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结识了周边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测、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结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结识。教会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可以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能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结识地球的形状。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可以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
2、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结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地球形状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地球仪等。
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师:同学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
三、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球形)
四、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可是人类在探究结识地球的形状时
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那么人类究竟是如何结识地球形状的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今天就踏上人类结识地球形状的路程吧!
五、【设计意图:运用问题引入,运用学生的前概念,使科学课建立在满足学
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样就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爱好,使学生带着要探究的问题爱好盎然地进入新课的探究。】
六、【点评:以问题引入,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成功的伏笔。】
七、二、探究新知:
八、师:同学们,古代人谁也没见过地球是什么模样,人们只能看到一望无
际的陆地和无边无垠的海洋,猜想一下,他们也许会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呢?(板书:古代)
创设情境:古代生产力极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人们活动的空间极其有限,在这样环境下生活,人们会对地球有什么样的结识呢?
九、生:猜想古人是如何想象地球的。
十、【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古代人,产生情感体验,理解当时对
地球形状的懵懂结识;同时也是对古代人猜想地球形状的猜想。】
十一、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一些人们结识地球形状的一些资料,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古代人是怎么结识地球的?你们怎么评价他们的这种观念呢?板书:猜想——有根据的猜想。
十二、组织小表演:
十三、(烈日下父女耕地)
十四、父:(边耕地边擦汗自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十五、女:(望头顶烈日说)父亲,太阳又当头照了,擦擦汗吧,它每
十六、这天就仿佛一口倒扣着的大锅啊。
十七、父:聪明吾儿,那你再看这平坦的大地又像什么?
十八、女:(略思考)像方正的木板。
十九、父:对,正如书中所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二十、画面(2)(点击鼠标出示,下同)《天圆地方》图(见课本44页。)。二十一、女:假如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是一个方正的木板,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父:这……这位小妹妹的疑惑的确是个难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并不是直觉得那么平.人们对原有的关于地球的结论开始产生怀疑,做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开始认为地表也许是个曲面,如我们祖先就认为:大地像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得出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假设。这就是“盖天说”。介
绍“盖天说”.(课件示)除此之外尚有“浑天说”它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来的。
二十二、生:交流评价
二十三、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人民也对地球的形状产生过多种猜测与说法,比如:古印度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大圆饼,被三只巨大的站在神龟背上的大象驮着;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如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四周围绕着海水,天空是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大地像一个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被浩渺无际的大海所围绕;此外,尚有其他种种假设与猜想。二十四、【设计意图: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培养学生查阅、搜集整理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古代人结识地球的评价,使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的信息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表达自己的观点。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十五、【点评:创设情境为学生进行探究提供了适宜的空间环境,通过小表演、报告信息等活动促使学生对古人猜想地球形状进行猜想,加深情感体验,并试图寻求搜集信息、寻求证据来解释、验证自己的猜想。使得科学探究活动连贯有序进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交流表达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
二十六、师:同学们,当你站在大海边,看到远处的船只向你驶来,你通常看到的是什么现象?当船只离开港口远航的时候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
这个现象会使你产生什么想法呢?
二十七、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现象。
二十八、师:那么我们就来一次模拟实验,我们让你叠的小船在地球仪上航行,看看是否和我们刚才讨论的结论同样。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规定:站在海边的人观测时眼睛要平视地球,而开船的人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慢慢体会。两个角色每个人都要扮演一次。
二十九、生:模拟实验师: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测,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进行对比实验,思考总结。
三十、【设计意图:设计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让学生对古代人通过船只航海的现象产生直接体验,创设情境重在情感体验,同时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三十一、【点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模拟实验加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结识,丰富并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猜想一步步走向现实,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保持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与爱好。】三十二、师:正是有了这些善于留心观测周边事物的人,又将结识地球形状的限度加深了,从而出现了一些勇敢的航海家去探索和实践,来证实我们刚才的猜测。板书:探索与实践
三十三、师:谁来讲航海家的故事?
三十四、生:运用搜集来的资料讲故事。(课件辅助)
三十五、师:正是由于麦哲伦的勇敢的实践他坚信地球是球形的这个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