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试题及答案(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6)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
第⼗⼋章经⽪吸收制剂
⼀、单项选择题【A型题】
1.药物透⽪吸收是指()
A药物通过表⽪到达深组织
B药物主要通过⽑囊和⽪脂腺到达体内
C药物通过表⽪在⽤药部位发挥作⽤
D药物通过表⽪,被⽑细⾎管和淋巴吸收进⼊体循环的过程
E药物通过破损的⽪肤,进⼊体内的过程
2.透⽪吸收制剂中加⼊“Azone”的⽬的是()
A增加塑性 B产⽣微孔 C促进主药吸收
D增加主药的稳定性 E起分散作⽤
3.在透⽪给药系统中对药物分⼦量有⼀定要求,通常符合下列条件()A分⼦量⼤于500 B分⼦量2000-6000
C分⼦量1000以下 D分⼦量10000以上
E分⼦量10000以下
4.不属于透⽪给药系统的是()
A宫内给药装置 B微孔膜控释系统
C粘胶剂层扩散系统
D三醋酸纤维素超微孔膜系统 E多储库型透⽪给药系统
5.TDS代表()
A药物释放系统 B透⽪给药系统 C多剂量给药系统
D靶向制剂 E控释制剂
6.对透⽪吸收制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避免肝⾸过效应及胃肠道的破坏
B.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药
C.透过⽪肤吸收起全⾝治疗作⽤
D.释放药物较持续平稳
E.⼤部分药物均可经⽪吸收达到良好疗效
7.不属于透⽪给药系统的是()
A.微贮库型
B.⾻架分散型
C.微孔膜控释系统
D.粘胶
分散型 E.宫内给药装置
8.下列有关经⽪给药制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避免肝脏⾸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以及胃肠道给药时的副
作⽤
B.可以减少给药次数,使⽤⽅便并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运⽤
于婴⼉、⽼⼈和不宜⼝服的病⼈
C.应⽤范围⼴,多种药物可制成该剂型,并且由于⽪肤表⾯积⼤
适合⼤⾯积给药
D.可以维持恒定的⾎药浓度,避免⼝服给药引起的峰⾕现象,降
低毒副作⽤
E.经⽪给药的不⾜之处在于存在⽪肤的代谢与储库
9.下列关于药物经⽪吸收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药物的经⽪吸收过程主要包括药物的释放、穿透及吸收进⼊⾎
液循环三个阶段
B.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后透⼊表⽪到达真⽪和⽪下脂肪,经⾎
管或⽑细淋巴管进⼊体循环中⽽产⽣全⾝作⽤
C.药物经⽪肤附属器官吸收⽐直接通过表⽪的速度快,因⽽前者
是经⽪吸收的主要途径
D.⼀般⽽⾔,药物穿透⽪肤的能⼒是油溶性药物>⽔溶性药物,
但实际上,既能油溶⼜能⽔溶的药物具有较⾼的穿透性
E.药物经⽪肤直接进⼊⾎液循环,故可以避免肝脏的⾸过效应及
胃肠道降解
10.下列关于影响药物经⽪吸收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
A.如果药物在油⽔中皆难溶,则很难透⽪吸收,油溶性很⼤的药
物可能会聚集、滞留在⾓质层⽽难被进⼀步吸收
B.药物的吸收速率与分⼦量成反⽐,⼀般分⼦量3000以上者不能
透⼊,故经⽪给药制剂应选⽤分⼦量⼩、药理作⽤强的⼩剂量药物
C.与⼀般⽣物膜相似,低熔点的药物容易透过⽪肤
D.药物在基质中的状态对其吸收量也有⼀定的影响,如溶液态药
物>混悬态药物,
微粉>细粒
E.药物的解离型越多,越易通过汗腺⽑囊等⽪肤附属器、从⽽吸收总量越多
11.下列关于经⽪吸收促进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透⽪吸收促进剂是指那些能加速药物穿透⽪肤的物质
B.⼆甲基亚砜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可⼤⼤提⾼⾓质层⽔合作⽤,
促进药物吸收
C.氮酮类化合物可使⽪肤中类脂产⽣不规则排列,从⽽促进药物
吸收
D.短链醇类化合物如⼄醇、丁醇等能溶胀和提取⾓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提⾼极性和⾮极性药物的渗透性
E.表⾯活性剂可增溶药物,增加⽪肤的润湿性,也可改变⽪肤的屏障性质,增加渗透性,通常阴离⼦型表⾯活性剂⼤于阳离⼦型表
⾯活性剂
12.⼀般相对分⼦质量⼤于多少的药物即已较难通过⾓质层()
A.100
B.200
C.300
D.500
E.600
13.经⽪吸收制剂中既能提供释放的药物,⼜能供给释药的能量的是()
A、背衬层
B、药物贮库
C、控释膜
D、粘附层
E、保护层
14.经⽪吸收制剂中⼀般由EVA和致孔剂组成的是()
A、背衬层
B、药物贮库
C、控释膜
D、粘附层
E、保护层
15.经⽪吸收制剂可分为哪两⼤类()
A、储库型和⾻架型
B、有限速膜型和⽆限速膜型
C、
膜控型和微储库型
D、微孔⾻架型和多储库型
E、粘胶分散型和复合膜型
16.经⽪吸收制剂中储库型可分为哪两类()
A、膜控释型和⾻架型
B、有限速膜型和⽆限速膜型
C、粘胶分散型和复合膜型
D、微孔⾻架型和多储库型
E、膜控释型和微储库型
17.经⽪吸收制剂中胶粘层常⽤是()
A、EVA
B、聚酯
C、压敏胶
D、EC
E、Carbomer
18.⼀般相对分⼦质量⼤于多少的药物,药物不能透过⽪肤()
A、600
B、1000
C、2000
D、3000
E、6000
19.下列透⽪治疗体系(TTS)的叙述哪种是错误的()
A、不受胃肠道pH等影响
B、⽆⾸过作⽤
C、不受⾓质层
屏障⼲扰
D、释药平稳
E、使⽤⽅便
20.关于影响药物的透⽪吸收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
A、⼀般⽽⾔,药物穿透⽪肤的能⼒是⽔溶性药物>油溶性药物
B、药物的吸收速率与分⼦量成反⽐
C、低熔点的药物容易渗透通过⽪肤
D、⼀般完全溶解呈饱和状态的药液,透⽪过程易于进⾏
E、⼀般⽽⾔,油脂性基质是⽔蒸发的屏障,可增加⽪肤的⽔化作⽤,从⽽有利于经⽪吸收
21.不同的基质中药物吸收的速度为()
A、乳剂型>动物油脂>植物油>烃类
B、烃类>动物油脂>
植物油>乳剂型
C、乳剂型>植物油>动物油脂>烃类
D、乳剂型>烃类>动
物油脂>植物油
E、动物油脂>乳剂型>植物油>烃类
22.下列不属于药物性质影响透⽪吸收的因素是()
A、熔点
B、分⼦量
C、药物溶解性
D、在基质中的状态
E、基质的pH
23.透⽪制剂中加⼊DMSO的⽬的是()
A、增加塑性
B、促进药物的吸收
C、起分散作⽤
D、起致孔剂的作⽤
E、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24.对透⽪吸收制剂的错误表述是()
A.⽪肤有⽔合作⽤ B.透过⽪肤吸收起局部治疗作⽤C.释放药物较持续平稳 D.通过⽪肤吸收起全⾝治疗作⽤E.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给药
⼆、配伍选择题【B型题】
[1~5]
A. 铝塑薄膜
B. 压敏胶
C. 塑料膜
D. ⽔凝胶
E. ⼄烯-醋酸⼄烯共聚物
膜控型TDDS的各层及材料为
1.防粘层是()
2.药物贮库是()
3.控释膜是()
4.粘胶层是()
5.背衬层是()
[6~9]
A、背衬层
B、药物贮库
C、控释膜
D、粘附层
E、
保护层
经⽪吸收制剂中和上述选项对映的
6.能提供释放的药物,⼜能供给释药的能量的是()7.⼀般由EV A和致孔剂组成的是()
8.⼀般由药物、⾼分⼦基质材料、渗透促进剂组成()9.⼀般是⼀层柔软的复合铝箔膜()
[10~13]
A、⼄烯—醋酸⼄烯共聚物
B、复合铝箔膜
C、压敏胶
D、
塑料膜E、⽔凝胶
10.作为控释膜()
11.作为粘膜层()
12.作为药物贮库()
13.保护膜()
[14~17]
A、DMSO
B、磷脂
C、硅酮
D、醋酸纤维素
E、复合铝箔膜
14.脂质体膜材()
15.液体制剂的溶剂()
16.渗透促进剂()
17.贴⽚的背衬层()
三、多项选择题【X型题】
1.以下哪些物质可以增加透⽪吸收性()
A⽉桂氮卓酮 B聚⼄⼆醇 C⼆甲基亚砜 D 薄荷醇 E尿素2.影响透⽪吸收的因素是()
A药物的分⼦量 B药物的低共熔点
C⽪肤的⽔合作⽤ D药物晶体 E透⽪吸收促进剂
3.影响药物经⽪吸收的⽪肤因素有()
A.⾓质层的厚度
B.⽪肤⽔合作⽤的程度
C.⽪肤的温度
D.⽪肤与药物结合作⽤
E.渗透促进剂
4.TTS的制备⽅法有()
A.涂膜复合⼯艺
B.充填热合⼯艺
C.⾻架粘和
⼯艺
D.超声分散⼯艺
E.逆向蒸发⼯艺
5.TTS的质量评价包括()
A.⾯积差异
B.重量差异
C.含量均匀度
D.崩解度
E.释放度
6.影响透⽪吸收的药物因素()
A.晶型
B.脂溶性
C.分⼦量
D.药物的熔点
E. pKa
7.⽢油可作()
A.⽚剂润滑剂
B.透⽪促进剂
C.固体分散体载体
D.注
射剂溶剂 E.胶囊增塑剂
8.经⽪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呈溶解状态的穿透能⼒⾼于混悬状态
B.剂量⼤的药物不适宜制备TTS
C.药物的油⽔分配系数是影响吸收的内在因素
D.药物分⼦量越⼩,越易吸收
E.⽔溶性药物的穿透能⼒⽐脂溶性药物穿透能⼒强
9.⾻架型经⽪吸收制剂都是⽤⾼分⼦材料作⾻架负载药物的,这些⾼分⼦材料应具有以下特性()
A.形成⾻架的⾼分⼦材料不应与药物发⽣作⽤
B.⾻架稳定、能稳定地吸收药物
C.对⽪肤⽆刺激性,最好能黏贴于⽪肤上
D.⾻架对药物的扩散阻⼒不能太⼤,以使药物有适当的释药速率
E.⾼温⾼湿条件下保持结构与形态的完整
10.经⽪吸收制剂中的压敏胶应具有以下特性()
A.良好的⽣物相容性,对⽪肤⽆刺激不引起过敏反应
B.具有⾜够强的粘附⼒和内聚强度
C.在具限速膜的经⽪吸收制剂中、应不影响药物的释放速率
D.化学性质稳定、对温湿度稳定
E.在胶粘剂⾻架型透⽪吸收制剂中,应能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11.理想的渗透促进剂的要求有()
A.对⽪肤⽆损害或刺激
B.药理活性强,药效⼤
C.理
化性质稳定
D.与TDDS中的药物和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
E.起
效快,作⽤时间长
12.经⽪吸收制剂优点包括()
A.释药平稳、持续、恒定,⽆⾎浓峰⾕现象
B.有⾸过作⽤,吸收增加
C.病⼈可⾃⾏⽤药,随时终⽌⽤药
D.作⽤时间延长,⽤药次数减少,病⼈⽤药顺应性改善
E.不受胃肠道、消化液变化影响
13.设计TDDS的剂型因素包括()
A 药物的晶型
B 药物的熔点和分配系数
C 药物的pKa
D 药物的剂量
E 药物的浓度
14.透⽪吸收制剂局限性为()
A 病⼈可随时⽤药和停药,不安全
B ⼤多数药物透⽪速率很⼩,起效慢
C 制备⼯艺较复杂
D 对⽪肤有过敏性和刺激性药物不宜采⽤
E 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15.根据⽬前⽣产和临床应⽤情况,TDDS可⼤致分为()
A 渗透泵型
B 膜控释型
C 粘胶分
散型
D ⾻架分散型
E 微储库型
16.可减少或避免肝脏⾸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 ⾆下⽚给药
B ⼝服制剂
C 栓剂直肠给药
D 经⽪给
药系统 E 静脉注射给药
17.下列关于经⽪吸收制剂错误的叙述是()
A、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过⾓质层,产⽣全⾝治疗作⽤的控释给药剂型
B、普通药物经过⼀定的制剂技术均能制成经⽪吸收制剂
C、能避免胃肠道及肝的⾸过作⽤
D、改善病⼈的顺应性,不必频繁给药
E、适⽤⽤药剂量很⼤药物
18.经⽪吸收制剂中药物贮库是有哪些组成的()
A、背衬层
B、药物
C、⾼分⼦基质材料
D、粘附层
E、渗透促进剂
19.经⽪吸收制剂中⾻架型可分为哪三类()
A、微孔⾻架型
B、粘胶分散型
C、⽆限速膜型
D、聚合物
⾻架型 E、胶粘剂⾻架型
20.有关经⽪吸收的叙述中,正确的为()
A、溶解态药物的穿透能⼒⾼于微粉混悬型药物
B、药物的分⼦型愈多,越不易吸收
C、药物的油⽔分配系数是影响吸收的重要因素
D、⽪肤⽤有机溶剂擦洗后可增加药物的吸收
E、脂溶性药物的穿透能⼒⽐⽔溶性药物穿透能⼒强
21.下列属于药物性质影响吸收的因素是()
A、熔点
B、分⼦量
C、药物溶解性
D、在基质中的状
态 E、基质的pH
22.下列属于基质性质影响吸收的因素是()
A、基质对⽪肤⽔合作⽤
B、基质的特性
C、药物溶
解性
D、在基质中的状态
E、基质的pH
23.经⽪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包括()
A、重量差异
B、⾯积差异
C、含量均匀度
D、释放度
E、溶出度
答案及注解
⼀、单项选择题
⼆、配伍选择题
三、多项选择题
第⼗九章⽣物技术药物制剂
⼀、配伍选择题【B型题】
A.调节pH值 B.抑制蛋⽩质聚集 C.保护剂 D.乳化剂 E.增加溶解度以下物质在蛋⽩质类制剂中的作⽤是:
1.聚⼭梨酯80
2.葡萄糖
3.枸橼酸钠⼀枸橼酸缓冲系统
4.精氨酸
5.HAS
⼆、多项选择题【X型题】
1.蛋⽩质的理化性质不同于氨基酸的是下列哪⼀项
A.两性电离、等电点 B.呈⾊反应 C.成盐反应 D.胶体性 E.变性2.蛋⽩质氧化的主要部位是
A.组氨酸(His)链 B.蛋氨酸(Met)链 C.胱氨
酸(Cys)链
D.⾊氨酸(卸)链 E.酩氨酸(Tyr)链
3.变性蛋⽩质和天然蛋⽩质的区别在于
A.溶解度降低 B.蛋⽩质的黏度增加 C.结晶性破坏
D.⽣物学活性丧失 E.易被蛋⽩酶分解
4.下列关于糖类蛋⽩质保护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聚糖不能单独作为蛋⽩质的保护剂
B.双糖的坍塌温度⽐单糖⾼
C.随着浓度的增加,蔗糖在冷冻⼲燥过程中保护蛋⽩质的能⼒增强
D.单糖和双糖可混合配制成保护剂
E.糖类对蛋⽩质的稳定作⽤与其浓度⽆关
5.⽣物技术药物主要包括
A.重组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研制的药物
B.细胞或原⽣质体融合技术⽣产的药物
C.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技术制备的药物
D.通过组织和细胞培养⽣产的疫苗
E.利⽤现代发酵或反应⼯程⽣产⽣物来源的药物
6.下列关于蛋⽩质变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变性蛋⽩质只有空间构象的破坏
B.蛋⽩质的变性也可以认为是从肽链的折叠状态变为伸展状态C.变性是不可逆变化
D.蛋⽩质变性本质是次级键的破坏
E.蛋⽩质的变性与外界条件关系不⼤
三、名词解释
⽣物技术药物
蛋⽩质的变性作⽤
四、填空
1.引起蛋⽩质变性的原因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类。
物理因素可以是加热、加压、脱⽔、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和超声波作⽤等;化学因素有、、尿素、重⾦属盐和⼗⼆烷基磺酸钠等。
2.蛋⽩质所形成的亲⽔胶体具有两种稳定因素,即和。
除掉这两个稳定因素,如采取和调节溶液pH ⾄等电点等⽅法,蛋⽩质便容易凝集析出。
3.蛋⽩质由于具有多聚的特性及能形成⾼级结构,可不经化学变化⽽改变结构和性质,主要表现为、、宏观沉淀和表⾯吸附。
答案及注解
⼀、配伍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
1.⽣物技术药物:是指采⽤现代⽣物技术⼈为地创造⼀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物、植物或动物来⽣产所需的药品,也包括采⽤DNA 重组技术或其他⽣物技术研制的蛋⽩质或核酸类药物。
2.蛋⽩质的变性作⽤:系指蛋⽩质的严密结构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下,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从⽽导致理化性质改变和⽣物学活性的丧失,如酶失去催化活⼒、激素丧失活性。
四、填空
1.强酸;强碱
2.⽔化膜;电荷;加⼊脱⽔剂
3.变性;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