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与文化02-台湾美术的特色_2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美术的特色
一.明清时期台湾美术:明清以来,大陆沿海移民由东南沿海地
区大批迁移到台湾,加快了台湾的开发,使台湾与内地贸易频繁,经济
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宽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大地
主和仕绅等上层开始关注艺术,造就了一批画家。

当时来台的书画家主
要有三类:一是奉朝廷之命来台治理的朝廷命官,如沈葆桢、刘铭传、唐景崧等。

一是被延聘或流寓来台的画家,如谢管樵、吕世宜等。

还有
一类由庙宇画师画工组成,如林朝英、林觉、庄敬夫等。

中原的书画
艺术,就是通过他们传到了台湾。

当时台湾属于新开辟的疆土,设施简陋,绘画材料不易齐备,受过严谨训练的绘画人才也颇为难寻,所以绘
画的发展很容易倾向于简逸的文人画风格。

文人画是从元代开始兴起的,其特色为画中富有文人气质,讲究文学意味与书法墨韵。

目的在宣抒胸
中逸气,并不考究画中的技巧和形似,可以脱去一些成规的束缚。

没有
经过正式的绘画训练的一般士大夫,只要书法写得好,也可以潦草挥毫
以消遣。

从流传至今的明清台湾画家作品看,以水墨写意为主,工笔设
色的作品很少。

水墨写意中又以花鸟类及四君子较多,尤其是兰竹最为
常见。

人物画次之,山水画则少见。

明清时期台湾艺术有“闽习”之称,这和当时台湾画家大多来自闽、粤两省有关。

“闽习”特点表现为:大胆涂抹,恣意的笔意,短暂的时间,完成大体形象,气氛浓浊,十分霸气,一点也不含蓄。

如谢管樵的花鸟画的笔意,吕世宜、林觉的作品都表现着“闽习”的风格。

当然,明清来台的画家只是一些二三流的大陆文人,其作品少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相结合,并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具体面貌,流露着因袭传统、“师古临摹”的旧习,其风格与技巧没有太多的创新和变化。

二.日据时期台湾美术:1895 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宝岛台湾成为
日本殖民地。

日本侵占时期执行的方针“是要尽量使台湾脱离中国而
与日本合并”。

他们一方面以残酷的军事镇压反抗的台湾人民,同时
加紧文化方面的征服和奴役。

殖民统治者挟武力进行文化上的“改造”和所谓“风俗改良”。

实施这一文化政策的具体行动落实到美术上,
则主要通过影响留日的美术学生和举办台湾的美术展览会两种方
式。

这使得台湾本土美术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甚至遭到扼杀。

却在客
观上促进了东西洋美术的传入。

日据时期台湾美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方面:
1.西方美术样式和创作观念的引入:日本殖民当局派来乡原古统、盐月桃甫、石川钦一郎等日籍美术教师到台湾担任师范学校或中学的美
术教师。

他们客观上成为西洋画在台湾的传播者。

另一方面,部分
学生在台北师范、女子师范接受西方美术后,到日本学习,回国后将西
方美术及其创作观念带回台湾。

最早赴日本学习美术的留学生约始于1915 年,先后有黄土水、王悦之(刘锦堂)、颜水龙、张秋海、杨三郎、陈澄波、廖继春、林玉山、陈进、李梅树、李石樵等。

至20 年
代末已增加到近30 人。

他们多在东京美术学校、川端画学校或女子美
术学校学习绘画或雕塑。

2.初期美术运动:台湾美术家
倪蒋怀、陈澄波、陈英声、陈承潘、蓝荫鼎、陈植祺、陈银用等七人
组织了台湾最早的绘画团体——七星画坛
1924 年台湾水彩画会成立,该会以石川钦一郎为中心,经费方
面由倪蒋怀筹措。

1925 在台南成立“赤阳画会”。

这些美术团体打
破了日本殖民者对美术的垄断,具有台籍美术家问鼎美术界的现实意义。

20 年代末至30 年代初,一批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美术家发起组织
了一系列美术团体进行创作及交流。

这些团体较重要的有活跃于台
南、嘉义一带的春萌画会,台北的赤岛社、台阳美术协会、六砚会、
行动美术协会,基隆的白洋会,新竹的南州画会等。

其中,台阳美术协
会以举办与官方的“台展”并行的“台阳美展”而出名。

这些美术团体
倡导美术风气,为拓展美术的表现范围及促进东洋与西洋美术传入起了
一定的作用。

3.“台展”与“府展”:“台展”是仿效日本东京帝国美术院展
览会(帝展)模式成立的官办长设性美展。

1927 年10 月,通过在台
湾的黑壶会、洋画团体“日本画协会”等日本画家组织作发起人,以
台湾教育会的名义,举办台湾美术展览会(简称“台展”)。

这个展览至1943 年止,共举办了16 届。

“台展”从1936 年的第10 届后改称“总督府美术展览”(简称“府展”)。

作品主要是西洋画和东洋画。

西洋画作品多是窗前静物、风景、裸妇及海外异国景色等,有部分也表
现了台湾的景物。

东洋画则多为日本情调的仕女、儿童题材。

在表现
手法上,西洋画是介乎外光派(日本吸收印象主义之后的变种)和野
兽派之间的调合体,东洋画则直接模仿日本的表现形式。

这个美展的中
心势力始终为日本人所掌握,由他们把持,其展出的作品要受到宗派、
门阀、师生关系及殖民当局的影响和操纵。

因此,那些保持中国民族传
统画家的作品,就被以种种理由拒绝入选,使中国传统美术在一定程度
上遭到扼杀。

当然“台展”客观上也促进了台湾现代美术的萌芽与发展。

4.重要美术家及作品: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后,在台北、新竹一带
仍有一些画家从事中国画创作。

所以1895 年至1926 年日据时代的前
半期,也称为“保守的文人画时代”。

当时著名画家有蔡雪溪、蔡九五、蔡大成、郑香圃、范耀庚、郑江立、陈湖古、陈心授、李学樵、张金柱等。

他们以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走兽等传统题材为表现对象,作品的
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均与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一脉相承。

而林玉山、
郭雪湖、陈进等人则以水墨写实技巧描绘台湾乡村景色及现实中的人物,在题材上有一定的开拓性。

其代表作品有《水牛》、
《大南门》、《林壑飞泉》、《圆山附近》、《姿》、《罂粟》、《朝》等。

这对当时以临摹仿古为能事的传统中国画创作是一大冲击。

三、战后初期的台湾美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脱离殖
民地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光复初期,台湾美术曾得到一时的繁
荣。

大陆来台的美术家包括黄君璧、朱德群、席德进、江兆申等人和
台湾本土艺术家共同推动着台湾美术的发展。

艺坛上的大事首先是
“省展”的成立。

1946 年,留法回国的杨三郎及友人向当局提议成
立“台湾省美术展览会”,其成员由日据时期民间美术团体“台阳
展”成员组成。

审查委员包括郭雪湖、杨三郎、陈进、陈澄波、颜水
龙、陈夏雨、陈敬辉等人。

参赛作品包括西洋画、国画(实为日据时
期东洋画)、雕塑等三部分内容。

其后,台湾海先后举办了一系列传
统美术展,主要有:中国古代美术展(1947)、关良戏曲人物展以及
丰子恺、刘海粟等人的作品展览等。

短暂的繁荣在“二二八事件”后为之改变。

画家陈澄波在“二二
八事件”中被当众枪决,艺术评论家王白渊被捕受刑。

在“白色恐
怖”下,由大陆来台的美术家遭到无端怀疑和监视,有的甚至被列为
一级监视户,木刻家黄荣灿于1955 年死于狱中。

1960 年,秦松的木
刻《春灯》、《远航》受怀疑。

1968 年,作家柏杨因“大力水手漫
画事件”被捕,同年,画家吴耀宗因参加读书会被判刑8 年。

这些事
件使得艺术家们人人自危,不敢随意发表作品。

与之相比照,反共文
艺成为主流,军中文艺大为流行。

那些具有反共内容的所谓“战斗文
艺”比如梁又铭的漫画《土包子下江南》,以及对国民党统治歌功颂
德和宣传反共的作品得到当局的重视。

多数画家为了避祸,只好沉溺
于风雪水月等题材的创作,离开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高压政策并不能阻止台湾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

50 年代初,即有
一些画家利用展览会和报刊杂志、宣传并移植现代主义美术。

一群前
卫的美术家及美术院校的毕业生组成画会,以宣扬新艺术及寻求表现
机会,他们主张突破传统,将比较现代的美术讯息传播于台湾,探索
现代中国绘画的道路。

其中庄世和首先在台湾发表抽象绘画作品,李
铁华创办“新艺术研究所”并撰文介绍国外立体派、抽象派和超现实
主义画家及画风。

现代艺术的兴起还表现在1957 年后十几个旨在宣
扬现代主义美术团体的成立。

最具代表性的有“五月画会”、“东方
画会”。

他们标榜现代艺术,追求抽象的国际时尚,开辟了台湾现代
绘画的新境界。

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台湾美术:20 世纪70 年代,台湾爆发了
以“爱国家、爱民族、关心社会大众生活”为内容的乡土文艺运动,
文化界从拒斥外来文化开始,转成找寻“本土”文化的实际行动。


场运动从“乡土文学论战”开始,当时一些文学家以台湾农村的凋敝、劳工福祉以及社会问题作为描述的对象,企图唤醒人们对乡土的关注,
美术界也对此进行了回应。

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着对原住民文化、乡
土景色和人情风俗的关注,在表现手法上借鉴吸取民间艺术。

如席德进的中国水彩画,描绘台湾迷蒙的山水及古建筑,他于1974
年著有《台湾早期民艺》(1978 年出版)、《台湾宗教艺术》(1976
年出版);李乾朗也完成了包括《台湾建筑史》(1979 年出版)在
内的一系列著作,所有这些都是台湾乡土回归影响下的产物。

五、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台湾美术:20 世纪80 年代后,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文化上多元与融合并存。

台湾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文化也迎来了多元与融合的新阶段,台湾美术进入多元复杂的新时代。

一方面,台湾美术与祖国美术具有的不可分割性,使其风格中处处隐喻
着中华文化。

另一方面,本土主义进一步抬头,在关切祖国发展的同时,艺术家们也将更多的视野投注于台湾本土及乡野,而再不可避免的国际
化潮流中,许多台湾艺术家们走出台湾后又回归台湾,既将国际艺术
带入台湾,也使得台湾美术表现出国际化的特点。

80 年代后现代美学
观念的渗透,催生了许多新的类型与趋势,如抽象型、超写实型、色彩型、民间意趣型等,美术进入多元复杂的艺术时代。

六、台湾漫画:1935 年,《鸡笼生漫画集》的出版标志着早期台
湾本土漫画的开端。

早期台湾漫画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现实,漫
画发挥了积极的社会功能。

光复后,被誉为“台湾连环漫画的第一人”的王朝宗出版漫画《水虎传》。

1949 年,梁又铭创办了第一份大型
漫画刊物《图画时报》三日刊。

《新生报》在1950 年开辟了全页的《新生漫画》。

1950 年11 月创刊的《中国劳工》半月刊,是台湾最
受重视的漫画刊物。

1953 年10 月大型漫画刊物《民风画报》创刊,1957 年3 月25 日,台湾中国美术协会主办的第一届漫画展览会在台
北中山堂开幕,举办相当成功,盛况空前。

虽然七八十年代,台湾盗版漫画非常猖獗,但是仍有不少本土漫
画家在这艰难时期坚持自己的理想。

坚持出版台湾漫画作家绘制作品
的《时报出版》,从 1981 年起办《欢乐》,以郑问和蔡志忠的伤口
展开本土作家创作的生机,而且中国时报所办的《漫画大擂台》,就
渐渐有新人被拔擢进入《欢乐》,如萧言中、麦仁杰,孙家裕等,不
过《欢乐》并不是走日式风格的漫画杂志。

1981 年后,漫画杂志开始纷纷创刊,如:骏马《汉堡》、华尚文化《周末漫画》另有《星期漫画》、《漫画秀》、《漫画剧场》等。


时期造就不少漫画家,像《汉堡》的高永、张静美,《周末》的游素兰,《星期》的曾正忠、林政德、阿推……等专以连环漫画式创作的漫画家。

由于盗版的风气影响,整个漫画界自然受到日本风格所影响,1966 年
以后出生的漫画工作者,大多受到日本洗礼,接受象是手冢治虫的漫
画表现手法。

这时新闻评论漫画开始兴起。

1981 年后,漫画评论漫画在经济起
飞的台湾里也找到发展空间,每一份报纸几乎有一、二专业的评论漫画家,如:中国时报的CoCo、自立的渔夫及罗庆忠、民生报的老琼、朱
德庸等,每个人的立场鲜明,画题辛辣,而报禁一开放,也都能站尽版面,很受欢迎。

而和评论漫画同时的,四格漫画也是随报业兴盛而起 1981 年各报纸的非新闻竞争白热化,中时用了敖幼祥的《乌龙院》,顿时四格漫画的前景看好,各大报纷纷采用,如:CoCo 的《二马》,老琼的《蔡田开门》、朱德庸《又响炮》、渔夫的《渔夫评论》、蔡志忠的四格系列化中国经典作品,都是为人所知的好作品。

朱德庸的伤口已经有香港版、韩国版及新加坡的英文版,萧言中的《丛从赤子心》更是一付进军国际市场的架势,人物的造型、漫画规格都瞄准了国外的报纸连载。

四格漫画格式简单,对白少,是最具国际观之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