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中学2018年高三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南开中学2018年高三模拟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2.下图曲线表示夏季时,某植物体在不同程度遮光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天中不同程度地遮光,均会显著增强植物体净光合速率
B.a〜b段叶肉细胞内合成[H]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M点时该植物体内叶肉细胞消耗的C02量一般大于该细胞呼吸产生的C02量
D.6:30左右在不遮光的条件下限制该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02浓度
3.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卓越贡献。
下列是关于科学家们的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欧文顿通过提取细胞膜,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②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③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标志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确立
④罗伯特森通过光学显微镜的观察;提出了生物膜“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
⑤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⑥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⑦沃森和克里克利用建立模型的方法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⑧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发现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A.①③⑤
B.②④⑥⑦⑧
C.②⑤⑥⑦⑧
D.①②⑤⑥⑦
4.对图中a、b两点的有关叙述;不确的是
A.图甲中,a、b两点植物制造有机物的速率相同
B.图乙中,a、b两点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相同
C.图丙中,a、b两点对应的细胞中核DNA数不一定相同
D.图丁中,a、b两点对应的该种群的数量不相同
5.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下图所示(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蜘蛛吃下未被蜘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的一部分
②在食物链中,蜘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
③图中X代表用于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④根据图中的数据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④
6.已知控制某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人类性染色体的同源部分。
下图甲表示某家系中该遗传病的发病情况。
图乙是对该致病基因的测定,则Ⅱ4的有关基因组成应是乙图中的
二、非选择题(共44分)
7.(14分)奶牛养殖业中乳腺炎和口蹄疫分别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两种严重疾病。
研究者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转乳铁蛋白肽(抗细菌)和人干扰素(抗病毒)的双转基因奶牛新品种。
下图1为基因表达载体,图2为培育流程。
(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要用到的工具酶是。
图1中新霉素抗性基因的作
用是。
(2)研究者利用含有乳铁蛋白肽基因和人干扰素基因的DNA片段分别制成探针,与乳腺细胞、
口腔上皮细胞、蹄部细胞等提取的RNA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
探针结果乳腺细胞口腔上皮细胞蹄部细胞乳铁蛋白.
出现杂交带未现杂交带未现杂交带肽基因探针
人干扰素
出现杂交带出现杂交带出现杂交带基因探针
说明:乳铁蛋白肽基因只能在转基因奶牛的细胞中表达,人干扰素基因则可
在转基因奶牛的细胞中表达,这与构建表达载体时的选择有关。
(3)图1中④是处于(时期)的卵母细胞,而③一般选传代10代以内
的细胞,理由是。
8.(14分)丙泊酚是用于全身麻醉的药物,体外实验表明丙泊酚会诱导神经元的凋亡。
近年来,人们发现雌二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因此,雌二醇是否能有效缓解丙泊酚的神经毒性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1)雌二醇是主要由(器官)分泌的一种雌激素,其化学本质为。
(2)科研人员将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分为三组:a组为对照组,b组用丙泊酚处理,c组用丙泊酚和雌二醇处理。
①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三组神经元的,发现与a组比较,b组神经元胞体立体感消失、轮廓不清、轴突断裂,一些神经元已经死亡。
与b组比,c组则得到了明显改善。
②PI是一种核酸染料,它不能穿透完整细胞膜,但对凋亡晚期细胞和坏死细胞的破损细胞膜能够穿透,并使细胞核呈现红色荧光。
与绿色荧光素结合的AnnexinV可以特异性的与凋亡早期细胞结合,使细胞呈现出绿色荧光。
上述各组细胞用PI和与绿色荧光素结合的AnnexinV 进行相同的处理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美光检测并将细胞分为四组,出现在下图四个象限中,象限中每个点代表一个细胞(横纵坐标数值在100以上表示细胞检测出红色或绿色荧光,在100以下表示细胞未检测出相应荧光)。
图中数据显示,b组中B4、B2象限代表的细胞明显较a组多,且c组较b组显著减少;同时,a组和c组中B3象限代表的
细胞也明显较b组多。
(3)研究表明雌二醇有效缓解丙泊酚诱导的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可能与某种信号通路中磷酸化的蛋白A (p-A)的含量有关。
科研人员在体外培养神经元的实验中检测了不同处理时细胞内蛋白A和p-A的含量,得到下图所示结果。
①在信号通路中,p-A由蛋白A接受高能化合物中的基团而活化,推测雌二醇和丙泊酚的作用与该活化过程相关。
②该实验结果表明。
9.(16分)日节律是动物普遍存在的节律性活动,通常以24h为周期。
研究者从果蝇的羽化节律开始,逐渐揭示出日节律的分子机制。
(1)羽化节律是果蝇的一种日节律行为,由机体的系统、内分泌系统共同调控。
(2)研究者通过诱变得到羽化节律紊乱的雄蝇,推铡雄蝇的羽化节律紊乱与野生型基因per 的突变有关。
将羽化节律紊乱的雄蝇与两条X染色体融在一起的雌蝇杂交,由于雌蝇经减数分裂可产生含条X染色体的卵细胞,导致杂交子代中出现性染色体只有一条正常X 染色体的个体(表现型为雄性),这些子代雄性个体羽化节律,判断per基因位予X染色体上。
(3)per的突变基因Per s、Per t、Per O分别导致果蝇的羽化节律变为短节律(羽化周期缩短)、长节律(羽化周期变长)和无节律。
研究者利用棒眼(伴X显性遗传)正常节律雌蝇进行下图所示杂交实验,对per基因及突变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进行研究。
研究者观察F2中个体的羽化节律,可以判断Per s、Per t间的显隐性关系,这是由于该个
体的X染色体。
利用上述杂交方法,可判断per基因及突变基因间显隐性关系。
(4)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对动物中以24h为周斯日节律形成有,了基本了解,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P蛋白和T蛋白积累到二定数量时,会在细胞质内结合形成P-T蛋白二聚体,二聚体通过
(结构)进入细胞核,抑制相关基因的,这是一种调节机制。
生物参考答案
1—6ACCBD A
7.(1)限制酶和DNA连接酶鉴别、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或胚胎)
(2)乳腺(细胞)多种体细胞启动子
(3)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或MⅡ中期)以保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或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或细胞没有发生改变
8.(1)卵巢脂质
(2)①形态(数目)②凋亡正常
(3)①磷酸②丙泊酚能抑制蛋白A转变为p—A,雌二醇缓解丙泊酚的这种抑制作用(1分);在浓度小于0.1μmol/L时,雌二醇的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1分)
9.(1)神经
(2)0 全部紊乱
(3)非棒眼雌蝇(来自不同的突变体雄蝇)分别携带per s和per l基因
(4)核孔转录负反馈
赠送试卷:
2019届高三理综高考压轴冲刺卷一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1.下列与生物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B. 肽链合成所需的酶常附着在生物膜上
C. 有氧呼吸中[H]和O2的结合在生物膜上进行
D. 细菌合成和分泌的胞外酶需要生物膜系统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明确生物膜系统的定义的含义,必须是在细胞内的膜结构;二是明确生物膜系统在成分上、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特别是用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解读,例如用分泌蛋白的实例解读生物膜之间存在的间接联系。
【详解】生物膜指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的统称,而不是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A 错误;肽链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而核糖体无膜结构,因此肽链合成所需的酶没有附着在生物膜上,B错误;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中[H]和O2的结合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C正确;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细胞膜,没有生物膜系统,因此其合成和分泌的胞外酶不需要生物膜系统参与,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掌握在生物膜上进行的一些化学反应。
2.2.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鲁宾和卡门采取了同位素示踪法证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来源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使小鼠死亡
C. 孟德尔用豌豆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
D.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2、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3、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
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详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参加反应的水,A正确;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不是S型细菌的DNA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孟德尔用豌豆为实验材料,应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科学史中的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的实验,包括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3.下列有关神经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一个突触小泡中只有一个乙酰胆碱分子
B. 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
C.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
D.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每一个突触小泡内有许多乙酰胆碱分子,A错误;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使突触前膜面积增大,B错误;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完成的,C错误;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以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4.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根的向地性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B. 顶端优势是由于侧芽部位生长素过多引起的
C. 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D.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疏花疏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而受到抑制;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
【详解】A. 根的向地性是由于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而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从而表现出向地弯曲生长的现象,A正确;
B. 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而抑制生长,B正确;
C. 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C错误;
D. 生长素可防止落花落果,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生长素作用两重性,顶端优势的理解,需要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和判断。
5.5.科技人员对某风景区内的植物进行丰富度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调査该风景区的草本植物丰富度采用的是记名计算法
B. 影响灌木层物种数目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土壤含水量
C. 该景区植物丰富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D. 乔木层中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该地区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①研究对象:同一时空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②研究问题:物种组成(即丰富度和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问题。
【详解】统计该风景区的草本植物丰富度采用的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错误;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响灌木层物种数目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强度,B错误;据表格数据可知乔木层的丰富度为(3+2+1+2)/4=2;灌木层的丰富度为(5+17+9+3)/4=8.5;草本层的丰富度为(16+6+20+6)/4=12。
因此该景区植物丰富度由大到小依次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C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分布的对象是群落而不是种群,而乔木层中不同高度的喜鹊巢的分布对象是种群,因此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点睛】本题以调查植物的丰富度为素材,考查了群落丰富度的调查、影响群落物种数目的因素、群落的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6.6.无子西瓜是由二倍体(2n=22)与同源四倍体杂交后形成的三倍体植株。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杂交时,常选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二倍体植株作父本
B. 三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33对同源染色体
C. 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等植株均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 若在短期内大量繁殖三倍体植株,可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取其花粉涂在四倍体植株的柱头上,四倍体植株(44条)上产生的雌配子含有22条染色体,与二倍体植株上产生的雄配子(11)结合,形成含有22+11=33条染色体的合子。
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理论上可以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
【详解】利用多倍体育种培育无子西瓜时,在二部体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植株,以其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A正确;由分析可知,三倍体无籽西瓜含有33条染色体,其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含有66条染色体,而不是含有33对同源染色体,B错误;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等植株均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C正确;短期内大量繁殖三倍体植株,可以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其优点是繁殖速度快,因为是无性繁殖,还可以保持三倍体无籽西瓜的优良性状,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属于课后的练习题的变式应用,课后的练习题往往是精选的一些习题,甚至一些高考题就是课后练习题的一个变形,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课后习题精研、吃透。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多倍体育种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
7.7.下图为人口腔上皮细胞中某双链核酸分子的一小段核苷酸链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2和5代表的五碳糖为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构成一个核苷酸。
(2)人口腔上皮细胞中合成该类核酸的场所有__________。
有些新转录产生的mRNA经一系列加工后穿过细胞核上的__________转运到细胞质中,该结构对转运的物质具有__________性。
(3)假设该核酸含有5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中T+A占40%。
将其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3次,则该核酸分子第3 次复制时需要消耗__________个G。
(4)若利用染色法观察核酸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分布的状况,常使用的染色试剂是
__________;判断图示核酸在细胞中分布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脱氧核糖 (2). 4、2和 3 (3). 细胞核、线粒体 (4). 核孔(5). 选择 (6). 1200 (7). 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 (8). 甲基绿对DNA的亲和力高,DNA分布的部位呈现绿色(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高,RNA分布的部位呈现红色)
【解析】
【分析】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分为两大类: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碱基为A、G、C、T,核糖核苷酸的五碳糖为核糖,碱基为A、G、C、U。
【详解】(1)据图可知,图中核苷酸链中含有的碱基是A、T、C、G,说明其是脱氧核苷酸链的一部分,即组成该链的核苷酸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含有的2和5代表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一分子核苷酸是由一分子4(磷酸)、一分子2(五碳糖)、一分子3(含氮碱基)构成。
(2)核酸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及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核酸,但人体无叶绿体,因此核酸的合成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
mRNA属于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核膜上的核孔转运到细胞质中,参与翻译过程,核孔对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性,比如mRNA可以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运输到细胞质中,而细胞核中的DNA则不能通过核孔。
(3)由题意知,DNA分子中A+T占碱基总数的40%,则C+G占60%,C+G=1000×60%=600个,则C=G=300个,该DNA分子复制3次,共产生8个DNA分子。
其中第二次复制完成后,产生4个DNA分子,第三次复制完成后,产生8个DNA分子,从第二次复制完成到第三次复制完成,增加了4个DNA分子,因此该核酸分子第3 次复制时需要消耗G碱基为300×4=1200个。
(4)利用染色法观察核酸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分布的状况,常使用的染色试剂是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由于甲基绿对DNA的亲和力高,DNA分布的部位呈现绿色(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高,RNA分布的部位呈现红色),因此通过观察颜色判断DNA及RNA在细胞内的分布。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核酸的分类、基本组成单位和组成成分,对于核酸的分类、基本组成单位和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识记核酸的组成及核苷酸组成、种类及水解产物。
8.8.人体在平静状态下,血液中一定浓度的C02对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是必要的。
人剧烈运动后,血液中C02浓度升高,通过刺激相关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产生兴奋,进而使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加,加速C02的排出。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中C02产生的场所是_________,以________方式排出细胞。
排出细胞的C02可
通过____运输到达其作用部位,进而对呼吸活动进行调节。
(2)C02浓度升高时导致呼吸加快,其调节方式为_________。
人体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人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这是一种_________(填“正反馈”“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严重肺气肿病人C02长时间潴留使中枢化学感受器对刺激作用产生适应,此时低02对相
关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成为调节呼吸的主要刺激。
临床上治疗该类病人常常需要吸氧来缓解症状,但吸氧时不能吸入纯氧或氧浓度过高的氧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线粒体(基质) (2). 自由扩散 (3). 血液(体液) (4). 神经一体液调节 (5). 负反馈 (6). 防止肺扩张过度,有助于维持正常呼吸节律 (7). 如果吸入的氧气浓度过高,会解除低O2对相关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导致呼吸暂停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呼吸中枢,刺激呼吸肌,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加,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呼吸加快,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人体通过有氧呼吸产生CO2,CO2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排出细胞,排出的CO2可通过血液(体液)运输到达其作用部位,进而对呼吸活动进行调节,因此与激素一样,CO2也可以作为体液调节因子,参与体液调节。
(2)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刺激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加快,进而排出二氧化碳的速度加快,这种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可以纠正、减弱控制信息,防止肺扩张的过度,有助于维持正常呼吸节律。
(3)临床上治疗严重肺气肿病人常常需要吸氧来缓解症状,如果吸入的氧气浓度过高,会解除低O2对相关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导致呼吸暂停,因此临床上治疗该类病人常常需要吸
入一定浓度的氧气,氧气浓度不能过高,否则会出现生命危险。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
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
9.9.铁皮石斛是一种名贵中药材。
野生的铁皮石斛有的生长在背阴处,有的生长在向阳处,
但由于其对生长条件要求特殊、细胞分裂缓慢等原因,导致产量极低。
某科研人员为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