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大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顺义区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大联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下列与杂交瘤细胞的获取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利用了细胞增殖、细胞膜流动性和基因重组等原理
B.可利用振动、电刺激等物理方法直接诱导细胞融合
C.可利用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筛选杂交瘤细胞
D.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的杂交瘤细胞可直接生产单抗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
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利用了细胞增殖、细胞膜流动性等原理,没有用到基因重组,A错误;
B、诱导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的物理方法有振动、电刺激等,B正确;
C、杂交瘤细胞的筛选需要使用特定的筛选培养基,观察细胞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只能判断细胞是否融合,故不能通过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筛选杂交瘤细胞,C错误;
D、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要进行专一抗体检测和克隆化培养后才能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知识,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制备过程各环节的识记、理解和应用,明确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关键手段。
2.洋葱根尖分生区某个细胞的细胞周期中,甲、乙、丙不同阶段的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和每条染色体上DNA 分子数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细胞内最重要的变化是核糖体增生
C.乙阶段有些细胞的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
D.丙阶段细胞发生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意显示,图中表示的是洋葱根尖分生区某个细胞的细胞周期,即图中表示的是有丝分裂过程:甲图中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2,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为1,可知图甲代表的细胞为体细胞;图乙中染色体组数和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均为2,说明该细胞为有丝分裂的前、中期细胞;图丙中染色体组数为4,而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为1,说明丙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详解】
A、甲→乙细胞内最重要的变化是经过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并形成纺锤体和染色体,A错误;
B、甲→乙→丙→甲过程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B错误;
C、乙阶段表示的有丝分裂前、中期细胞,故乙阶段的有些细胞的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C正确;
D、丙阶段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其中已经发生了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后期这些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两极之间的距离也加大了,这时原来的一套染色体已经变成了完全相同的两套,D错误。
故选C。
3.如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植株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都可以作为研究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
B.图丁个体自交后代中高茎中纯合子占1/4
C.图丙、丁所表示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图丙个体自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属于假说—演绎的实验验证阶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A、甲、乙、丙、丁均含有等位基因,都可以作为研究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A正确;
B、图丁个体自交后代中DDYY:DdYy:ddyy=1:2:1,其中高茎中纯合子占1/3,B错误;
C、图丁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能用来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错误;
D、图丙个体自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属于假说—演绎的提出问题阶段,D错误。
故选A。
4.下图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染色体及其上基因示意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细胞①形成③的过程中发生等位基因分离
B.细胞②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四个染色体组
C.细胞④不是③的子细胞,仅有一个染色体组
D.细胞④为次级精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②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
A、细胞①形成③的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A正确;
B、细胞②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四个染色体组,B正确;
C、根据图中染色体的大小和颜色可知,细胞④不是③的子细胞,仅有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
D、由于细胞③中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的,说明该哺乳动物是雌性的,则细胞④为次级卵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5.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均需要物质和能量不断地输入和输出,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利用无氧呼吸获得所需的能量
B.衰老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能力降低并影响到细胞的新陈代谢
C.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植物体可积累生长所需的有机物
D.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即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功能
【解析】
【分析】
没有线粒体的真核生物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代谢旺盛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强。
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当净光合速率大于0时,植物可积累有机物,表现为生长。
【详解】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利用无氧呼吸获得所需的能量,A正确;
B、衰老细胞中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的新陈代谢减弱,B正确;
C、植物体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可积累生长所需的有机物,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输出为各种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散失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时,生态系统的能量积累可能为负值,此时生态系统的功能不能正常运行,D错误。
故选D。
6.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直翅(B)对弯翅(b)、有刺刚毛(D)对无刺刚毛(d)为显性,控制这三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如图表示某一个体的基因组成,若不考虑交叉互换,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A与B互为等位基因,A与D互为非等位基因
B.该个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有四种
C.控制翅长与翅形的两对等位基因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若该个体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l:1: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一对等位基因减数分裂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
A、图中A与B没有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不属于等位基因,A错误;
B、由于是该个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所以精细胞有4个,其基因型有二种,B错误;
C、控制翅长与翅形的两对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其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C错误;
D、若该个体与隐性个体测交,由于该个体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所以后代基因型比例为l:1:1:1,D正确。
7.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内分离得到的天然酶,在工业生产环境中催化效率往往较低。
科研人员通过下图
所示的流程改造天然酶,已改进酶的功能。
对这一改造过程的分析,不合理
...的是()
A.①过程产生的基因突变是随机的
B.②过程中受体菌应处理为感受态
C.③过程筛选突变酶依赖于抗生素
D.多次重复循环导致酶的定向进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表示改造天然酶的流程,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对天然酶基因进行易错PCR、分别导入不同的受体菌、筛选催化效率高的突变酶、提取相关的酶基因。
【详解】
A、①过程产生的基因突变是随机的,A正确;
B、②过程中导入受体菌时,应用钙离子处理为感受态状态,B正确;
C、③过程筛选突变酶依赖于抗原-抗体杂交,C错误;
D、多次重复循环导致酶的定向进化,使酶的活性越来越高,D正确。
故选C。
8.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是由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分泌的
B.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C.抗体可以在细胞内液中发挥免疫效应
D.抗体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关抗体需要掌握的知识:
2、产生部位:浆细胞;
3、产生场所:核糖体;
4、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少量分布。
【详解】
A、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是由浆细胞分泌的,A错误;
B、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B正确;
C、抗体是一种分泌蛋白,存在于细胞外液中,不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C错误;
D、抗体的分泌过程属于胞吐,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人体免疫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抗体的化学本质、产生部位和产生场所等,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9.下图为养殖场某鱼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上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鱼群的种群密度
B.据图可知,该鱼群的环境容纳量为K2
C.鱼群中幼鱼生活于水体上层,成鱼生活于水体下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人工养殖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投入量与鱼群的增长呈正相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环境容纳量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3、群落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A、鱼通常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鱼群的种群密度,A正确;
B、从图中可知,从t5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1附近波动,说明其K值为K1,B错误;
C、鱼群中幼鱼和成鱼是同一个物种,其在空间的分布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所以鱼群的增长随着投入的增加先不断增加,后保持不变,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错点是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针对群落水平的特征,不是种群特征。
10.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B.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都是可见光
C.在暗反应阶段,C3可被[H]还原为C5和糖类
D.温度的变化不会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碳中的氧,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A 正确;
B、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都是可见光,B正确;
C、根据光合作用过程,在暗反应阶段,C3可被[H]还原为C5和糖类,C正确;
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需要酶的参与,温度会通过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D错误。
故选D。
【点睛】
学生对叶绿体中的色素及色素的吸收光谱理解不清
叶绿体中的色素及色素的吸收光谱
由图可以看出:
(1)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2)叶绿素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量大,类胡萝卜素对蓝紫光的吸收量大,对其他波段的光并非不吸收,只是吸收量较少。
11.为研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某植物插枝生根的作用,科研人员获得了如表所示实验结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甲组乙组丙组
2,4-D 浓度(mol/L)10-1010-50
生根数目(条)43 8 22
A.本实验还可以利用根的总长度作为检测指标
B.若欲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10-10到10-5之间设置浓度梯度实验
C.用三种溶液处理插枝的时间应该相同
D.该实验可以说明低浓度的2,4-D促进插枝生根,高浓度的2,4-D抑制插枝生根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研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植物插枝生根的作用,可以用生根数或根的总长度作为检测指标,A正确;
B、与浓度为0时比较,2,4-D 浓度为10-5mol/L时,对生根表现为抑制,为10-10mol/L时,对生根表现为促进,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0到10-10之间设置浓度梯度实验,B错误;
C、该实验自变量为2,4-D 浓度,时间为无关变量,三种溶液处理插枝的时间应该相同,C正确;
D、该实验可以说明低浓度的2,4-D促进插枝生根,高浓度的2,4-D抑制插枝生根,D正确。
故选B。
12.研究突触间作用关系时,进行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3。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轴突1释放的递质可引起Na+快速流出神经元M
C.轴突2释放的递质直接抑制神经元M产生兴奋
D.轴突1释放的递质能与轴突2和神经元M的受体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2、突触小体与神经元的胞体或者是树突接触形成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
A、刺激轴突1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说明轴突1释放的递质可引起Na+快速流入神经元M,A错误;
B、轴突2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轴突1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都能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的改变,B 正确;
C、根据图2的结果刺激轴突2在刺激轴突1,动作电位降低,说明轴突2抑制了轴突1释放的递质,作用于轴突1,C错误;
D、轴突1释放的递质只能与神经元M的受体结合,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以及功能,兴奋的产生以及传导,需要根据图中给出信息分析出轴突1和轴突2释放递质的种类。
1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
B.无论是自交还是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突变是有利的,A正确;
B、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迁入迁出、隔离以及遗传漂变等,随机交配和自交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正确;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要注意辨析: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4.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虚线内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
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C.在d、e 点之间连接了灵敏电流计,刺激F点和G点都能使电流计发生相同的偏转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无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能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该图的神经传导方向应该是a→d→c→e,所以a连接感受器,c连接效应器。
【详解】
A. 分析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可知,a连接感受器,c连接效应器,A错误;
B. c处为组织液,如果理化性质改变很容易影响神经递质在两神经间的传递,B正确;
C. 在d、e 点之间连接了灵敏电流计,神经冲动只能由d点传到e,刺激F点,神经冲动先传至d,再传至e,故电流计会有2次偏转,刺激G点神经冲动只能传至e,故电流计会有1次偏转,故电流计的偏转不相同,C错误;
D. 神经冲动是单向传导的,只能由d点传到e,所以即使不放药物,刺激e点d点也不会有电位变化,D 错误。
15.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设置预实验
C.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自下而上依次呈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D.“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模型方法,模拟活动本身就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等类型。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的体会建构概念模型。
【详解】
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估算公式:种群数量=(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数)×初次捕获标记数,如果部分标志物脱落使重捕中标记数变小,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将偏大。
A正确;
B、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误差应在实验得出的活性较好的温度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进行实验,B错误;
C、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滤纸由下往上,呈现的色素带顺序是:叶绿素b(黄绿色)、绿素a(蓝绿色)、叶黄素(黄色)、胡萝卜素(橙黄色),C正确;
D、采用模型方法研究“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D正确;
故选B。
16.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的生长素由谷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B.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会使水稻得恶苗病,体现了植物激素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C.单侧光刺激不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D.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植物茎的生长上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
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
脱落酸
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详解】
A、植物的生长素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A错误;
B、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不属于植物激素,B错误;
C、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单侧光的影响,C正确;
D、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植物茎的生长上表现为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C。
17.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常用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杀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为培养基消灭杂菌
B.腐乳制作过程中,添加料酒、香辛料和盐,均可以抑制杂菌的生长
C.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常用鸡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D.加酶洗衣粉中添加的酶通常含纤维素酶、脂肪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常用巴氏消毒法进行牛奶消毒,用紫外线杀菌法进行环境灭菌,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为培养基消灭杂菌,A错误;
B、腐乳制作过程中,添加料酒、香辛料和盐,均可以抑制杂菌的生长,同时调味,B正确;
C、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常用鸡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C正确;
D、加酶洗衣粉中添加的酶通常含纤维素酶、脂肪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等,D正确。
故选A。
18.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C.S型菌的DNA经RNA酶处理后,不能使活的R型菌转化成S型菌
D.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可推测转化因子存在于S型菌中且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该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不能用32P直接标记,B错误;
C、根据酶的专一性原理,RNA酶不能水解DNA,因此S型菌的DNA经RNA酶处理后没有发生变化,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错误;
D、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且在死亡小鼠中分离出S型细菌,由此可推测转化因子存在于S型菌中且有较高的热稳定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9.假设图所示为某动物(2n=4)体内一个分裂细胞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另一极的结构未绘出。
已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GgX E 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进行均等分裂
B.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6 条染色单体
C.图示细胞经过分裂能得到2 种或4 种配子
D.图示未绘出的一极一定存在G、g 两种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染色体中的着丝点还未分裂,应该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根据该动物的基因型可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雄性,则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详解】
A、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该生物为雄性个体,则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进行均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