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释】①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颈联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前四句是怎样描写“州宅堂前荷花”的?请加以赏析。

2.古诗文阅读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①,无数梅花落野桥。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见(xiàn):出现。

(1)两首诗中,“花”都是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吗?为什么?
(2)从写作特色看,王冕的《梅花》质朴,韩愈的《春雪》灵动,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对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1)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

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6.古诗阅读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

②午盏:午茶。

③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7.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8.古诗鉴赏。

庐山杂兴
宋·惠洪
别开山径入松关,
半在云间半雨间。

红叶满庭人倚槛,
一池寒水动秋山。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间秋色,但表现的景物不同:前一首“半在云间半雨间”突出了庐山________的特点,后一首则用“无数峰峦远近间”照应了前句中的“________”字。

(2)两首诗的最后一句都描写了山在水中的倒影,但展现的画面及带给诗人的感受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秋山居
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1)请写出体现“山居”生活时间推移的语句:觉寒早→霜气晴→→
(2)颈联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请作具体赏析。

(1)窗有日;夜泉清
(2)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通过描绘“果”飘落,“猿”经过,“鹿”行走动态的景物,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

或者通过从果落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解析】【分析】(1)题干中问“时间”就是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日”“夜”。

(2)“果落”、“叶干”都是秋天山中的实景,而从果落可推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便可了然。

用的正是前人“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细读全诗,品析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吊扶苏
(宋)孔武仲
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

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

【注释】赵李:赵高与李斯。

二人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当时在边疆带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题北榭碑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①,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②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1)甲诗中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没有运用与之相同的艺术技巧的诗句是()
A.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甲、乙两诗都写到笛声,引发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②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本诗写于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时。

元珍曾写《花时久雨》一诗给欧阳修,欧阳修为此诗作答。

②洛阳:宋仁宗天圣八年至景佑元年,欧阳修曾任洛阳推官。

(1)诗中“ ”和“”两种景物让作者在尾联生发出“不须嗟”的感慨。

(2)本诗后四句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请赏析。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又恐琼楼玉宇”中“恐”字的表达效果。

(2)请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名句的理解。

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注】①蘼芜:香草名。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山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16.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下列小题。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从内容上看,诗人“喜”的是________,其“妻子”“愁”的是________;体现诗人喜出望外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的心情。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7.古诗鉴赏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①________,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②________ 的感伤。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被誉为“千古奇偶”,请赏析其好在哪?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点题的诗句是。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19.古诗阅读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

②午盏:午茶。

③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20.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雨断桥人不渡”中“断”的意思是________
(2)“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3)“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高洁,香远益清
(2)运用拟人的修辞,作者写出了荷花像幽静的“凌波仙子”红妆重彩,早晚红妆有别,姿态各异。

朝露有意则花朵盛开,夕阳无情则花朵闭合。

婉约优美,令人陶醉。

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

2.“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解析】【分析】《画堂春·寄子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九月。

上片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苏轼与苏辙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

全词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

“归去奈何愁”中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写出了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故答案为:“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
握诗人的情感,注意诗句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要求考生对注解不能忽略。

3.(1)不是,《梅花》中的“花”是指自然中的梅花,《春雪》中的“花”是指如花飞舞的白雪。

(2)王冕的《梅花》末两句写,听到一声悠悠的羌管,却无人出现,只见无数梅花飘落在野桥上,手法很写实,但很有意境,前句有声反显静谧,后句有动反显安详,静动之间,还有画面感,很有艺术魅力。

韩愈《春雪》末两句,很有想象力,喻雪为花,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迟了,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作者幻化的一片春色是神来之笔,把雪写得美好而有灵性,在常景中翻出新意,浪漫灵动,独具风采。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意境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

“无数梅花落野桥”的意思是“只见无数的梅花,飘落在野桥上”,所以此处的“花”是指自然中的梅花;“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意思是“但是白雪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花”是指如花飞舞的白雪。

(2)本题考查古诗词的比较鉴赏,根据作者所描写的意象特点,结合诗人生活背景以及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区别他们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一处为实写,一为虚写。

《春雪》富有想象力,描绘出雪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的景象,让雪更有灵性。

故答案为:(1)不是,《梅花》中的“花”是指自然中的梅花,《春雪》中的“花”是指如花飞舞的白雪。

(2)王冕的《梅花》末两句写,听到一声悠悠的羌管,却无人出现,只见无数梅花飘落在野桥上,手法很写实,但很有意境,前句有声反显静谧,后句有动反显安详,静动之间,还有画面感,很有艺术魅力。

韩愈《春雪》末两句,很有想象力,喻雪为花,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迟了,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作者幻化的一片春色是神来之笔,把雪写得美好而有灵性,在常景中翻出新意,浪漫灵动,独具风采。

【点评】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结合写作背景再做具体分析。

4.(1)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②茅屋起炊烟;③橹声归去
(2)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

作者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

②动静结合。

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

③由远即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空中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解析】【分析】(1)诗中“落雁(归巢的雁)”“炊烟茅屋起”“橹声归去”的景物可以看出是“晚归”。

(2)“落雁”“炊烟”“红蓼花”从视觉角度,“橹声”从听觉角度;“落雁斜”“起平沙”“摇动一滩红蓼花”描写动景,“山野”“茅屋”描写静景;从“山野”到“茅屋”再到湖面“浪痕”“红蓼花”,由远到近;从“落雁”到“茅屋”再到湖面“浪痕”“红蓼花”,由上到下。

故答案为:⑴ 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②茅屋起炊烟;③橹声归去
⑵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

作者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

②动静结合。

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

③由远即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空中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结合题意找
准答题内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5.(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

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具体语句理解分析,这首五言律诗始终扣住题目中的“早”字来写。

“雾浓”“鸡未唱”“马频嘶”“树色遥藏”“泉声暗傍”都是因为“早”。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也都是写“早”。

(2)“如珪”二字,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诗人早起赶路,走了三十里地,月色还很明亮。

诗人早起“独”性三十里,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比喻。

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6.(1)一个“媚”字,赋予柳条以人的情态,将微雨初晴,稀疏的柳条沐浴晴辉的娇媚姿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表现了初春的生机,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轻松)之情。

(2)清欢既指诗人早春游山时,沿途富有生机的美景带来欣喜,也指与同游者清茶野餐,品茗尝鲜的闲适心境,还指历经人世沧桑后于平凡中体味出清淡的欢愉,此句也可窥见苏轼清雅的情趣和旷达的胸襟。

【解析】【分析】(1)结合全诗内容品析,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淡烟疏柳媚晴滩”意思是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

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赋予柳条以人的情态,将微雨初晴,稀疏的柳条沐浴晴辉的娇媚姿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表现了初春的生机,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轻松)之情。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理解这句话的内涵,这是一首纪游词,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辉。

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

第三句是说,眼前入淮清洛,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

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
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

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

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一个“媚”字,赋予柳条以人的情态,将微雨初晴,稀疏的柳条沐浴晴辉的娇媚姿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表现了初春的生机,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轻松)之情。

⑵清欢既指诗人早春游山时,沿途富有生机的美景带来欣喜,也指与同游者清茶野餐,品茗尝鲜的闲适心境,还指历经人世沧桑后于平凡中体味出清淡的欢愉,此句也可窥见苏轼清雅的情趣和旷达的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7.(1)“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2)人世的悲和欢、聚和散犹如这月亮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为。

既然这样,就不必再慨叹和悲伤了。

【解析】【分析】(1)“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8.(1)高大;冷
(2)“一池寒水动秋山”展现的是山影随水摇曳的动态画面,表现出诗人面对秋天的悲凉之
感。

“忽于水底见青山”展现的是山倒映在水中欧冠的静态画面,表现了作者无意中见到山的倒影的惊喜。

【解析】【分析】(1)“半在云间半雨间”意思是庐山一半隐没在云中,写出了庐山的高大;“无数峰峦远近间”山峰遮天蔽日,给人冷清之感,照应了上句的“冷”字。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一池寒水动秋山”意思是山倒映在湖水中,水波摇动,山影也随水而动。

展现的是山影随水摇曳的动态画面,“寒”“秋”表现出诗人面对秋天时的悲凉之感。

“忽于水底见青山”意思是忽然从水中看见了山。

展现的是山倒映在水中的静态画面,结合“闲上山来看野水”,可看出作者看水时无意中见到山的倒影的惊喜。

故答案为:⑴高大;冷
⑵“一池寒水动秋山”展现的是山影随水摇曳的动态画面,表现出诗人面对秋天的悲凉之感。

“忽于水底见青山”展现的是山倒映在水中欧冠的静态画面,表现了作者无意中见到山的倒影的惊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注意抓住两首诗的最后一句的理解,明确展现的画面及带给诗人的感受的不同之处。

9.无
10.对扶苏手握重兵却轻易赴死、未能大有作为的深切遗憾与惋惜,对未能辨别秦始皇遗诏真假、不能识别赵高李斯奸佞的无奈。

11.C
解析:(1)C
(2)不完全相同。

甲诗开头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或描写了触发征人情感的典型环境),营造了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此时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自然唤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乙诗作者先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

在流放途中,他仍然眷恋朝廷,可惜长安万里迢迢,望而不见。

听到黄鹤楼上传来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全诗传达了身为迁客的诗人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解析】【分析】(1)甲诗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四个选项中A、B、D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C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运用的是对偶修辞。

故选C。

(2)甲诗开头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

乙诗“一为迁客去长沙”,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听到黄鹤楼上传来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他“西望长安”,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故答案为:(1)C;(2)不完全相同。

甲诗开头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或描写了触发征人情感的典型环境),营造了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此时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自然唤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乙诗作者先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

在流放途中,他仍然眷恋朝廷,可惜长安万里迢迢,望而不见。

听到黄鹤楼上传来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全诗传达了身为迁客的诗人去国怀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