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重要会议的时间及详细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重要会议
宏观时间把握:
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国民革命(1919~1927)→土地革命(1927~1937)→抗战(1937~1945)→解放战争(1945~1949);
二、过渡时期(1953~195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2050)
重要会议:
中共一大——党初步提出统一战线方针
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
中共三大——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中共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对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加以概括
中共七大——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全面概括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国家
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中共八大提出的国内主要矛盾——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的矛盾
中共八大——董必武——健全法律制度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首次提出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
党“六大”——莫斯科
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八七会议——枪杆子出政权
八七会议——汉口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为过渡时期总任务
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6方面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第一次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
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党中央领导是正确的
1947年——毛泽东提出十大军事原则
1950年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6年毛泽东提出文化工作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42年延安整风——反对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
中共重要会议:
1.中共的诞生(一大)
时间:1921.7.23
地点:上海
内容:①确立党的名称。

②制定党的纲领,坚持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③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领导机构,陈独秀为总书记。

意义:①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背景:①华盛顿会议列强共同支配中国;②军阀混战灾难深重
时间:1922.7
地点:上海
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意义: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评价:民主革命纲领是在深刻认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国情和社会本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这以前中国人民进行了80多年反帝反封斗争,然而没有一个阶级政党能真正认清中国革命性质、任务,提出过完整的彻底的反帝反封纲领,只有中共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标志。

3.中共三大与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广州
(1)条件:①中共在二七罢工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必要性)。

②国民党是比较真正的民主派,孙中山欢迎中共与其合作(可能性)。

③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与国民党合作(重要外因)。

(2)方针:①国民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中共合作,改组国民党。

②共产党:召开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合作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4)局限:没有提出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4.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
地点:汉口。

内容:①瞿秋白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②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发动秋收起义;④毛泽东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

影响:①指明了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滋长了“左”倾情绪。

5.遵义会议
(1)历史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引起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怀疑、不满;突破湘江封锁线,红军锐减到3万多人之后,不满情绪达到顶点。

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
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要求改变领导的愿望日益强烈。

转兵贵州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的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2)内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明辨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指出“左”倾错误领导人推行的单纯防御战线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

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会议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接替搏古负总责,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3)历史意义:
其一,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遵义会议的召开和会议作出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

其二,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

改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其三,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力量极度削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危急关头召开的,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正是由于这一转折,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4)“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点:
同:都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都纠正了党内的错误路线,使革命转危为安,都撤换了错误的领导。

异:“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但又滋长了“左”倾错误,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极大危害。

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

6.瓦窑堡会议与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历史背景: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政策制定:①《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基本内容: a.指出目前政治形势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矛盾。

C.中国共产党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意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7.洛川会议:确立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
(1)背景:l945年5月,国民党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召开六大。

为使抗战胜利变为人民的胜利,为争取光明中国之前途,中国共产党在l945年4月~6月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内容:
①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前途:由于国民党继续法西斯独裁统治,坚持反人民立场,在日本被打败后,中国仍可能发生内战。

这是黑暗的前途。

我们要努力实现光明的前途。

报告还指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是中国人民当前的基本要求。

只有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才能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达到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目的。

②大会提出了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③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

党的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它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时间:1949年春。

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

内容:①指出工作重心的转移;②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方针;③规定革命胜利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④告诫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意义:不仅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而且设计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新国家的新蓝图,并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10.中共八大
正确决策:a.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中共八大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胜利,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召开的。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克服教条主义的束缚,作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论断。

大会首先分析了中国国内形势,指出了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其次大会为全党全国人民制定了新形势下的总任务。

这就明确规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再次大会为实现这一目标,针对过渡时期经济发展中的冒进现象,再次肯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中共八大的召开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状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定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和方针。

八大的主要矛盾理论表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了这一理论。

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较好地解决了发展规模、速度与具体国情这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贡献。

虽然八大路线在实际贯彻时未被真正实行,但是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远意义。

11.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2)内容:
思想上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3)意义:①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③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

④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2.中共十二大1982年
邓小平开幕词,强调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我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整个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三大1987年
①论述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明确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③规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

中共十四大1992年
①指出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主要任务;②提出经济体制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③高度评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出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①为我国规划了20世纪前进的航程,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②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中共十五大1997年
江泽民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②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③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改革和发展作出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大会。

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指明了方向。

十六大2002年
“三个代表”
资产阶级的重要会议:
一、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先生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国民党的前身“兴中会”。

二、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开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6年10月,10万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挥师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但是,1927年4月12日,当时的国民党领导阶层发动政变,公开背叛了孙中山的联共政策,国共合作破裂。

三、1939年初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

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四、1946年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不久被国民政府撕毁。

五、1946年秋国民政府召开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确立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