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汇报材料综合实践活动之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设计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之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设计初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已如燎原之势在我省中小学全面铺开。
作为综合实践课题研究组的成员,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做了一些研究,下面我重点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设计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作一汇报。
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其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涉及面广、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
新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大致可以在以下范围组织:
(1)劳动实践活动
包括校园内的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在社区进行的社区公益劳动;在当地厂矿企业或在农村的农田、林场、牧场、渔场等场所进行的简单生产劳动等。
如:房间的整理、到敬老院打扫卫生等。
(2)技能练习活动
主要有常见的工具使用、常见材料加工、常规构件或部件的连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的使用、简易维护与保养;具有一定技术特征的生活技能,如日常烹饪、衣物缝制、常见洗涤等方面的技能学习,以及钳子的使用等一些工具使用的基本技能练习。
(3)工艺制作活动
主要指体现技术特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活动,以及纸塑、泥塑、编织、印染、雕刻、刺绣、电子等项目作品的制作等。
(4)简易设计活动
包括对一个简要技术作品的需求调查、方案构思、草图绘制、模型制作、调配装试、交流评价等活动。
(5)技术试验活动
主要指技术实践、技术探究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简单的技术小试验,如种植、养殖中的农业小试验,常见材料的性能试验,技术设计作品的功能试验等。
(6)发明创造活动
主要指从现实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出发,以人类未曾出现的技术产品或技术手段为对象,采用一定的创造技法、系列化的步骤,努力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成果的活动。
(7)职业体验活动
主要是指学生结合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一定的职业理解、体验为目标,在一定的职业岗位上实地扮演职业角色、进行职业实践的活动,如在商店里进行营业员职业的体验、在工厂的零件装配车间进行装配员的职业体验等。
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来设计活动主题呢?
一、从学生兴趣入手设计活动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向导。
”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就必须造就一种欢快、愉悦、充满情趣的活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自愿的参加活动。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行动上才会更主动,责任感才会更强;反之,如果学生对主题不感兴趣,漠然视之,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不会在生活中倾注全部心血。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应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
如:同学们对“科学活动”很感兴趣,就引导学生以“我身边的科学”为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包装的学问”、“饮用纯净水的利与弊”、“交通工具的变迁”等等,从而确定为活动主题,由于主题是同学们自己选择的,所以同学们不仅对主题的内容有了兴趣,而且对开展这项主题活动的过程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制订活动方案、活动计划,开展系列活动。
二、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设计主题。
学生生活于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设计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
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
如,课间,同学们围在一起谈到生活中的诸多不便。
如用钥匙开门忘了取下;擦黑板时粉笔灰到处飞;下雨天打雨伞,裤脚喜欢打湿等等。
这些问题虽然很小,但和生活息息相关,给生活带来不便。
“你们想不想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趁热打铁”问学生。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
于是确立了“生活中的发现与创新”活动主题,可谓“生活即教育”。
三、以问题为突破口,设计活动主题。
研究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直接动因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问题。
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
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这样一双慧眼,而且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造就学生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并从这些一直在学生身边或身上发生、演变的问题入手,选择那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而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
如,一次课间活动,我看到一群学生挤在一起兴致勃勃的玩着什么,走近一看,是学生在玩从家里带来的玩具不倒翁。
有的学生边玩边提出了心中的疑问:“它为什么不倒呢?”我因势利导,引出了不倒翁探秘这一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们从研究不倒翁,到做不倒翁,再到研究玩具中的科学,一直都是趣味盎然,积极主动。
这样,学生兴趣盎然的组织开展活动,不仅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发展,而且解决了生活中存在的不少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综合实践课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开发、
利用无限的课堂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真正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获得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内容选定后,要拟定活动目标。
小学课程标准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劳动实践与技术实践的体验性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拟定课程目标:
1. 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
动的思想感情。
2. 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
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3. 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4. 激发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简单技术活动和进行简单技
术学习的基本能力。
5. 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了解。
形成初步的职业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定性领域实质是四个要素,它并不要求平行开设这四门课,四个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四种基本的实践或活动方式,比如研究、服务、技术实践、信息实践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更多的是一种工具,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从社会科技等综合视角进行学科课程的延伸学习都可以集成为一类新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的内容是学生的活动主题。
也就是说在每一次活动中均需要各领域的整
合运用,而不是独立的运用某一要素。
下面我以《饮食文化》这一主题活动的设计谈谈我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理解。
活动设计背景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每个人每天都要饮食。
可是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人对于每日三餐并不重视。
尤其是现在的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饮食。
可许多学生却忽略了正常的三餐饮食而青睐于那些形状、色彩、口味多样的小食品,尤其是学校门口小卖部里的垃圾食品更备受学生宠爱。
每次开家长会,总有家长提出学生买零食吃的现象严重,希望老师能讲一讲,可过不多久,你会发现学生又“涛声依旧”了。
于是,我决定开展“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意图旨在通过饮食习惯及特色饮食的调查研究,了解我们的饮食状况及外来饮食的影响,探求饮食的营养价值,学会科学饮食,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保持一个有充沛精力的健康体魄,来适应时代的要求,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开展此项课题的研究,目的是给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提供实践的机会和环境;通过学生对周边的感兴趣的事和人的调查、了解和访谈、咨询活动的开展,学会求知、做人、合作的本领;同时还借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科学家探究问题的方法及创新精神, 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预期目标
通过活动,力图达到以下预期目标:
(二)、自由分组,选定研究主题
我跟他们谈到:活动主题确定了,那还是第一步,要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可一定要有明确的活动计划,与小组同学一起,对活动过程中主要研究什么,怎样活动、人员分工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安排,相信你们一定能制定出一份周详的活动方案。
对于分组,我提出了几条要求:
1)、每组不低于六人。
2)、每组既要有男同学,也要有女同学,合理搭配。
否则,小组就不成立。
3)、家庭住址相近的尽量在一个组,有利于课后组织活动。
学生先推选小组长(学生推选组长,同时确定组名。
)
组长带领组员商讨主题。
(三)、指导方法做好学习准备
为了开展好这次课题,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让学生之间互相商讨,交流。
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整理
1、查书:查目录
2、上网:输入关键字
3、询问大人:注意礼貌
4、走进餐馆实地考察:注意礼貌、注意安全、遵守纪律……
方案确立了以后,大家立即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当堂我们就开始行动,组织学生上网、上图书室查找相关资料,布置同学们回家向大人们询问一些餐桌礼仪方面的知识。
在班级里向孩子们询问有谁的家长在宾馆饭店里工作,一了解真有好几个,我们又主动和家长们取得联系,取得家长们的支持和帮助。
(四)、活动中的跟踪指导:
1、这个过程中,学生成立好调查小组,确定好小组长。
(根据组内需要组长分好工,如:摄影员、上网员、采访员、记录员等),确定调查主题。
小组活动前期准备记录卡
年月日
子课题名
称
材
料
组
长
组员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子课题组长
活动时间活动地点组员分工
活动步骤
活动方式
可能遇到的困难
及解决办法
2、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书籍、学习上网方法,上网浏览;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的资料、餐桌礼仪文化等。
(老师参与其中,交给一些孩子上网的方法,与学校图书管理员协商,拿出一定时间给孩子们提供足够的书籍。
)
3、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营养专家了解各种食物中的营养,学习简单菜肴的制作等。
(这个过程老师先对学生进行培修,让他们了解访问的基本要求,设计好访问的材料。
)
4、学会编制调查表。
(我给他们做了一个范例,让学生仿照老师的自行编制调查表)
餐饮文化调查表
第二阶段--活动操作与实践体验阶段(2——4周)
在这一阶段的实践活动中,考虑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一些实际困难,也为了方便管理,所以整个主题的探究我以四大环节、“1+1”的周期形式开展。
(“1+1”即一节课余探究+一节课堂教学)因此,这一阶段的操作流程为:第一环节“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第二环节“身边资源调查+方法指导”;第三环节“社会实践调查+课堂阶段交流汇总”;第四环节“实践拓展+设计宣传”。
这里,我以列表的形式展现。
附表格:
学生:收集菜谱;向父母学习做凉拌菜。
四、活动过程
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引导探究,研讨做法
(三)观察示范,实践创作
(四)展示评价,反馈指导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记得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在一种亢奋状态,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急于去研究,创造力便得得到了充分发挥。
上课伊始,我直接板贴:凉拌菜,让学生交流吃过的凉拌菜,使学生在脑中对凉拌菜有个抽象的回忆。
然后运动多媒体教育技术,给学生提供各种花样凉拌菜,利用放大、慢性、定格等特技手段使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长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学生亲自动手做菜带来灵感。
所以当我问学生:欣赏了这么多造型美观、色彩鲜艳的凉拌菜,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学生立刻回答:想吃,想学习做法。
“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已然达到。
(二)引导探究,研讨做法
“王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一句话自然过渡到第二环节。
此时,教师出示亲自动手做的四道菜:①幸福开心果;②香辣双丝;③凉拌黄瓜;④两岸青山伴夕阳。
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通过各种感官体会做凉拌菜要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并探究总结出这些凉拌菜的做法:切、拌、摆,教师相机板书。
这一环节中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把学习、探究的权力全部放给了学生,教师所做的是给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四道菜,以此为介体引导学生探究凉拌菜的做法讲究。
所谓“精心”一是菜名精心设计,既有直观的菜名凉拌黄瓜、香辣双丝,又有喻意菜名幸福开心果,还有艺术菜名借用了诗句“两岸青山伴夕阳”,这样便为学生取菜名拓宽了思维空间。
二是选料精心,所选材料色彩鲜明、易于搭配和操作,便于激发学生兴趣。
三是做法精心,从刀法形状上看,四道菜各代表了丝、块、片、条,此外还注意了周边的点缀及摆放的喻意,以便启发学生做菜灵感。
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要为儿童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养料和机会。
”
果然四道菜一上,立即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仔细看、用心闻、认真尝、激烈讨论,很自然地便总结出了凉拌菜的生拌做法。
最后教师总结:要想做好凉拌菜,不仅要掌握做菜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掌握做菜的技巧(板贴:巧),切菜时的刀法要巧,调拌时佐料的用法与用量要巧,摆放时色彩的搭配要巧,这样便逐渐揭示了课题:巧做凉拌菜。
(三)观察示范,实践创作
这一环节主要包括学习基本刀法和创作凉拌菜。
刀法的学习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如何扎实有效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呢?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展现用刀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然后再分步示范指导,这样便扎实有效地完成基本刀法的学习,教学重点得以突破。
教育艺术讲究“有扶有放”。
因此,在下一步创作凉拌菜时我便大胆地放给每一位学生主动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大胆想象、自行创作。
创作前,我用课件出示三条创作建议:
1、比赛前想好做什么,怎样做?小组内明确分工
2、做菜时一定要注意卫生和安全
3、做好后把菜摆放到相应的展区,为采取个有创意的菜名,把用具收拾干净,摆放整齐。
学生根据建议,能够明确目的,充分发挥集体的凝聚力,自主合作地进行有思想的创作,同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素养。
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给以帮助。
新的课程理论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
学生的劳动必须是有思想的,有创造性的。
此环节便充分留给了学生创作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准备好的原料有思想地创作,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展示评价,反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中提到: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间、同伴间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因此,我引导:各小组均已把作品摆放好真让人赏心悦目,垂涎欲滴,我们先来一同欣赏,看看你最喜欢哪道菜?说说为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一起听听作者的创意。
教师也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评价个性化作品。
由于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自主学习,再加上课堂中的探究研讨,所完成的作品是令人惊喜的。
如:有的同学为菜取了“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菜名,做法更是匠心独运,把黄瓜挖出内瓤,做成船样,里面又装了拌好的火腿肠,真正是色、香、味、形俱全。
“出水芙蓉”、“水果蔬菜大聚会”、“飞上枝头变凤凰”等有创意的菜名不断涌现。
最后让学生品尝味道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手艺作个评价,总结出做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
这样处理既没有给学生分等划类又能使学生互相参照对比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促进学生发展,做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民主性。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教科书已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
因此,我的结束语是: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本节课,我们只探究了几种凉拌菜的生拌做法,凉拌菜还有许多种做法有待大家去研究,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运用各种方法
去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亲自动手创作几道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凉拌菜,请亲朋好友品尝,记住一定要注意安全呦。
这样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举措使教学更加开放,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整节课的设计,我注重了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在操作活动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由探究做法到学习刀法再到创作凉拌菜进行技术学习,用课件和教师范作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创作特色凉拌菜大比拼为载体,组织创作性的技术教育活动,逐步增加技术含量,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拓展学生的学习经历,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扎实有效地完成了《巧做凉拌菜》一课的教学任务。
课后学生写道:今天这堂劳动与技术课,王老师要教我们怎样做凉拌菜。
当我看到课件中的各式各样的凉拌菜时,真是垂涎欲滴。
王老师还给我们亲自动手做了几道凉拌菜,真是色香味俱全啊!品尝着老师做的美味,我发誓:一定要亲手做一道好菜……
第三阶段--展示与评价交流阶段(1——2课时)
学生的劳动成果需要被欣赏和被肯定。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开展研究交流会的形式,学生交流本次活动的心得感受,并结合举办小报、照片、资料展,将有关调查的资料、文章、图片等在班内公开展览,让每个学生充分体验活动的自豪感和胜利感。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也更需要进行一次公平合理地评价,评价要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结合过程性资料,开展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
价想结合的方式进行。
劳动课的展示评价,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对提高劳动认识和劳动技能有重要作用。
劳动实践结束后,可针对学生的作品或劳动成果进行讲评。
让学生评出谁做的好,好在哪里,还存在哪些缺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对劳动产生更高层次的认识,增强审美情趣。
还有利于对学生适当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劳动观念教育。
第四阶段--活动总结与反思阶段(1——2课时)
师生在活动结束后需要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既是对本次活动的回顾和经验总结,也是对今后工作的一种督促和启示。
活动后一些孩子们的总结:
1、我知道了在餐桌上要保持良好的坐姿。
坐在餐桌上的时候,身体保持挺直,两脚齐放在地板上,仪态看起来很不错。
一个让身体保持挺直的一个好方法就是臀部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一,不要全坐满,果然非常好用。
(朱俊萌)
2、在这次活动里,我知道了做服务员很不容易,原来餐桌上有这么多礼仪,我懂得了饭桌上不要抢菜,不要先动筷子,吃饭不要发出声音.(徐雪静)
3、这次活动我学会了如何安排座位,知道了作为主陪在餐桌上该干什么,学会了怎样上菜、怎样上茶,怎样敬酒,以后我也会招待客人了。
(朱浩贤)
4、那些餐巾叠得真好看,原来也不是太难叠,只要用心学,一定能叠得很好的。
(席云平)
反思这次的劳动与技术活动,我做出了以下总结:
一、在情境中激发
安东尼奥·罗宾曾经说过“个人自身的潜能犹如沉寂的火山,一旦被叩醒,便会产生所向披靡的骇人力量。
人类的潜能巨大,特别是人的大脑,蕴藏着无法估计的潜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起来时便感到乐趣无穷,能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急于去研究,这样创造力便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二、在活动中感悟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重视学生的手脑并用,注重学生的技术探究,试验与创造。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的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度隐性化,应转换为学生活动的合作伙伴和帮助者。
以人为本的教育意味着要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
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在上面这个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把教师的台上示范变成台下交流,和学生同学,同做,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