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机器人行业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我国机器人行业现状分析
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去年的销量还是实现了54%的迅猛增长。
这一富强景象表明整个行业欣欣向荣。
依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的统计,中国明年的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将位居全球第一。
以下是2022年我国机器人行业现状分析:
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
在路线图发布之前,地方省市推动机器人的步伐就已迈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郑州、常州、重庆、天津、上海、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成都等近40个城市将机器人作为当地的重点进展产业,并间续出台机器人相关优待政策,主要对象是机器人制造企业和机器人使用企业,支持手段以税收、土地和户口优待为主。
与此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当前各地政府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有40余家,现有地方机器人产业园到2022年的规划投资额将超过5000亿元。
2022年年底,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进展的指导看法》,指出到2022年我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
事实上,各地政府的规划早已超出了这个《指导看法》。
从提出的目标来看,各地均胸怀“远大理想”。
如安徽的进展
目标是到2022年培育3~5家产值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超200亿元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
依据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进展规划,到2022年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将培育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1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4家以上,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30亿元以上。
但实际状况是,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的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才不到200亿元。
据his最新发布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讨论报告,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也才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市场未必容得下如此大的市场规模和这么多的产业园区。
与此同时,许多产业园的建设是为了拿政府补贴,再制定标准规划,设厂布局,高价买设备、生产线、零部件和技术,导致产业又走上了扩大产能和组装的老路。
政策细化明晰产业路径
虽然机器人概念在市场热炒,但实际上,大部分机器人公司还在低端挣扎,缺乏核心技术。
行业讨论显示,2022年,全球机器人产业总产值约为2500亿元,中国市场占约1/10。
而这当中,真正属于中国本土产品的市场规模只有20亿~30亿元。
另一份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猛增54%,达到5.6万台,但其中本土供应商的销量仅为1.6万台,其他均来自海外供应商。
这些海外厂商之所以强势,就在于其大多具有核心零部件研发及本体制造力量。
而我国绝大多数机器人企业所涉及的大多集中在系统集成环节,简洁来说就是买来机器人,再根据工厂的需求安装、调试,以满意生产需要。
由于起步晚,机器人产业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如掌握器、伺服系统、传动结构、传感技术等都把握在国外厂商手中。
在机器人产业的中游,企业主要是利用上游零部件设计机器人结构和掌握箱,做一个标准机器人——机器人本体。
面对与国外厂商的直接竞争,压力特别大。
而绝大多数中国机器人企业集中在产业下游,即系统应用集成部分。
最近,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正在火热推行“机器人换人”,通过对购买机器人的企业赐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促进传统产业大量使用机器人。
这无疑将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广机器人技术。
但由于中国机器人企业缺乏竞争力,在大量推广使用中反而被国外产品占去“蛋糕”的大头,进一步挤压中国机器人企业的生存空间。
而仅仅有概念、园区土地和政府补贴,并不能催生一个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行业。
路线图提出,到202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要达到70%以上,国产关键零部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要达到70%,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水平。
从中也可以看出政府对工业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系列化产品的产能提升和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的重视。
再加上将要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将来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进展路径将更加清楚。
随着路线图的发布以及《中国制造2025》“1+X”相关的配套规划的出台,政策更加动态化和细化,将避开政策与实际状况相背离,也有利于削减产业泡沫的形成。
更多相关机器人行业现状请查阅由发布的机器人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