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乡土资源开发中学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心得
ART EDUCATION RESEARCH
基于核心素养的乡土资源开发中学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
□汪建华
摘要:学习乡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乡土文化,促使他们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该文利用当地乡土资源开发中学美术校本课程,通过前期问卷调查、考察收集资料,整理有教学价值并能实际利用的乡土资源,确定美术校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践活动计划,编写美术校本课程教材并进行校本教学实践活动,再根据教学实践活动修改并完善校本教材,深入研究开展中学美术校本教学活动的一些具体过程与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乡土资源中学美术校本课程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要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由此,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到“核心素养时期”。
校本课程在高中开设巳经很多年,目前部分中学美术校本课程教学存在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以欣赏评述为主、实践性活动课程少等问题,导致一些学生对美术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兴趣较低,难以理解学习美术校本课程的意义。
部分学生在绘画实践中创作的美术作品以模仿居多,缺乏创意。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美术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不紧密,导致学生难以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和创新创造,也难以体会美术校本课程独特的实用价值,进而达不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因此,美术教师要转变校本课程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从自身的专业视域和教学经验入手,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创新之路,将美术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设计更加丰富、更具个性且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校本课程。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教材中的课程内容,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如乡土资源,开发、创编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增强校本课程学习内容的多样性,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多元化需求,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核心素养。
这一校本课题的开发和研究立足当地乡土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校本化、多元化的需求,进而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社会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同行进行了类似课题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经验是这一课题研究的基础。
通过走访泉州市美术教研员、专家和各兄弟学校的美术教师,以及针对学生开展“泉州市中学乡土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现状”的问卷调查,笔者了解泉州市中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并分析影响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美术校本教学资源,而且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图像识读认知乡土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泉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非常丰富的乡土资源,如提线木偶、德化陶瓷、惠安石雕、李尧宝刻纸、木偶头雕刻、永春纸织画、泉州花灯等民间美术资源,以及富有特色的“泉州十八景”等地域资源,如洛阳桥、开元寺等。
特别是红砖古厝,在闽南古建筑中独具特色,是闽南民宅中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之一。
为此,笔者开发了《闽南红砖古厝》美术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绘画形式、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构图形式等创作表现闽南红砖古厝,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在校本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图形、影像等形式,让学生识读泉州的乡土资源,激发他们学习乡土文化的兴趣。
特别是让学生识读富有代表性的红砖古厝建筑群风格特点,如泉州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其屋脊高翘,雕梁画栋,建筑物上的浮雕、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雕琢内容丰富,有山水、人物、花鸟、禽兽、鱼虫等图案。
让学生感受古建筑古朴、庄重的艺术特色,感受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能够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力。
此外,笔者让学生通过自己拍图片或录视频等形式,到市区的古建筑群或老家的古厝建筑等地收集古建筑图像素材,能够让学生通过识读这些图像,对家乡的古建筑有更深入的了
111
解,也进一步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利用美术表现积累乡土素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美术表现指通过创造视觉形象进行直观的表达。
教师要将乡土资源融入美术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泉州乡土文化的悠久历史,为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而积累乡土素材。
为此,笔者开发了《泉州十八景》美术校本课程。
在表现“泉州十八景”如开元寺东西塔、崇武古城等绘画实践课程中,学生用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反映了泉州的乡土风貌,表达了自己的认知与想象,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笔者将学生描绘的“泉州十八景”优秀作品装框悬挂在学校的办公楼、教学楼及艺术大楼等场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利用审美判断探究乡土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判断指根据形式美的原理,感知、分析、比较、诠释美术作品中隐含各种美的因素,分析和辨别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素养,教师就需要让学生接触不同历史时期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既要了解当下的,又要了解历史的。
在那些具有共性的形式美法则中,具有历史年代感的乡土美术更能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区别于当下的一种独特的美,并且逐步形成宽容的、开放的审美态度,这在审美判断中极其重要。
泉州有很多历史悠久、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乡土资源,如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
笔者开发的乡土美术校本课程《用版画形式表现开元寺东西塔》,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版画的表现形式感受古老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其独具魅力的神韵。
东西塔建筑上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严谨的对称均衡之美,而且其精美的雕刻、流畅的线条、故事性的表达形式都是别具一格的。
在东西塔版画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与雕刻,生动、形象地将佛教故事、人物表现出来,能够逐渐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审美品位。
四、利用创意实践提炼乡土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创意实践指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构想与生成有创意的意图,并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材料、工具与方法进行创造、实践。
在乡土资源中汲取精华并加以创新实践,就能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泉州本地有很多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如木偶头雕刻、衍纸、剪刻纸、陶瓷、泥塑等,泉州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学校”)开发的《衍纸画》《泥塑手工制作》等美术校本课程很有创意,受到学生的喜欢。
部分学生对于泉州民间工艺美术比较陌生,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相关图片或视频欣赏学习,了解其发展历史过程、制作方法及艺术特点等;其次,请当地的民间工艺传承人来校开设讲座和示范课,让学生现场学习民间工艺的制作方法并感受其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让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并思考、观察、发现
112生活中可制作的新材料;最后,在校本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构想创作,并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材料、工具与方法进行实践创新表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五、利用文化理解内化乡土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理解指从文化角度分析、诠释和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特点,学会尊重并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与含义。
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保留自身的传统,就要传承、发展自身的经典文化。
如,学校《元宵节花灯制作》一课就是传承经典文化的精品校本课程,将泉州花灯引入美术校本课堂。
泉州的元宵灯节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
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点缀泉州的夜空。
座灯、宫灯、无骨灯、锡雕灯、走马灯、鲤鱼灯等,造型美观。
在花灯制作的实践中,学生可以感悟到花灯作品中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对当地文化的理解,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将校本课程与乡土资源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并改变教学观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构建适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体系。
同时,对这一校本课题的研究,加强了学校美术校本教学的自主性,体现了学校的美术校本特色。
学校将之前制订的美术校本课程方案有序高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但在美术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如由于学生绘画表现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其与教师的互动教学步调不一,导致美术校本教学活动开展得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美术校本教学活动中加以完善。
通过乡土美术校本课程的学习实践和亲身感受,学生也会更加热爱自已家乡的乡土文化。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硏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项目编号:JZ180303(福建教育学皖资助)。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杜,2004.
[2]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湖南美术出版社,201&
⑶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隋联军,杨凤丽.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典型案例.世界知炭出版杜,2017.
⑸许在全.泉州古厝.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6]陈桂炳.泉州民俗文化.福建人民出版杜,1998.
[7]黄锡钧.泉州十八景故事传说.远方出版杜,2003.
(作者单位:泉州第一中学)
编辑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