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局外人》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肆の加缪《局外人》研究综述
20世纪法国文学中主动介入现实生活的作家不少,如纪德、杜迦尔、罗曼·罗兰、莫利亚克、萨特、西蒙娜·德·波伏娃,加缪也一样。
他积极介入政党活动,反对恐怖主义,创造“劳动剧团”,组建“阿尔及利亚文化之家”。
更重要的是,加缪还通过锲而不舍的创作思考着人荒诞的生存状态,用文学的方式积极参与生活,《鼠疫》、《堕落》、《卡里古拉》、《局外人》、《西西弗斯神话》就是他努力的见证。
在这些作品中,《局外人》的出现无疑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它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1954 年,罗兰·巴特在评论文章中这样描述:“《局外人》无疑是战后第一部经典小说(我所说的第一不仅是时间上的,也是质量上的)。
这部1942 年出版的小说在法国解放时期被所有的人争相传阅,很快为加缪赢得了荣誉;人们喜欢这本书,就像喜爱那些出现在历史的某些环节上的完美而又有意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表明了一种决裂,代表着一种新的情感,没有任何人持反对态度,所有的人都被他所征服,几乎都爱恋上了它。
《局外人》的出版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从此,对《局外人》的关注也成为评论界备受瞩目的话题,而且国内也出现了许多关于《局外人》的研究。
这些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两大类。
一类是研究性的译介作品,比如《法国作家论文学》、《法国现代派小说》、《法国现代文学史》、《荒诞说———从存在主义到荒诞派》、《〈局外人〉的解释》等。
这些译介过来的作品不论将加缪归属于法国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还是归属于荒诞派戏剧创作行列,都从理论在先、创作随后的角度来概括了加缪的整个创作。
其中,萨特在《〈局外人〉的解释》一文对《局外人》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其中不但揭示了加缪如何在作品中揭示荒诞,而且描述了自己对荒诞的理解。
此外,有些评论穿插在对加缪的生平介绍中,这些评论虽然缺乏深刻性,但是为研究《局外人》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而且为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行性的视角。
如《加缪传》、《阳光与阴影———阿尔贝·加缪传》、《存在主义的大师们》和《加缪》。
另一类是研究专著和文集。
相比较而言,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一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才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而且相关的评论只是穿插在对作家的整体介绍和文学史中,如《诗人哲学家》、《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20 世纪90 年代的评论则趋于集中化和专题化,不但把对《局外人》的研究逐渐纳入对加缪的专题研究中,而且因为对荒诞文学的集中探讨将《局外人》的研究也带入了国内研究的高潮,并出现了以下重要的文献:《20 世纪文学中的荒诞》、《加缪———从西绪福斯到反抗者》、《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
2000 年后,研究渐渐趋于平淡,部分评论也是穿插在相关的论著和文集中,如《法兰西文学大师十论》、《法国文学简史》、《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选择到反抗———法国20 世纪文学史观》。
从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又出现了许多关于《局外人》研究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回顾一下我国学者对《局外人》的研究。
一、关于《局外人》的主题
美国当代学者大•盖洛威认为《局外人》是通过“‘荒诞的主人公’来表达执着于意图与现实之间的重大不平衡的荒谬主题。
”
袁忠惠在《存在主义文学的荒诞意识——解读加缪的<局外人>》一文中总结说:“加缪的作品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的荒谬感。
他的<局外人>偏重于揭示人与人日常生活处境的冲突,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处境中痛苦挣扎的独特的莫尔索形象。
莫尔索以在习以为常但又枯燥无味的日常琐事中,以一种置身事外、不屑一顾的态度反抗。
进而揭示出存在主义文学中对荒诞意识的态度。
”
侯相琪在《局外的生存状态———评加缪的<局外人>》一文中写道:《局外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人类面对荒诞处境做出的努力。
默而索是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他表现出冷漠,同时他用冷漠、无所谓、绝望和荒谬的方式来反抗当时的世界。
杜娟在她的《荒谬并幸福着——过客与莫尔索的精神对话》一文中写道:“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对荒谬的阐释, 荒谬伴随着人生, 所以人生就应该正视荒谬, 反抗荒谬。
唯有对荒谬的反抗, 才能显示出‘生存的伟大’。
莫尔索正是在感受到现实的荒谬后, 摆脱了被动, 放弃了模糊, 明确地对荒谬表示了‘不! ’, 以接受荒谬所给予的死亡的不妥协态度, 自觉地走上反抗荒谬的道路。
”
二、关于《局外人》莫尔索的形象
莫尔索是加缪小说《局外人》的核心人物,潘水萍在她的《直面“荒诞”的第一人——默尔索的孤独世界》一文中写道:“小说中的默尔索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确切地说应该是个不忌讳、不掩饰、从不说废话的人。
他认为人没必要演戏;世界上很多事都不是别人认为的那么重要;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毫无意义的。
”
“面对‘愿不愿’、‘爱不爱’等提问时, 默尔索都是无所谓、怎么都行的态度, 总觉得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
做与不做朋友, 爱与不爱情人都是一样的。
因为生活不会因为人的选择而有所改变, 默尔索已经意识到令人窒息的谬悖的处身状态。
”
大多数的研究文献都和上述的观点相似,认为“不感兴趣”和“冷漠”就是莫尔索最终追求的生存方式,但是李天英在其《“局外人”的本真追求》一文中这样写道:“由于莫尔索在感情、工作和生死的问题上表现异常,所以被视为‘无所谓’、‘无动于衷’和‘冷漠’的局外人。
其实,通过对‘局外人’生活的具体分析以及与‘常人’生活方式的本质比较,就可以看出,‘局外人’不但不冷漠、无所谓和无动于衷,相反,它表达了主人公莫尔索深沉的本真追求。
”
“莫尔索的‘冷漠’绝不是冷漠,相反,其背后隐藏的是对本真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母亲深沉的爱,之所以选择了冷漠的形式,是因为只有冷漠是唯他所有并具有本己性,是冷漠将那热衷于公众声誉的‘常人’驱入无意义之境并凸显属于自己的生存价值。
”
胡晓玲在她的《<局外人>中的虚无与信仰》写道“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默尔索宣告‘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了真正的自我,对自己的一切有把握,对他的生命和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
”
“追求真实,追寻自我,追逐真爱,这是默而索的信仰和追求。
这一切与虚无并行不悖。
也许,虚无本身就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爱的方式,它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其它信仰的排斥。
也许像我们前文所提到的,正因为对这些信仰的坚守,才会把生活浮面的东西看透,面对人生的终极,才会有一种虚无的感觉。
也许,正是那种虚无的感觉,才会让我们在现实中选择并坚守一些价值,不至于彻底失重。
我们相信,虚无和信仰的背后,是对生命真实自在飞翔的渴望。
”
莫尔索以冷漠作为反抗现实荒谬的方式,张丽莉在其《清醒的痛苦冷漠的反抗——论<局外人>中莫尔索的形象》一文中概括为:“保持心灵的真实不说假话”、“对一切抱无所谓的态度”,“一个深知世界是荒谬, 人的存在是荒谬的人,他索性抛开社会, 做一个和社会断绝关系的‘局外人’, ‘连眼珠子也不要轮过去’, 甚至不屑于释放或结束自己的绝望, 让心灵空虚成连整个社会都可能陷下去的深渊,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彻底的轻蔑和反抗?”
三、《局外人》的结构
《局外人》物理上的结构很简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难上杀死
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
第二部分则主要写诉讼和审判,场景变为单调的监狱—法庭。
对于物理结构,国内学者基本没有做出专门的论述。
但是,在精神结构上,伍友云在他的《荒诞•抗争•希望——加缪小说中的精神结构》一文探讨了加缪小说的精神结构,即荒诞•抗争•希望,我认为这样的精神结构在《局外人》上也深刻地体现着。
他在其文的最后总结说:“加缪对世界的描绘是惨淡的, 但他并没有局限在荒诞的氛围之中, 而是积极地引导人们去寻找出路, 去抗击荒诞。
因而, 他所描绘的一些荒诞的画面就不只是一种绝望的展现, 而是成为一种认识的基础, 真实的描绘人类的生存状况是为了寻找希望的出口, 于是人成为加缪小说中的核心, 人的出路始终是加缪殷切关注的焦点, 也正是在这里, 我们才说加缪的小说是独特的, 他的名字与他的作品才能穿越时空的流水线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
众多学者参与《局外人》的研究,充分说明了《局外人》巨大的文学价值。
以上是我对我国的《局外人》研究的一个概略的总结和陈述,限于篇幅,还有许多研究成果没有提及。
一个总体感觉是,研究论文虽多,真正有创见的成果却不多,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