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地区3497名小学生卫生知识与行为现状_李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教育>西部农村地区3497名小学生卫生知识与行为现状

李游,余小鸣,王嘉

=摘要>目的了解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现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方法采用自编式问卷,对四川、青海2个省4个县的3497名小学生进行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调查。结果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与卫生行为形成率分别为57.5%和54.2%,且男、女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状况较差,要重视并加强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卫生;知识,态度,实践;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R179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0-9817(2006)04-0295-03

我国13亿人口中约有9亿生活在农村,解决好农村人口的卫生问题,历来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小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卫生习惯不仅影响学生终生,而且农村小学生的卫生知识水平、卫生行为习惯将直接对农村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及若干年后农村健康状况的根本性改变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很不平衡,相对于东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西部地区还比较贫穷落后,卫生资源匮乏。为了解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的现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笔者选择了四川、青海2个省农村的小学生进行了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的现况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研究样本来自四川、青海2个省4个县的12所农村小学,整群抽取一~六年级的小学生3497名。选取的4个县均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地广人稀,农民人均收入较低。其中四川省1841人(5

2.6%),青海省1656人(47.4%);一~三年级小学生1818人(52.0%),四~六年级小学生1679人(48.0%)。在被调查的四~六年级小学生中,男生846人(50.4%),女生833人(49.6%);平均年龄11.4岁(最小8岁,最大16岁)。四~六年级小学生父亲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分别占37.3%和36.1%;母亲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文盲为主,分别占4

3.4%,23.4%和21.5%。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一~三年级小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5农村小学生卫生行为记录表(一~三年级使用)6,四~六年级小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5农村小学生卫生知识、卫生行为调查表(四~六年级使用)6,问卷题目均为选择题,由被调查学生逐项填写,独立完成。为了获得真实情况,问卷不记名。

1.3调查内容卫生知识主要涉及剪指甲、随地吐痰、瓜果洗涤、常见病预防(如蛔虫病、沙眼、肺结核、艾滋病等);卫生行为主要涉及洗手习惯、刷牙习惯、随地吐痰、剪指甲及咬指甲习惯、瓜果洗涤、早餐习惯等。

1.4数据分析用Epi t data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2.1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四~六年级小学生卫生知识平均知晓率为57.5%,四川省和青海省分别为52.9%和62.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V2=12.64,P<0.01);男生和女生的知识知晓率分别为56.7%和5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2=1.53,P> 0.05)。

在卫生知识的调查中,知晓率位于前3位的项目分别是/新喷洒农药的瓜果不能用手擦擦就吃0(88.4%)、/曾听说过艾滋病或艾滋病毒0(76.9%)、/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可以保护牙齿0(70.9%),位于后3位的项目分别是/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午后低热、盗汗和乏力0(19.9%)、/长期坚持食用碘盐可预防碘缺乏病0(23.3%)、/得蛔虫病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生菜、喝了生水0(50.5%)。见表1。

表1四川省和青海省农村地区四~六年级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比较/%

卫生知识四川青海合计V2值P值常剪指甲不只是为了好看75.763.469.9 5.36<0.01随地吐痰是不讲卫生的行为52.565.558.6 5.29<0.01新喷洒农药的瓜果不能用手擦擦就吃87.789.288.40.90>0.05得蛔虫病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生菜或喝了生水43.158.950.5 6.33<0.01不用别人的毛巾、手帕可预防沙眼传播64.367.765.9 1.42>0.05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午后低热、盗汗和乏力13.427.119.9 6.89<0.01长期坚持食用碘盐可预防碘缺乏病13.234.623.310.20<0.01曾听说过艾滋病毒或艾滋病72.681.676.9 4.22<0.01早晚刷牙、饮后漱口可以保护牙齿65.177.670.9 5.56<0.01睡觉前吃甜食容易引起龋齿42.561.851.67.75<0.01合计52.962.757.512.64<0.01

=课题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卫生部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李游(1974~),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与行为。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100083。

=通讯作者>余小鸣,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1000832.2卫生行为形成情况此项调查分小学低年级(一~三年级)和小学高年级(四~六年级)2个部分。学生卫生行为平均形成率为50.4%,四川省和青海省分别为58.4%和41.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V2=22.38,P<0.01)。从各类卫生行为的形成来看,除/每2周剪1次指甲0、/不爱咬指甲0外,其他各项四川省均好于青海省,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在卫生行为的形成上小学低年级学生卫生行为形成率前3位的分别是/不咬指甲0(70.2%)、/不随地吐痰0(68.8%)、/不咬铅笔0(68.3%),位于后3位的分别是/睡前刷牙0(28.1%)、/便前洗手0(34.4%)、/早晨刷牙0(38.5%)。见表2。

表2四川、青海2省农村低年级小学生卫生行为形成率比较/%

卫生行为四川青海合计V2值P值

饮前洗手60.851.856.514.72<0.01

便前洗手42.933.734.463.28<0.01

便后洗手60.051.355.814.01<0.01

早晨刷牙48.727.638.585.17<0.01

睡前刷牙34.821.028.142.59<0.01

不随地吐痰71.166.168.8 5.19<0.05

每2周剪1次手指甲54.250.352.3 2.79>0.05

不爱咬指甲70.570.070.20.05>0.05

不爱咬铅笔71.365.168.38.06<0.01

吃水果前清洗70.257.464.131.97<0.01

合计58.441.850.422.38<0.01

2省高年级小学生卫生行为平均形成率为54.2%,四川省和青海省分别为53.1和55.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V2=2.98, P<0.01)。在单个项目上,2省之间的卫生行为形成率互有高低,在洗手问题、剪指甲与咬指甲问题上,青海省好于四川省;而在/不咬铅笔0、/有自己的洗脸毛巾0、/每天吃早晨0的问题上,四川省好于青海省。

小学高年级男生和女生卫生行为平均形成率分别为51.5%和5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V2=6.34,P<0.01)。从各类卫生行为的形成看,女生均好于男生,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在卫生行为的形成上,小学高年级学生卫生行为形成率位于前3位的项目分别是/指甲长了自己剪(80.7%)0、/不咬铅笔(79.0%)0、/不咬指甲(76.9%)0,位于后3位的项目分别是/每次便后洗手(23.3%)0、/早晨和晚上都刷牙(24.6%)0、/每次饭前洗手(28.6%)0。见表3。

2.3父母不同文化程度小学生知识知晓率、卫生行为形成率比较对四~六年级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行为形成率与父母文化程度进行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行为形成率与父亲、母亲的文化程度有关(V2值分别为12.39,22.81和11.19,6

3.64,P值均<0.01),说明随着父亲、母亲文化程度的增高,小学生的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行为形成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见表4。

表3四川、青海2省农村不同性别高年级小学生卫生行为形成率比较/%

卫生行为

地区

四川青海V2值P值

性别

男女V2值P值

合计

每次饭前洗手19.938.28.13<0.0124.732.5 3.43<0.0128.6每次便后洗手15.432.28.01<0.0119.627.0 3.47<0.0123.3指甲长了自己剪74.787.5 6.46<0.0179.380.20.40>0.0580.7不咬指甲72.981.4 4.02<0.0175.278.4 1.49>0.0576.9不咬铅笔81.276.5 2.32>0.0575.482.7 3.59<0.0179.0有自己的洗脸手巾63.156.0 2.88>0.0155.364.0 3.56<0.0159.8早晨和晚上刷牙24.324.90.26>0.0523.525.60.95>0.0524.6牙刷头朝上放在杯子里56.460.7 1.69>0.0554.062.6 3.46<0.0158.4每天吃早餐67.742.410.24<0.0155.656.40.27>0.0555.9合计19.938.28.13<0.0151.556.7 6.34<0.0154.2

表4西部农村地区父母不同文化程度高年级小学生

卫生知识知晓率与卫生行为形成率比较/%

父母亲文化程度知晓率形成率/%

父亲小学及以下56.052.4

初中57.954.5

高中/中专57.655.9

大学及以上64.462.5

母亲小学及以下56.552.1

初中57.956.1

高中/中专58.659.6

大学及以上65.968.2

3讨论

3.1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明显低于城市地区,同时与东部地区农村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如深圳市梅沙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为86.7%,卫生行为形成率为92.9%[1];江苏省赣榆县农村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为76.99%,卫生行为形成率为72.58%[2];广东省三水市农村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为87.66%,卫生行为形成率为91.06%[3]。其原因主要有:(1)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落后,卫生设施不足,卫生条件较差;(2)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占有相当的比例,各民族均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其中包括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3)西部农村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不力[4]。目前甘肃省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不到20%,与国家规定的2000年达到80%~90%的要求差距很大[5]。四川省的调查也显示,乡以下健康教育网络大部分形同虚设[6],学生失去了健康教育的渠道,因而使得西部地区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及卫生行为形成率低于其他地区。

3.2西部地区农村小学生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卫生行为的形成上,女生明显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较为细心、认真、爱洁净有关。研究还发现,一~三年级小学生卫生行为形成率四川省优于青海省;但到了四~六年级,无论卫生知识知晓率还是卫生行为形成率,青海省均好于四川省,其原因尚有待进一步探讨。提示在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因人、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侧重不同的内容。

3.3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的差距高年级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57.5%)高于卫生行为形成率(5

4.2%),这与相关的研究[7]结果一致,说明健康知识的了解并不能等同于卫生行为的转变,卫生行为的形成还受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提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要重视/知识-态度-行为0三者的转变关系。

3.4小学生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与父母文化程度的关系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上升,小学生的卫生知识知晓率与卫生行为形成率也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家长的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与其自身的文化程度直接相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举止对孩子卫生行为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示开展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