的冲断层,冲断层呈入字型构造。

华蓥山复式背斜。

西为华蓥山大断裂,与合川向斜左邻;东界为绿水洞背斜和碑石崖背斜,与邻水向斜右邻。

是新华夏系的主体构造。

复式背斜以宝顶背斜和绿水洞,碑石崖为主体,以及其间的众多次一级背,向斜组成,向斜多位于华蓥山高处的低凹槽谷。

断裂常发育在背斜北西翼或近轴部,背斜西侧断而向南东倾,东侧断而向北西倾,皆为与褶皱方向一致的冲断层。

复式背斜北段较简单,中南段较复杂。

评估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20__年版)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0.20的划分,XX市高坪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5 工程地质条件
3.5.1 工程地质岩组
根据评估区地层出露情况及其岩性特征、成因类型、力学性质等,将区内划分成2个工程地质岩组,见(表3-2)。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表表3-2
⑴松散土体类工程地质岩组(Ⅰ)
主要为褐黄色粉质粘土,可塑状态,主要由粘粒及粉粒组成,该层分布于斜坡坡脚至中上部一带以及丘间凹地,厚约1~5m,均匀性较差,透水性差,物理力学性质一般,不宜作为道路的天然路基持力层。

⑵软岩类泥岩及粉砂岩工程地质岩组(Ⅱ)
主要为棕红色泥质砂岩,岩层产状330°∠5~8°,呈层状构造,覆盖层较薄,露头基岩表面风化强烈,为棕红色,节理裂隙发育,裂隙基本被泥质充填。

该岩组中风化岩体质地相对较为坚硬,但遇水易软化,物理力学性质稳定性较差,抗压、抗剪等物理力学性能相对较好,可以作为拟建建筑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建议在进行工程建设前,先进行详细勘察工作,查明地层岩性特征,提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以指导结构设计和后期施工,从而保证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综上所述,评估区内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3.6水文地质条件
(1)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土层的孔隙中。

填土结构松散,孔隙较大,具有较好的透水性;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透水性弱,其含水量较高。

场地为正地形,补给区与场址区一致,孔隙水含量少,仅在地形低洼及有利于地下水赋存的地段含有孔隙水。

孔隙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透补给,含水量随大气降雨的多少而变化,动态变化受季节的严密制约。

(2)裂隙水:分布于砂岩和泥岩的风化裂隙中。

基岩富水性受补给条件、岩性、裂隙发育程度的制约。

顶部基岩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其富水性相对较强;中、下部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较弱,富水性相对减弱。

裂隙水主要靠孔隙水补给,其次为大气降水渗透补给。

综上述,工作区位于斜坡地带,地下水补、迳、排关系简单,主要含水层的透水性较好,富水性较弱,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但一定程度上会诱发和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

3.7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经现场调查,评估区范围内人类活动以道路修建,房屋修建为主。

评估区现状条件下人类活动一般,对地质环境影响一般。

现状条件下场地项目建筑活动的开展,涉及挖填方、基坑开挖等工程活动,只有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避免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和保证工程的安全性。

3.8 小结
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貌类型较单一,地貌类型较简单;地质构造相对较复杂,其场地区域地壳稳定性属较稳定区;出露地层较单一,岩土体整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局部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地表水和地下水对灾害形成有控制作用,地表水作用相对较大;现状地质灾害弱发育;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道路建设为主,现状条件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不大。

综合判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标准
4.1.1评估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