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汤显祖《牡丹亭》的深层意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汤显祖《牡丹亭》的深层意蕴
2019-10-22
摘要:《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在⼀对青年男⼥梦中相会、因情⽽死、死⽽复⽣的故事中,汤显祖以⾔情之⽂表达着⾃⼰理性思考的内容,《牡丹亭》集中体现了汤显祖宣扬的“⾄情”论,并且具有强烈的讽世⾊彩和悲剧⾊彩,这些思想内涵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演绎出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 “⾄情”论讽世意识悲剧意识
汤显祖是明代成就最⾼的剧作家,他的“临川四梦”是中国古代戏剧创作的杰出作品,其中的《牡丹亭》堪称“四梦”之翘楚,汤显祖⾃⼰曾评价道:“⼀⽣“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情”理论,讽世意识和悲剧意识,其深层意蕴使剧作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思想⽂化价值,展现出巨⼤的艺术魅⼒。

⼀.汤显祖的“⾄情”论与⼈⽂⾊彩
汤显祖被称为“东⽅的莎⼠⽐亚”,他的世界观以“⾄情”为核⼼。

在汤显祖看来,世界是有情的世界,⼈⽣是有情的⼈⽣,“⼈⽣⽽有情”,“情”与⽣俱来并始终伴随着⽣命进程,世间之事并不是只⽤⼀个“理”字就可以全部解释清楚的。

《牡丹亭》的主⼈公杜丽娘⾝上就直接体现了这种“⾄情”观。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写道:
天下⼥⼦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即病,病即弥连,⾄⼿画形容传于世⽽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冥莫中求得其所梦者⽽⽣。

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

情不知所起,⼀往⽽深。

⽣者可以死,死者可以⽣。

⽣⽽不可与死,死⽽不可复⽣者,皆⾮情之⾄也。

杜丽娘这种“不知所起,⼀往⽽深”的“情”,并不是所受的封建伦理纲常教育所催⽣的,⽽是萌发于她的⾃然⽣命本⾝,是⼀种带有本能⾊彩的⽣命渴求。

在《惊梦》这场戏中,杜丽娘⼀如花园便⼼神沉醉,觉醒的整个过程是⼀曲对华妙青春和爱情的礼赞: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美景奈何天,伤⼼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丝风⽚,烟波画船……锦屏⼈忒看的这韶光贱!
杜丽娘与⼤⾃然的关照对话,诱发了⾃⼰内⼼深处如春暖花开⼀般⾃然的春情,这⾥作者对“情”的真挚赞美达到了⼀个新的⽔平:公开肯定⼥性⽣命欲望和价值追求,打破了⾃古以来⼈们头脑中⼥⼦绝对从属于男⼦的观念,⼥性和男性⼀样,作为⼀个独⽴的个体有做出⾃⼰情感选择和价值判断和权利和能⼒。

因此有⼈评价汤显祖说:“他关注⼈的存在、⼈的价值、⼈的意义尤其是⼈的情感和精神,因⽽具有鲜明的⼈⽂⾊彩。


后来杜丽娘因情⽽死⼜因情⽽⽣的过程,更体现出⼀种为获取现实幸福⽽积极奋⽃,不做退让的个体意志⼒量。

“情”已经不仅仅是男⼥之爱,更是⼀种带有强烈主体性⾊彩的精神⽣命⼒,是对“存天理,灭⼈欲”的理学思想和封建伦理纲常的有⼒反抗。

⼆.《牡丹亭》的讽世意识和⼲预现实性
汤显祖的⼀⽣仕途不顺,不见容于⿊暗腐败的官场,在《牡丹亭》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表征下,却隐藏着他深层的政治潜意识,汤显祖基于⾃⾝的⼈⽣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在《牡丹亭》中表现出强烈的讽世意识,其积极⼲预现实的态度使这部戏剧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价值。

⾸先,汤显祖敏锐地看到了封建伦理纲常的危害性,以及假道学的虚伪性,由此,他在剧作中对其多有讽刺和批判。

杜丽娘正是处在⼀个理学和礼教对⼥性极为压抑的时代,她从⼩背熟了《四书》,所受的家教是“略识周公礼数”,整天被关在家⾥如同软禁。

杜宝作为杜丽娘的⽗亲,本⾝代表了顽固的封建统治阶级,他对杜丽娘惊世骇俗的举动不能理解:“古者男⼦三⼗⽽娶,⼥⼦⼆⼗⽽嫁,⼥⼉点点年纪,知道什么七情六欲?”尤其当他位极⼈⾂后更显得绝情绝义,为了维护家族声誉和官场清誉,他不仅不承认柳梦梅,甚⾄不惜⾃⼰亲⽣⼥⼉的⽣命——这是封建伦理道德造成的⼈⼼理的变形和异化。

⽽陈最良则代表着迂腐守旧的封建教化系统,他⾃然也不会认可杜丽娘的选择和决定,⽤他⾃⼰的话来讲,他活了⼀辈⼦,从来就不晓得伤什么春,动什么情。

在理学和⼋股取⼠制度从知识结构到思维⽅式全⾯束缚读书⼈的时代,像陈最良式的⼩⼈物是⼀种特殊却⼤量的存在,他们既可恨⼜可怜,既是加害者⼜是受害者。

其次,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对官场社会进⾏了⾟辣的嘲讽,揭露了当
科场上的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

《牡丹亭》中,科举考试的严肃性和神圣性都被消除了,甚⾄,它沦落为读书⼈实现位极⼈⾂、富贵显达梦想的⼀种不正当途径。

读书⼈参加科举进⼊官场为的不是治国为民平天下,⽽是为了⾃⾝的物质利益,为此他们也往往不惜代价、不择⼿段。

在剧中可见贿赂、巴结等不正风⽓之⼀斑。

识宝使⾂苗舜宾不懂⽂字,却因有辨别珠宝的能⼒⽽被任命为科举考官,他判卷草率随意,最后柳梦梅中得状元,很⼤程度上是因为他和苗舜宾的裙带关系,⼀国状元尚且如此,试想其他读书⼈该何以⾃处?
三.《牡丹亭》的“情礼冲突”与悲剧⾊彩
汤显祖曾说:“词家四种(‘临川四梦’),⾥巷⼉童之技。

⼈知其乐,不知其悲。

”在这四部剧作中,汤显祖倾注了他对⽣命和青春的⽆限热情,寄托着他对社会⼈⽣的哲理思考,同样,我们也可以从中探视到他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盾中的痛苦挣扎,他努⼒试着探寻社会、⼈⽣的出路却终不可得,这就是他强烈⼈⽣困境意识的成因。

处在⽆路可⾛⼜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他的剧作笼罩着⼀层浓厚的悲剧⾊彩,呈现出⼀种在“情礼冲突”⽭盾中⽆可奈何的悲剧精神。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后花园中看到美好的春天时,第⼀次感受到了⾃⼰青春的悲凉和⽆奈,不禁喟然长叹:
吾⽣于宦族,长在名门。

年已及~,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

光阴如过隙⽿,可惜妾⾝颜⾊如花,岂料命如⼀叶乎!
尽管杜丽娘在春光明媚的后花园⾥觉醒了,但她不可能去⾃由地追求⾃⼰的爱情和幸福,她深知⽗母对⾃⼰的爱不过为的
是“他⽇到⼈家,知书知礼,⽗母光辉”,⽽⾃⼰合乎⼈性的追求和向往绝不会被正统礼教观念所允许。

杜丽娘意识到了⾃⼰的可悲可怜之处:困在深闺⼤院之中,再美好的青春时光都不过是随风飘逝的⼀⽚叶⼦,在命运不定的风中悄然落下——这不仅仅是杜丽娘的悲剧处境,也是当时时代中千千万万⼥性的悲剧处境。

 这种悲剧冲突在现实世界⾥是不可能解决的,于是,汤显祖构建了⼀个梦幻世界,在⼀个唯美浪漫的梦中,杜丽娘在与柳梦梅相识、相恋了,她为情⽽⽣,为情⽽死,最后为情⽽复⽣。

这个梦幻的美丽肥皂泡看似美好,但是它⼀戳即破,经不起风浪考验⽽难以长久。

杜丽娘死⽽复⽣之初,她对婚事的态度是:“这事还早,扬州问过了⽼相公、⽼夫⼈,请个媒⼈⽅好。

”当柳梦梅想要和她交好时,杜丽娘⼜义正词严的拒绝了他。

于是我们看到,在汤显祖笔下,⼀旦⼈物回到现实世界,便“成⼈不⾃在”,⼩姐必须遵循⼈间的礼法⾏事,受到种种束缚。

在剧的最后,汤显祖还安排了⼀个“奉旨成婚”的光明结局,借助拥有最⾼权⼒的皇帝来解决现实中⽆法解决的⽭盾。

这种处理⼿法本⾝就隐含着极其深刻的悲剧性,因为当事⼈本⾝并不能掌控⾃⼰的命运和爱情,他们的可怜的幸福是别⼈赐予的,若不是别⼈的施舍和同情,⾃⼰如镜花⽔⽉的爱情只能⾛到尽头。

为什么说“⿁可虚情,⼈须实礼”?为什么杜丽娘⼀旦获得重⽣,就不得不向“⽗母之命,媒妁之⾔”投诚?为什么婚姻⾃主的追求终究落进“奉旨完婚”的窠⾅,步上“六宫宣有你朝拜,五花诰封你⾮分外”的旧途呢?这“情”与“礼”的冲突不仅仅是杜丽娘所⾯临的,同样也是⼀直困扰着汤显祖的难题。

“⼗六世纪的中国……理学的禁欲主义的崩溃被视为世风⽇下、⼈⼼不古,情与理的对⽴只停留在思想家们对传统经典的反刍中,实践本⾝还没有提出解放⼈性的任务,晚明肯定⼈欲、张扬⾃我、解放个性的社会思潮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却没有提出新的道德规范……⽂学作品写的爱情,只能是梦幻中的追求,如果有幸结成良缘,也⼀定要垫上⼀块‘夫贵妻荣’的基⽯,才算是理想的婚姻,它们并没有真正摆脱封建思想规范的牢笼”。

汤显祖作为⼀个接受了新思想熏陶,对封建观念压抑⼈性深恶痛绝的觉醒者,⿊暗不幸的现实使他⼤声呐喊:“第云理之所必⽆,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并不惜笔墨为“情”⾼歌;⽽作为⼀个深受传统“发乎情,⽌乎礼义”思想熏陶的⽂⼈,新的思想风潮并没有提供给他以充分认可个性⾃由的信⼼和勇⽓,所以他并没有彻底实现其以情的哲学宣⾔,也只能让笔下的⼈物在任情任性之后回到冷漠封建规范的框架之中,⽌于对特别压抑⼈性、极其违背常理的地⽅进⾏了理想化艺术化的处理。

四.总结
综上我们看到,⾃
然⽽⽣、深挚⽽能量⾮凡的真情,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热情⾼歌的主题,这个“⽣⽣死死”的动⼈爱情故事背后,同样隐含着讽世意识、悲剧意识的多重⽂化意蕴。

《牡丹亭》的艺术魅⼒也更在于这丰富的⽣命哲学、社会探索和对⼈的本质和价值的关注与反思,它留给后⼈⽆穷⽆尽的思考和挖掘空间,不仅在舞台演出上数百年不衰,亦在学术界被不断地关注和探讨着。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1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论汤显祖《牡丹亭》的深层意蕴
被举报⽂档地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