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八下知识点集合
第一章
第一节;磁场
(1)磁体磁性最强的部位是磁极。
N极:北极,S极:南极
(2)磁力:吸引或排斥。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3)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
(4)磁体的周围存在磁场。
(5)磁场方向: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磁场方向。
(6)磁感线模型:带箭头的曲线,箭头方向表示磁场方向。
(7)地球产生的磁场叫地磁场(地理南极为地磁北极,地理北极为地磁南极)
(8)太阳表面的黑子,耀斑,太阳风都与太阳磁场有关。
第二节:电生磁
(1)电生磁:奥斯特实验
(2)右手螺旋定则:通电螺线管辨别磁极:四指为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N极(北极)
(3)直线电流的磁场方向辨别:大拇指为电流方向,四指为磁场方向。
(4)电流的磁效应,任何通有电流的导线,都可以产生磁场
注意:通线螺线管的磁感线外部:从N极到S极,
内部:从S极到N极
第三节:电磁铁的应用
(1)电磁继电器:开关(低电压控制高电压)
(2)DVD光盘没有磁性物质(只有镭射物质)
(3)录音机和录像机的磁头有电磁铁制成,电话机,发电机,电动机,电磁起重机,洗衣机,电饭锅等。
第四节:电动机
(1)电动机:通电线圈能在磁场中转动的原理。
(2)左手定则:磁感线垂直通过左手掌心,四指为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方向即为受力方向。
(闭合电路)
(3)转子,定子。
第五节:磁生电
(1)法拉第发现条件和规律→电动机
(2)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导体就会产生电流。
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
(3)发电机:机械能向电能的转化,根据电磁感应原理
(4)注意:条件闭合电路有:电压和电流。
不闭合电路:有电压,无电流。
(5)转子(线圈),定子(磁体)
第六节:家庭用电
(1)L:火线,N:零线
(2)人的安全电压:干燥36V以下,潮湿24V甚至12V以下。
(3)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4)三孔插座的接线方法:上地,左零右火
(5)开关接火线
(6)低压触电:分为单线触电,双线触电
(7)高压触电:高压电弧触电,跨步电压触电
例:10个小朋友,火线+零线,不触电,总电压220V,单个人为22V。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模型的建立与作用,分子和原子的结构
(1)模型: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2)模型方法: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
作用: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3)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
稀有气体、金属等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化合物中有些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硫酸铜等),另一些则是由分子构成的,大多数非金属单质(氢气、氧气等)是由分子构成的。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
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6)原子种类是由其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的。
(7)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离子有阳离子、阴离子。
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9)原子的组成,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两者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承中性。
原子核:质子(带正电)和中子(不带电)
第四节组成物质的元素
(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作单质。
单质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单质.
(2)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4)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
元素种类的决定因素是核内质子数。
(5)地壳的元素组成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6)人体内元素含量:碳、氢、氧、氮、硫、磷、氯、钙、镁、钠、钾
第五节表示元素的符号元素
(1)元素符号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主族,它们化学性质相似。
例如:F、Cl、Br都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七主族,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组成一个族),所以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周期,16个族。
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4)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5)每一周期的元素从左至右按照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顺序排列(第1周期除外);
(6)同一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信息有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等。
(7)元素是互为同位素的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占一个位置。
(8)原子符号的书写要正确,大小写注意。
第六节表示物质的符号
(1)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的数字表示粒子所带电荷数,如:镁离子中数字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表示钠离子,钠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1要省略;
(2)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如:中数字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3)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如:2H中数字2表示2个H原子;
(4)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如:表示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第七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1)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所有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就是该元素的质量与组成物质的元素总质量之比。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
第一节空气与氧气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其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约1:4。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助燃,实验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氧气可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潜水等;能支持燃烧,用于气焊、炼钢等。
(3)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防腐。
稀有气体通电发光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充入食品袋防腐,可充入灯泡中延长灯泡的寿命,还是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液态氮汽化吸热,可做冷冻剂。
(4)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在通电时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航标灯、霓虹灯等;氩气通常作保护气;氦气密度小,可用于填充气球
(5)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6)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其中二氧化硫造成酸雨。
(7)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燃烧时放热,瓶内气体膨胀,气球变鼓,燃烧消耗瓶中氧气,装置冷却后,瓶中压强减小,气球变瘪;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装置冷却后,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瓶中空气体积的1/5。
(8)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结果若偏小,可能的原因有红磷量过少、装置气密性不好、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选用的反应物(如碳、硫)消耗氧气的同时生成气体等。
实验结果若偏大,可能的原因有止水夹没有夹紧、燃烧匙伸入集气瓶过慢等。
(9)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以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首先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10)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第二节氧化和燃烧
(1)燃烧3条件:可燃物,助燃剂(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跟氧气反应叫氧化反应,分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
(3)灭火的措施有: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物质着火点不能降低,因为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4)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能量变化可以体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等。
如燃烧反应、镁条与稀盐酸的反应,缓慢氧化等都是放热反应;氢氧化钡和氯化铵反应等是吸热反应;烟花燃放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原电池放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第三节化学方程式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物质的种类发生改变。
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密切相关,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定量研究化学变化创造了条件。
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
(2)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元素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一定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的种类;可能变的是分子的数目、元素的化合价。
(3)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如10 g水变成10 g水蒸气,这是物理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质量守恒定律揭示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密度等其他方面的守恒;
③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是指真正参与了反应的那一部分物质的质量,如1 g氢气和9 g氧气充分反应能生成10 g 水,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因为氧气过量,1 g氢气只需要消耗8 g 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9 g;
④与气体发生反应时,增加的质量是气体质量;生成气体时,减少的质量是气体质量
(4)化学方程式配平,最小公倍数法。
(电子得失守恒法)
第四节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而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久置空气中的石灰水不能用)(2)二氧化碳不会使紫色石蕊变色。
能使紫色石蕊变色的物质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
(3)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等。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比较:
①发生装置可能相同(都用常温固液型装置),也可能不同(氧气还可用固体加热型装置);
②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制取氧气可能需要加热;
③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催化剂,制取氧气可能需要催化剂;
④制取氧气的反应都为分解反应,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不是分解反应;
⑤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还可用排水法收集,而二氧化碳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收集后集气瓶都正放在桌面上。
(5)实验室常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浓硫酸、浓盐酸、浓硝酸等,也不能用碳酸钠等,会使气体不纯或气体产生速率过慢或太快,不利于气体收集。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可用于灭火;二氧化碳固体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定,不能用燃着的木条,验满可以。
(6)制备气体时,一定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气体的收集方法由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来决定的。
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
例如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7)二氧化碳的应用:灭火干冰,光合作用原料,工业食品原料等。
第五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1)空气是沿着呼吸道进入肺部的,呼吸道由外向内的顺序依次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吸气时,气体由鼻开始,依次经过以上器官,最后到达肺内的肺泡;呼气时则由肺泡开始,逆顺序通过以上器官。
(2)如图是呼吸系统的模式图,人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5]肺组成的。
[1]鼻是呼吸道的起点;[2]咽是气体的通道,也是食物的通道;
[3]喉是声带所在处;[4]气管是气体的通道,能清洁空气。
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是咽,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由大量的肺泡组成的,肺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
(3)在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
此时,胸廓扩大,肺容积扩大,肺内压力减小,低于大气压,人就吸气。
反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人就呼气。
记忆法:收收吸(膈肌收缩,肋间外肌收缩),舒舒呼(膈肌舒张,肋间外肌舒张)(4)肺和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人体的呼吸运动实现的,人体内(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跟浓度有关。
(5)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内并不会生成痰。
(6)呼吸道与呼吸相适应的特点是:一、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对空气有清洁作用;二、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三、鼻粘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四、呼吸道中都有软骨做支架,保证了空气的畅通,此外气管、支气管的内表面覆盖着有纤毛的黏膜,黏膜上的黏液起清洁空气的作用。
第六节光合作用
(1)绿色植物是“生命之母”。
绿色植物能利用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制造了食物,同时释放氧气,供给其他生物呼吸。
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自然界的能量源泉。
藻类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氧含量(2)验证:将植物部分叶片用不透明的锡箔盖住可以控制光照的条件,用于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照。
将植物经过暗处理后可以消耗掉原先储存着的淀粉,之后再经过光照、脱色后,如果再遇碘变蓝说明经过暗处理后又有新的淀粉产生,这部分淀粉应当来自光合作用。
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二氧化碳(CO2)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植物体内,通过燃料燃烧、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又回到大气中。
(2)在氧循环和碳循环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途径只有植物的光合作用。
因此光合作用对于维持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义(3)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燃烧含碳的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就会加剧温室效应。
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含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氢能等),植树造林等。
(4)根据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考虑,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等,减少这些物质的排放,能防止温室效应。
如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大量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等,能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禁止生产含氟冰箱,减少氟氯代烷的排放,也可以防止温室效应
(5)自然界的碳循环中所有碳元素的最终来源都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第八节空气污染与保护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是颗粒而不是分子,其尺寸还是远大于分子的。
焚烧秸秆、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等都会产生PM2.5,从而导致雾霾。
一刀切地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不利于经济发展,现实中并不可行。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物等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2)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例如: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的温室效应引起气温升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能造成空气污染;酸雨的形成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臭氧层破坏是因为氟利昂。
光化学烟雾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有关。
(3)酸雨的形成:煤、石油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汽车尾气中也有氮氧化物等,这些物质溶于水能生成显酸性的物质,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形成酸雨,污染环境。
酸雨的防治措施有减少化石
燃料的燃烧,使用脱硫燃料,汽车尾气处理后再排放,开发新能源等(4)全球性大气污染的问题主要有臭氧空洞、酸雨和温室效应。
(5)空气中的污染物最先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因此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大,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6)臭氧,高空臭氧层是保护层,近地低空臭氧是污染物,引起光化学污染,危害森林,作物,建筑物等,引起人的机体失调和中毒。
第四章植物与土壤
第一节土壤的成分
(1)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类生物统称为土壤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2)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农田及时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
土壤板结,使得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变小,容的氧气就少,从而影响根的呼吸作用,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3)取样用的小铁铲和信封在使用前必须灭菌,
(4)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特点是指土壤湿度、温度、疏松程度、光照和植物生长状况等,阴暗、潮湿、温暖有氧的环境是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
(5)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
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腐殖质使土壤更肥沃。
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6)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土壤资源是有限的,其最大威胁在于过度开发和土壤污染。
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
(1)土壤是由矿物质、腐殖质、水、空气等物质以及多种生物组成。
(2)矿物质颗粒是组成土壤的主要物质之一:有粗的砂粒,细的黏粒,介于中间的粉砂粒。
(3)土壤分为3种: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
砂土空隙较大,疏松,水易渗出或流出,通气性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较差。
黏土的空隙小,保肥性好,保水性好,但通气性差。
壤土类土壤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
(4)黏土类土壤可以制成泥人、瓷器、瓦片、砖头等
第三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1)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植物的种类和外界环境如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密切相关。
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因此,给根系较深的果树施肥应把肥料施在离树冠边缘较远的地方。
在缺水地区生长的植物的根往往比水源充足地区生长的植物根更为发达。
(2)栽植物时根部带了土坨,目的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从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
(3)根是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根还能将植物体固定在土壤中。
在山坡或沙地植被是利用根的固定功能。
(4)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毛区)。
根冠具保护作用,
分生区具分裂能力,伸长区生长最快,成熟区(根毛区)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6)根系是一株植物上所有根的总和。
主要由主根和侧根组成的根系叫直根系,直根系主根发达,长而粗,侧根短而细,如菜豆、蒲公英、白菜的根系;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不定根多而发达,如玉米、小麦、韭菜的根系。
可见直根系和须根系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主根、侧根之分。
(7)根生长的特性有:向水性、向肥性、向地性。
(8)无土栽培指的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由于根所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来自于土壤,而土壤颗粒只是对植物起着固定作用。
所以植物可以采取无土栽培。
(9)含氮的无机盐: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缺少时,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严重时叶脉淡棕色);
含磷的无机盐:促进花的开放,促进果实和种子提前成熟(缺少时叶片暗绿色并出现紫色);
含钾的无机盐:使茎秆健壮不易倒伏,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缺少时茎秆软弱,易倒伏,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焦枯);
如:某同学家水稻田里的禾苗长得矮小瘦弱,叶脉呈淡棕色,应该多施氮肥。
水稻生长的后期,为了防止灌溉后倒伏,应该多施含钾的无机盐,有一菜农如果种植西红柿,要获得好收成,最好多施磷肥,如果种植菠菜,则应该多施含氮的无机盐。
(10)草木灰含有大量钾的无机盐
(1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第四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1)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外层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
树皮包在茎的外层,对植物具有保护作用。
髓位于茎的中央,其细胞体积较大,具有储藏营养的作用。
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就是能用手剥开树皮的地方)有形成层。
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与年轮的形成有关。
木质部含有大量的木纤维,质地较硬,对茎有支持作用。
(2)植物的茎按形态可分为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和缠绕茎等。
(3)温带阔叶林地区,四季中温度变化很大,形成层的活动变化明显,因此最容易形成年轮,热带雨林地区,一年中温度变化不大,形成层的活动变化不明显,因此最不容易形成年轮
(4)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
它可以从上往下把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植物的根部。
当伤到了树木韧皮部内的筛管,树木顶端的有机物不能往下运输,从而致使树木死亡。
(5)植物是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
导管和筛管分别位于树表层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树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而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同时韧皮部中的筛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所以没有树心的树,仍然可以获得养料,还能继续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