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寺盗柄败国蠹政——宦官秘书擅权干政的历史借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小安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多次宦官秘书擅权干政乱朝为患的现象。

宦官又叫太监,是除了皇
帝、后妃、宫女外,在后宫中走动的一类奇特的人,即被阉割后的男人。

太监本为官名,“太”指皇帝,“监”有督察、帮助之意,故太监亦名宦官。

宦官与上述几种人共同构成了后宫成员。

从数量上说,宦官仅次于宫女,有些朝代宦官人数甚至比宫女还要多。

明朝后期宦官“多如蚁阵”,最多时达十万之众,《日下旧闻考》记载:“都人生子,往往阉割,觊为中官,有非分之福。



訛五
代十国时期的南汉政权统治人口约一百万左右,却有宦官近二万人。

就宦官的绝对数量而言,南汉大约只逊于明代。

就宦官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而言,南汉则开创了前朝后代绝无仅有的特例,堪称中国
历史之最。


訛一、宦官秘书擅权干政的历史溯源
宦官因为是皇帝的忠实仆人,其中一部分人从事的是内廷秘书事务,宦官秘书由此在宫中得势,所以官员不敬重宦官就有不敬重皇帝的成分。

据记载,“刘祜因为宦官江京,当初奉派到清河宾馆(清河邸)迎接他入宫即位,认为江京有功,封都乡侯(当时前往官邸迎接的是邓骘,江京不过是邓骘手下);封李闰当雍乡侯。

二人一齐当寝殿侍奉宦官(中常侍)。

江京兼皇后宫总管(大长秋),跟另外一位寝殿侍奉宦官樊丰、宦官总管(黄门令)刘安、宫廷花园器具管理官(钩盾令
)陈达,以及刘祜的奶娘王圣、王圣的女儿伯荣(姓不详),结成一条阵线,奔走内外,互相比赛奢侈、贪污、残忍、凶暴。

尤其是伯荣,随随
便便出入皇宫,毫无禁忌,大规模从事奸恶勾当。

”譻
訛宦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
种:
1.受刑后的犯人是宦官的一个来源。

在北魏,当时宦官的唯一来源就是受刑后的犯人。

因此,人们称宦官是刑余之人。

唐太宗以后,把犯人变成宦官的事例逐渐减少,张廷玉等编著的《明史》记载,明代只有怀恩是因株连受刑为宦的。


訛2.阉割幼童为宦官属于另一种来源。

明代朝臣剿平南部少数民族的反抗后,多次阉割其幼童供给朝廷,理由是剪其逆种,防止他们再次叛乱。

明英宗天顺年间,镇守湖广贵州的太监阮让,一次将俘获的苗童1565人阉割,病死者达329人,后用同样的人数补上,总共阉割了1894名幼童。


訛3.自宋以后,宦官成为一
宦寺盗柄
败国蠹政
———宦官秘书擅权干政的历史借鉴
43
All Rights Reserved.
种职业,大量自愿者成为宦官候选人,他们争相被阉割成为宦官,进入宫廷服务。

明代宦官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峰。

清初整理明末宫廷用度时,发现当时宦官有十万人,比宫女九千人多出十倍之多。

宦官中产生的那些宫廷秘书,因为拉帮结派,或相互利用往往一时得势。

如“宫廷秘书(尚书)周永,一向侍奉梁冀,本是梁冀的党徒,假借梁家班威势;后来发现梁冀将要败亡,摇身一变,反过来抨击梁冀,向陛下表态;由于奸计得逞,竟然也封侯爵。



訛而对
于高力士、魏忠贤、李辅国等知名度高的宦官,就更不用说
了。

古人很自然会把宦官列为小人,宦官群就是小人聚集所,宦官是皇帝的奴仆,其实宦官更是弱主身边的强奴。

宦官得宠于主人,无非靠讨主人的喜欢,靠观察主人的喜恶,言行乖觉、献媚,把主人服侍得舒舒服服。

这也是典型的小人得道方式,得了宠的宦官就不再是普通宦官了,成了宦官的首领。

宦官的升职由皇帝决定,不同于百官需要科举考试,吏部甄选。

宦官经过了历朝的潮起潮落,被提升为首领的宦官秘书都是得宠者。

得了宠的宦官秘书,能够做到得意而不忘形的很少。

官吏净脑可以成就功名,太监净身则能傍权得势。

梁启超认为封建王朝衰灭的原因有
十条:“一曰贵族专政,二曰女王擅权,三曰嫡庶争位,四曰统绝拥立,五曰宗藩移国,六曰权臣篡弑,七曰军人跋扈,八曰外戚横恣,九曰佥壬朘削,十曰宦寺盗柄。


譿
訛其中
又以奸佞当道、外戚横恣、宦寺盗柄之祸为最。

宦寺群体虽小,却能绝国。

《魏书·宦官传序》云:“魏氏则宗爱弑帝害王,刘腾废后戮相,其间窃官爵,盗财赂,乘势使气为朝野之患者,何可胜举?”

訛北魏
时,宗爱因为犯罪而成为阉人,历任办理杂务的职务终任中常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王的宦官,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太子太师、中秘书,封冯翊王,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弑杀两位皇帝的宦官。

刘腾因善于观察,心藏计谋,能通解人意,由是特蒙恩宠。

刘腾得势后,新任大臣必先朝拜刘腾,更有人甘作义子,以求飞黄腾达。

“舟车之利,水陆无遗;山泽之饶,所在固护;剥削六镇,交通互市”

訛,威福
一时。

朝中八座九卿,常常早朝便在刘腾门前静候,得令后依言行事。

宦官们为了震慑朝廷百官,便要改善与皇帝的关系,这主要是通过小皇帝来实现的。

皇帝幼年缺乏父爱母爱,在宦官的抚养下长大,这份亲情就不断转移到宦官身上,而当宦官秘书掌了禁卫军和内廷机要权后,擅权干政就愈演愈烈了。

宦官与皇帝的关系发生
了相应的转移,由奉承皇帝而得宠,到借权逞威再以实力挟持皇帝,将皇帝控制。

唐代有7位皇帝是由宦官拥立的,宪宗、敬宗二帝直接死于宦官之手,顺宗、文宗则死于幽愤。

明代司礼监的擅权,使历史上宦官干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刘瑾和魏忠贤等利用批红权力,不择手段排斥异己,在文武百官中到处网罗党羽,从内阁、部院到地方府县,从五军都督到各地监军,无处不安插其爪牙。

他们结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给明代政治造成极大的混乱,搞得政治昏暗、民不聊生,最终导致明王朝崩溃。

宦官秘书也不全是擅权干政乱朝。

东汉蔡伦曾任主管御用器物的尚方令,他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加工,造成了纸献给和帝,皇帝称其为“蔡侯纸”。

唐敬宗时宫中发生了一场变乱,有一个叫张韶的工匠,利用运染料进宫卫士不会阻拦的漏洞,就私进了许多兵器要谋反,结果由于宦官马存亮而使皇帝脱险。

明朝永乐“三年,遣太监郑和帅舟师下西洋”

輮訛,郑和七次下西洋,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为促进中国与印度、东南亚、阿拉伯和东非国家人民的友好来往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擅权乱政为患的宦官秘书典例
张志东在《御座下的众生
44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中认为,宦官横行的历史原因是外戚专权或女主临政,深层原因则有皇帝考虑的政权安全、色情安全和心理安全的需要。


輯訛宦官秘书擅权乱政为患
主要有这几次:一是发生在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二是发生在世纪初的两汉王朝,三是发生在九世纪的李唐王朝,四是发生在十五六世纪的明王朝。

1.“沙丘政变”与“指鹿为马”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丙寅,秦始皇在第七次东巡途中生病,他叫中车府令行符玺事赵高拟了一份诏书,决意立长子扶苏为储君。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份诏书竟会成为他的遗诏。

很快他就在沙
丘(今河北广宗西北)去世。

赵高少年饱尝辛酸,家学渊源悠久,在父亲的督促下从小就学习读写和法律,文法基础相当扎实,入宫后暗立复仇之志。

赵高精明强干、敏捷好学,有恒心、有韧性,堪称法律专才和法学名家。

赵高还精于书法,文字书法精美,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爱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

”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

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曰:“赵高善篆。

教始皇少子胡亥书。

”赵高著有《爰历篇》
六章,是秦国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

秦始皇晚年将少子胡亥的教育托付给赵高,正是看中他的文字、书法和法学造诣精湛。

赵高身强体壮,驾车骑技精湛,精通弓剑兵器,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

秦始皇见他为人勤奋,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

由于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

秦始皇死后,赵高与秦始皇少子胡亥、丞相李斯秘不发丧,并诈称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长子扶苏及大将蒙恬死。

扶苏受诏后即自杀,胡亥袭位于咸阳,为二世皇帝。

赵高想篡夺秦朝的政权,担心朝中大臣不顺从他,于是设下圈套试探群臣。

他上朝时带一只鹿献给胡亥,说:“这是一匹马。

”胡亥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了马。

”赵高就问身边的大臣。

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

后来赵高就暗中借违法陷害那些说真话的人。


輰訛之后,大臣们都畏惧赵
高。

于是赵高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欺上瞒下、胡作非为,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2.“石显乱朝政”和“郑众灭窦氏”
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輱訛两汉王朝主要出现过
“石显乱朝政”和“郑众灭窦氏”两件大事。

范晔在《后汉书》中这样记载“石显乱朝政”:“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探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



輲訛石显出生于山东一
个世代书香门第的豪族大地主家庭,富家恶少,性格自私、狭隘,年轻时因犯法被处以宫刑,于是便入宫当了宦官。

蒙受了宫刑之苦后,又增添了阴险和恶毒。

石显初入皇宫内苑,身为供皇室驱使的奴隶,行为非常检点,态度谦卑,小心从事。

经过十多年的磨砺,石显熟悉宫内事务,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在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方面得心应手。

元帝被他迷惑,逐渐提升他为中尚书(汉制,宦官皆称中官,所任职称皆冠以“中”字)。

汉宣帝公元前74年即位,注重法治,任用官吏都要通晓律令。

石显投其所好,攻习法律,一切应对都适合宣帝心意,遂被委任掌机要文书。

汉宣帝时任中书仆射,汉元帝时升任中书令。

汉元帝由于患病,不亲政事,却十分喜好音乐。

石显虽然长期掌典机密,无论在宫内还是宫外,却没有朋党,故深得元帝信任。

石显以种种狡诈手段长期把持中书令一职,掌握皇宫秘书机构。

东汉时的许多皇帝要除掉职掌朝政的外戚也只能靠宦官,因为只有宦官才是他们可以信任的人。

据史料记载,东
45
All Rights Reserved.
汉除光武帝、明帝、章帝外,都是幼主继位,导致外戚、宦官相互争斗擅权。

和帝10岁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宦官郑众灭窦氏势力;宦官孙程等19人拥立11岁的顺帝,这些人皆封侯。

外戚梁冀势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年幼质帝说了他一句“跋扈将军”,即被毒死。

梁皇后死,桓帝联合宦官单超等杀梁冀。

据范晔《后汉书》记载:郑众(?———公元114年),字季产,南阳郡犨县(今河南鲁山东南)人,东汉宦官。

为人谨慎机敏有心计,汉章帝时,以小黄门迁中常侍,汉和帝时加位钩盾令(皇家花园管理员)。

当时,太后
窦氏(章德皇后)秉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等人窃取威权,朝廷上上下下的官员没有不依附他的,只有郑众向着皇室,不依附外戚,一心忠于王室,因此得到了和帝的宠信。

窦宪兄弟图谋不轨时,郑众首先谋划诛杀他们,因功升任大长秋。

汉和帝论功赐赏,郑众每每辞多受少,封为剿乡侯,由此汉和帝常与他议事。

郑众首开宦官擅权,参与朝政之先例。


輳訛他专威作福,权势达于顶点。

东汉末年,十常侍操纵国柄,毁纲乱政。

十常侍即灵帝时操纵朝政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宦官。

3.“永贞革新”和“甘露之变”
九世纪的李唐王朝又出现了宦官秘书专权的现象。

宦官干预朝政成为中晚唐社会的一大痼疾。

唐代宦官之祸,始作俑者是李辅国。

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

唐代后期发生过多次南衙北司之争,因军政大权被宦官集团把持,不仅文武百官出于其下,甚至皇帝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

从第十四任皇帝宪宗李纯,到第二十二任昭宗李晔,两任皇帝被宦官所杀,其余七任皇帝全都由宦官所立。

唐顺宗永贞年间(公元805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目的进行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00多天,最后因宦官首领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从此唐朝又创了一个新的恶例,每个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当作私人,继位的皇帝对前帝的私人,不论是非功过,一概予以驱除。

史称“永贞革新”

輴訛。

唐大和九年(公元835年),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
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株连而被灭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达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輵訛。

唐王朝后期,
连皇帝自己的生死都由宦官操纵。

唐王朝的覆灭,重蹈了东汉宦官秘书专权乱政的覆辙。

4.“土木之变”与“立坐皇帝”
朱元璋建立明朝时,鉴于历代宦官误国乱政的教训,对宦官管束甚严,规定宦官不许识字,敕谕百司不得与宦官文移往来,不准宦官干预朝政。

而且特铸铁牌,刻文“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悬于宫门之上。

这些措施对抑制宦官势力起了一定作用。

然而,时隔不久,成祖朱棣任燕王时,为争夺皇位,起兵北京,因宦官替其效力甚多,朱棣即位后虽然嘴上仍讲遵太祖训,不用宦官,事实上却大量任用宦官。

“八年,都督谭青营内有内官王安等。

又命马靖镇甘肃,马骐镇交阯。

十八年置东厂,令刺事。

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官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輶訛给予宦官“出使、专
征、监军、分镇、刺官民隐事”等大权,破坏了朱元璋的禁令,使宦官势力抬头。

宣宗时,又废除了宦官不许识字读书的制度,在宫中设内书堂,命大学士陈山专门
46
All Rights Reserved.
教授小内使读书学习,让他们接受教育,
学成后按类似
朝廷文官升迁的程序提升,使不少宦官开始专门从事文职事务。

英宗时禀笔太监王振擅权,违犯朱元璋铁牌禁令,首开明代宦官不许干政的先例。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王振怂恿胁迫英宗贸然亲征瓦剌,终日守候在英宗身边,禁止大臣接近,封锁消息。

结果,导致五十万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本人也被乱军所杀,史称“土木之变”。

明武宗时,刘瑾掌司礼监,其气焰更甚,当时京城内外都说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
朱皇帝,一个刘皇帝。

朝臣有事须写两份奏章,一份(红本)先送刘瑾过目,允许后才能将另一份奏章(白本)送通政司。

刘瑾大字不识几个,干脆就将奏章带回家中,由其妹夫礼部司务孙聪代其批答。

内阁大学士焦芳、曹元都是其党羽,焦芳甚至跑到刘瑾家里去办事。

刘瑾是个有权而没有文化的宦官,自认可以架空皇帝操纵朝纲,甚至有当皇帝的念头!明武宗朱厚照在刘瑾家里发现龙袍、玉玺,并且从他随身的扇子里查出一把利刃,才认识到刘瑾的阴险和毒辣。

辛亥革命后,宦官秘书成了历史,但其在时代变迁中产生的影响永远地记在了史册
中,引发人们许多思考。

三、宦官秘书擅权干政的沉重教训
在中国古代秘书发展史上,宦官秘书的擅权专政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并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教训。

纵观这几次宦官擅权干政的结果,我们可以探寻出一些深层次原因。

1.皇帝独揽大权的矛盾心态
古代皇帝想独揽大权,却把兵权、枢密权分给宦官,最终导致改朝换代的结局。

这种矛盾与宦官想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交织在一起,最终就会上演擅权乱政的游戏。

皇帝们认为男人被阉割等于被征服,就会失去反抗能力,会效忠于皇帝。

虽然在中国古代皇宫中,宦官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在皇帝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宦官在历史上的擅权乱政、挟持皇帝,足以让人胆战心惊,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

2.皇宫盘根错节的亲信关系
宦官秘书是从宦官中分离出来的,他们专权乱政、干涉朝政是有历史原因的。

唐玄宗在位时,承平日久,踌躇满志,对宠信的宦官不吝惜封赏,宦官中出现了三品监门将军,四千多名宦官中有千余名宦官位居四品、五品。

三品将军在殿头供奉,委以重任,持节传命,宦官出外监军,掌地方军政大权,节度使反而听命
于他们。

权势与财富并进,大宦官置办的田舍、名园、上腴之田几乎占了京畿的一半。

德宗以后,授予宦官掌握禁军之权,禁军即左右神策,天威军,置护军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

魏忠贤势倾天下,密结大臣为援,以犬马声色取宠于熹宗帝。

掌管东厂后,他排斥异己,广结党羽,帮凶有“五虎”“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崇祯初年清查“阉党逆案”,查出魏忠贤等首逆同谋6人,交结近侍19人、近侍次等11人,谄附拥戴军犯15人,逆孽军犯35人,交结近侍又次等128人,祠颂44人,共计258人,加上“漏网”57人,共计315人,可见“阉党”势力之大。

皇帝由于信任宦官而将禁卫权交与他们,军权在手,宦官就有了要挟皇帝的实力,这种情况下皇帝的意图就很难实现。

3.皇帝缺乏可以信赖的大臣
皇帝出生后离开奶妈的怀抱,基本就由宦官抚养。

他们跟着宦官学习说话、走路、行礼,甚至由宦官教授文化。

许多备受皇帝信任的宦官,都是皇帝幼年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伙伴。

在宫中,宦官是皇帝的私家奴仆,宦官视皇帝为万岁爷,称后妃为娘娘,呈现出一种大家庭的气氛。

皇帝把内外臣子加以区别,文武百官是外臣,宦官是内臣,发现内臣是爱他的,而外臣则有私心。

47
All Rights Reserved.
皇帝相信,忠于他的人只有宦官。

外臣爱自己甚于忠于皇帝,他们有自己的家庭、血脉,他们做事情先要为自己和子孙着想,只有宦官日夜陪伴着皇帝,是唯一可以信赖的人。

新皇朝建立后,皇帝便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孤独的人,认为当年的功臣现在已成了潜在的敌人,宫中的大臣不再是与自己利益相同的人,只能是争夺利益的敌人,因而必须杀掉。

强敌己成过去,他们便日夜不得安宁,认为没有人值得信赖,大臣不会忠贞不渝地效忠于他———宦官却不属于这类人。

因为臣子们有自己的是非观,不可能完全以君主的是非观念作为处事行为的标准。


是身边的宦官一定要以皇帝的是非作为行动标准,宦官从来不违皇帝的谕旨,大臣则会针对是非提出规谏。

他们对皇帝察颜观色、体贴入微。

宦官用细心服务和完全顺从显示对皇帝的敬与爱,皇帝愈发觉得他们可爱、可信。

所以那些为所欲为的皇帝,特别喜欢和需要这种温和恭顺的奴仆,因而常将宦官当作自己人。

4.宦官擅权干政的生理因素
审视宦官之流,都是“小人”,其实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及当时的人文制度、风情等有关系。

而最主要的是他们所受过的阉割之刑(也称宫刑、腐刑)对他们一生影响很大。

因为被阉割者伤口会发出腐臭
味而称为腐刑。

宫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法,可知那些因为犯罪而被阉割的人一定是罪行很重之人。

他们被送入宫中之后,也不一定就能走鸿运,因为他们是被阉的男人,也就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男人,只能是介于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另一种类型。

而且并不是每个宦官都可以专宠、擅权,甚至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殿阶下、庭院中默默无闻的仆役。

由于泌尿系统致残,宦官多有尿裤子的毛病,从人们身边走过时腥臊气味让人恶心。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许多宦官处于被人瞧不起的地位,成了异类,也就造成了他们性格上的缺陷,使他们自卑,成了正常人眼中的“小人”。

他们干活小心翼翼、规规矩矩,不敢妄说、妄笑。

在听候吩咐时,也要全神贯注、恭耳聆听,不能让主人重复一遍,所以精神十分紧张。

只有在晚上,各宫门都上了锁,那些不值更的宦官们才可舒口气,和同伴放心玩乐。

宫词中描述说:“卫道严更鼓第三,重门深锁尽封函。

中人许作逍遥戏,醉舞酣歌彻夜谭。



輷訛注释:
譹訛于敏中.日下旧闻考[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2340.
譺訛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18.

訛司马光撰,柏杨译.资治通鉴第二辑[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237.
譼訛张廷玉等.明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00:5207.
譽訛
胡庆钧.明清彝族社会史论丛[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天顺实录》卷三一三载:“天顺四年三月己亥,镇守湖广贵州太监阮让阉割东苗俘获童稚一千五百六十五人,既奏,病死三百二十九人,复买以足其数。


譾訛
司马光撰,柏杨译.资治通鉴第二辑[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446.
譿
訛梁任公著,费有容校订.饮冰室文集全编3[M ].齐齐哈尔:新民书局,1932:38.
讀訛魏收.魏书[M ].北京:中华书局,2013:1363.
讁訛魏收.魏书[M ].北京:中华书局,2013:137.
輥輮訛张廷玉.明史[M ].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6:4418.
輥輯訛张志东.御座下的众生相[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101.
輥輰訛李贽.藏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3599:.
輥輱訛范晔.后汉书[M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322.
輥輲訛范晔.后汉书[M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737.
輥輳訛范晔.后汉书[M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572.
輥輴訛兰丕炜.治乱龟鉴[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126-127.

輵訛张琦.一本书读懂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343-345.

輶訛中国文史出版社.二十五史(卷13)[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651.
輥輷
訛向斯,王镜轮.中国历朝皇宫生活全书[M ].上海:华文出版社,1996:1144.
(本文系绍兴市社科“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宦官文化对秘书学的借鉴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
48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