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文学的起源来看,文学和音乐、舞蹈、绘画、 雕塑等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从原始时代起就确实 存在着紧密的亲缘关系,这已经为研究 “艺术起 源”的大量成果所证实。 • 模仿说——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 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 游戏说——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 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 • 表现说——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 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 因。 • 巫术说——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 • 劳动说
• 促进文学理论
• 中西方古典文论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哲学思 想的差别是其重要根源。西方哲学推崇以二元对 立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而中国古典哲学讲究 “天人合一”,它为中国古代长于感悟、印象式 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提供了思想营养。 • 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背后的哲学 • 文学与哲学的互渗 • 小说的论文化倾向。小说在功能和目的上与哲学 极为相似,成为探讨人生的手段。 • 哲学深处往往蕴涵诗的意味,而诗的极致则必然 弥漫哲学的精神。
第七章 文学的跨学 科研究
• 跨学科研究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艺术门类、 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 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与 异质,另一方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如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社会科 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武术、文学与围棋
第一节 文学与艺术
一文学与心理学
• 一)文学心理学
• 是文学与心理学联姻的产物,它主要研究作家创 作心理、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和读者的欣赏心理, 其研究范围限于人的意识活动。 • 作家的创作心理:灵感、想象、情感、记忆 • 作品里的通感
• 钱钟书:“通感——一种描写手法” “红杏枝头春意闹” • 读者的阅读、感受、玩味、顿悟乃至判断的心理 过程
•波德莱尔:“今天,每一种艺术都表现出侵犯邻 居艺术的欲望,画家把音乐的声音变化引人绘画, 雕塑家把色彩引人雕塑,文学家把造型的手段引 入文学。”
•以审美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各自的媒介不同
•文学:语言(语言艺术或视听-想像艺术) •绘画、雕塑:颜色、姿态(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 •音乐:音响(音响艺术或听觉艺术) •舞蹈:动作、形态(动作艺术) •戏剧、电影:综合艺术
• 刘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 钱钟书:“诗、词、曲三者,始皆与乐一体。而 由浑之划,初合终离。凡事率然,安容独外。文 字弦歌,各擅其绝。……即使折衷共济,乃是别 具新格,并非包综前美。”
• 文学表现音乐 •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 如私语”
• 借鉴音乐方法技巧 • 巴赫金提出“复调小说”:指作品中权威声音的 消失,众多人物构成一种平等的对话。“多声部 性”的、全面对话的小说。作者创造了独立的、 处于平等对话地位上的主人公,使作品构成了 “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 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 合”,宛如音乐复调中多个并行穿插的旋律。 • 陀思妥耶夫斯基 米兰·昆德拉
二文学与绘画
• 中国的题画诗 • 诗画互补、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 北宋张舜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 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 • 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 画
• 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 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 河豚欲上时” 惠崇和尚“鸭戏图”的动人景象+“河豚欲上”的 意象
• 影响作家
• 作家或诗人本身就是宗教的虔诚信徒,他们的宗 教信仰对他们的创作思想有深刻影响。 • 托尔斯泰
• 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意象 • 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 丰富文学艺术的表现技巧 • 但丁《神曲》
三佛学与中国文学
• 佛学与文学的结合没有西方那么紧密,当代没有 古代那样。事实上中国文学中的儒家思想源远流 长,滋养着中国人民,也被当作宗教,有人称作儒 教。
• 禅宗
• 禅是梵文的音译略写,意为“静虚”,即通过静 收止观达到精神专注、物我两忘的澄明境界。中 国的山水诗融人了佛教的清静,谢灵运、王维、 孟浩然、柳宗元等人的诗中都具有禅心。
• 佛学影响的古今作品 • 《山海经》 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西游记》 《红楼梦》 《尘埃落定》
• 丰富艺术技巧 • 佛教文学中的丰富的想象和散韵并用的文体
• 梵高是个热爱生活,具有很高的道德感和宗教观 念的人,但他一生贫困潦倒,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 致使他精神分裂,最后走向自杀。这幅画作于他 自杀的前一年。赛克斯顿出生在一个天主教气氛 浓厚的家庭,虽然她想放弃宗教信仰,但在生活中 却不得不有宗教式的热情和憧憬,现实和理想有 一定的差距,精神上的苦闷使她像梵高一样几次 进入精神病院,最后也走向自杀之路。正是这种 类似的思想矛盾以及对人生类似的看法,使诗人 对画家产生心灵上的契合。 • 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二文学与哲学
• 哲学与文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解释世 界。 • 哲学是对世界的清楚深刻的认识,哲学以思辨的、 理性的、逻辑的和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方式表现 世界,表达思想,追求形而上的思考。 • 文学是对世界的虚构和隐喻;文学是奔涌的情感 世界的再现,它以具体的、感性的、形象的方式 反映社会人生,以生命的热情感悟世界。
三文学与影视艺术
• 詹姆逊: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形象社会或景观社会, 视像对人们的影响已超过甚至代替了文字。 • 作为影视脚本的文学:去掉概述和评论,推崇省 略和空白 • 文学:文字的间接性和歧义性以及由此所带来的 广阔性和暗示性为读者营造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影视:直观的形象 逼真的感觉 文化快餐
第二节 文学与人文社会学科
一 文学与音乐
• 时间艺术 • 诗——歌——舞 • 《礼记·乐记》: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 《诗大序》 层层递进,逐级补充的关系 “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 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 之蹈之也。”
悲剧效果的“净化”说
•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文学活动 • 超我——自我——本我 •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 作家与白日梦:把作家的创作活动解释为“白日 梦”,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作家的无意识的化 身,作家的无意识领域充满了种种受到压抑的欲 望,如荣誉、权力、财富、名望和爱情等,这些 欲望构成了强烈的冲动。对现实不满,把自己的 兴趣转移到幻想之中,在创作活动中通过作品的 宣泄。
三文学与历史
• 中国文史哲不分家 • 文学创作的历史取材 •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 明史与《明朝那些事儿》
第三节 文学与宗教
一文学与宗教
• 关注人的心灵和精神 • 都表现出对人的关怀和对终极的追问 • 通过想象和幻想,营造着人类精神家园的梦,都 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感受。
二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 影响作家作品
• 文学既是对生活的反映,也是一种评价,几乎 所有的作家在创作中都必然会将一定的哲学思 想融人自己的作品中,特别是那些具有强烈责 任感的作家。 • 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 • 促进文学思潮的出现 •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提出,德国思想家海德 格尔提炼并创立的存在主义哲学开始流传,这 直接催生了存在主义文学的诞生。
• 佛教与我国古代文学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生发 的关系是有目共睹的。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之后, 不仅给中国古代文学输入了新内容,带来了新的 形式,而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文人的思维方 式和表达方式。其中比较重大的有两点。一是格 律,发端于沈约、谢眺等人倡导的永明体,就是 从梵文经典那里学来的,它受到转读佛经的启发。 • 变文的讲唱体和铺叙手法,可以说唐宋以来的各 种俗文学形式,如话本、鼓子词、诸宫调、弹词 等都与它有渊源关系。
• 中国传统文论受佛教影响
• 《文心雕龙》从概念层面看,其中的“道”、 “心性”、“物感”、“文质”等概念,都近于 玄学和佛教的意义层面;从论述方法看,其“振 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论证思路,明显有别 于儒学经验式的论说传统而打上了佛学“由观假 象而观实象”的影子。
• 隋唐以后,禅学兴盛,不少文人喜欢引用禅理来 谈论文学,“以禅喻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的特色之一。 • 从禅理引申。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妙 悟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等,借用禅理的妙 谛来论述诗歌的奥妙,由此在中国诗坛上形成了 一种淡泊清空的诗风。
• 荷兰画家梵高《星夜》
• 那不能阻止我产生对——如果要说的话——宗教 的狂热需求,于是我在夜晚走出去,画天上的 星。——梵高致他的弟弟 • 美国当代自白派诗人安妮·赛克斯顿《星夜》 • 这城市不存在/除了一棵黑发的树像一个/淹死的 女人滑向炎热的天空/城市是静默的/夜和十一颗 星/一起沸腾了/哦,星夜,星的夜!就是这样/我想 死/它在动。它们全都是活的/就连月亮也在它桔 黄色的镣铐中膨胀/推孩子们,从它的眼睛看,像 一个神/那隐藏着的老蛇吞没了星星/哦,星夜,星 的夜! 就是这样/我想死/投入夜——那冲来的野 兽,让那绿色的龙吞没,和我那没有旗/没有肚子/ 有呼喊的生命分离
• 前世、今生和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三界五道 的观念,大大扩展了中国人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中,“梦幻式”、“离魂 式”、“死而复生式” • 中国小说中“话本”的发展,与佛教“俗讲”有 相当深的渊源。佛教“俗讲”,即用通俗化的方 式宣传佛教教义。俗讲吸收了民间说唱的一些方 式,在宣讲教义时穿插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说话”受到 “俗讲”的影响,在叙事技巧上更为成熟,为其 后小说的成熟做了很好的准备和铺垫。
• 莱辛:《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
• 文学借鉴绘画的空间意识 • 现代派作品打破传统的时间序列,使读者从空间 中去理解文学作品。任意切断叙述中的时间流动, 而且在文本中并列置放游离于叙述过程之外的各 种意象和联想。 • 意识流小说的“瞬间集合”就是一种空间意识的 体现。打破叙述的时间流程,小说中的人物睹物 生情,一时间各种往事纷至沓来,发生在不同时 间的事情在这一刻同时涌现。 • 伍尔夫《达洛维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