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大夫讲糖:糖友,让您满足有时候就是“点滴”的事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刚大夫讲糖:糖友,让您满足有时候就是“点滴”的事儿
糖尿病还是不能治愈的疾病。

五驾马车是控制糖尿病的法宝: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和糖尿病教育。

掰掰手指,不就这五个“家伙”,其实,这五个家伙可真是不那么好“摆楞”滴。

有人还将心态调整,说成是“第六驾马车”,哎,让一个孩子放弃吃蛋糕的想法,有时候真是很愚蠢的事。

天还是那个天,每天的日子还是要过的。

五驾马车的学习,没有天生就会的!掌握这些看似繁杂的事,也总是有章可循。

就如同让一个懵懂学子成长为专家学者那样,一切皆有可能。

关于饮食计算,你大可不必掌握的如营养师一般;用药,也完全不用去过多的了解这种药物的作用靶点、代谢途径,很多知识是需要药剂化学家才能掌握;如何检测,如何评估,如何细微的调整药物,还有医生在不间断的为您提供支持。

你需要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

所以,每个糖友的抗糖之初,都需要从一个良好心态起始。

成功也好、失败也罢的血糖结果,对您来说都是难得可贵的经验。

您需要记忆和总结这些成功或失败,就像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一样。

要知道慢工出巧匠!过度的追求结果,有时候是拔苗助长,会适得其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每一次的收获,都是您走向抗糖成功的点滴“历程”。

朋友老李的母亲一天2次注射预混胰胰岛素快有一年了。

年后,他打来电话,说老母亲说啥也不打胰岛素了。

我问为啥?他告诉我,父亲不在了,老母亲自己打针,每次注射都需要用五六分钟才打完,好几次都弄出是一身汗。

我感觉很是意外,咋能这样呢?驱车前往,一探究竟。

原来,老人打针有两个“致命”的错误:1、注射的胰岛素部位,都在肚脐周围5公分左右,都打呈一小圈了,间断皮下出血导致局部皮肤颜色发青,两侧还有核桃大的硬硬的疙瘩;
2、老人基本上都是打一针换一个针头。

老人不知道部位的更换,只是隐约记得护士说肚脐附近不能打,要向外一巴掌距离才能打针;再就是胰岛素针头用不着总换,很多老同事都是这样做的。

每次打针都很痛,看着发青的地方,发憷!真下不去手---真替老人家每次打针的勇气喝彩!
我把胰岛素注射笔拿过来,新换了一个针头,在老太太的侧腹部注射了下去。

“这就打完了?一点疼的感觉也没觉得啊!”
过了又一周,老李开车过来找到我,说老太太给我拿点白薯,还告诉我:这次老太太可高兴了,打针不疼了,血糖也比原来好多了,心情一好,失眠也好了。

人啊,有时候被满足也真的很容易。

妊娠后才发现高血糖的美女小张是第二次住院了。

第一次是在XX 医院,已经改为每天四针注射胰岛素,三餐前各注射速效门冬胰岛素3单位,睡前注射长效地特胰岛素8单位。

听说我比较“邪乎”,就过来试试,我告诉她,你不是很胖,如果您能研究饮食好一些,或许胰岛素不用4针就可以。

妊娠期高血糖的饮食是“主食分餐制”。

最后出院时,我将她的地特胰岛素改为晨起注射(早餐前至少2小时),剂量增加到12单位,结合饮食分餐管理,三餐后血糖多非常良好。

夜间没有低血糖,空腹血糖偏高一些,5-6mmol/L。

再后来,到妊娠晚期的时候,我将地特胰岛素改为每天2次注射。

一个孕期下来,她胰岛素少打了500多针。

年前有一周姓糖友因为周围神经病变住院,治疗2周后,患者的情况明显改善。

临近出院的时候,她告诉我:我这次住院最大的收获,不是改善了并发症,而是您帮我解决了因为害怕血糖监测时的痛疼而拒测问题。

血糖控制欠佳是神经病变的基础问题。

周女士自己有血糖仪,但是因为怕疼,一个月也测不上2次血糖,根本起不到血糖监测的作用。

(你是不是也这样呢?)
目前血糖仪都配送有采血针头,但多为27G、28G采血针,还有用一次性采血针头的,多为26G。

这样的针头比较粗,采血时疼痛比较明显。

我对所有患者都会咨询他测血糖时的感受,当有人明显感觉疼痛时,我都会用我自己采买的33G针头,让患者感受一次。

肯定不一样的感觉。

33G和27G有啥不一样?
(这是原来的资料,我没有找到33G有多细?)
针头的粗细由英文字母G表示,G前面的数值越大,代表针头越细。

如31G的针头比30G更细一些,33G的针头就比32G更细。


般而言,针头的直径越细(也就是G值越大),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感和组织瘀伤就越少。

在目前已经上市的采血针头规格中,33G的针头是最细的!作为采血使用,关注外径就足够了,也就是G值。

住院花费了好几千,居然那么一个小小的推荐竟然成了她“最大的获益”?!我告诉科室的医护人员:一定要多和糖友交流。

很多时候的最大获益并不是花费了多少钱能够解决到的。

雪中送炭,永远不同于锦上添花!
也告诉每一位糖友:没有过去不去的坎!放下心来,认真去做就行。

不要畏惧前途的黑暗与无知,每一点每一滴,都会在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

记得,抗糖路上,我与您同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