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茶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红袍茶简介
大红袍:字面诠释是大红色的衣袍。

一般用于红色植物的比喻和代称,最著名的是茶叶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岩,品质优异。

另外有与大红袍同名的豆科植物“扁皂角”;浙江余杭等地的主栽桔子品种;京剧传统剧目;同名商标如甘肃省东乡县名牌花椒;霹雳布袋戏虚拟人物等。

茶叶简介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美景甲东南”名山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其创制年代,据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清上明制茶法》载
大红袍茶: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已栽制茶叶,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

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

当时,欧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武夷岩茶驰名中外,与优异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

武夷山位于北纬27°35′-27°43′,东经117°55′-118°01′。

方圆120华里,平均海拔650余米。

四周皆溪壑,与外山不相连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组成,自成一体。

岩峰耸立,秀拔奇伟,群峰连绵,翘首向东,势如万马奔腾,堪为奇观。

澄碧清澈的九曲溪,萦绕其间,折为九曲十八湾。

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回转,峰
峰水抱流"之貌。

而沿溪两岸,群峰倒影,尽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实为"碧水丹山"人间仙境。

前人题"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连逶迤,
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轮廓。

名山胜境,陶冶出岩茶的天然灵气
编辑本段品质特征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大红袍品质最突出
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
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注重:活、甘、清、香的特点。

品鉴要从几个方面来观察: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冲泡次数和叶底等多个方面。

其中以香气和滋味这两方面为重点。

香气:香气清爽,吸入后,深呼一口气从鼻中出,若能闻到幽幽香气的,其香品为上。

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为上。

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

滋味:入口甘爽滑顺者美,苦、涩、麻、酸者劣。

茶水无质感,淡薄者
为下品。

苦涩味的轻重往往决定岩茶品质高低。

冲泡次数,通常为八泡左右,超过八泡以上者更优。

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余香,九泡十泡余味存。

”的说法。

优质茶应具备:无明显苦涩,有质感(口中茶水感觉黏,有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初学者不易把握这一岩韵的特点)。

干茶的外形色泽也可以作为品质鉴别的参考。

通常要求外形匀整,条索
紧结壮实,稍扭曲,色泽油润带宝色。

陈茶则色泽灰褐。

条形不完整货碎茶多的就差了。

另外,茶叶的叶底也可以作为茶叶品质的参考,应软亮匀齐,叶底红边明显。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

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

大红袍的三节色、蛤蟆背和三红七青
“三节色”:专指干茶特点。

具体的是干茶的头部呈乌褐色,尾部呈浅红色等三种色彩。

可以说“三节色”是武夷岩茶的典型特征。

“蛤蟆背”:是体现茶叶传统焙火火攻的特征之一。

一般有蛤蟆背的岩茶,是传统型的岩茶,在经过较长时间的焙火后,局部受热膨胀,在茶叶表面鼓起了小泡点。

干茶较难发现,一般炒年糕叶底上比较容易观察到。

“三红七青”是指茶的发酵度,在观察岩茶的叶底时,可以发现叶片周边是红色的,中间是青色的,三分红边七分青叶,亦称“绿叶红镶边”。

编辑本段茶区环境
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8~18.5度之间;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

山峰岩壑之间,有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
大红袍茶区环境(9张)
左右。

正如沈涵《谢王适庵惠武夷茶诗》云:"香含玉女峰头露,润滞珠帘洞口云"。

茶园大部分在岩壑幽涧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更无风害。

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岩茶独特的韵味。

武夷山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砂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

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沙岩及页岩组成。

《茶经》称茶山之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武夷茶园土壤系烂石或砾壤。

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气宜茶
大红袍母树碑记
"。

适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优良内质。

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武夷岩茶独享大自然之惠泽,它奉献给人们以独特的"花香岩骨",使同属自叹不如。

武夷岩茶可分为岩茶与洲茶。

在山者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为洲茶,次之。

从品种上分,它包括吕仙茶、洞宾茶、水仙、大红袍、武夷奇种、肉桂、白鸡冠、乌龙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

武夷岩茶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它的特点以清人梁章锯概括得最为简练,即“、甘、清、香”字(见《归田琐记》)。

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
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

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

这种茶最适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质独特,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还曾有“病之药”誉。

茶叶功效
保健功能
大红袍作为我国特种名茶,经现代国内外科学研究证实,大红袍除了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署、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突出表现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1、消除危害美容与健康的活性氧:
2.每天喝1公升大红袍能改善皮肤过敏:
3.饮用大红袍能瘦身:
4.抗肿瘤、预防老化功效。

防癌症
1998年6月15日《健康报》(记者郑远翔)报道:不久前,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毒理和化学研究室副研究员韩驰和她的助手徐勇,进行茶叶在动物体内的抑癌试验。

他们分别给大白鼠喂武夷山大红袍等五种茶,同时给予喂人工合成的纯度大于99.8%的致癌物甲基卡基亚硝胶。

三个月后,大白鼠食道癌发生率为42-67%,患癌鼠平均瘤数为2.2-3个。

而未饮茶的大白鼠食道癌发病率为90%,患癌鼠平均瘤数为5.2个,五种茶叶抑癌效果为武夷山大红袍最佳。

与此同时,他们还进行另一种试验,即用亚
硝酸纳和甲基卡胶做致癌前体物,结果发现,饮茶组的大白鼠无一发生食道癌,未饮茶组发生率为100%。

这一结果证明,茶叶可全部阻断亚硝胶的体内内源性的形成。

降血脂
1983年,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观察了一组血中胆固醇较高的病人,在停用各种降脂药物的情况下,每日上下午两次饮用大红袍,连续24周后,病人血中胆固醇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

进一步的动物试验表明,大红袍有防止和减轻血中脂质在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饮用大红袍还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红细胞集聚,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液流动性,改善微循环。

这对于防止血管病变,血管内血栓形成以及中医瘀血症均有积极意义。

此外,体外血栓形成试验,也表明大红袍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抗衰老
1983年,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进行抗衰老试验表明,他们分别加喂大红袍和维生素E的两组动物,肝脏内脂质过氧化均明显减少,这说明大红袍和维生素E一样有抗衰老功效。

人体试验还表明,在每日内服足量维生素C情况下,饮用大红袍可以使血中维生素C含量持较高水平,尿中维生素C排出量减少,而维生素C的抗衰老作用早已被研究证明。

因此,饮用大红袍可以从多方面增强人体抗衰老能力。

历史传说
关于大红袍这一美名的由来,民间广为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传说一
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
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
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

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
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传说二
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
为大红袍。

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
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

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茶"(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

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
是价格昂贵的珍品。

其它传说 
1.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时,寺僧以果为饵,驯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称之为“猴采茶”。

 
2.大红袍茶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长在峭壁上,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

 
3.大红袍茶树为神仙所栽,寺僧每于元旦焚香虔诚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盖以为神仙所栽,凡人不能
品尝也
4.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当地县令于每年春季皆亲临九龙窠,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朝拜,在香烟缭绕中众人齐声高喊:
茶发芽!茶发芽!待红袍揭下时茶树果然发芽!茶芽红艳如染。

 
5.御封贡茶: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间寻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汉跌倒树下险遭猛虎之类,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
此叙述原由,老汉为报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用
布包好飞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马直奔京城,将采来的茶叶煮汤给母后喝下,病情日见好转,连喝几天,母后病痊愈,皇帝大喜,连下二道圣旨:一
是赐大红袍一件,每年寒冬为茶树御寒,二是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每年采制进贡,自此武夷山就把这三株茶树称为大红袍。

 
6.贡茶珍品:说某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碗,就觉得腹胀减退,
如此几天基本康复,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谢恩。

”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

”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
值春茶开采季节,老方丈帮助状元了却心愿,带领大小和尚采茶制茶,并用
锡罐装好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师,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

谁知状
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
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
以示龙恩,同时派入看营,年年采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这三株
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过。


茶叶起源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而大红袍乃是武夷岩茶中之佼佼者,传说明末清初
即有其名,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有提到武夷山数处有见,如天心岩九龙窠(即现在有摩崖石大红袍三个字的一处,传系1927年天心寺僧刻)、天游岩一处、珠濂洞一处(也有入叫水谦洞),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些游记和调查都没有交
代清楚这几处大红袍更具体的地点、属哪个寺庙茶庄、是否是同一种或同名不同种、茶树特征是否一样以及品质如何。

1941年林馥泉的《武夷岩茶的产制销》一文中提到马头岩的磊石盘陀有大红袍的,而记录大红袍采制全过程的却是九龙窠大红袍那3株。

1958年陈德华在福建长乐一中时,看到该校美术老师陈礼调到武夷山写生时画的九龙窠大红袍也是3株。

1962年春中茶所从武夷山剪取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种植的也是九龙窠那3株大红袍。

1964年春,福建茶叶研究所谢庆梓等二入来武夷山时,也是由陈德华陪同前往九龙窠剪取那3株大红袍枝条带回福安社口。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陈德华主持武夷名丛的挖掘、整理、繁育推广工作,对当时的岩茶产区天心大队(在大队长全程陪同下)逐村、逐户进行调查,对有关国营场及有关
前辈、茶人也是多方了解,其中对大红袍茶树没有入提出天游岩、珠濂洞(或水濂洞)或马头岩的磊石、盘陀等处有此树存在。

从武夷山著名的四大名丛茶树看,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各有其特点,水金龟茶树是生长在大路旁,白鸡冠茶树本身特独一无二,嫩叶淡黄色时间长达50天左右。

铁罗汉生长在鬼洞,树高达3.3米,而大红袍则是生长在九龙窠悬崖峭壁的半山腰,传说1927年,天心寺僧在茶树旁刻了“大红袍”三个字,当时在武夷山仅此茶树刻有名字,传有一达官贵人为了能得到大红袍真品,曾在离大红袍茶树不远处盖了一座小木屋住入看护(小木屋前几年失火被烧),以便在采制过
程全程跟踪监督,但最终还是未能得到真品,天心寺僧为保护大红袍可谓用心良苦。

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

许多传言都无法证实除九龙窠半山腰的
几株大红袍外,还有其他大红袍存在。

事实上,目前武夷茶区还未听说有不同品种的大红袍存在。

从品质验证大红袍为茶王当之无愧。

福建省茶叶研究所曾对武夷山众多名丛进行品质筛选、鉴定,最后首推大红袍。

近几年武夷茶区新开采的大红袍茶叶品质大多反映出该茶种种质特征优异,尤其在2005年春茶期间多雨天气的情况下,各地种有大红袍的茶农大多认可其品质。

其中有一位专家制作闽南型乌龙茶的茶人,第一次采制完大红袍就惊叹其品质的优异。

价格争议
价格不菲
1995年,福建省银芝集团董事长吴文南以每公斤3万元价格向市茶叶研究所购买了l公斤纯种大红袍,并转销国内外,近年也有不少韩国客人直接
或间接向武夷山购买纯种大红袍。

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记当年大红袍每市斤价值64银元,折大米4000斤,这在当时可谓比黄金贵。

1998年8月18日第五次岩茶节,20克母树大红袍首次举行拍卖。

并以15.68万人民币一鸣惊人。

自大红袍首次举行拍卖以后,大红袍时有拍卖。

2002年11月25日,广州茶博会上,20g大红袍以18万人民币的价格一度创下了茶叶拍卖史上的奇迹。

2005年4月17日举行的“太平洋花园杯”第七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茶文
化节开幕式上,20g母树大红袍茶叶以20.8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格被人拍走,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成交价也打破了4月13日在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20克大红袍19.8万元人民币的最高拍卖纪录,创下了历史新高。

2006年,由于经济体制产生变化,有关单位为母树投保,保值高达一亿元人民币,创下了植物保险的新纪录。

同年,市政府经研究决定对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实行禁采。

最后一次采制的产品已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价格争议
长久以来,大红袍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2009年至2010年初,大红
袍茶叶遭游资炒作,价格暴涨,每斤最高10万,造成了大红袍有价无市的尴
尬局面。

大红袍自身的神秘玄妙,加上不菲的价格,让人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

随着市场的逐步调整,以及专家们对武夷大红袍产品的研发,使得大红袍的价格有所下降,茶人们不再对大红袍望尘莫及。

市场的逐步稳定和健康化的同时,不少茶企也跟着迈着沉稳的步伐发展起来。

众所周知的有武夷星、骏德茶业、天心岩、吾要茶坊、九龙窠等较突出的茶叶企业,
茶叶历史
1962年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武夷山九龙窠剪了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繁育作为引种种在品种园内。

1964年春,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员谢庆梓等人到武夷山剪取九龙窠大红袍枝条带回福安扦插繁育。

1992年夏秋之交,又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名丛观察园中剪取很多武夷名丛,单丛等夏梢带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红袍,标明来自武给山市茶叶研究所编号***号85年11月17日种。

从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叶研究所连续开展对武夷名丛进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但并未引起重视。

1985年11月,值参加省茶叶研究所四十周年庆之际,五株大红袍“秘密”的引回(领导不知情),种在御茶园名丛观察园中。

 1994年,武夷山市茶
叶研究所的《大红袍岩茶无性繁殖及加工技术研究》获福建升科委科学技术
成果鉴定通过。

1996年,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开辟了九龙窠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

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

2004年,武夷山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启用“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的通知》。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全国唯一类被列入国家首
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开始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大红袍绝品作为首份现代茶样品入藏国家博物馆。

2008年,由张艺谋策划的大型茶旅互动项目《印象·大红袍》启动建设。

2010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

同年,“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
商标。

编辑本段茶树种植
植株灌木型,树冠半披张,树高可达2米以上,主干尚明显,分枝较密,叶梢向上斜生长,叶,一般在6—7cm,长者可达11一11cm;宽一般3cm
左右,宽者可达4—4.3cm,中叶型,近阔椭圆形,先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叶绿光亮,叶肉稍厚微隆质脆、叶尚浅尚明27—28对,叶脉7——9对,花型尚大,直径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二倍体,茶果中等。

嫩芽梢尚壮,深绿微紫,夏梢叶更显带红毫尚显,萌芽、
开采期比肉桂品种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缓冬年份)。

2005年中开面采在5月16日,高山区5月18日后(2004年5月11日开采)。

从采制时间上看,据林馥泉1941年当时记载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时间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叶研究所按小开面采摘的时间是5月11日,中开面为5 月16日,高山茶区为5月18日,现在的大红袍和60多年前的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日期基本一致。

初制工艺方面,宜中开面3—4叶,萎凋适度,以顶二叶失去光泽为准,摇青为三红七绿为界,过轻过重均不宜,香气显,红边适中即可杀青,烘焙足火均应保持原味为准,在2005年春茶各品种品质对比中,大红袍多有桂花香或粽叶香,种质特征发挥明显。

这与1941年林馥香所描述的大红袍九汇尚有桂花香相似……
大红袍是用无性繁育的,福建省许多无性系茶树品种一样,亲本的优点能遗传而不变异,目前武夷山茶区所种植的大红袍,据陈德华所了解,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市茶叶研究所引种的,从未听说有变异或其他反常现象,而且发展纯种大红袍的时间并不长,又不是用种子播种繁育,根本不存在变异和代数之分,若说大红袍有一代、二代之分,按此观点推理,那么肉桂、水仙、铁观音品种现在是第几代?真不知这种“学术”观点有何根据?如此弄不
清事实,则混淆视听,损害大红袍的声誉,损害茶农和消费者的利益。

因此市场上流传的大红袍的一代、二代或是三代、四代之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大红袍是武夷名丛中极具特征的一个品种,陈德华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只要选择土质好的茶地,在武夷山茶区种植不存在风险。

但要进一步对这一品质进行研究,希望有关专家加大科研力度,摸清大红袍特征,完善改进初制工艺,最佳地发挥大红袍的品质特征,循序渐进推广之。

在目前提倡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和良种多样化的情况下,不能因为大红袍品质特殊、名声大
而大面积盲目推广,大红袍不能取代其他茶树品种的特色,必须和其他良种合理搭配,以保证能最佳地发挥大红袍的品质特征,保护武夷山大红袍的声誉,使其健康成长
编辑本段茶叶标准
GB/T18745-2006 大红袍标准项目
级别:特级、一级、二级
外形:1.条索2.紧结、壮实、稍扭曲3.紧结、壮实4.紧结、较壮实
色泽:1.带宝色或油润2.稍带宝色或油润3.油润、红点明显
整碎:1.匀整2.较匀整
净度:洁净
内质
香气:1.锐、浓长或幽、清远2.浓长或幽、清远3.幽长
滋味:
1.岩韵明显、醇厚、固味甘爽、杯底有香气
2.岩韵显、醇厚、回甘快、杯底有余香
3.岩韵显、醇厚、回甘快、杯底有余香
汤色:
1.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
2.较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
3.金黄清澈、明亮
叶底
1.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
2.较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
3.较软亮、较匀齐、红边较显
制茶工艺
采摘
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

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

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初制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

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萎凋:萎凋是鲜叶丧失水分的过程。

其标准为新梢顶端弯曲,第二叶明显下垂且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失水率约为10%-15%。

此过程对大红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关系极大。

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

萎凋时,将鲜叶置于谷席、布垫等萎凋器上,摊叶厚度1-2kg/m2。

阳光强烈时要二晒二凉,晒青程度以叶面光泽消失,青气不显,清香外溢,叶质柔软,手持茶梢基部,顶叶能自然下垂为度。

做青: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其技术性极强,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性氧化,另一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