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一)
了解选项特点,识别设题陷阱
一、了解选项设置的方式,以不同对策识别正误
判断选项内容与原文中的对应内容在实质上是否有出入,是解答一般论述类文本中选择题的一个关键环节。
因为这些选择题的选项内容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句的,大都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
明确转述的基本方式,对判断选项正确与否意义重大。
其转述方式有以下三种:
1.同义变式转述
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句进行重新表述,即换一种说法的转述方式。
转换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因果倒置、变换主体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换等。
例1(2015・高考全国卷I,T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选项】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原文】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源自第三段)
【分析】原文的主体是“宋代社会”,整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而选项变换了主体,变为“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但仍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所以此项符合原文意思。
【对策】①判断语句关键词是否改变;②判断成分搭配或句间关系是否改变。
2.概括式转述
概括式转述,是指将原文具体的表述抽象化,提炼其本质内容,使之上升到一般认识的高度的转述方式。
其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将其重新组织成相对短小的句子。
例(2015・高考全国卷I,T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原文】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
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源自第二段)
【分析】原文第二段中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多种形式”,而A项中表述为“借贷……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将“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偷换为“宋代金融”的新特点,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故选。
选项不正确。
【对策】①判断主体或论述角度是否一致;②判断词语关系与原文是否一致;③判断关键词是否转换;④判断是否符合原文语意或作者意图;⑤判断选项内容的范围是否扩大或缩小。
3.具体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
例(2014高考全国卷I,T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选项】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原文】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源自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具体式转述。
原文表达的是一个抽象的概括性的观点,选项是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出现的。
原文说“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而选项内容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梁山伯、祝英台与家长所代表的封建势力是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原文说“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而选项中“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这个选项表述正确。
【对策】①判断选项本身内容是否符合原文语意;②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问题角度),即选项中的材料是否能证明文中的观点或结论。
二、了解命题设误常用的六种手段,准确把握选项的“细微”变化
上面的内容告诉我们,选项的错误就是在这几种不同类型的转述中产生出来的。
在考试中,考生需要以极其敏锐的语感迅速发现转述中的“细微”变化,从而确定答案项。
那么,如何迅速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变化呢?这就需要考生了解命题人设计错误选项常用的六种手段。
请将下列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其设误手段属于哪种情况,并进行简要比较分析。
1.(2015•湖北卷,8)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设误手段:改
比较分析:原文说“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在选项中被改成了“从来没有”。
原文:二是幸福。
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
2.(2015•重庆卷,4)A.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
设误手段:删
比较分析:“是采用天然原材料”的表述不严密,与第三段最后一句中“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的表述不吻合,夸大事实,删去了限定词“一般”。
原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
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
3.(2014•湖北卷,7)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
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设误手段:漏
比较分析:选项只强调了个人生活而没有涉及社会生活层面,是命题者故意漏掉第五段设置的错误项。
原文: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4.(2014•辽宁卷,2)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设误手段:凑
比较分析:比对原文可知。
选项将伊壁鸠鲁和约翰・穆勒的说法杂糅在一起,混为一谈了。
原文: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
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
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5.(2015・高考安徽卷,T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选项: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设误手段:添
比较分析:选项前半句“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在原文中找不到对应表述,属于命题者利用原文对“三教”的较为详细的论述而添加的信息。
原文: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组编成现朝)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二)
6.(2015・高考天津卷)下面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选项:A.“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
设误手段:调
比较分析:在原文中,“纯粹”修饰的是“自然事实和事件”,而在选项中修饰的是“盲目的自然力量”,且原文中“盲目的”带有引号,这样导致意义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文:“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
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
三、识别设题八大陷阱,准确定位选项错误
命题人在编拟选项时,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式,概述、转述、重组、调序等是常用方法。
在此过程中,命题者将原文意思“悄悄”作了改变,给考生布下一个思维陷阱,从而考查考生思维的严谨性。
认识这一命题规律,还需掌握以下八种设误类型及其对策。
(见《金太阳考案》)
论述类文本解题4要领
1.坚持一个原则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培养两种心态
(1)专注。
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2)仔细。
虽说信息全部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3.掌握一个前提
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
只要这样,我们才不至于
在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
4.用好两个方法
比对法和排除法。
重点是比对法。
论述类文本4字解题法
1.读——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明确论述对象、文本思想内容和主要观点。
只有了解了文本内容,才能在解题时根据具体的选项找到对应区间,找到原文中相应的内容,并进行分析对比。
①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逐段或逐层概述文意的习惯。
②养成全神贯注、逐词逐句地细读细品的习惯。
③树立整体理解的意识。
④训练阅读速度。
2.审——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审清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如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3.找——准确查找,确定区间
选项的内容一般都来自原文,所以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对应的语句,要找准确,找全面,不可遗漏。
有时对应的语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
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相互补充。
4.比——对照分析,判断正误
对照原文,仔细、全面地分析选项,包括选项中所用概念或词语的内涵、外延或意义,事物存在的状态(必然、可能),条件的类型(充分、必要、充要),程度的深浅,范围的大小,语意的轻重,时间的先后,内容的主次等。
对比之后,自然会发现选择项与原文存在的差别。
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题,先将那些明显的或把握大的错项排除在外。
如果仍有个别选项拿不准,可以反复揣摩,并与原文反复对比,结合文意进行判定。
定区间,找对应,一一比对定答案
第一步依据题目要求,锁定信息区间
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点,进而确定阅读区间并锁定信息源。
1.题干中出现“对XXX(词或概念)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信息源可能集中在概念、句子所在语段或相邻语段,注意抓住对概念、句子阐
释的文字,这即是信息所在区域。
2.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3.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某一段。
4.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
根据每一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筛选的大致区域,然后筛选此区间的开头一两句或结尾一两句,因为这部分是作者观点所在区域,从而确定信息源。
根据题干要求,明确考点并确定信息所在区域,然后比对,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第二步将选项切片,一一对应比对
为保证比对的精准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再将选项中表明目标的关键词句标记在文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
1.(2014・安徽高考第3题)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原文信息: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可以看出,A项是正确(正确或错误)的。
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可以看出,B项是错误(正确或错误)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选项都需要切片分析,如果选项表述比较简短明了,直接比对即可。
|
(组编成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