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历史月考考前模拟热身题山东题(11月题)(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2021届高三历史月考考前模拟热身卷
山东卷(11月)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B.铲除周制弊端以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派别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为君王统治出谋划策,D正确;儒家和墨家不能适应时代潮流,A排除;BC是法家的主张,排除。

故选D。

2.汉唐盛世皆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崇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

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A.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B.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
C.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D.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粟主要种植于北方,稻米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和唐玄宗时期的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汉唐太仓的储粮由单纯的粟到粟和稻米相结合,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方,体现了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C正确;A是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出现的,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粟和稻不是洲际物种交流,排除B;均田制的实施与农民选择种植粟还是稻无关,且唐高宗以后,均田制又逐渐被破坏,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土地还授实际上已不能实行,排除D项。

3.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这反映了宋代
A.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B.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C.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D.宰相制度日益完善
【答案】C
【解析】宋朝中央政治体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反映了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即中央集权制的加强,B项错误;宰相制度日益完善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4.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

这主要反映了
A.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B.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太皇太后委政内阁……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内阁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故B项正确;明成祖设内阁,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废丞相后政治腐败,故C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

故选B。

5.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炉,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

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为流传。

这反映了
A.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B.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C.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D.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答案】A
【解析】《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说明《红楼梦》在民间极受欢迎,即《红楼梦》是世俗化的文学,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皇帝好恶不可能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排除;《红楼梦》的创作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学家的使命,故D项错误。

6.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补偿了鸦片被销毁的英国商人,并开放五个中国港口以进行国际贸易。

另外,作为此协议的一部分,这些港口中的每一个,均由不从属于中国法律的英国顾问管理。

这些规定,致使中国客观上
A.沦落为英国的殖民地B.司法主权由此丧失殆尽C.解决了鸦片的纠纷D.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
【答案】D
【解析】综合史料信息和所蕴含条约的内容,可知英国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主要意图,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其客观结果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化,D 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A 项错误;领事裁判权体现的是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侵犯,但并不是丧失殆尽,B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勾结法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C 项错误。

7.1896年,曾任官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的杨宗瀚,与其长兄杨宗濂在无锡古运河畔创办业勤纱厂。

之后,荣氏、周氏等六大资本集团在无锡逐渐发展,民族工业相继得到发展。

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是
A.洋务运动的迅速兴起B.垄断资本在中国出现C.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D.民间办厂限制的放宽
【答案】D
【解析】1896年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这一时期,清政府为解决税源问题,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故D 项正确;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A 项错误;当时中国并没有出现垄断资本,故B 项错误;虽然杨宗瀚有担任官办织布局总办的经历,但此时他们的资本不一定就是官僚资本,故C 项错误。

8.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明确提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

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这一主张最重要的影响是A.活跃了北大的思想,使学术兴盛B.致使北大守旧势力猖獗C.淡化了民主科学的政治色彩D.保护了进步的学术思想【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以研究学问为办学根本,鼓励学术探究,倡导学问独立,这既是对传统学术为政治服务的突破,更有利于思想活跃和学术兴盛,A 正确;BCD 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9.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C.政府宏观调控不断强化D.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会议观点来看,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A 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B 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发挥市场的作用,C 排除;D 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10.对于雅典城邦而言,一个人在政治上能否保持影响,并不在于他所担任的职务,而在于他能否经常说服公民大会接受他的建议,把他的建议变成法律。

这说明了雅典A.公民大会开始掌握立法权B.演说决定个人权力的大小C.民主政治权力归属于公民D.城邦政治存在着严重弊端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政治家的影响是否能够保持,最终要取决于能否获得公民的认可,这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权力掌握在公民的手中,C 项正确,B 错误;A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 项与材料主旨
不符。

11.下面这部影片改编于歌剧《哈姆雷特》,1948年5月4日在英国首映,被时人称为“一部关于‘人’或‘个人’的幽暗童话”并于当年获得第13
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这部影片能够获此殊荣可能是因为其
A.揭露了教会的虚伪B.歌颂了人性的伟大C.挑战了教皇的权威D.积极倡导禁欲主义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这部作品热情地歌颂了人性的伟大和高贵,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故选B 项;ACD 三项不是该影片要表达的主题,且与当时时代不符。

12.爱迪生于1877年创造出留声机时,指出可以有10种用途。

它们包括保存垂死的人的遗言,录下书的内容让盲人来听,为时钟报时以及教授拼写,而音乐复制在他列举的用途中并不占有很高的优先地位。

只是在过了大约20年之后,爱迪生才勉勉强强地承认他的留声机的主要用途是录放音乐。

材料表明A.该发明其实是失败了B.社会需要催生发明C.发明需顺应社会需求
D.爱迪生缺乏预见性
【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了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的用途从“音乐复制在他列举的用途中并不占有很高的优先地位”到“大约20年之后”“承认他的留声机的主要用途是录放音乐”,说明发明的用途要顺应社会需求,故C 项正确;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用途较广泛,是非常成功的一项发明,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反
映的是留声机主要用途的变化,而非社会需要与发明产生之间的关系,B项错误;爱迪生一生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他是一位很有预见性的科学家,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3.1871年后,在德意志帝国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存在一个民选的帝国议会,帝国政府却不对帝国议会负责,甚至可以在联邦议会同意下解散代表民意的帝国议会。

这一现象
A.源于俾斯麦强力推行的铁血政策B.说明资产阶级民主违背国情
C.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缓慢D.表明德国专制主义色彩明显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民选的帝国议会代表民主却无实权,反映了德国民主是虚,专制是实的特征,D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B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发展十分迅速,C项排除。

14.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卢布。

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

这说明苏俄
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B.新经济政策成果明显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D.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数据来看,这一时期苏俄的经济有所发展,从材料时间来看,这一时期苏俄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主要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B正确;当时苏俄是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A
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

故选B。

15.1999年初,克林顿总统在阐述美国的21世纪外交政策时直言不讳地表示,“要使世界免受过去的灾难,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领导.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极世界不如单极世界B.只有美国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C.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D.美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为根本目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只能有一个领导,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可知,美国企图独自领导世界,即建立单极世界,C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两极世界不如单极世界的结论,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B;美国不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题,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12年狄更斯出生于ー个家殷实的海军职员家庭,幼年曾在私立学校接受过育。

但是由于父亲经常大宴宾客,金钱上没有节制。

12岁时,父亲因债务问题入狱,家境困窘,狄更斯当过鞋油厂童エ、律师行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

20岁时成为一名《晨报》的国会记者,专门采访英国下议院的政策辩论,也时常环游英国采访各种选举活动,了解到了社会的种种弊端。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了济危机受,欧洲大陆革命运动影响,英国エ人也掀起了罢エ斗争。

秋更斯深入观察人民生活,他的创作始终紧跟时代潮流。

1842年访美,他看到了美国农奴制的残酷,民主的虚伪,对美国很失望,归国后写了大量批判美国的作品。

——《查尔斯・狄更斯生平》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段狄更斯的经历,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个人经历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历史现象可从下列角度任选其一:工业革命;经济危机;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的宪章运动;美国民主制的弊端等。

示例
经历:20岁时成为一名《晨报》的国会记者,专门采访英国下议院的政策辩论,也时常环游英国采访各种选举活动,了解到了社会的种种弊端。

现象:反映了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历史现象
概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1832年议会改革增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议会席位。

评价: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贵族民主扩大到资产阶级民主;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广大民众仍没有普选权,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说明:主观性试题,学生所答只要盲之有理,均可的情给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段狄更斯的经历,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狄更斯的一生,也体现了狄更斯经历的不同历史现象,如工业革命、经济危机、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宪章运动、美国政治体制等,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选取狄更斯的一种经历,20岁时成为一名《晨报》的国会记者,专门采访英国下议院的政策辩论,也时常环游英国采访各种选举活动,了解到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英国1832
年议会改革,结合所学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史实,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

也可以选择宪章运动的角度,结合宪章运动的相关史实分析回答。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个人经历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7.(14分)外交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华社曼谷11月2日电(记者明大军娄琛)当地时间11月2日晚,应泰国总理巴有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乘专机抵达曼谷素万那普机场,将出席第22次中国一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22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14届东亚峰会(EAS),并对泰国进行正式访问。

李克强总理表示,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等挑战,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
合作才是大势所趋,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中方期待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聚焦务实合作、聚焦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聚焦对话协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支持地区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打造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东亚合作取得更大发展。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9年11月3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克强总理讲话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理解:我国顺应时代主题,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面对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中国与东亚、东盟各国通过务实合作和对话协商来促进区域更高水平发展;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支持地区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来实现合作共赢;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和东盟、东亚各国存在共同利益,为推动更高水平的区域--体化和东亚合作,我国在坚定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我国主动履行国际法规定的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和平合作方式妥善处理分歧,为世界和平注人正能量。

【解析】首先,明确李克强总理讲话针对的是地区合作与发展问题;接着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合作才是大势所趋,才能实现互利共赢”,指出我国的外交选择,即顺应时代主题,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外交上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接下来,根据“中方期待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聚焦务实合作、聚焦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聚焦对话协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支持地区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打造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东亚合作取得更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国在处理与东亚、东盟国家关系上的基本外交政策、措施,说明中国实行这些政策的原因与目标等;最后注意在分析、说明这一问题时,表述成文,有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1930
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根据材料,指出某类出口货物的变化趋势,并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示例:机制产品出口呈不断增长趋势,但比重仍然较小。

鸦片战争后,近代企业兴起并逐步发展,中国开始了工业化历程,机制产品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但受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工业化发展艰难,机制产品比重仍然较少。

【解析】趋势: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可以看出,机器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其所占比重相比于其它类型而言依然较低。

解释: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近代化工业得到发展,因此机制产品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近代工业受制于这一社会环境,工业化发展艰难,机制产品比重仍然较少。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员,类似于“清官”。

班固《汉书·循吏传》为西汉文翁、王成、黄霸、
朱邑、龚遂、召信臣六位官员立传,下表依据《汉书·循吏传》列出了其中四人的事迹。

材料二
明朝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被迫成为佃户或者流民,“沙县贼陈政景……
纠清流贼蓝得隆等攻汀州城”。

在武力镇压的同时,王阳明意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认为社会秩序的治理必须加强德治,从整顿民风、施以教化、唤醒良知入手,于是颁布了《南赣乡约》。

王阳明在《南赣乡约》指出,“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

从相关县志中可窥见其治理成效,如瑞金县“近被政教,甄陶稍识,礼度趋正”,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物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摘编自赵炎溪《王守仁的(南赣乡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循吏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形成相关特点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王阳明颁布《南赣乡约》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特点:都为地方官员,通晓儒家经典,个人品行高尚,在治理地方时实行以德治民,对百姓实施教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并都取得了好的治理效果,深受百姓爱戴。

原因: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发展。

政府实行重农政策。

(2)原因: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王阳明力图通过加强教化的方法来维持社会秩序。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
影响:将儒家思想的内容渗透到基层统治,维护了统治秩序。

【解析】(1)特点:根据“蜀郡守”、“颍川太守”等可知都为地方官员,其他们都通晓儒家经典,个人品行高尚;根据“教化民众”、“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等信息可知在治理地方时实行以德治民,对百姓实施教化;根据“户口岁增”、“劝民务农桑”等可知他们都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并都取得了好的治理效果,深受百姓爱戴。

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发展。

政府实行重农政策等方面进行作答。

(2)原因:根据“明朝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被迫成为佃户或者流民”得出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根据“认为社会秩序的治理必须加强德治,从整顿民风、施以教化、唤醒良知入手”得出王阳明力图通过加强教化的方法来维持社会秩序。

根据“人心大约淳正,急公物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可知其影响主要是将儒家思想的内容渗透到基层统治,维护了统治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