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要禁止人吃人的现象。他们将尸体掩埋,并举行一定 的仪式,后来进一步的发展,认为他们有灵魂,将他们当作一种保护者等等。
衍生出了宗教的观念,祖先崇拜的观念;进一步还产生了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存在, 加强了氏族群体的凝聚力、安全感和归属感等等。
第四,在原始道德中注重人的勤劳、勇 敢、顽强的道德意识的培养和塑造。
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 团结友善、敬业奉献。
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实际上就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
3.道德是个人必要的理性控制
道德是基于维护社会利益、保证社会生活秩序、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 生的。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必然会带有某种超越于个体特殊性的社会普遍性,成 为个人的外在约束力量。但这种约束不是简单的限制和消极防范,而是体现了人 的理性力量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控制。
道德约束并不是一种反对自我的力量,相反,它是保存、发展与完善自我的必要 条件。
4.道德是个人成长的主要动力
道德用否定词来表达就是“不应当做什么”即主要表现为约束,而用肯定词来 表达就是“应当做什么”,即主要表现为引导和激励。引导和激励正是道德动力 作用的具体表现,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道德是以“应当如何”的独特形式来 表现自己的。 人这一能动的主体的发展过程就是在道德的“应当”的感召和推动下不断否定 实然的我,而追求应然的我的过程。
拉法格在《思想起源论》中对原始社会作了深入的考察 后讲:“力量和勇敢是处于经常不断地彼此斗争和同自然 作斗争的原始人的首先和最必要的美德”,“力量和勇敢 经常代替当时的一切美德,以至拉丁文本来创造出来为了 表示肉体上的力量和勇敢的词Virtue当作美德的意义来使 用”。 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越是古老的故事,越是落后的民 族,对勇敢、勤劳、力量的赞美也就越多。这是人们在用 道德的形式,在动用舆论来激励、鼓动人的积极进取的精 神,奋斗的精神,借以发挥人的最大的潜力。
道德两字连用,开始于战国时的荀子,他在《劝学》篇中讲:“故学至乎礼而 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中国古代,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 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甚至泛指风尚 习俗和道德教育等。
在西方,“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 伸开来,也有规则和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义。所以在“道德”这一概 念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中,都包含着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 等广泛的内容。
俄罗斯有一位学者,他认为:在人尚未变成人之前, 其行动服从着两大本能,一是食的本能,二是性的本能, 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是它们行动的唯一动因。为了这两 方面本能的需要,它们经常进行冲突,调节这一行为的 原则就是“优势原则”。
导致了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情况;对人的生存构成 了威胁。
在生存与死亡面前,人们得出结论:必须要服从群体 的要求和群体的愿望。于是,大家共推的群体的头领和 长辈们一起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维护集团得以生存的禁忌 和禁规。而且这些禁忌和禁规首先是针对着限制人的兽 性的本能以及优势原则而来的。
5.道德是个人完善发展的核心内容
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真善美的统一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人格,真善美统 一的基础是“真”,统一的形式是“美”,而统一的核心则是“善”。因此,求善才 是求真的目的,至善既然是真善美这一理想人格的核心,那么追求道德的完善就自然 成了个人完善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 所以,未来社会将是人类道德高度发展的社会,人类有可能又会向原始社会那样,追 求道德价值的完全实现,到那时,人类才真正由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走向了个 体的完善。
道德是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一
个 人成长为社会群体一员所必备的规范规
则。
表现在两个方面:1、用善恶的标准来进行判断和评价, 通过社会舆论和教育的方式,影响人们心理和意识, 形成人们的善恶观念,情感和意向,以集中形成人们 的内心信念(良心 ) 。2、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 俗和规章制度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确定起来,成为 一定社会和群体约束人们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原则 和规范。
十诫:①除耶和华以外不可有别的神;②不可为自 己雕刻偶像,不可事奉这些偶像;③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 ④工作劳碌六天,第七天要安息;⑤要孝敬父母;⑥不可 杀人;⑦不可奸淫;⑧不可偷盗;⑨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⑩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牛驴及其他一切。
道德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猿相揖别 以及相揖别过程中的产物。
一、道德与伦理
所谓“道”,最初是指道路。后来,引伸开来,在先秦思想史上,道是指 一种普遍的最高的原则,或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规则。孔子在《论语》中 讲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老子道家的“道”也指此。
“德”字古代注释家把它解释为“得”,所谓“德者,得也”,人们认识了 “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
2. 道德的本质及其特征
道德的本质
首先,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必须要受 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决定。 其次,道德的内容始终受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任何道德原则和规范都要以社会经济关 系中表现出来的利益关系为其实在内容,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再次,道德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其次,分配中的绝对平均主义,解 决食的问题。
为了氏族中每一个成员都能生存下去,氏族道德中必须要消除“优势原则”和少数 人或个人的获得物归个人所有的观念。
这种平均主义培养起了平均、平等、团结、互助、民主等道德品质和道德意识,使 人类向人性方面、人的类本质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第三,禁止氏族内部吃人。
恩格斯讲:“近代科学已经肯定证明:吃人,包括吞食自己的父母,看来是所有民族 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的一个阶段”。
道德行为的特征
第一,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
人的道德行为必须是在人通过一定的教育、宣传、舆论及习俗的影响,通过个人的 自我修养之后,使人在内心深处建立起了道德是自律,道德是禁于未然之前,法律是 禁于已然之后。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性禁忌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道德以及道德风尚。这种禁忌的进一步发展就是 禁止氏族内部的通婚,先是禁止父母子女之间的,进一步禁止兄弟姐妹之间的,尔后 禁止本氏族内部一切成员的通婚。
这样性禁忌使人类性本能得到了有效的限制,这是人类由兽性过渡到人性的 重要一步,也是人类一系列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规范起源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比如说,羞耻心、人伦关系、情感等)
由此可见,道德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它既表现为一定的道德 心理意识现象,也表现为道德行为和活动现象,同时又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 范现象。
道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方面:
从质的规定性上来讲:所谓道德就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用善恶标准来评价的,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系的一类社会现象。
首先,人类最早的禁忌是控制人的性关
系中的性禁忌,道德的萌芽由此而来。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性本能的冲突而引起的 同伙之间的相互残杀。 在各个民族的历史上几乎都产生了生产性的性禁忌以及相应的社会习俗、风俗。在 生产期间,在准备狩猎的时候,准备捕鱼的时候,在准备生产工具期间,禁止男女 接触,方法是让男女隔开住,不准有任何接触,这是一种绝对的强制。
和理解的。
道德规范这一“应然之则”依据于社会生活 的“必然之理”。
把握了道德,也就从一个方面把握了社会人生的必然之理,也就把握了社会人生,并用这 种社会人生之理来指导实践,从他律到自律,从不自由到自由。
道德成了人们预测未来社会的重要方式。
伦理学家季塔连柯指出的:“人类的道德经验是独一无二的历史实验室,在这里可以找 到社会发展和人类完善的最具有前景的,最人道的途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即当人们对 社会发展前景的认识还没有形成科学定义时,社会制度未来轮廓的道德预测往往是历史转 变的第一个信号”。
《孟子·腾文公篇》讲到了中国古代的五伦关系:圣人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 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 各种不同关系之间的规范。
“理”字从玉从里,许慎讲:“理,治玉也”,由此 引伸出有分解、条理、精微、道理等涵义。所以,伦理 有人事之理、规范、规则、道理等含义。
道德把握世界的特点就在于它是精神―― 实践的。
道德首先是一种精神,但它作为精神又不同于科学和艺术等其他精神,而是以指导行 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而它又是实践的,所以称之 为实践――精神的方式。 世界在这种关系中和人的实践中就被分为有益的、有害的,善的、恶的的完整的价值 体系。所以,人们认识世界,在道德的实践中是在价值的意义上和价值层面上来认识
2.道德是个人协调人际关系的根本手段
道德本来就产生于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需要,因而融洽人际关系也就是它的根本职 能。正是基于此,有人把道德通俗地理解为“人们相互凉解和团结的手段”,“处 世秘决的经验”,理解为“处世之道”,掌握了这一“处世之道”,就能制造出和 谐、融洽、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来。
2001年,中央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公民应遵守的一些
教师职业道德
西北大学 王永智
第一讲 道德与伦理的基本理论
我们一谈到道德,就会进入了一个广阔的领域之中,不仅是因为这是人 类特有一个领域;而且因为它是人类最早拥有的社会意识,是始终伴随 着人类的社会意识;同时它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并不断实践着的实 践理性,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础。
道德的这种理想并不完全能在更多的人身上显现出来,而是在少数人身上显现出来, 这些人就代表着这种方向,他们叫“理想人格”。如雷锋 。
三、道德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1.道德是个体认识和把握社会的重要窗口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搞》中把人类认识 把握世界的方式划分为四种:即科学理论的,艺术的, 宗教的和实践理性的(即道德的)。其中,科学、艺术 和道德是最为基本的认识方式,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真的 知识,艺术提供关于世界美的学问,道德提供关于世界 善的知识,这三种方式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对整个世 界真、善、美的全面把握。
哲学主要包含这么几个方面:宇宙论(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与伦 理思想(道德学说)。
“伦理”或“伦理学”这个概念,一般用以表示道德的理论;而“道德”这个概念, 一般用来表示实际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伦理学是一门科学,而道德则是伦理学的研究对 象。
二、人为什么需要道德
1.从道德的起源上谈起。关于道德的起源问题,曾经有两种起源说是很有名的: 一种认为道德是外在于人的神给予的,宗教学说往往持这样的观点。基督教 《圣经•出埃及记》中的摩西十诫。
从量的规定性上来说:就有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品质、 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道德感化、道德修养、道德境界等。
伦理:“伦”在中国的古义里讲是“辈”的意思, 由此引伸出群、类、比、序等涵义,根据许慎《说文解 文》和后来一些学者的解释,“伦”字,从人从仑,仑 字含有“条理”“思虑”之意,加人字作偏旁就有人事 之理的意义。
可见,在古代汉语中的伦理和道德在一定的词源意义上是相通的,所以常将伦理道 德一起连用。
西方第一个创立“伦理学”这个名词的人叫亚里士多德,他创造了一个新名词— —“Ethikn”(Ethies)即伦理学,他的著作《尼可马克伦理学》(十卷),《欧德米亚伦 理学》(十卷)以及这两书的提要《大伦理学》(二卷)。他使伦理学真正变成了哲学 范畴内的一门学科。
第二,人的道德行为具有利他性,利 群性,或牺牲精神
普列汉诺夫曾讲过:“实际上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这种愿望
和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点,相反地,它总是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
第三,道德带有理想的性质和成分
人的道德行为不是对自己本能或本性的肯定,而是对人性的一种超越,它必须要建立 在一定的人生理想之上,并且这种理想必须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他是在人 生理想的导引下,并朝着这种理想而去努力的。所以,道德不是一种“实然”的行为, 而是“应然”的行为。
衍生出了宗教的观念,祖先崇拜的观念;进一步还产生了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存在, 加强了氏族群体的凝聚力、安全感和归属感等等。
第四,在原始道德中注重人的勤劳、勇 敢、顽强的道德意识的培养和塑造。
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 团结友善、敬业奉献。
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实际上就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
3.道德是个人必要的理性控制
道德是基于维护社会利益、保证社会生活秩序、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 生的。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必然会带有某种超越于个体特殊性的社会普遍性,成 为个人的外在约束力量。但这种约束不是简单的限制和消极防范,而是体现了人 的理性力量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控制。
道德约束并不是一种反对自我的力量,相反,它是保存、发展与完善自我的必要 条件。
4.道德是个人成长的主要动力
道德用否定词来表达就是“不应当做什么”即主要表现为约束,而用肯定词来 表达就是“应当做什么”,即主要表现为引导和激励。引导和激励正是道德动力 作用的具体表现,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道德是以“应当如何”的独特形式来 表现自己的。 人这一能动的主体的发展过程就是在道德的“应当”的感召和推动下不断否定 实然的我,而追求应然的我的过程。
拉法格在《思想起源论》中对原始社会作了深入的考察 后讲:“力量和勇敢是处于经常不断地彼此斗争和同自然 作斗争的原始人的首先和最必要的美德”,“力量和勇敢 经常代替当时的一切美德,以至拉丁文本来创造出来为了 表示肉体上的力量和勇敢的词Virtue当作美德的意义来使 用”。 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越是古老的故事,越是落后的民 族,对勇敢、勤劳、力量的赞美也就越多。这是人们在用 道德的形式,在动用舆论来激励、鼓动人的积极进取的精 神,奋斗的精神,借以发挥人的最大的潜力。
道德两字连用,开始于战国时的荀子,他在《劝学》篇中讲:“故学至乎礼而 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中国古代,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 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甚至泛指风尚 习俗和道德教育等。
在西方,“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 伸开来,也有规则和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义。所以在“道德”这一概 念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中,都包含着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 等广泛的内容。
俄罗斯有一位学者,他认为:在人尚未变成人之前, 其行动服从着两大本能,一是食的本能,二是性的本能, 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是它们行动的唯一动因。为了这两 方面本能的需要,它们经常进行冲突,调节这一行为的 原则就是“优势原则”。
导致了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情况;对人的生存构成 了威胁。
在生存与死亡面前,人们得出结论:必须要服从群体 的要求和群体的愿望。于是,大家共推的群体的头领和 长辈们一起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维护集团得以生存的禁忌 和禁规。而且这些禁忌和禁规首先是针对着限制人的兽 性的本能以及优势原则而来的。
5.道德是个人完善发展的核心内容
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真善美的统一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人格,真善美统 一的基础是“真”,统一的形式是“美”,而统一的核心则是“善”。因此,求善才 是求真的目的,至善既然是真善美这一理想人格的核心,那么追求道德的完善就自然 成了个人完善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 所以,未来社会将是人类道德高度发展的社会,人类有可能又会向原始社会那样,追 求道德价值的完全实现,到那时,人类才真正由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走向了个 体的完善。
道德是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一
个 人成长为社会群体一员所必备的规范规
则。
表现在两个方面:1、用善恶的标准来进行判断和评价, 通过社会舆论和教育的方式,影响人们心理和意识, 形成人们的善恶观念,情感和意向,以集中形成人们 的内心信念(良心 ) 。2、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 俗和规章制度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确定起来,成为 一定社会和群体约束人们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原则 和规范。
十诫:①除耶和华以外不可有别的神;②不可为自 己雕刻偶像,不可事奉这些偶像;③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 ④工作劳碌六天,第七天要安息;⑤要孝敬父母;⑥不可 杀人;⑦不可奸淫;⑧不可偷盗;⑨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⑩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牛驴及其他一切。
道德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猿相揖别 以及相揖别过程中的产物。
一、道德与伦理
所谓“道”,最初是指道路。后来,引伸开来,在先秦思想史上,道是指 一种普遍的最高的原则,或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规则。孔子在《论语》中 讲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老子道家的“道”也指此。
“德”字古代注释家把它解释为“得”,所谓“德者,得也”,人们认识了 “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
2. 道德的本质及其特征
道德的本质
首先,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必须要受 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决定。 其次,道德的内容始终受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任何道德原则和规范都要以社会经济关 系中表现出来的利益关系为其实在内容,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再次,道德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其次,分配中的绝对平均主义,解 决食的问题。
为了氏族中每一个成员都能生存下去,氏族道德中必须要消除“优势原则”和少数 人或个人的获得物归个人所有的观念。
这种平均主义培养起了平均、平等、团结、互助、民主等道德品质和道德意识,使 人类向人性方面、人的类本质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第三,禁止氏族内部吃人。
恩格斯讲:“近代科学已经肯定证明:吃人,包括吞食自己的父母,看来是所有民族 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的一个阶段”。
道德行为的特征
第一,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
人的道德行为必须是在人通过一定的教育、宣传、舆论及习俗的影响,通过个人的 自我修养之后,使人在内心深处建立起了道德是自律,道德是禁于未然之前,法律是 禁于已然之后。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性禁忌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道德以及道德风尚。这种禁忌的进一步发展就是 禁止氏族内部的通婚,先是禁止父母子女之间的,进一步禁止兄弟姐妹之间的,尔后 禁止本氏族内部一切成员的通婚。
这样性禁忌使人类性本能得到了有效的限制,这是人类由兽性过渡到人性的 重要一步,也是人类一系列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规范起源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比如说,羞耻心、人伦关系、情感等)
由此可见,道德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它既表现为一定的道德 心理意识现象,也表现为道德行为和活动现象,同时又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 范现象。
道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方面:
从质的规定性上来讲:所谓道德就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用善恶标准来评价的,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系的一类社会现象。
首先,人类最早的禁忌是控制人的性关
系中的性禁忌,道德的萌芽由此而来。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性本能的冲突而引起的 同伙之间的相互残杀。 在各个民族的历史上几乎都产生了生产性的性禁忌以及相应的社会习俗、风俗。在 生产期间,在准备狩猎的时候,准备捕鱼的时候,在准备生产工具期间,禁止男女 接触,方法是让男女隔开住,不准有任何接触,这是一种绝对的强制。
和理解的。
道德规范这一“应然之则”依据于社会生活 的“必然之理”。
把握了道德,也就从一个方面把握了社会人生的必然之理,也就把握了社会人生,并用这 种社会人生之理来指导实践,从他律到自律,从不自由到自由。
道德成了人们预测未来社会的重要方式。
伦理学家季塔连柯指出的:“人类的道德经验是独一无二的历史实验室,在这里可以找 到社会发展和人类完善的最具有前景的,最人道的途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即当人们对 社会发展前景的认识还没有形成科学定义时,社会制度未来轮廓的道德预测往往是历史转 变的第一个信号”。
《孟子·腾文公篇》讲到了中国古代的五伦关系:圣人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 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 各种不同关系之间的规范。
“理”字从玉从里,许慎讲:“理,治玉也”,由此 引伸出有分解、条理、精微、道理等涵义。所以,伦理 有人事之理、规范、规则、道理等含义。
道德把握世界的特点就在于它是精神―― 实践的。
道德首先是一种精神,但它作为精神又不同于科学和艺术等其他精神,而是以指导行 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而它又是实践的,所以称之 为实践――精神的方式。 世界在这种关系中和人的实践中就被分为有益的、有害的,善的、恶的的完整的价值 体系。所以,人们认识世界,在道德的实践中是在价值的意义上和价值层面上来认识
2.道德是个人协调人际关系的根本手段
道德本来就产生于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需要,因而融洽人际关系也就是它的根本职 能。正是基于此,有人把道德通俗地理解为“人们相互凉解和团结的手段”,“处 世秘决的经验”,理解为“处世之道”,掌握了这一“处世之道”,就能制造出和 谐、融洽、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来。
2001年,中央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公民应遵守的一些
教师职业道德
西北大学 王永智
第一讲 道德与伦理的基本理论
我们一谈到道德,就会进入了一个广阔的领域之中,不仅是因为这是人 类特有一个领域;而且因为它是人类最早拥有的社会意识,是始终伴随 着人类的社会意识;同时它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并不断实践着的实 践理性,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础。
道德的这种理想并不完全能在更多的人身上显现出来,而是在少数人身上显现出来, 这些人就代表着这种方向,他们叫“理想人格”。如雷锋 。
三、道德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1.道德是个体认识和把握社会的重要窗口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搞》中把人类认识 把握世界的方式划分为四种:即科学理论的,艺术的, 宗教的和实践理性的(即道德的)。其中,科学、艺术 和道德是最为基本的认识方式,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真的 知识,艺术提供关于世界美的学问,道德提供关于世界 善的知识,这三种方式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对整个世 界真、善、美的全面把握。
哲学主要包含这么几个方面:宇宙论(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与伦 理思想(道德学说)。
“伦理”或“伦理学”这个概念,一般用以表示道德的理论;而“道德”这个概念, 一般用来表示实际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伦理学是一门科学,而道德则是伦理学的研究对 象。
二、人为什么需要道德
1.从道德的起源上谈起。关于道德的起源问题,曾经有两种起源说是很有名的: 一种认为道德是外在于人的神给予的,宗教学说往往持这样的观点。基督教 《圣经•出埃及记》中的摩西十诫。
从量的规定性上来说:就有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品质、 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道德感化、道德修养、道德境界等。
伦理:“伦”在中国的古义里讲是“辈”的意思, 由此引伸出群、类、比、序等涵义,根据许慎《说文解 文》和后来一些学者的解释,“伦”字,从人从仑,仑 字含有“条理”“思虑”之意,加人字作偏旁就有人事 之理的意义。
可见,在古代汉语中的伦理和道德在一定的词源意义上是相通的,所以常将伦理道 德一起连用。
西方第一个创立“伦理学”这个名词的人叫亚里士多德,他创造了一个新名词— —“Ethikn”(Ethies)即伦理学,他的著作《尼可马克伦理学》(十卷),《欧德米亚伦 理学》(十卷)以及这两书的提要《大伦理学》(二卷)。他使伦理学真正变成了哲学 范畴内的一门学科。
第二,人的道德行为具有利他性,利 群性,或牺牲精神
普列汉诺夫曾讲过:“实际上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这种愿望
和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点,相反地,它总是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
第三,道德带有理想的性质和成分
人的道德行为不是对自己本能或本性的肯定,而是对人性的一种超越,它必须要建立 在一定的人生理想之上,并且这种理想必须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他是在人 生理想的导引下,并朝着这种理想而去努力的。所以,道德不是一种“实然”的行为, 而是“应然”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