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分解窑的问题分析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泥的日常问题分析及研究
1.绿心料是怎么产生的?
答:在熟料煅烧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外观与普通熟料相同、但中间呈嫩绿色的熟料,这就是绿心料。

此种熟料中含有较多Cr2O3和MnO,含Cr2O3的熟料中A矿颜色变绿,此种A 矿称为铬阿利特,Cr2O3主要来自窑中的铬质耐火材料。

而含MnO的熟料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β-C2S和MnO 形成固溶体,在C2S-Mn2S 系统中形成绿色橄榄石(CaO·MnO·SiO2)。

在温度较高时,C2S 和CMnS的固溶体也可分解出桃红色含锰的B矿,MnO主要来自铁质原料和耐火材料杂质。

绿心熟料的水硬性差,强度低。

由于Cr3+和低价锰只有在还原气氛下出现,故绿心料是还原气氛的产物,属还原熟料。

2.三次风管漏风的影响有哪些?
答:三次风管中经过的是由窑尾排风机的抽引,从窑头罩吸入进入分解炉热风。

其主要作用是供分解炉内煤粉燃烧之用。

所以三次风管中的风量大小及风速对分解炉的工况有较大的影响,生产过程中应该加强控制。

由于风管漏风,势必对整个系统的生产造成影响,分析如下:
1.入分解炉的风温降低
该处的温度降低,会导致煤粉的预繎效果变差。

从而导致煤粉在预繎炉内的燃烧滞
后,热力强度发挥不出来,使得分解炉炉温下降,碳酸钙分解率下降,煅烧恶化。

2.窑尾温度升高
三次风管的漏风就是变相减少了三次风,窑内用风量大,一般表现为窑尾温度偏
高.C5筒出口温度与分解炉出口温度可能倒挂.且窑内火焰长,窑头和窑尾负压
较大。

3.三次风管积灰
三次风管的漏风使得整个风管的风速下降,会造成气体中的粉尘大量降落堆积,时
间久时会造成三次风管内积灰大。

3. 红窑的故障现象有哪些?
答:故障原因是:窑衬太薄或脱落,火焰形状不正常、垮窑皮等原因造成。

故障现象:筒体扫描仪显示温度偏高,夜间可发现筒体出现暗红或深红,白天则发现红窑处筒体有“爆皮”的现象,用扫帚扫该处可燃烧。

4. 烟室结皮后如何操作?
答:故障原因:1.窑尾烟室温度过高 2.窑尾烟室通风不良 3.火焰长,火点后移。

4.煤质差,硫含量高,煤粉燃烧不好。

5.生料成分波动大,KH忽高忽低。

6.生料中有害成分(硫碱)含量高。

7.烟室斜坡耐火材料磨损不平整,造成拉(滞)料。

8.窑尾密封不严,吸入冷风。

故障处理步骤如下:
1.窑运转时,要定期清理烟室结皮,用空气炮清理效果比较好,结皮严重时使用
水炮清理,特别严重时,需停窑处理。

2.与化验室相关人员沟通,稳定生料配比,使得生料成分波动范围缩小。

3.操作中应严格执行要求的操作参数,统一操作思路,稳定热工制度,防止还原
气氛的产生,确保煤粉完全燃烧。

适当的情况下降低投料量来保证系统的稳定。

4.减少头煤的喷煤量,避免煤粉的不完全燃烧。

5.停窑处理烟室斜坡的耐火材料,使其平整完好。

并处理窑尾密封不严的问题。

5. 窑皮区红窑如何处理?
答:窑皮区红窑应分为两种情况对待;
1.窑筒体出现的红窑为暗红,这种情况不一定是耐火材料脱落所致,不需要停窑。

但必须做出调整,如改变火焰形状,避免高温区域在该处或调整燃烧器位置为偏
料。

并将窑筒体冷却风机集中对准红窑的部位吹,使得该处的筒体温度尽快降低,
如果窑内温度较高,还要适当地降低窑头喂煤量,降低煅烧温度,总之要采取必
要的措施尽快将窑皮挂好,使窑筒体红窑的现象消除。

2.窑筒体出现的红窑为亮红,这种情况是由于耐火材料脱落造成的,这种情况下,
应该必须停窑处理的,正确的方法是:止煤停烧,让主传动慢转一段时间,同时
将窑筒体冷却风机集中对准红窑处吹,使之尽快冷却下来,待该处温度降低为暗
红色时,再由主传动改为辅传动翻窑,并做好标记,为窑检修做好准备。

6. 投料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答:个人认为投料的最佳方式如下:
A.准备工作到位
1.窑系统各个设备的人孔门、检查门、清扫孔等全部关闭。

2.预热器各级旋风筒的清吹装置完好,管路通畅。

3.预热器各级温度显示完好,系统通畅。

4.所有翻板放下,配重调整好,翻板阀灵活自如。

5.系统内所有的机电设备及各种仪表均能正常工作。

6.煤粉仓中的煤粉、均化库内的生料能满足生产。

7.原料粉磨与废气处理、生料均化与入库等其他相关工序都能应对随时的符合
运行准备,通讯联络畅通。

B.投料的条件
窑尾温度达到1000摄氏度或炉温达到800摄氏度左右,C1出口温度达到360摄氏度左右。

C.投料操作
1.通知岗位及相关部门做好准备。

2.启动窑头冷却风机及输送设备,并启动窑尾废气处理。

3.停止窑慢转,通知现场脱开辅传,启动窑主传动。

4.调整窑尾高温风机拉风,控制好压力。

5.启动窑喂料组,喂料量为满负荷的30%进行喂料,同时启动尾喂煤组以及调整高
温风机保证C1出口压力,同时增加窑头喂煤量,窑速设定在0.5~0.6r/min
6.冷却机风量适当增加,控制好窑头排风机的拉风量,保证窑头负压在-20左右。

7.根据窑尾氮氧化物的含量以及窑尾温度和窑系统温度变化,适当风、煤、料及窑
运转,并逐渐增加喂料量,稳定系统运行。

7. 入窑生料饱和比突然增高的操作方法?
答:产生原因:配料系统发生故障或者生料均化不良、造成入窑生料饱和比突然过高。

该现象产生导致的系统的表现有:
1.各级旋风筒出口温度降低。

2.分解炉出口降低。

3.高温风机进口、增湿塔进风口、及窑头排风机进口温度降低,但降温速度缓慢。

4.烟室温度降低。

5.其他参数没有明显变化。

处理方法:
1.适当增加分解炉喂煤量,保证入窑生料的分解率。

2.适当增加窑头喂煤量,保障煅烧温度。

3.适当降低窑速
4.适当提高高温风机转速,提高系统拉风。

5.必要时,适当降低入窑生料的喂入量。

6.通知化验室检查配料系统,调整生料配比。

8. 后续工艺断电故障的操作方法?
答:故障产生的原因:由于供电系统故障或者高温风机、废气系统排风机发生故障或突然断电所致。

故障产生的现象如下:
1.高温风机、废气排风机机械性停机。

2.各级旋风筒温度升高。

3.分解炉出口温度升高过快。

4.窑尾及废气系统温度升高,且温升不明显。

5.窑头温升过快,且伴有回火严重现象。

6.出窑熟料温度降低,冷却机熟料温度升高。

7.二、三次风温升高
8.窑头电收尘进、出口温度升高。

9.窑尾温度降低。

10.系统压力剧增。

窑头压力为正压。

11.窑尾及预热器后风管气体中氧含量减小,CO浓度增大。

故障处理方法
1.分解炉喂煤停止
2.喂煤组停
3.窑头喂煤组停
4.大幅度降低冷却机供风量。

5.降低窑速,直至停窑。

6.通知相关部门迅速排查故障,及时排除故障。

9. 游离氧化钙及游离氧化镁溶于水后,体积膨胀多少?
答:哟李阳华盖溶于水后体积膨胀是97.9%。

游离氧化镁溶于水后的体积膨胀是148%。

10. 氮氧化物含量在800左右,氧含量在3%左右,二档轮带处有厚窑皮,三次风温在900摄氏度左右,二次风温在1100摄氏度左右,窑尾漏料,但是停窑后再生产则不漏料,试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答:个人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
1.由于氮氧化物的含量在800左右,氧含量在3%左右,而正常的窑尾氧数值应该在1%左右,而氮氧化物的含量在600~750左右,说明了窑内通风量过大。

2.二档轮带处有厚窑皮,更加说明了窑内通风过大,火焰过长,其窑尾温度也会随之增高。

3.二档轮带处有后窑皮的产生,也反映出火焰形状不好,导致煤粉燃烧不完全在该处降落后形成的不致密性后窑皮。

以上原因的产生势必会导致炉温有所下降,碳酸钙的分解率下降。

物料在进入窑尾时的运动性变差。

这就导致了窑尾漏料的现象产生。

11. 生产正常过程中,某一天,分解炉出口压力轻微增加,三次风压升高,烟室无结皮,操作员认为是三次风通风不好所致,将三次风关小后,分解炉出口压力急剧增加(最高达到-2000Pa),三次风管内冒正压。

停窑后检查发现,预繎炉堵塞。

试问该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答:个人认为该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如下:
1.现象产生初期,分析力度不足
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分解炉出口压力的轻微增加,三次风压的升高,烟室无结皮。

这些现象说明了问题是出在由三次风至预繎炉这一管路中。

而烟室无结皮,这一
关键性的现象更能说明:窑尾温度处于正常范围,窑头喷入的煤粉燃烧完全。


风正常。

此时应该判断出是因为三次风管内通风小所致才比较接近问题的根本。

2.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当
在将三次风关小后,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更能说明当时采用的方法是恶化了
系统。

然而,在停窑后的检查发现是预繎炉堵塞所致。

这一现象说明:
1.预繎炉内物料没有形成贴壁旋流效应
2.三次风通风量小,不能提供足够的氧气
3.篦冷机的冷却风机供风量小,导致三次风内氧含量低
4.煤质变差,预烧性差导致易结渣的现象
5.预繎炉内存在漏风现象,导致在高温状态下,产生液相的物料易冷凝结皮。

造成
堵塞。

以上是我个人分析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总而言之: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在操作中至关重要,而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就必须提供正确的操作参数和足够的操作参数。

因为问题现象的产生不是一种原因,而是由多种原因产生。

这就需要我们在操作中不断摸索,同样也必须提供给操作员更多的判断上的数据依据来使得在操作过程中的分析判断的准确性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