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教案_完稿
七年级下册语文《祖逖北伐》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祖逖北伐》教案.docx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祖逖北伐》全文。
(2)了解祖逖的历史背景和北伐的相关历史知识。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拓展相关历史知识。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祖逖忠诚报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尊重历史,珍惜和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祖逖北伐》的背诵与理解。
(2)祖逖的历史背景和北伐的相关历史知识。
(3)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的理解。
(2)句子结构的特点和断句技巧。
(3)祖逖精神品质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祖逖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
(2)提问:同学们对北伐有什么了解?祖逖为什么要北伐?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祖逖北伐》,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3.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祖逖北伐》的具体内容,重点解析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
(2)分析祖逖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学习其忠诚报国的精神。
3.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断句练习,巩固文言文阅读技巧。
(2)学生进行课文背诵练习,提高记忆力。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祖逖北伐》。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
5.2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5.3 学生对祖逖精神品质的理解和感悟。
5.4 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祖逖北伐》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祖逖北伐》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祖逖北伐的背景:晋元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祖逖被封为征北大将军,率领军队北伐。
2. 祖逖北伐的过程:祖逖率军从淮河流域出发,一路北上,收复失地,最终到达黄河流域。
3. 祖逖北伐的影响:祖逖北伐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使北方地区逐渐恢复稳定,为后来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祖逖北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难点:祖逖北伐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祖逖北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祖逖北伐的意义和作用。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
2. 讲解祖逖北伐的过程:讲述祖逖率领军队北伐的具体经过。
3. 分析祖逖北伐的影响:讨论祖逖北伐对国家统一和历史发展的作用。
4. 引导学生思考祖逖北伐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祖逖北伐的历史价值。
5.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祖逖北伐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祖逖北伐的基本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理解,以及对祖逖北伐的深入研究。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使用《晋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2. 影像资料:播放与祖逖北伐相关的纪录片或历史剧,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历史。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和文章,丰富教学内容。
八、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祖逖北伐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北伐行动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
《祖逖北伐》语文教案
祖逖北伐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祖逖北伐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荣誉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文本、讨论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祖逖北伐的背景、意义和影响,理解祖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目标1.了解祖逖北伐的背景与意义;2.理解祖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撰写相关文章。
教学内容1.祖逖北伐的背景与意义;2.祖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入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祖逖北伐这一历史事件。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祖逖北伐的背景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与祖逖北伐相关的历史背景。
步骤二:学习文本1.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标记重要信息。
2.学生在阅读材料后,互相讨论并总结祖逖北伐的背景、意义和影响。
3.教师进行板书,“祖逖北伐”的背景、意义和影响。
步骤三:课堂交流1.教师组织课堂交流,学生分享自己总结的祖逖北伐的背景、意义和影响。
2.学生互相提问、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祖逖北伐的思考和思索。
步骤四:小组讨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
2.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总结祖逖北伐中祖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
3.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步骤五:写作练习1.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围绕祖逖北伐的背景、意义、祖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等方面展开撰写。
2.学生可以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进行排版和表达。
教学评估1.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评估学生对祖逖北伐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教师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连贯性以及逻辑性。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深入研究其他中国历史事件,比较其与祖逖北伐的相似与不同。
2.学生可以通过访谈亲友或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祖逖北伐对当地人民的影响。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祖逖北伐的背景与意义,理解了祖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
《祖逖》教案及练习
Part
05
练习与作业
课堂练习
练习一
基础知识点
01
详细描述
针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和重点语句 ,设计填空、选择和简答等题型,帮
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03
总结词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05
02
总结词
掌握基础知识点
04
练习二
理解与运用
06
详细描述
设计关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目,如解释祖逖的 某个行为或某个语句的含义,让学生深入理解 课文内容。
评价方法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等。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正确 率以及解题思路的清晰度,了 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
测试与考试
定期进行小测、单元测试和期 中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 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自我评价与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 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找出自己 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调整学
课后作业
作业一
阅读与思考
总结词
拓展阅读与思考
详细描述
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 生自主阅读并思考,写出读后感或 回答相关问题。
作业二
写作与表达
总结词
锻炼写作与表达能力
详细描述
设计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祖逖 的小作文或对课文的读后感,让学 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
Part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习策略。
反馈机制
及时性
教师应在学生完成作业或测试后及时 批改并给予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 己的学习状况。
具体性
反馈应具体、明确,指出学生的优点 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 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祖逖北伐》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祖逖北伐》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掌握祖逖北伐的主要过程和成果。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祖逖北伐的原因和影响。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认识到祖逖北伐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学生能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祖逖北伐的背景:五胡乱华,北方民众流离失所,南朝宋建立。
2. 祖逖北伐的原因:祖逖为恢复北方故土,毅然北伐。
3. 祖逖北伐的过程:祖逖带领军队北渡长江,收复失地。
4. 祖逖北伐的成果: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地区,有效遏制胡族南侵。
5. 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展示了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祖逖北伐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难点: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祖逖北伐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成果。
2. 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分析祖逖北伐的原因和影响。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五胡乱华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祖逖北伐的背景和原因:讲解五胡乱华导致民众流离失所,南朝宋建立,祖逖为恢复北方故土而北伐。
3. 讲述祖逖北伐的过程:描述祖逖带领军队北渡长江,收复失地的经过。
4. 分析祖逖北伐的成果:讲解祖逖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地区,遏制胡族南侵的成就。
5. 探讨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祖逖北伐对国家统一和民族精神的影响。
6. 总结本课:强调祖逖北伐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祖逖北伐的了解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头测试,检测学生对祖逖北伐相关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历史史料: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祖逖》教学设计
《祖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相关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二、教学要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四、教学流程激情导入: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讲的就是东晋范阳祖逖。
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天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晋王朝的半壁江山丧失,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而祖逖是怎样做的呢?板书课题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进士,仁宗末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立志编撰《通志》,以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1066)四月,司马光编成编年史《通志》8卷,上进于朝廷,受到英宗的赏识,并下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写。
治平四年(1067)十月,司马光向神宗进读《通志》,倍受赞赏,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写序。
熙宁三年(1070),司马光反对王安石行新政,神宗不从,任其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
出任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续撰《通鉴》。
哲宗时主国政,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部,废除新法。
死后追封温国公。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
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
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
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
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
《祖逖北伐》(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祖逖北伐》(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祖逖北伐》(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祖逖北伐》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荣誉感。
教学重点:1. 学生通过阅读《祖逖北伐》文本,了解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 学生通过阅读和讲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北伐的历史意义和价值;2. 如何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教学方法:1. 课堂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和文本;2. 集体朗读、诵读和演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分享、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北伐的历史背景。
第二步:文本阅读让学生阅读《祖逖北伐》的文本,并结合历史知识,了解祖逖北伐的原因和意义。
第三步:学生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北伐事件的历史背景、祖逖的背景和心路历程、北伐战争的进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内容,并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第四步:语文综合训练1. 集体阅读和诵读《祖逖北伐》,通过大声朗读、声音抑扬顿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语言节奏感;2. 集体讲解古汉语词语和文言文的语法、标点符号等细节,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修养。
第五步:思考讨论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祖逖北伐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上是怎样的?2. 你认为祖逖北伐的成功之处在哪里?3. 作为当代的少年儿童,我们应该如何发扬祖逖北伐的精神?第六步: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祖逖北伐事件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认识到保卫国家是每个人都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有良好的探究精神和负责的态度;2. 能够理性分析课文和历史背景,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3. 对自己和组员的交流和讨论都有积极的参与和表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祖逖北伐事件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保卫国家是每个人都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祖逖北伐》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2)掌握相关的历史词汇和概念,如五胡乱华、东晋等;(3)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祖逖北伐的原因和意义;(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评价祖逖北伐的历史地位;(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民族自豪感,弘扬祖逖等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2)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2)祖逖北伐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祖逖北伐的原因分析;(2)如何评价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图片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史料对比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小组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讲授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祖逖的生平,引导学生关注祖逖北伐;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祖逖北伐的原因和意义,分享讨论成果;4. 史料分析: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评价祖逖北伐的历史地位;5. 总结提升:教师讲解祖逖北伐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2. 史料分析:评估学生在史料对比分析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祖逖喝退叛军教案
11 祖逖喝退叛军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教学重难点1.根据注释和译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熟读成诵。
2.体会文章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一、导,激趣入课。
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讲的就是东晋范阳祖逖。
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天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晋王朝的半壁江山丧失,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而祖逖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则小故事。
二、读,初读感知。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积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要求在文中标示出难读的字和句。
)2.朗读挑战。
谁能把课文朗读一遍?大家可以就他的朗读,从字音、节奏等方面进行评价。
字音要点:瞋目旨(方法:我们不会读时,要善于借助注释或译文,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再断句。
)3.练习朗读,同桌之间互相听读,或齐读。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不能理解的地方圈画下来,向同学请教。
5.质疑。
6.全班齐读。
三、悟,体悟大意。
(一)请大家再读故事,思考: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特点呢?请画出故事中的中心句。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个人物的这些特点?文章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二)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
1.最能表现祖逖特点的是哪一句?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他的先见之明?出示句子:卿语阿黑,何敢不逊!催摄面去!2.古汉语特殊用法。
3.成语归纳:闻鸡起舞自相鱼肉中流击楫望风响应4.小结表现人物的方法。
四、诵,熟读成诵。
1.让我们带着对祖逖深深的敬意,再来读读这则故事吧。
2.师生合作,指导背诵。
五、行,导之以行。
1.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收获?(可从多个方面来谈,主要是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祖逖北伐》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祖逖北伐》教案.docx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祖逖北伐》全文。
(2)了解祖逖的生平事迹,理解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祖逖生平事迹的了解。
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 对课文内容深入解读和分析。
3. 人物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讨论交流法: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祖逖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4.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 讨论交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课文背诵、作业练习等。
《祖逖北伐》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祖逖北伐》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逖的生平背景和北伐的背景;(2)掌握祖逖北伐的主要过程和成就;(3)理解祖逖北伐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祖逖北伐的原因和过程;(2)运用史料对比、地图观察等方法,评估祖逖北伐的成果和历史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2)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3)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祖逖的生平背景和北伐原因;(2)祖逖北伐的主要过程和成就;(3)祖逖北伐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 教学难点:(1)祖逖北伐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战略意图;(2)如何客观评价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历史地图或图片;3. 课件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祖逖的生平背景;(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北伐的原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祖逖北伐的背景;(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祖逖北伐的过程及其战略意图;(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地图观察:(1)让学生观察历史地图,了解祖逖北伐的地理背景;(2)引导学生分析地图上的重要城市和战役。
5. 史料对比:(1)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祖逖北伐的成就;(2)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中的观点,培养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6. 情感升华:(1)讲述祖逖北伐的历史意义;(2)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7. 总结反思:(1)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祖逖北伐的更多信息;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祖逖 优秀教案
祖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字音词义,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出于本文的几个成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通过人物言行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表现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梳通文意,理解作者借事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是体会文章通过人物言行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理清结构:闻鸡起舞年轻时胸怀大志请缨北伐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中流击楫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二、语言特色:《资治通鉴》体例严整,文笔简洁流畅,内容博大精深。
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
《祖逖》一文在语言运用上很好的体现出了简洁流畅的特色。
三、把握重点:本文主要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表现了晋朝爱国名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第一段,闻鸡起舞,表现祖逖年轻时便胸怀大志。
古人有迷信说法,认为半夜鸡鸣是恶之兆;祖逖认为半夜鸡鸣正可以令人觉醒,振奋精神,所以说“此非恶声也”。
刘琨是祖逖的朋友,晋室渡江南迁后,任侍中太尉,一直坚守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因孤军无援,兵败遇害。
第二段,请缨北伐,表现祖逖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祖逖慷慨陈词,请求统军北伐,得到的却只有千人的军饷,连铠甲兵器都没有。
胸怀收复中原大志的祖逖与“素无北伐之志”的司马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段,中流击楫,表现祖逖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
请注意,祖逖不是率领晋军北伐的,他只带着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他的胆识和志气,实在不得不叫人佩服。
四、攻克难点:参考译文范阳郡的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
两个人住在同一个寝室,半夜听到鸡叫,就用脚蹬醒刘琨,说:“这不是不祥之声!”于是二人起床舞剑。
等到渡江之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
祖逖北伐 优秀教案
祖逖北伐【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祖逖北伐的经过,掌握成语“闻鸡起舞”的含义。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祖逖忧国忧民,胸怀大志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祖逖北伐的经过,掌握成语“闻鸡起舞”的含义。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讲的就是东晋范阳祖逖。
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天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晋王朝的半壁江山丧失,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而祖逖是怎样做的呢?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祖逖(266—321)东晋名将。
北伐,向北征伐。
题目简洁明了,点明记叙内容。
2.西晋末年,刘聪和石勒在争夺中原的战争中,出于民族仇视,对汉族人民任意残杀,因而激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许多汉族地方官员和一些塞外的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起兵,打着晋朝的旗帜,跟刘氏和石氏的军队作战,并且打了不少胜仗。
那时候,东晋政权刚刚建立,荆州、扬州一带政局稳定,经济力量也比较充实,形式很好,完全有进行北伐的条件。
可是以司马睿为首的东晋政权,却没有收复北方的决心。
只有祖逖白手起家,组织了一支军队,高举北伐的大旗,挥军北上,决心收复失地。
3.学习生字:蹴(cù)睿(ruì)骁健(xiāo)廪(lǐn)铠仗(kǎi)击楫(jí)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第一层:(从“初”到“因起舞”),写祖逖少有大志,闻鸡起舞,自觉培养和锻炼自己,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将打下基础。
第二层:(从“及渡江”到“有如大江”),写祖逖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在不被朝廷重用的困难情况下仍率部渡江,并立誓收复中原。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祖逖渡江后,招募军队准备北伐。
课文通过祖逖的所言所行展示了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表现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精神。
《祖逖》 教案
五、总结段意
第一段:闻鸡起舞,表现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
第二段:请缨北伐,表现祖逖收复中原的强烈列愿望。
第三段:中流击楫,表现祖逖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
六、内容理解
1.文中运用哪个典故比喻收复失地的决心?
答:中流击楫
2.文中能表现祖逖收复中原决心的语言描写。
答: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3.祖逖北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群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课时教案
课题
“论证过程”答题方法复习
课时
2课时
班级
教学目标
1.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3.掌握重点字句,积累相关成语,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三、听朗读、正字音
四、内容理解
段落1: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两个人在同一个寝室睡觉,半夜听到鸡叫,(祖逖)蹬醒刘琨,说:“这不是不吉祥的声音。”于是(二人)起床舞剑。
《祖逖北伐》教案(精选3篇)
《祖逖北伐》教案(精选3篇)《祖逖北伐》篇1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字句,积累相关。
2、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学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 + 探讨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讲的就是东晋范阳祖逖。
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天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晋王朝的半壁江山丧失,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而祖逖是怎样做的呢?……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
3、正音。
4、齐读。
5、翻译全文。
重点词句:蹴琨觉曰睿素无北伐之志击楫而誓曰6、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层[从“初”到“因起舞”]写祖逖少有大志,闻鸡起舞,自觉培养和锻炼自己,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将打下基础。
第二层[从“及渡江”到“有如大江”]写祖逖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在不被朝廷重用的困难情况下仍率部渡江,并立誓收复中原。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祖逖渡江后,招募军队准备北伐。
三、探讨:1、祖逖是在什么情况下力主北伐的?——〖1〗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了半壁江山。
〖2〗皇帝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使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
〖3〗沦陷区人民已遭残害,人人想着自己奋起反抗。
2、祖逖力主北伐,这一主张得到了司马睿的支持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因司马睿素无北伐之志,所以只是敷衍的态度,但祖逖即使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作准备。
3、祖逖后来带着他的部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
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
四、知识归纳:1、古汉语特殊用法a.自相鱼肉 (名次用作动词)b.给千人廪,布三千匹 (定语后置句)c.言于睿曰 (倒装句)2、成语归纳闻鸡起舞自相鱼肉中流击楫望风响应五、拓展练习:读岳飞词《满江红》,对比其与祖逖情感之异同?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听教师介绍
引导学生进 入情境
识记重点: 掌握文学常
、 了解 过 文常
程
三、 朗读 课文
司马光 , 字君实, 北宋史学家, 政治家。 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 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 历任天章阁待制、御史中丞、翰林院学 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 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 坚辞枢密副使, 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 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 年。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 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 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 谥文正。 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 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我国 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 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 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 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 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 文化。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一千三 百六十二年的历史。这部书总结出许多 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 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定名为 《资治通鉴》。 1、 读准字音 2、 读准停顿 3、 读出情感、语气
课下复习巩 固
课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堂 检测文常和相关文言词语 检 测
课 后 反 思
4
课题 课程标准 解读 考试说明 中的地位
祖逖 2
授课日期 第 2
年 课时
月
日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中文言词语的含义,能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文 章的基本内容。 1、掌握重点字句,积累相关成语,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3、了解本文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文基础。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文基础。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朗读法、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多媒体、学案 祖逖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 板 书 设 计 环节
学Hale Waihona Puke 行为(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 一、 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 导入 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 起舞” “枕戈待旦”之说。语出《资治通 教 鉴·晋纪》和《晋书·祖逖传》 : “晋朝 爱国名将刘琨,他和祖逖青年时代同为 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对于当 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怀有共同的报国之 心,为了练就杀敌建功的本领,两人同 学 睡一床,每夜听到鸡啼,便跃然起床习 武。后来祖逖果然领兵北伐,收复失地。 作者简介:
7
培养积累 好词好句 的习惯 学习优秀 人物的高 尚道德情 操 培养爱国 热情 培养积累 习惯
五、 积累成 语
提高阅读 文言文的 能力
六、 文言语 法现象 归纳
的人,做大坏事的人) ⑥起冶铸兵 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一词多义 落实学案 将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复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 以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课堂创作 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 词类活用 ①自相鱼肉, 遂使戎狄乘隙, 毒流 中土。 落实学案 (名词活用为动词, 解释为: 比喻 残害,杀害) ②纠合骁健 (形容词用作名词, 解释为: 勇猛 健壮的人) 文言句式 ①倒装句 (睿)给千人廪,布三千匹(定语 后置句) ②判断句 ①此非恶声也!(“也”表判断) ②非上远远无道,而下怨叛也。 (“也”表判断 七、 能力拓 展 课 堂 检 测 学了这篇文章, 你有什么感受?请 自选角度,写一篇三百字的感悟。
六、 问题探 究
七、 主旨
八、 小结
志、忧国忧民的品格以及为收复失地而 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精神。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尝试翻译句子
但祖逖即使不被重用,仍矢 志不渝,并身体力行, “将其 部曲百余家渡江” ,倾家资招 募兵马,为北伐作准备。 巩固基础
九、 作业 1、 识记文学常识 2、 背诵原文 3、 记忆重点实词的意思
3
1、写祖逖 率家乡众人渡江, 击楫中流,进行北伐,发誓 收复失地。
2、中流击楫,体现他一心为 民,矢志不渝, 起冶铸兵,招募人马,表现 他身体力行,精忠报国。 落实学案 把握课文内 1 明确:一是闻鸡起舞;二是 容 倾资招募兵马;三是大胆进 言,力主北伐。 2、明确:①北方游牧民族纷 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了 半壁江山。 分析人物形 ②皇帝宗室争权夺利,自相 象 残杀,从而使戎狄乘虚而入, 屠戮中原。 ③沦陷区人民已遭残害,人 人想着自己奋起反抗。 3、明确:因司马睿素无北伐 之志,所以只是敷衍的态度,
理解文言文 句意
思考回答: 1、概括第一层主要内容: 2、结合原文分析祖逖的品质
第二层: 1、明确重点词义的意思
2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思考回答: 1、概括第二层主要内容:
五、 文章层 次结 构
1、 写祖逖大胆进言劝说司 马睿进行北伐
2、结合原文分析祖逖的品质
2、对晋室之乱的原因分透 第三层: 1、明确重点词义的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彻,对民心向背分析具 体,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和判断力。 对沦陷区的人民同情, 主动请缨收复失地,体 现忧国忧民的精神。 把握课文思 路 把握课文内 容 分析人物形 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
板 书 设 计
司马光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环节 一、 导入 教师行为(活动) 第二课时 检查原文的背诵、 翻译、 理解情况 朗读全文 1. 能够证明祖逖少有大志的句 子: 2. 写祖逖受到赏识的句子: 3. 祖逖分析晋朝之乱的原因 的句子: 4. 祖逖分析民心所向的句子: 5. 祖逖表示愿意领兵北伐的句 子:
5
学生行为(活动)
设计意图
朗读课文,复习前课内容 落实学案
复习, 进入 本课
教 二、 理解性默 写 学
能够证明祖逖少有大志的 句子:同寝,中夜 闻鸡鸣, 蹴琨觉,曰 :“此非恶声 也 !”因起 舞。 写祖逖受到赏识的句子: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 祭酒。
过
6. 能够体现司马睿素无北伐之 志,对祖逖不支持的句子: 7. 最能 体现祖逖收复失地决 心之大的句子是:
课题 课程标准 解读 在考试说 明中的地 位 中考试题 的呈现 学情分析
祖逖
授课日期 第 1
年 课时
月
日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 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中文言词语的含义,能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理解文章 的基本内容。 文言文阅读题(约 10 分) 学生通过初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 大部分已经可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浅易 文言文大意,这篇文篇幅相对短一些,可尝试自学为主、小组合作完成。 1、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 3、掌握重点字句,积累相关成语,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 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朗读法、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多媒体、学案 闻鸡起舞-----少有大志力主北伐-----忧国忧民 祖逖—— 中流击楫-------矢志不移 起冶铸兵------ 身体力行 矢志不移 教师行为(活动) 授课类型 新授
司马光所处的时代、史上对 司马光的评价。
识
《资治通鉴》的体例,涉及 到的年代,史上的地位。
能准确流畅 地朗读课文 能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落实学案 1、写祖逖少有大志,闻鸡起 舞 2、闻鸡起舞 自觉磨练 少有大志 理解文意
四、 疏通 文意, 第一层: 理解 1、 明确重点词义的意思 把握 2、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思考回答: 1、概括第三层主要内容: 2、结合原文分析祖逖的品质
第一层 [从“初”到“因起舞”] 写祖逖少有大志,闻鸡起舞 第二层[从“及渡江”到“使自招募”] 写祖逖大胆进言劝说司马睿进行北 伐 第三层“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到最 后 写祖逖 率家乡众人渡江,击楫中 流,进行北伐,发誓收复失地。 1.祖逖北伐中叙述了几件事? 2、祖逖是在什么情况下力主北伐的? 3、祖逖力主北伐,这一主张得到了司马 睿的支持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 4、 祖逖后来带着他的部下收复了黄河以 南的大片领土。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 了怎样的祖逖? 5、结合课文,请你说说祖逖之所以成为 一代名将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本文讲述了祖逖年少时闻鸡起舞,后力 举北伐收复失地的故事。展示了祖逖作 为一代名将的胆识,表现了祖逖素怀大
三、 细读课文 写法研究
归纳写作特点(刻画人物特点)
理解写法 特点 学习写作 技巧
6
四、 积累爱 国名言
渝的性格特点。 位卑未敢忘忧国。 —— 陆游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抄写成语 ——顾宪成,明朝政治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 顾 炎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周恩 来 闻鸡起舞: 后用来比喻志士及时奋 发。 自相鱼肉:比喻内部自相吞并残 杀。 望风响应:风,气势、声势。看见 对方的声势而积极响应, 或按对方 的要求去做。 击楫中流: 比喻收复失地, 振兴事 业的决心。 古今异义 ①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以为】(古义:以(之)为,派 他做 今义:认为 ) ②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 有如 大江 【江】 (古义:专指长江 今义: 泛指大河 ③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后进】(古义:而后进兵今义: 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 ④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诚】 (古义:如果 今义:真 诚,诚实) ⑤今遗民既遭残贼 贼: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
程
祖逖分析晋朝之乱的原因 的句子:“晋室之乱,非上 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 进 一 步 理 权, 自相鱼肉, 遂使戎狄 乘 解 课 文 内 隙,毒流中土。 容 祖逖分析民心所向的句子: 今遗民既遭残贼 ,人思自 奋 //郡国豪杰, 必有望风 响应者矣 !” 祖逖表示愿意领兵北伐的 句子: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使如逖者统之以 复中原, 能够体现司马睿素无北伐 之志,对祖逖不支持的句 子: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 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 廪 , 布三千匹, 不给铠仗, 使自召募。 本文主要运用行动和语言 来表现祖逖的性格特点。 少年时与刘琨一起睡觉,半 夜的时候听到鸡叫,就把刘 琨踢醒的这个动作和起床 舞剑的行动形象地表现出 祖逖少年时就胸怀大志。 面对本来没有内发志向的 左丞相司马睿,他透彻分析 了晋室之乱的原因,大胆进 言,力主北伐,表现了他忧 国忧民的精神。船到江心, 他击楫而誓,说“祖逖不能 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 江”,形象地表现了他为国 为民收复失地的决心。渡江 后,他把部队驻扎在淮阴, 铸造兵器,招募人马,充分 表现了他身体力行、矢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