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第11课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
《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

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

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河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

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本课所节选的有关“小团圆媳妇”的这一部分,是小说第五章的第五至第十节。

第五章讲“我”的邻居之一老胡家的故事。

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买来的童养媳,是个12岁的小姑娘,刚来的时候健康活泼,但是由于过分大方,不合世俗,常遭婆婆无端打骂,左右邻居也都支持这种行为。

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信跳大神的人的话,用开水洗澡的办法来给小团圆媳妇治病,很多人都来看热闹。

节选的文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跳大神的把她放在大缸里用滚热的水浇,给她“洗澡”,终于将小团圆媳妇折磨致死。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涟漪.(y ī) 2.拯.救(zh ěng) 3.欺侮.
(w ǔ) 4.荒谬.(mi ù) 5.渲.染(xu àn) 6.窗棂.
(l ín ɡ) (二)多音字
1.扎
⎩⎪⎨⎪⎧ 包扎.z ā扎.花zh ā 2.蒙⎩⎪⎨⎪⎧ 蒙.起来m éng 蒙.骗m ēng
3.露⎩⎪⎨⎪⎧ 露.水l ù露.马脚l òu 4.通⎩⎪⎨⎪⎧ 一通.t ò
ng 通.红t ō
ng 5.横⎩⎪⎨⎪⎧ 横.行h é
ng 横.财h è
ng 6.丧⎩⎪⎨⎪⎧
出丧.s ā
ng 丧.失s à
ng 二、写准字形 1.⎩
⎪⎨⎪⎧ 神c ǎi 采扎c ǎi 彩 2.⎩⎪⎨⎪⎧ 作
揖缉拿 3.⎩⎪⎨⎪⎧ di àn 惦记di ān 掂量 4.⎩⎪⎨⎪⎧ 碗di é
碟通di é

5.⎩⎪⎨⎪⎧ 赤身lu ǒ裸体
脚hu ái 踝 6.⎩⎪⎨⎪⎧ s ī撕扯
s ī厮杀 7.⎩⎪⎨⎪⎧ xi ǎng 享福万事h ēng 亨通 8.⎩⎪⎨⎪⎧ 波l án 澜不惊五彩斑l án

三、辨析词语
1.世面 市面
1.含辛茹苦:形容经受艰辛困苦。

2.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稍微发抖的样子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3.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4.探头探脑:不断探头看,形容鬼鬼祟祟地窥视。

5.活蹦乱跳:欢快而随意地蹦跳着。

形容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6.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

20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化革命活动家,是黑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1930年,反对包办婚姻出走,结识萧军,走上写作之路,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轰动。

鲁迅为之作序,高度评价。

后来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到山西临汾任教。

1940年去香港。

最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及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

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

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巅峰之作。

《呼兰河传》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

课文节选部分,通过对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那些看客在愚昧和迷信观念下“无意识地”把年轻的一代作为牺牲品献给旧礼教的祭坛的叙说,向世人发出了男权社会对于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无须卫道士甚至无须男子来实施的呐喊;作为同性不仅不怜悯同性,反而主动组成“杀人团”以堂而皇之的理由,把一个个像“人”的女性剿灭虐杀了。

作者借此严厉抨击和鞭挞了国人的麻木、愚昧、残忍,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赏情节
选文中主要情节是洗澡、烧替身和埋葬,尤以洗澡为主。

在此之前还写了“我”眼中的小团圆媳妇之“病”,在此之后还写了小团圆媳妇之死对老胡家的影响。

试分析作者描写这些情节的作用。

[明确] 通过写“我”眼中的小团圆媳妇的“病”,侧面表现小城人的愚昧。

小团圆媳妇是作者花重墨写就的一个人物形象,她身上凸显出了一个女人的悲剧命运,迷信愚昧落后的呼兰河人把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活生生地折磨致死,而这一切却是在希图拯救的美好愿望下做的。

作者通过写“小团圆媳妇之死”这一情节,突出表现了老胡家在小团圆媳妇死后的凄惨状况,深刻揭示出老胡家既是害人者又是被害者的悲剧命运,突出表现了小城人的麻木、残忍和愚昧。

赏人物
1.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是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的?结合课文乃至全文,抓住关键语言作简要叙述。

[明确] (1)她是一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

(2)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还没有到二月,那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

2.在这个过程中,她婆婆以及她周围人留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明确] (1)她婆婆:“用破棉袄把她蒙起来了”;“又把她给蒙起来了”;“把她的衣裳撕掉了”;“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睡得打呼了”;“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烧着还一边后悔,若早知道没有什么看热闹的人,那又何必给这扎彩人穿上真衣裳……心里是又悔又恨”;“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怪”;再联系选段之外她婆婆的那一大段语言描写:“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

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

……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打得是着点狠了,打昏过去了。

可是只昏了一袋烟的工夫,就用冷水把她浇过来了。

是打狠了一点,全身也都打青了,也还出了点血。

可是立刻就打了鸡蛋清子给她擦上了。


她婆婆是一个愚昧、落后、麻木、残忍、狠毒的妇人。

(2)周围人:“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

……都满着秘密”;
“她们围拢过去,看看有死没有?”“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吃了饭才回来的。

……又慢又得意……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等等。

周围人是麻木、愚昧、冷漠的人。

赏环境
分析文中开头三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 (1)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为人物出场做铺垫。

(2)描写老胡家忙碌的场景,提起下文的跳大神的仪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络绎不绝”的“看热闹的人”为下文体现人物性格张本。

赏语言
为什么要写小团圆媳妇的笑?她的“想玩”和“哭叫”意味着什么?
[明确] (1)写“笑”是为了写出她生命最初的美丽和茁壮,以及她孩童般的天真与烂漫,还有她对生命本能的欲求和热望。

(2)写她的“想玩”和“哭叫”是为了说明健康的快乐的女孩因为生命力的强盛,因为性格的直率,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

这样写更突出生命的被蔑视、被践踏,更能表达作者的悲怆和苦痛。

赏技巧
试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明确]
(1)第一人称视角
文中的“我”以一个儿童的眼光,洞彻了整个过程的细节及其可笑可悲的荒谬:没病的被认为有病,既害人又救人的热心看客,视别人的生命如鸡狗,又对自己的卑贱生命充满信心与珍惜。

害人者下场同样凄凉,种种荒谬弥漫成一片一片浓重的悲凉,以儿童的眼光看来,更显示出其不正常以及清醒者的无力与无助。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有活力的被扼杀,思想僵腐的在维持着秩序,掌握着别人的命运;冷漠旁观、助纣为虐的人又是救人的人;孩子的一眼看穿与成人的愚昧可笑……多处对比极有力地突出了国民的丑陋。

(3)浓墨重彩的渲染
对重点内容(洗澡)的渲染极深刻地表现了人性被扭曲、异化的程度,对环境的渲染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社会特征。

1.茅盾评《呼兰河传》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至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暗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

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2.文学史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

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3.学者评《呼兰河传》
一切真正有作为的作家,无不以采用与自己的个性和生命体验相契合的“言语方式”建构自己的文体风格为己任。

萧红是个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她曾经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萧红是凭着天赋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进行创作的,她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才能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文体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单调而重复使用的句型,复沓回荡的叙述方式,透出儿童的稚拙和朴实,娓娓道来,节奏徐缓,却又内蕴深藏,浑朴醇厚。

作家絮絮叨叨地叙述祖父年龄与自己年龄的变化,流露出对祖父的熟稔、热爱。

年龄的排列之间,省略了许多具体内容,表现出祖父一生的平常。

“主人不见了”“死了”“逃荒去了”,稚拙平淡的语言和口气中蓄积着深厚的沧桑感、失落感。

“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同义反复中流淌着对故园的脉脉深情。

透过那些有意的复沓,作家正以弦外之音告诉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以及难以言状的人生悲凉。

萧红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它同一字千钧、惜墨如金的精粹风
格,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但却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因为“在萧红这里,语言经由‘组织’不只产生了‘意义’,而且产生了超乎‘意义’之上的东西”。

它拙而有味,情致在焉。

总之,萧红的小说语言清纯童稚,拙朴天成,纯而多韵,拙而能巧;于浑朴中带有隽逸的色彩,在清纯中内蕴醇厚的意韵,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选自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
1.王寡妇——平静麻木
卖豆芽的王寡妇“一年一年地卖着豆芽菜,平静无事,过着安详的日子”。

她的独子死了,“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她的疯病犯过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她之所以平静,是因为呼兰河人“对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大,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

”“人死了就完了。

”他们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看得那样不当回事,何况是他人的呢?又何况是讨饭人、叫花子的呢?
2.祖父——慈祥寂寞
不会理财的祖父总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

寂寞的祖父“天天使用一种方法抓掉了孩子的帽子,这未免可笑”,可是即使这样,“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是第一次演似的”。

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后,我们感受最多的是祖父的难于摆脱的寂寞。

他身为老太爷,本应乐享天年的。

但正因为他是老太爷,厨子给他更多的是吹捧;有二伯给他更多的是敬畏;冯歪嘴子给他的同样是“低等人”对上层的尊敬。

因此,他无法抹去他和这些人之间的隔膜——阶级的隔膜。

所以,他的寂寞也就无法消除。

3.有二伯——寂寞古怪
可以这样说,有二伯的寂寞外现在他性情的古怪上。

他喜欢和动物说话,“他一和人在一起,他就一句话没有了,就是有话也是很古怪的,使人听了常常不得要领”。

当别人热闹地讲着闲话的时候,“只有有二伯一声不响地坐着”。

从总体上说,有二伯不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即使他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也常常自己跟自己说话。

在人面前他所表现出来的沉默是有他自身和社会的原因的。

从他自身来说,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下人,他身上本来流淌着“上等人”的血液,所以他自视高人一等,不屑于放低身份和其他下等人一样心甘情愿地过活,但是社会的现实使别人并不这样高看他。

在别人的眼里,他的的确确是个下人,所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有二伯的些微的尊敬,也只是为了一时的高兴而假装出来的。

就是孩子也乐于利用这一点来取乐。

因此,有二伯处于绝对的寂寞之中。

他想利用上吊、跳井来博取别人的一点同情,而且也消除他的一些寂寞,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再也没办法
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波澜.(lán) 奔忙不迭.(diē)
祈.福(qǐ) 戕.害(qiāng)
B.涟漪
..(lián yī) 拯.救(zhéng)
联袂.(mèi) 拙.劣(zhuō)
C.虔.诚(qián) 窗棂.(líng)
畏葸.(xǐ) 温驯.(xùn)
D.裸.体(luǒ) 悲怆.(chuāng)
否.泰(pǐ) 绯.闻(fěi)
解析:选C A项,“迭”读dié,“祈”读qí;B项,“拯”读zhěng;D项,“怆”读chuàng,“绯”读 fēi。

2.下列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描摹含辛如苦骨髓渲染
B.凝固门廷若市喇叭酬谢
C.欺侮探头探恼疙瘩围拢
D.作揖荒谬绝伦碗碟眩晕
解析:选D A项,如—茹;B项,廷—庭;C项,恼—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
他开点无伤大雅
....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
....,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
....: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
....,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解析:选C C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各尽所能”指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

A项,“无伤大雅”的意思是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B项,“络绎不绝”意思是“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D
项,“伯仲之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这三项成语使用均恰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家公司的利润近三个季度来一直下滑,根本原因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的。

B.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土脸”,南京、无锡等地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程度。

C.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D.《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界最接近圣人、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

解析:选B A项,句式杂糅,可删去“造成的”或“根本原因”。

C项,不合逻辑,“谁又能否认它不是”应改成“谁又能否认它是”。

D项,成分残缺,可在“美德”后加“的人”。

二、阅读鉴赏(36分)
(一)课内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

天一黄昏,老胡家就打起鼓来了。

大缸,开水,公鸡,都预备好了。

公鸡抓来了,开水烧滚了,大缸摆好了。

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地来看。

我和祖父也来了。

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乎乎的,笑呵呵的。

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

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

她看一看她的婆婆不在旁边,她就起来了,她想要坐起来在炕上弹这玻璃球。

还没有弹,她的婆婆就来了,就说:
“小不知好歹的,你又起来疯什么?”
说着走近来,就用破棉袄把她蒙起来了,蒙得没头没脑的,连脸也露不出来。

我问祖父她为什么不让她玩。

祖父说:
“她有病。


我说:
“她没有病,她好好的。


于是我上去把棉袄给她掀开了。

掀开一看,她的眼睛早就睁着。

她问我,她的婆婆走了没有,我说走了,于是她又起来了。

她一起来,她的婆婆又来了。

又把她给蒙了起来说:
“也不怕人家笑话,病得跳神赶鬼的,那有的事情,说起来,就起来。


这是她婆婆向她小声说的,等婆婆回过头去向着众人,就又那么说:
“她是一点也着不得凉的,一着凉就犯病。


屋里屋外,越张罗越热闹了,小团圆媳妇跟我说:
“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


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

5.“大缸,开水,公鸡,都预备好了”,“公鸡抓来了,开水烧滚了,大缸摆好了”。

文章一开始,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些?(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一开始强调,人们在严肃地忙碌着一件荒谬的事儿,目的在于暗示下文小团圆媳妇洗澡悲剧的开始。

6.“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乎乎的,笑呵呵的”说明了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在说明小团圆媳妇没有病。

7.文中写“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她见婆婆不在眼前,便要坐起来弹球。

这些说明了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些都说明了这个童心未泯的女孩是正常的,健康的。

与后文受到的非人折磨以致惨死相对照,更突出了人们的愚昧麻木。

8.为什么只有“我”敢说她没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见其他人都是病态社会中的病人。

在思想上有病的人眼中,正常人反而是有病的人。

“我”是一个孩童,还未受到病态社会的感染,因此只有“我”敢说真话。

(二)课外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小城三月
萧红
我有一个姨,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

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

翠姨对我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

不过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

哥哥对翠姨比对我们稍稍客气一点,这显然因为翠姨是客人的关系,而且在名分上比他大。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

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

她的母亲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

翠姨一听就得病了。

但没几天,她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采办嫁妆去了。

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

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

又加上已经学了俄国人的规矩,处处尊重女子,所以翠姨当然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

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总算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她回来时,母亲又接她来到我们家。

后来,她的母亲发现她对出嫁太不热心,该剪裁的衣裘,她不去剪裁。

做母亲的总是常常要加以督促,后来就要接她回去,接到她身边,好随时提醒。

她的母亲以为年轻的人必定要随时提醒,不然总是贪玩。

而况出嫁的日子又不远了,或者就是二三月。

想不到外祖母来接她的时候,她竟很勇敢的提出读书的要求。

她说她要念书,她想不到出嫁。

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

外祖母没有办法,依了她。

给她在家里请了一位老先生,就在自己家院子的空房子里摆上了书桌,还有几个邻居家的姑娘,一齐念书。

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闷闷不乐。

她的母亲问她,有什么不如意?陪嫁的东西买得不顺心吗?或者是想到我们家去玩吗?什么事都问到了。

翠姨摇着头不说什么。

过了些日子,我的母亲去看翠姨,带着我的哥哥。

他们一看见她,第一个印象,就觉得她苍白了不少。

而且母亲断言,她活不久了。

大家都说是念书累的,外祖母也说是念书累的,没什么要紧的,要出嫁的女儿们,总是先前瘦,嫁过去就要胖了。

翠姨自己则点点头,笑笑,不承认,也不加以否认。

还是念书,也不到我们家来了。

翠姨越来越瘦了,哥哥去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

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

哥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的忧郁,还是一样和大家打牌下棋。

翠姨后来支持不了,躺下了。

她的婆婆听说她病,就要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惜了吗?这种消息,翠姨听了病就更加严重。

母亲叫哥哥去看翠姨。

母亲晓得他们年轻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们好久未能看见了。

同时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

男子是不好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

母亲给了哥哥一件礼物,哥哥就可去了。

哥哥去的那天,她家里正没有人。

翠姨大概听出什么人来了,就在里边说:请进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