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水热法合成荧光碳点检测锰(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步水热法合成荧光碳点检测锰(Ⅶ)
作者:李俊芬王冬秀李鹏霞董川
来源:《分析化学》2019年第05期
摘;要;以苦杏仁酸和脯氨酸为碳源和氮掺杂剂,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氮掺杂的蓝色荧光水溶性碳点(CDs),通过透射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等手段进行表征。

合成的CDs粒径均匀,尺寸约为(2.62 ± 0.20) nm,表面存在氨基、羟基、羧基、CC等官能团。

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60 和450 nm,具有典型的激发波长依赖性,相对量子产率为7.86%,稳定性好。

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原理,CDs 的荧光可被Mn有效猝灭。

在1~100 μmol/L (即0.055~5.500 mg/L)范围内,Mn 浓度与CDs的荧光猝灭程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86,检出限为0.04 μmol/L (2.20
μg/L),具有高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

此CDs可进入HepG2细胞内,发出蓝光,且胞内荧光强度与Mn浓度大致呈线性关系。

将此碳点用于环境水样和细胞内Mn含量的检测,结果良好。

关键词;碳点; 合成; 荧光猝灭; 锰检测
1;引言
近年来,碳点(CDs)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和潜在的生物医学应用价值引起了广泛关注[1,2]。

与传统的金属量子点(QDs)相比,CDs制备方法简单、材料廉价、对环境友好,具有优异的荧光性能、化学惰性、水溶性、低毒性和生物相容性[3~5]。

CDs颗粒表面含有丰富的羧基、羟基、羰基等官能团,易与离子发生作用而导致CDs荧光猝灭。

基于CDs的金属离子荧光探针是光学传感器领域的研究热点[6,7]。

锰元素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主要微量元素,对于组织生长、新陈代谢和抗氧化至关重要。

人体所需Mn主要来自食物和水,过量的Mn可引起神经紊乱、DNA突变、极度虚弱,甚至永久性残疾[8]。

因此,准确测定环境水、土壤、食物和生物样品中Mn含量很重要[9]。

世界卫生组织[10]和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11]规定水中Mn的最大允许浓度为0.1 mg/L; 我国《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4880-2012)[12]规定调制乳粉(儿童用乳粉和孕产妇用乳粉除外)Mn使用量为0.3~4.3 mg/kg。

目前,測定Mn含量的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13]、高效液相色谱法[1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15]、溶出伏安法[16]和分光光度法[17]等。

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测定过程复杂、检测范围窄、灵敏度低等。

而有关Mn检测的荧光探针方法的报道很少。

Gong等[18]报道了一种基于CDs的环境水样和草药中Mn的检测方法。

因此,建立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Mn荧光检测方法非常必要。

CDs的合成方法有水热合成法、微波辅助法、热分解法、电化学氧化法等。

其中,水热合成法具有绿色环保、易于大批量合成的优势,应用最广泛。

合成碳点的材料主要分为两类:天然材料(例如牛奶、大蒜、生物质焦油等)和有机分子(如乳糖、柠檬酸、聚乙烯亚胺等)。

柠檬酸常作为合成高荧光性能碳点的碳源。

如Zhang等[19]以柠檬酸和胺基化合物为原料合成CDs,其荧光量子产率高达99%; Zheng等[20]以柠檬酸和多烯聚胺为原料合成CDs,在CDs表面连接抗癌剂奥沙利铂,用于癌症的靶向治疗。

氨基酸因含有丰富的氨基和羧基而常作为合成CDs的氮掺杂剂。

苦杏仁酸与柠檬酸同属于果酸,含碳量达63%,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本研究将其作为合成荧光CDs的前体,并以含氮量达12%的脯氨酸为氮掺杂剂,通过水热法合成水溶性CDs。

合成的CDs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其荧光可选择性地被Mn猝灭,可用于水溶液中和细胞内Mn的检测。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JEM-2100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 Nicolet iS50红外光谱仪(美国Thermo Corporation公司); Axis Ultra Dld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英国Axis Ultradld公司); F-4500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 UV-26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 FLS920爱丁堡全功能型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英国Edinburgh Instruments公司); LSM880 + Airyscan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德国Zeiss公司); pH计(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 ZF-20C暗箱式紫外分析仪(中国宝山顾村电光仪器厂)。

D,L-苦杏仁酸、L-脯氨酸(上海市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 KMnO4(天津市北辰方正试剂厂);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培养基(DMEM)、胎牛血清(FBS)、二甲基亚砜(DMSO)和3-(4,5-二甲基噻唑-2-基)-2,5-二苯基四唑溴化物(MTT)、青霉素、链霉素(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所用金属盐溶液浓度均为0.1
mol/L,实验用0.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3~12)采用二次蒸馏水配制。

2.2;CDs的制备
将苦杏仁酸(0.7607 g, 5 mmol)和脯氨酸(0.5757g, 5 mmol)溶于15 mL水中,转移到不锈钢高压釜(20 mL)中,在200℃下水热反应5 h[18]。

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将得到的浅黄色溶液过0.22 μm滤膜除去大颗粒,冷冻干燥,获得CDs粉末。

2.3;荧光量子产率(Yu)测量
以硫酸奎宁(Ys为0.54)为参比物[21],通过式(1)计算CDs的相对荧光量子产率Yu:
其中, u和s分别为CDs和硫酸奎宁的相关参数,Y为荧光量子产率,F为积分荧光强度,A为入射光吸光度(≈0.05),η为溶剂的折射率。

2.4;荧光法检测Mn
将CDs配成30.00 mg/mL溶液,于4℃保存。

在3.00 mL水中,加入40 μL CDs溶液和一定浓度的KMnO4溶液。

使用1 cm石英比色皿,激发和发射狭缝宽均为10 nm,激发波长为360 nm,发射波长为450 nm。

2.5;细胞毒性实验和生物成像
采用MTT方法测定CDs的细胞毒性[22]。

将100 μL 5×104 cells/mL的人肝癌组织细胞(HepG2细胞)接种在96孔培养板中。

在37℃、 5% CO2恒温培养箱中孵育24 h。

除去原培养基,更换为含不同浓度CDs(0、50、100、200、300、400和500 μg/mL)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

再用含20 μL 5.0 mg/mL MTT的新鲜培养基替换,孵育4 h后,弃去培养基,并加入100 μL DMSO。

振荡15 min后,使用酶标仪在570 nm波长下测量混合物的吸光度。

细胞存活率(Survival rate, SR,%)由式(2)计算得到:
其中,A和A0分别是加入和不加入CDs孔的吸光度值。

将HepG2细胞在含有青霉素(100单位/mL)、链霉素(100 μg/mL)及FBS(10%)的DMEM培养基中孵育24 h。

加入15 μL CDs(培养基中最终浓度为450 μg/mL)孵育1.0 h后,用0.25%胰蛋白酶-0.020% EDTA 混合液溶解未贴壁生长的细胞,再用PBS缓冲溶液(pH 7.4)洗涤3次,每次1 mL。

比色皿中保留1 mL PBS缓冲溶液,置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CDs的荧光强度。

向PBS缓冲溶液中滴加10.0 mmol/L Mn储备溶液,继续观察细胞形态及荧光强度,激发波长为405 nm,发射波长为460 nm,光谱采集范围为420~500 nm。

3;结果与讨论
3.1;CDs的结构表征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如图1A和1B所示,CDs呈准球形,在水溶液中均匀分散,无明显聚集, CDs具有明显晶格条纹,间距为0.21 nm,对应于石墨结构的(002)面[23]; 平均粒径为(2.62 ± 0.20) nm(图1C)。

红外光谱(图1D)显示,CDs中存在以下官能团: OH/NH (3058 cm1)、CH(2971 cm1和2863 cm1)、CO(1699 cm1)、CC(1598 cm1)、NH(1549 cm1)、CNH(1371 cm1)和COH(1264、1067和1016 cm1)[24,25]。

CDs的X光电子能谱(XPS)图如图2A 所示,在285、 400和531 eV处的3个特征峰分别对应于C1s、N1s和O1s,元素含量比分别为56.36%、12.17%和31.47%。

CDs的C1s XPS光谱包含4个峰:284.7 eV(CC)、285.2 eV (CN)、286.5 eV(CO)、288.2 eV(CO)(图2B)[19]。

N1s XPS光谱中399.8、401.3和402.0 eV的峰分别对应吡咯氮(CNC)、烷基铵氮(CNH2)和NH基团(图2C)[26,27]。

O1s XPS光谱可以分解为4个峰:530.8、531.7、532.4和533.4 eV,分别对应OH、OCO、COH和OCO基团(图2D)[28]。

以上结果表明,CDs表面存在氨基、羟基、羧基和CC等官能团。

3.2;CDs的光学性质考察
如图3A插图所示,CDs溶液在365 nm 紫外光激发下发出蓝光。

相对量子产率为7.86%。

由图3A可见, CDs在258 nm处有明显吸收峰,归因于芳香族CC双键发生的π-π跃迁,并表明芳香杂环的存在[29]。

CDs的最大激发波长为360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50 nm。

如图3B所示,当激发波长从300 nm增加至400 nm,发射峰从400 nm红移到483 nm,显示出激发波长依赖性[30],且荧光强度先增加后降低。

这可能是 CDs的尺寸粒径不同或表面发射位点的数量、位置不同所致[18]。

3.3;CDs的荧光稳定性
考察了储存时间、溶液pH值、NaCl浓度对CDs稳定性的影响。

在4℃储存60天后,CDs溶液仍澄清透明,荧光强度变化很小。

随着溶液pH值升高,CDs在450 nm处荧光强度先逐渐增强后下降,pH=6时,达到最大值。

浓度低于2.0 mol/L的NaCl對CDs荧光强度影响不大,表明CDs具有一定的抗盐能力。

3.4;水溶液中基于CDs的Mn检测
3.4.1;Mn检测的选择性;分析了24种离子对CDs荧光强度的影响。

如图4A所示,加入MnO4后,体系F/F0值(F0和F分别为未加入离子和加入离子后CDs溶液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荧光猝灭效应显著,加入其余离子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荧光强度变化,表明CDs对Mn
检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3.4.2;响应时间的影响;在3.00 mL 水中,加入40 μL CDs,固定KMnO4浓度为100
μmol/L。

每隔10 s 检测混合溶液的荧光强度。

由图4B可见,反应20 s时,Mn对CDs的荧光猝灭程度已经达到恒定,响应时间短。

3.4.3;猝灭机理研究;如图5A所示,Mn在310、350、530和550 nm附近存在4个宽吸收峰。

CDs的最大激发波长为360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50 nm,两者吸收带重叠,符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特征[31]。

通过双指数函数拟合荧光衰减曲线,如图5B所示。

CDs的平均荧光寿命为6.89 ns,存在两种不同寿命组分τ1=3.33 ns(51.33%)和τ2=10.65 ns(48.67%); 加入Mn后,平均荧光寿命减小为5.64 ns,两种寿命组分分别为τ1=1.81 ns(33.54%)和
τ2=7.57 ns(66.46%),表明在荧光猝灭过程中存在电子转移[32]。

3.4.4;基于CDs荧光淬灭检测Mn的分析性能;如图6所示,随Mn浓度的增加,CDs的荧
光强度逐渐降低,最大发射波长蓝移。

Mn浓度在1~100 μmol/L(即0.055~5.500 mg/L)范
围内与CDs的荧光猝灭程度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1 - F/F0=0.0039CMn+ 0.0039,相关系数(R2)为0.9986,检出限为0.04 μmol/L(即2.20 μg/L),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限量浓度(0.1 mg/L,1.82 μmol/L)。

3.4.5;环境水样中Mn的检测;实际样品为山西大学校内自来水(样品1)、鱼塘水(样品2)和令德湖水(样品3),水样隔夜静置,经0.22 μm滤膜过滤后,采用本方法测得各样品中Mn含量依次为0.0 μg/L(0.0 μmol/L)、2.20 μg/L(0.04 μmol/L)和2.87 μg/L(0.05
μmol/L)。

在水样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Mn,测定加标回收率,结果如表1所示,回收率为99.6%~109.4%。

3.5;CDs的毒性及其生物成像
采用CDs孵育24 h 的HepG2细胞评估CDs的细胞毒性。

如图7D所示,当CDs浓度达到500 μg/mL时,细胞存活率仍接近90%。

此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图像(图7A~7C)显示,当用405 nm激光激发时,被CDs染色的HepG2细胞发出蓝色荧光且保持良好的形态,进一步证明CDs生物相容性好,细胞毒性低。

CDs可能通过内吞作用,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区域[33]。

3.6;细胞中Mn检测
将HepG2细胞与CDs(450 μg/mL)在37℃下孵育1 h后,逐滴加入Mn溶液,Mn浓度依次为0、30、100和200 μmol/L,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随着Mn浓度增加,HepG2细胞内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形态保持良好。

由图8可见,HepG2细胞内荧光强度与Mn浓度大致呈线性关系。

因此,CDs具有定量或半定量检测活细胞内Mn的潜在用途。

4;结论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水溶性CDs。

基于对CDs的荧光猝灭效应,实现了环境水样中Mn的定量检测。

此方法检出限低、灵敏度高、响应快、选择性好。

此外,HepG2细胞的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成像表明,CDs可以作为生物成像的荧光标记物,用于活细胞中Mn含量的检测。

References
1;Huang Q T, Li Q, Chen Y F, Tong L L, Lin X F, Zhu J J, Tong Q X. Sens. Actuators B, 2018, 276: 82-88
2;Gong P W, Sun L, Wang F, Liu X C, Yan Z Q, Wang M Z, Zhang L, Tian Z Z,Liu Z, You J M. Chem. Eng. J., ;2019, ;356: 994-1002
3;Huang S, Yang E L, Yao J D, Liu Y, Xiao Q. Anal. Chim. Acta, ;2018, ;1035:192-202
4;;LYU Piao-Piao, XIE Dan-Dan, ZHANG Zhao-Hui. Chinese J. Anal. Chem., 2018, 46(6): 917-924
呂飘飘,谢丹丹,张朝晖. 分析化学, 2018, 46(6): 917-924
5;He J H, Cheng Y Y, Yang T, Zou H Y, Huang C Z. Anal. Chim.
Acta, ;2018, ;1035: 203-210
6;Wang Y Y, He J, Zheng M D, Qin M D, Wei W. Talanta, ;2019, ;191: 519-525
7;DENG Xiang-Yi, FENG Ya-Li, LI Hao-Ran, DU Zhu-Wei, TENG Qing, KANG Jin-Xing, WANG Hong-Jun. Chinese J. Anal. Chem., ;2017, ;45(10): 1497-1503
邓祥意,冯雅丽,李浩然,杜竹玮,滕青,康金星,王洪君. 分析化学, 2017, ;45(10): 1497-1503
8;Deng P, Lu L Q, Cao W C, Tian X K. Spectrochim. Acta, ;2017, ;173: 578-583
9;Ahmed M J, Islam M T, Hossain F. RSC Adv., ;2018, ;8(10): 5509-5522
10;WHO/SDE/WSH/03.04/104/Rev/1, Manganese in Drinking-water Background Document for Development of WHO 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1;GB5749-85, Sanitary Standard for Drinking Water. National Standard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749-85
12;GB 14880-2012, Use Standard for Food Nutrition Enhancer. National Standard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4880-2012
13;Tobiasz A, Soltys M, Kurys E, Domagaa K, Dudek-Adamska D, Walas S. Spectrochim. Acta B, ;2017, ;134: 11-16
14;Zou D Q, Qing Y, Li Y T, Liu M S, Yang Y L. J. Iran. Chem. Soc., ;2014, ;11(2): 415-422
15;Chen S Z, Zhu L, Chen X L, Wang X, Zhou X R. Atom. Spectrosc., ;2011, ;32(1): 12-16
16;Khoo S B, Soh M K, Cai Q T, Khan M R, Guo S X. Electroanalalysis, ;1997, ;9(1): 45-51
17;Kostova D. Russ. J. Inorg. Chem., ;2011, ;56(6): 968-974
18;Gong X J, Li Z B, Hu Q, Zhou R X, Shuang S M, Dong C.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7, ;9(44): 38761-38772
19;Zhang Y Q, Liu X Y, Fan Y, Guo X Y, Zhou L, Lv Y, Lin J.
Nanoscale, ;2016, ;8(33): 15281-15287
20;Zheng M, Liu S, Li J, Qu D, Zhao H F, Guan X G, Hu X L, Xie Z G, Jing X B, Sun Z C. Adv. Mater., ;2014, ;26(21): 3554-3560
21;Amin N, Afkhami A, Hosseinzadeh L, Madrakian T. Anal. Chim.
Acta, ;2018, ;1030: 183-193
22;Li Z H, Guo S, Yuan Z Q, Lu C. Sens. Actuators B, ;2017, ;241: 821-827
23;Li S H, Jiang J, Yan Y N, Wang P, Huang G, Kim N H, Lee J H, He D N. Mater. Sci. Eng. C, ;2018, ;93: 1054-1063
24;Gong X J, Lu W J, Liu Y, Li Z B, Shuang S M, Dong C, Choi M M F. J. Mater. Chem. B, ;2015, ;3(33): 6813-6819
25;Li J F, Zhang L, Li P X, Zhang Y, Dong C. Sens. Actuators B, ;2017, ;248: 92-100
26;Zheng A Q, Wang N, Chen M L, Shu Y, Wang J H. Talanta, ;2018, ;188: 788-794
27;Chen X X, Jin Q Q, Wu L Z, Tung C H, Tang X J. Angew. Chem. Int.
Edit., ;2014, ;53(46): 12542-12547
28;Dong Y Q, Pang H C, Yang H B, Guo C X, Shao J W, Chi Y W, Li C M, Yu T. Angew. Chem. Int. Edit., ;2013, ;52(30): 7800-7804
29;Borse V, Thakur M, Sengupta S, Srivastava R. Sens. Actuators B, ;2017, ;248:481-492
30;Yan F Y, Bai Z J, Chen Y, Zu F L, Xing L X, Xu J X, Chen L. Sens. Actuators B, ;2018, ;275: 86-94
31;Yuan Y S, Jiang J Z, Liu S P, Yang J D, Zhang H, Yan J J, Hu X L. Sens. Actuators B, ;2017, ;242: 545-553
32;Mhetear Tuerhong, XU Yang, YIN Xue-Bo. Chinese J. Anal. Chem., ;2017, ;45(1): 139-150
木合塔爾·吐尔洪,徐阳,尹学博. 分析化学, 2017, ;45(1): 139-150
33;Zhang J, Yu S H. Mater. Today, ;2016, ;19(7): 382-3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