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预习可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有充分的准备,便于增强他们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一、分析以往学生预习低效的原因
(一)预习作业操作性不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或者教师提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读、动一动,不提要求就不知道预习目标,更没有预习方法。
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能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反而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二)预习方式陈旧
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让他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预习作业,这是可取的。
但是作业的设计程式化倾向严重,通常为解释词语、分段写段意、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通过朗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等一些亘古不变的问题。
学生或应付了事,或逃避不做,即使做了很多也只停留于形式,起不到多大的预习效果,有些学生甚至对这样的课文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
(三)缺乏预习方法指导和评价激励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教师加快教学节奏和速度,这就使得不少语文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以及对学生预习效果的检查和评价。
并且,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不同年级的预习要求,没有对低、中、高各年级的学生做出具体的预习指导和系统的安排,因此导致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养成比较缓慢。
二、把握好课前预习的指导原则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前,要遵循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但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而是要教
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逐步做到由扶到放,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和技巧,得到更多的收获。
(二)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预习内容
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等不同,教师在制定预习内容时要做到具体化,这样学生才能在预习的过程中做到精细化。
所谓“具体化”就是教师为学生设定的预习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并有相关的预习提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眼、手、脑等器官,在阅读中不读思考、不断质疑,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预习习惯。
此外,学生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主旨等,多问几个问什么,并将自己的疑问记录下来,这样他们在听课时就会集中精力,进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另外,每个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差异,比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预习的效果会好一些,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预习效果就会差一些,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感受、体验、理解水平等层次不一,因此,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教师要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
”同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安排预习任务时,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步进行。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可以先在课内让学生进行预习,这样便于教师直接传授预习方法,做出具体指导,使小学生掌握预习的步骤,学生在掌握了预习方法后,就能够自己在课外完成新课的预习。
(l)阅读“导读”。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让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教师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读、思、圈、画。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不同的标记。
例如,文中的生字
组成词语用直线;需着重理解的词语用曲线标出,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来理解;遇到不懂之处打上问号,待上课时解决。
(3)给课文加批注。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那些使人感动、让人有感触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对于预习作业,不少语文教师会有这样的思想: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看了。
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不利,每个人其实都有惰性,小学生更是如此,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作业不看不批,学生预习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这样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这样他们才会有认真做的动力。
而且,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还应形成一个检查机制,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笔者在教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在课堂上花两三分钟进行检查,专设一本预习检查本,从该课的重要或难写词语中挑出两个听写,再让学生写一个重要词语的意思,最后提出一个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让学生书面回答。
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预习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方法
1.读,读通课文。
预习时要多读几遍课文,还要注意每一遍的读都要做点什么。
如:第一遍读课文时,可以大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
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朗读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学生初读课文时,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才能逐步理解文章内容。
2.思,边读边思。
“思”和“读”更要做到相辅相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这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如:看到课题,我们能想到文章的内容或能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一般来说,“朗读
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
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比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
然后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3.问,学贵有问。
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4.练,检测效果。
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
带着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课后的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
预习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
练习题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
预习完课文试着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因为毕竟学生通过动脑筋得来的答案是劳动收获,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思维。
5.摘,积累借鉴,是预习课文中很重要的一环。
课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句子,优美的描写、动人的抒情、富有哲理的思想随处可见。
文章写得精彩的句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直至成诵。
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以便以后更好地运用。
这样使眼、口、手、脑并用,预习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