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科素养走向生活厚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研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
”生活是最广阔、包容万象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真实的感知和深刻的认知。
让教学充分地联系生活,这也是当前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发展方向。
生活化教学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教育理念。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必要性1.学科性质的特殊性。
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虽然与语数外同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但它同语数外等文化性课程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时,并不只是在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点,更不是简单的了解和背诵知识就能完成教学目标,而是要发自内心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启发。
简单来说,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明确价值导向的学科,是为学生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
既然要为学生提供人生的指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不能不引入生活的具体情境,将课堂教学的内容普及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的大背景中去。
2.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道德与法治所讨论的问题本身就与生活息息相关,譬如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学生应该如何积极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要遇到、真真切切关心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也就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不谈实际,否则这样的教学便不够深入透彻,更遑论令学生受益了。
3.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决定着课堂教学是否生动有效,是否能够令学生终生受益。
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必然是要放到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去完成的。
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高度共鸣和自觉反思,才能从内心修正态度与三观,养成健全人格,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帮助自己锤炼精彩人生。
4.学生认知水平。
任何教学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否则这种教学就是盲目的,是低效的。
而低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也非常有限,假如教师只是单纯为学生讲解教材内容,那么教学就显得生硬干瘪,学生没有实感,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想、这样做,理解不够深入,那么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都会一并受到影响。
《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思考《道德与法治》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对抽象概念难以理解,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
生活化教学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生活化教学是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身边的事例讲解道德和法治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以下将从生活化教学的概念、意义和实施方法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将课程内容与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将更容易理解并应用所学的道德和法治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生活化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于单纯的理论教学,生活化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使得学生更加愿意投入到学习中。
生活化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1、案例教学通过讲解生活中的法治案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法治知识。
可以讲解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责任认定的依据和过程。
2、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些道德冲突的情境,从而引导他们思考应对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可以让学生扮演偷窃者与被偷窃者进行角色扮演,引导他们分析自己的行为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认识道德和法治。
可以安排到法院、派出所等相关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严肃性和道德的重要性。
4、亲身体验通过亲身体验一些法治活动或者道德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法治与道德的力量。
可以组织学生协助当地社区开展治安巡逻,让学生了解法律对社会的维护作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社会状况下,学生道德观念的淡化、法治意识的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
通过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底线。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枯燥,学生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参与度。
1.2 研究意义道德与法治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
通过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法治法律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其影响和作用,增强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生活化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
生活化教学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正确行为的重要性,懂得尊重他人、遵守法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价值观。
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结束】2. 正文2.1 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及特点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注重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生活化教学强调将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内容。
通过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认知和理解。
生活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1. 引言1.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规范意识,以及提升其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初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在这个时期被塑造和形成。
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其能够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尊重他人,关爱社会。
而法治教育则是引导学生认识和遵守法律规范,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自觉维护法治权利。
这些教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有担当的公民,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2. 正文2.1 核心素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影响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判断和行动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道德等多方面的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这对于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
在日常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来理解和应用道德法规。
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在思维方式和方式上的多元发展,使其更加理性和客观地对待道德与法治问题。
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动模式。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需要不断与身边的人和环境进行互动,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新课程理念对初中教学的总体要求,也是初中教学应把握的方向性原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生活实践的场景之中,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体悟中获得知识,懂得道理,受到教益,是发挥该学科课程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标准载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实践性。
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实践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其实,长期以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的认知和实践早已有之。
十七世纪30年代,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了“教育是生活的准备”的思想;十八世纪以后,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了教育应“立足自然”“回归生活”的观点;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论断;我国近现代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更是主张“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学做合一”,即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可见,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非常重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丰富、寓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教育性于一体,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活动融入到学生生活实践中,通过学生的认知、体验与实践,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有效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既是教材的思想,也是教学的要求,更是提高教师教学激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实践,才能激活所学知识、丰富学生情感,走进学生内心,触动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正是要求本学科教学活动要融入学生生活实践,体现了本课程对教学的内在要求。
二、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认知(一)转变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的重要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使用的探索与思考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使用的探索与思考一、深入学习领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统编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编写整体思路介绍(一)教材的理想与追求1.问题导向:➢直面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
➢直面问题不是简单暴露社会生活的阴暗面,而是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在青少年学生的脑海中埋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种子。
启示:(1)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已,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2)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复杂性思维能力。
2.以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材道德是内心的一种体验,必须靠“养”来形成。
单纯的道德说教必然导致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相互背离。
因此,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效联结,重视学生体验、反思、探究、对话,重视道德实践的指导,就成为本套教材的必然选择和追求。
启示: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
靠“问答式”、“死记硬背”式的教学形式,是不合理的,也是不道德的教学模式。
3.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材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改变品德教材的“知识本位”取向,改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论”的教材呈现方式,则是我们编写组的共同价值追求,这也与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不谋而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思考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思考一、面向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应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创设真实教学情境,设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回归课堂教学本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于这一点,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坚持以人为本。
这里的人不是自然意义上的人,应当是具有家国情怀、对祖国负责任的公民。
道德与法治,实际上既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德,也强调了现代文化中的法,当德与法结合起来,核心素养的落地也就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第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并且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提供保证。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并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建构相关知识的时候,就能够很好地做到学以致用,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
第三,面向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
这是从学生情感角度做出的判断,因为只有学生喜闻乐见,他们才不会觉得自己所接受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抽象、生硬,而也只有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保证他们在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上行稳致远。
同时,这也是从非智力因素做出的判断,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特别需要这样的精准判断。
二、深入到细节的核心素养培育的案例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回归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的落地还需要关注学习细节。
只有关注了细节,再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运用“问题导引”等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教学为例。
主要的教学如下:一是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一些违反规则的素材(如插队、非机动车走机动车道、闯红灯等),有效地创设情境。
二是回归生活。
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也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规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初中教育中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
道德与法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政课,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教学内容的中心。
结合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成为各个学科教师创建有效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的重点所在。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任课老师,将核心素养教学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教学内容的必然要求,道德与法治学科同时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利载体。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伴随终身发展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最核心的能力需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努力发展初中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学科教师的责任使命。
本文主要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实践引言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展对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并且这一学科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重视对教学流程的研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为整体的研究过程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教师还需要从实际的教育情况、学生的学习需求等方面入手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研究,全面分析这门学科的价值所在。
从学科内容、学科核心素养等这几个不同的方面入手来进行教学环节的优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和方法,使课堂中的内容能够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实现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避免传统教育体系中重知识、轻技能的狭义思想。
1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按新课标来说,核心素养是指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随着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提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
近年来,学生具备较高的核心素养已经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得到了较高的关注,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了很深的认可度。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使学生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更加能够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成为一个道德品格优秀的人才。
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生活化教学方式相融合
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生活化教学方式相融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中学阶段。
初中是学生道德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要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加生活化,更好地与学生生活相融合,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生活化教学方式相融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创造生活化教学环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生活化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调查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道德与法治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集体讨论等形式,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二、注重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案例、播放感人的视频、邀请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解等方式,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和正义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鼓励学生坚守道德底线,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友爱心和奉献精神,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力量。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走出校园,深入社区、乡村、法院等地,让学生亲身接触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现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学生们可以实地参观,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了解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和服务,并参与社区义务活动,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法律法规,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四、树立榜样影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树立榜样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规范,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英雄人物等榜样,让学生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责任意识。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更应该担此重任,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探寻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和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一、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优化课堂教学“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满足他们身体及心理发展的需要”。
故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平时利用课外时间多与学生班主任交流,收集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学习和生活上的种种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导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六课《师生之间》时,师生日常交往中的点点滴滴制作成短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我们的教师,教师为我们付出的不单单是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他们每天从早自习到晚自习备课、判作业、课间操等方方面面默默地付出了很多,为接下来的《走近教师》《师生交往》作良好的铺垫。
二、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探索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探究、思考性。
同时,结合课题目标,以及知识内容来合理地创设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以具体问题的驱动下,促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思考、深入探索,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思考、剖析及探究能力。
此外,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还应链接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学内容鲜活生动,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兴趣,增强学生专注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中《少年有梦》一课为例,需要根据中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合理地设计问题,使其成为任务驱动的核心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缺乏生活化的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生活化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措施来实现: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意识。
在教学内容中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如欺凌行为、不正当竞争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并让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2.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道德与法治情境中,感受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和影响。
组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法庭审判过程,让学生体验法律公正和法治精神,感受到违法行为的后果和应负的责任。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可以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带领学生参观法院、公安局、社区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
4.讨论互动开展讨论互动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辩论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以上实践研究,展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具体措施,但是在实践中还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如案例分析、多媒体资料、实地考察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的兴趣。
2.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引导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发现的教学方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的探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的探索一、引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而生活实践则是教学的具体载体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
如何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体验道德与法治的意义,是当前教育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行探索,旨在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修养,教会学生做人处事的重要途径。
通过道德教育,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2.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法治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学会遵纪守法,树立法律意识,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这种教学,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质,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法治观念的公民。
三、生活实践与教学的联系1. 生活实践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生活实践是教学的具体载体,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道德与法治意义的重要途径。
通过生活实践,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深刻的体验和记忆。
2. 生活实践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
生活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主动探究、积极学习。
3. 生活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生活实践,学生能够探索实际问题,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实践精神。
2. 实施“走出教室”的生活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义务劳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到道德与法治的作用,感受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3. 建立学校与社会资源的互动机制。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实力的不断增强,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这就对初中教育中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了教学内容的中心。
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引言: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且这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
参照高中思想政治涵盖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内容的学科核心素养,结合笔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题实施与研究,由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拓展至社会生活,概括出以下多种路径来培育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把核心素养细化到具体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即形成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特有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当代课程教育改革家钟启泉说:“学科核心素养应当彰显各个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
要借助于各个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学科本质的挖掘,以此来定位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集结了“最能体现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和关键性要素”。
培育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就是要加大中学生对此科目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的技能以适应生活,并在个人情感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的路径2.1培养政治认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
生活化思维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生活化思维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生活化思维是指把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是非常
重要的,因为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一些抽象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
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
本文将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生活化思维进行探讨。
要注重以生活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中的案例是非常重
要的,因为学生能够从真实的案例中了解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
象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一些真实或虚拟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分析
案例了解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
识。
要注重以生活化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
输上,更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来理解道德和法律。
在教学中可以以学生感
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出发来思考道德和法律的问题,让
学生感受到道德和法律是贴近生活的,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从而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要注重以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而形成对道德和法律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举
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法庭、走进社区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
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法治意识的重要环节。
在初中阶段,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本文将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并分析其实施效果。
一、背景介绍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式重在灌输知识,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连接。
因此,开展生活化教学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有效方式。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1.案例分析法利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解决问题。
例如,组织学生分析公共场所免费提供的便利设施,探讨背后的法律道德问题,并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方案。
2.角色扮演法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生活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来了解对道德和法治的不同理解。
例如,组织学生扮演学校的法治教育主任、学生会主席等角色,进行辩论,探讨学校内部的道德与法治问题。
3.社区实践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关注度。
学生可以走访社区,了解社区居民存在的法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学生可以组织环境整治活动,提高居民的法治意识。
三、实施效果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更容易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此外,生活化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和社区实践法等策略,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这将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走上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注:以上正文内容共 311 字。
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王文智来源:《江西教育C》2020年第03期摘要:把生活化教学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很多教学模式都有了一些新的改变。
但新的教学模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使很多学生没有办法理解课程的真正含义。
本文主要介绍生活化教学的探究和分析,以促進教师善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重视。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探索实践一、生活化教学的现状现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教师的方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学课程设计还是以修改的教案为主,使很多的教学内容乏味单一,缺少创新能力,导致很多在校初中生无法提高学习状态,所以生活化教学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
二、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和作用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能获取更多的社会内容,使学生在通过生活教学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多丰富的社会经验。
将生活化教学的方式融入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中,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把教学工作的要求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可以更好凸显出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尤其是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获取更多的生活动力,采用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来表达教学内容。
通用生活化的知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整个学习工作的中具有多样化的标准,以获取更有特色的生活体验。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同步,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增添更具有创造力的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有生活化的元素,使课堂的氛围走向生活化,已融入生活中的课堂总结出更多的理论知识,使比较枯燥乏味的德育课程更贴近实际生活,进而增强学生对法治学习的兴趣。
当然教师最主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规范自己,严于律己,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才是社会化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一)以生活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融入实际的生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
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培育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
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培育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基于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将身边发生的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现象、生活经历引入教学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认知上说服学生,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在态度上改变学生,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丰富所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体验和感悟中陶冶情操,升华品格,体会感悟,增进情感,提升道德;要注重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让自己平静接受现实的同时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学会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教学情境教学案例课后探究把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夠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
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培养?这是值得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思考的重要课题。
将课堂生活化,从教学培育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关注初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积极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成长意义。
一、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引领学生道德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充分展现学生所面临生命成长问题和现实社会的真实问题,承接地气,体现教材的生活化。
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材把“回归生活”作为理论基础,以初中学生不断扩展的现实生活为背景,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学生面临的生命成长问题,注重从学生生活体验中总结提升。
教材每节内容的设计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①运用你的经验: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唤醒学生生活经验。
②探究与分享: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丰富和调整学生的个体经验,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形成。
③拓展空间:设计意图是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现实生活,感悟生活,培育健康生活核心素养。
简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生活化教学之我见
简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生活化教学之我见发布时间:2023-02-17T05:10:40.49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9期作者:金平[导读] 本文围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金平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五中学【摘要】:本文围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探讨了构建生活化的初中道法课教学的重要性,以及道法课教学如何走向生活化的一些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回归生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经典教育思想,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因此,初中道法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让学生敞开胸襟,融入生活的课堂,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概述初中道法课“生活化”教学,就是在道法课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出发,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
“生活化”的道法课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生活,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
初中道法课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律素养为目的。
它更加偏重思想的引导,觉悟的提高,行动的践行,是更加接近生活的科目且其教学方式更易于走向生活化教学。
二、构建生活化初中道法课堂教学的依据和重要性初中道法课要面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要渗透生活内容,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道法课堂。
初中道法课教学生活化是实施新课标,提高课堂实效的必然要求。
生活化的道法课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实效性;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体验和陶冶,从而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处理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力度,让中学生成为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接班人。
本文从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三个方面阐述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引言:初中时期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十分必要的教学途径。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建立优质的课堂、促使学生的全面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核心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一)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出现了重分轻德的教学现象,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行、品格的教育,让学生成为了典型的高分低能的尴尬身份,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没有兴趣,不能产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造成课堂学习效率降低,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也会产生理解错觉,觉得学生只要是没有较高的分数,就是思想德行不良,素质低下,而影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综合学习水平。
(二)课堂教学与实际脱节道德与法治原本就是要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但是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所呈现出的现象是,学生不能将所学习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且也不能在生活中发现道德与法治知识,造成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产生脱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脱节。
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不能与实际有效衔接,让学生产生认知,进而导致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产生脱节,学生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而造成学习能力降低,学习认知降低的情况。
还有一少部分教师认为,道德与法治知识属于理论知识,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也会取得较高的成绩,所以忽视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效衔接,造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进而降低课堂学习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 键 词 :初 中 道 德 与 法 治 ;学 科 素 养 ;回 归 生 活 化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使用至今已经是第三 年,新教材给 我 们 带 来 扑 面 而 来 的 创 新 理 念 令 感 到 欣 喜 之 余,许多老师也感到许多不适应:如新 教 材 信 息 量 大,因 循 守 旧于传统教法难于驾驭等.如 读 教 材,既 没 有 链 接 体 验 五 彩 缤 纷的生活,也缺乏师 生 互 动 产 生 的 智 慧 的 火 花,教 学 也 就 生 硬无趣了无生机. 一 、教 学 回 归 “生 活 化 ”,才 能 还 给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堂 朗 朗 晴 空
“情境体验”是激活初中道德与法 治 课 堂 教 学 气 氛,回 归 生活化的关键环节.当前教改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的标志是 从学科“三维”教学 目 标 已 经 发 展 到 了 培 育 “学 科 素 养 ”的 新 要求.课堂教学教师不应满足于填鸭 式 知 识 灌 输 教 学,更 应 该培养学生回归生活化体现在提高学科 素 养 上 的 能 力,聚 焦 于学生对于个人生命体验和社会生活现实的理解.笔者的 主要做法有:采用多 媒 体 教 学 创 设 情 境;每 节 课 堂 前 5 分 钟 学生轮流主持“新闻 联 播 ”参 与 课 堂 教 学;让 学 生 通 过 小 品、 角色扮演营造情境;也 可 以 和 校 团 委 共 同 组 织 演 讲 比 赛、学 生辩论等等别开生面的教 学 活 动.教 师 制 作 PPT 课 件 教 学 直观生动情境对带领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创设条件; 多样化学生活动的课堂教学动静相宜调剂了单一的学习生 活,拓展学生创造性 思 维 的 空 间;回 归 生 活 化 的 教 学 引 导 和 解放学生的目光以延 伸 到 “窗 外 世 界 ”,做 到 “国 事 家 事 天 下 事 ,事 事 关 心 ”! 三、“探究 问 题 ”激 起 思 维 的 火 花,发 掘 课 堂 教 学 活 力 的 “泉 眼 ”
比如:我在教学七 年 级 下 «法 律 保 障 生 活 »时,多 媒 体 展 示:一个城市繁忙的十字路口,因为没 有 红 绿 灯 和 交 警 指 挥, 车辆出现横七竖八的交通瘫痪的情境.教师提出系列问题: 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 当时你有何感想? 怎样才能避免此 类情况的发生? 带 着 这 些 问 题,学 生 七 嘴 八 舌 地 回 答,教 材 要求讲解的问题水 到 渠 成:法 律、道 德 等 都 是 人 们 生 活 中 的 行为规范.规则约 束 人 们 的 行 为,调 整 社 会 关 系,维 护 社 会 秩序,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以“问 题”为 中 心,让 学 生 去 质 疑 、释 疑 、解 疑 ,以 问 题 意 识 带 动 学 科 素 养 的 发 展 . 四、以对话引导学生读懂生活,“互 动 式 教 学”为 培 育 学 科 素 养另辟蹊径
陶行知先生说:“教 育 只 有 通 过 生 活 才 能 产 生 作 用 并 真 正成为教育.”教育资源来自生活,教育 意 义 又 在 于 通 过 回 归 指导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青春期的青少年 成长为中心,促进学 生 道 德 与 法 治 素 养 发 展 为 目 标 的 课 程.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 治 教 师,如 何 构 建 培 育 学 科 素 养 的 课 堂, 走向生活的厚度,彰显德育特色与密 切 联 系 生 活 的 魅 力. 我 认为:要更加 关 注 正 在 成 长 中 的 学 生 的 独 特 人 生 解 读 和 体 验;更加关注鼓励学 生 学 会 提 出 问 题、思 考 问 题 和 找 出 解 决 问题的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能 满 足 于 知 识 灌 输 和 题 海 训 练,应 指 向 教 学 的 生 活 化,指 向 学 生 的 人 生 观、世 界 观、价值观的提升 厚 度! 我 在 教 学 七 年 级 道 德 与 法 治 «单 音 与和音»时,一开始就向孩子们提出:“运 用 你 的 经 验 思 考:学 校严令穿校服,我不喜欢穿校服;学校 禁 止 带 手 机,我 想 带 手 机;球队要训练,我 不 愿 意 参 加. 你 在 集 体 中 遇 到 过 类 似 的 冲突吗? 遇到类似冲突时,你是怎 么 想 的? 怎 么 做 的?”鲜 活 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增添了课堂善教乐 学 的 魅 力,课 堂 回 归 生活化也使品德教育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情境体验”教学法,打开了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堂 通 往 解 读 人 生 、社 会 的 窗 口
培育学科素养走向生活厚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
陈必洪
摘 要: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注重把理论的阐述建立在对初中学生的 生 活 体 验 关 注 的 基 础 上,学 生 品 德 素 质 的培养和法治意识的提高脱离生活与社会环境一刻也不行.笔者在此尝试结合学科 教 学 实 践,以 培 育 学 科 素 养 为 导 向,提 出 初 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模式回归生活化之思考.
改革开放之初,邓 小 平 提 出 “摸 着 石 头 过 河 ”,“石 头 ”即 是改革开放过程面 临 的 各 种 问 题. 教 学 中 “探 究 问 题 ”是 带 着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开 始 是 “山 重 水 复 疑 无 路 ”困 境,解 决
了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在 满 堂 灌 课 堂 上,老 师 图 省心给孩子们讲概念、划重点,教师试图 一 直 讲 到 让 学 生“没 有问题走出教室”似 乎 才 满 意. 其 实,只 有 让 学 生 带 着 疑 问 走进课堂,再带着问 题 离 开 课 堂,才 能 开 启 拓 宽 新 知 并 启 迪 智慧的“泉眼”.“问题意识”是激发 创 新 的 火 种:问 题 带 动 思 考 ,思 考 激 发 探 索 ,探 索 达 成 创 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