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月考(七)语文试题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月考(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11号秦墓中,出土了一批秦简,其中一部分竹简上记录的是秦国的法律,后整理出了《秦律十八种》。

“环保条款”记录在其中的《田律》上,这部法律因此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

《田律》中,除了前代规定的春季不准乱砍乱伐外,还有多条环保规定。

其中有两条内容很新鲜,一是,规定不得堵塞河道,即“雍堤水”;二是,不是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

即“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

特别是最后一条,可以避免大气污染,减轻雾霾天气。

云梦秦简的《法律答问》中还提到,《秦律》规定,东方六国的人到秦国来,入秦时必须用火熏其车上的衡轭。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官方的解释是:如果来人不处治马身上的寄生虫,虫子附着在车的衡轭或驾马的绳索上,就会被带到秦国来,所以必须用火来熏。

这简直就是现代海关卫生检疫的雏形,环保的意图十分明显。

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

《荀子·王制》中里专门谈及为王之道:“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荀子将这种环保要求称为“圣王之制也”。

比荀子早约四百年的齐国上卿管仲在任时倡导环保治国,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

”他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提出过环保“四禁”概念。

据《管子杂篇》所记,其中“春禁”是:“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

”管仲这种环保观,不只提出了环保问题,还考虑到了民生。

这种治国理念相当科学,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此不无关系。

从史书记载来看,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部”就诞生在中国。

据清黄本骥编纂的《历代职官表》记载,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

“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其很大一部分职能与今天的环保部相同,但所管理的范围更大,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都是“虞”的职责。

周代“环保部”编制更大,被进一步细化为山虞、川衡、林衡、泽虞等四个平行部门,“虞”是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监督机构“衡”是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执行。

这四个机构统统归“地官司徒”领导。

其中,山虞的地位最高,美国
学者埃克霍姆称之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林局”。

秦汉时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国之后,又恢复了“虞官”。

唐、宋、明、清诸时期,朝廷均设有虞衡司,此司即“虞部”,属于最大“中央部委”工部的下属机构。

中国古代环保法令多以诏令、礼、律、禁令等形式下达。

在古代,如果有不环保的行为或违反“环保法”的,都要受到处罚。

西周时期周文王的“伐崇令”规定“令毋杀人,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齐国的惩治条款比“伐崇令”更为严厉。

《管子·地数》中说:“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

”这种为保护环境而剁断肢体的残酷惩罚,早在殷商时期已出现。

《韩非子·内储说》有这样的记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进入封建社会后,历代对违反“环保法”者同样也不轻饶。

如在唐、宋两代,随便烧荒者一旦被抓到,要被判处古代五刑中的笞刑——“笞五十”;“伐毁树木”的,则以偷盗罪论处。

历代在保护水源方面的规定也很多,如唐宋法律上都有规定,“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


(摘编自《我国古代已有“环保法”》)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律十八种》是根据云梦出土的竹简上记录的秦国法律整理出来的,其中有环保条款的记录,因此这部法律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

B.《秦律十八种》中保留了前代春秋不准乱砍滥伐的规定,还新增了不能堵塞河道的规定,为避免污染,规定除夏季外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

C.《荀子·王制》中谈及的为王之道强调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入山砍伐树木,不能破坏草木生长,这一要求体现了“环保治国”的理念。

D.齐国上卿管仲的环保观不仅提出了环保问题,还关注了民生,这从他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所提出的环保“四禁”可以看出。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律》规定,齐、赵等国的人入秦时需用火熏汽车上的衡轭,以防带入寄生虫,此举措有卫生检疫的意味。

B.管仲认为君王、百姓等都应该遵守环保要求,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他先进的环保治国理念有关。

C.西周时期,若有人违犯了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地官司徒”应将此人交由他的下属部门山虞欲来处治。

D.《韩非子·内储说》中的记载,说明为保护环境而剁断肢体坚绝不轻饶的残酷惩罚,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对随便烧荒,伐毁树木,乱倒污水等行为,都一一列出,严厉禁止并给予不同的惩罚,可见
唐代的环保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

B.西周时期泽虞负责管理山林川泽,泽虞制定的种种环保条款对当时生态环境的保护,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C.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虞”在周以前已经出现,秦汉时称少府,唐宋明清时期,为虞衡司,不同时期名称会有一些变化,但职能大体上相同。

D.对不环保行为或违犯“环保法”的人加以惩治,这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古代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孙也。

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

献所为文,知舒、海、泰三州。

大观中,为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

复献文,召试制诰,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

使辽,宴射,首中的。

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

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

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

久之,召为秘书少监,擢给事中。

进礼部侍郎,又为京所忌,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

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

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

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

徙邓州。

四道置帅,叔夜靖康改元
..
领南道都总管。

金兵再至,钦宗手札趣入卫。

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

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

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
,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下。

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阳以图幸雍。

帝颔之。

闰月
..
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

连四日,与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人。

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

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

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移书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

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

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

既次白沟,驭者曰:“过界河矣。

”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

明日,卒,年六十三。

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

(节选自《宋史·张叔夜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B.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C.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D.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指的是封建时代由于富足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或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到皇帝赏赐的封号。

B.“改元”是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可指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也可以指引均在位而多次改用新的年号。

C.故人纪日,除了用序数表示,还会用一些特殊的称谓来标识日期,如“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
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中国的农历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为13个月;没有闰月的年份则称为平年,为12个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叔夜善于作战,多次立功。

第二次担任海州知州时,他设伏击败了宋江,并使之投降,与金人大战时,斩杀了精兵的两名重要将领,受到宋钦宗的称赞。

B.张叔夜出使辽国,不辱使命。

在辽国的宴会上比试射箭时,他第一个射中靶心;当僚人要检查他的弓时,他以没有先例为由予以拒绝,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C.张叔夜临危受命,率兵勤王。

金兵再次逼近时,皇帝亲笔写信,催促他进京保卫,张叔夜亲率三万中军,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率领前军、后军,立即奔赴京城。

D.张叔夜誓死报国,谥为忠文,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皇帝,他不畏金人,请求立太子为帝,惹怒了金军统帅,被勒令北上,途中带着未酬的报国之志绝食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

(5分)
译文:
(2)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

(5分)
译文:
(二)古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

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8.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5分)
答:
9.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商隐《锦瑟》中“,”两句,分别运用了庄周和杜宇的典故,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

(2)晏殊《浣溪沙》中“,”两句,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任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不论尊贵或贫贱,不论年长或年少,其标准应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法官
【英】赫哥黎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
子里。

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

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人、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

法官
多恩把钱给了他。

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

“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法官问。

“我
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

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印第安人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

塞夫说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这样能够挣很多钱,但是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在树林里过冬的食物。

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塞夫几年前搭建的一间小木屋前。

这年冬天,约翰学会了追捕野兽和怎样在树林里生存。

大森林考验了他的毅力,使他变得勇敢,也使他的体格更加健壮;同时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

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约翰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

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这一天,当约翰快步走在树林中时,他开始考虑起他的将来。

他要去读书和学写字,他要给家里买一块大一些的农田。

也许有朝一日,他也会像镇里的法官一样有权势,并受人尊敬。

背上沉甸甸的东西使他考虑起到家后要做的事情:给他母亲买一身新衣服,给弟弟妹妹们买些玩具,他还要去见法官。

约翰恨不得马上就把法官说的他父亲借的钱全部还清。

到了下午晚些时候,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

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

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它的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

约翰取出斧头砍倒大树。

树倒下来,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

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

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

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具也从他的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

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

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

然后,他爬了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

一连几个小时他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

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

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

约翰敲门进去,他浑身冰冷,衣服潮湿。

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

等他把话讲完。

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

回家去吧,孩子。


到了夏天,约翰拼命干活。

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

但是他还欠法官30美元——那是他父亲
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和枪的75美元。

10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
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

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
好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

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
约翰每天出去打猎。

一直到4月底。

回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

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
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

然后他又慢慢地、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

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
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

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30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

那一年法官去世了,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
财产留给了约翰,他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

信的日期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找猎向他借钱的那天。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

但是第一次见
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

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

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
40美元的原因。

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摘自《小小说选刊》)(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开头写法官多恩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让约翰替父亲还债。

直到末尾,通过一封书信,才揭开真相。

B.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虽然仅给家人留下一小块土地,4间屋的房子,但是他传给约翰的勇担责任的精神,却是约翰一生的宝贵财富。

C.约翰从16岁开始就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挑战,最终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

小说借此歌颂了一种自立自强、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

D.约翰经过多年的努力,30岁的时候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

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积极的抗争,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成功。

E.法官多恩没有后代和其他亲人,去世后,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的财产留给了约翰,因为他十分喜欢和看重约翰,约翰也通过了考验。

(2)小说画线的段落运用了哪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这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法官多恩明知道约翰家境困窘,还是慷慨借钱给他,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约翰,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种观光钟观光,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钟观光早年入私塾读书,勤勉刻苦,想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念书不容易,更加珍惜光阴,自缚其足
与桌腿,以抑制好动的天性。

他的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为学功底。

17岁时已精通诗、词、文、赋,
其师欣然说:“此子好学有恒,气度逾常人,前途未可限量。

”光绪十三年,钟观光考中了秀才,人
们谑称他为“缚足秀才”。

对此,钟观光并不满足,在求学路上继续奋进。

钟观光目睹清朝腐败,外患迭乘,民不聊生,感慨地说:“不能与民偕乐,何能乐也!”甲午风
云后,有识之士痛感世变日亟,非变革不足以自强,钟观光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认识到恃旧学不足
以御侮,而“科学为强国之根基”,他虽然无力深造,却矢志自学理化等自然科学。

在不长的时间里,
他读完了由江南制造所翻译的化学、物理等书籍,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

他又专程赴沪学
习日语,如饥似渴,不到数月,就能通阅日文,由是知识日增,眼界大开。

钟观光原本主要研究理化,在杭州疗养时,散步于西子湖畔,青山绿水,草木葱茏,诱发了他对
植物学的浓厚兴趣。

他在病床上坚持自学了李善兰翻译的植物学方面的著作,病情好转后又采集标本,
认真制作,很快就掌握了近代植物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从此,他“拈花惹草”,与植物学结下了
不解之缘。

1915年,长沙高等师范学校派教务长专程至沪礼聘钟观光为博物教授,钟遂讲学于岳麓三年,深
受学生爱戴和崇敬。

其间他曾返回故乡,筹建了一所“师藏楼”,并铺路修桥。

1956年由他的儿子钟
补求将“师藏楼”中所藏十几柜蜡叶标本、手稿和书籍全部无偿地献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蔡元培就职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

钟观光因偶来北京,被聘为
生物系教授,不任课程,筹建标本馆。

这给了钟观光考察、采集和研究植物的良机,他感到非常兴奋,
虽已年近半百,还是毫不犹豫地发出誓言:“欲行万里路,欲登千重山,采集有志,尽善完成君之托也,不负众望。


钟观光三次大规模的采集旅行历时四年之久,北起幽燕,南至滇粤,足迹遍及11个省区。

他采集并制成蜡叶标本1.6万多种,共15万号,海产、动物标本共500余种,木材、果实、根茎、竹类标本300余种。

1924年,北京大学以他所采标本为基础成立了生物系,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标本室。

我国著名蕨类植物学者秦仁昌先生评论说:“北大标本之真正价值,不在于新种之多寡,而在所经地域广大,各类包罗宏富,实为研究生态分布最完善之材料。


1931年,钟观光应南京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邀请任研究教授,并参加中国科学名词审订委员会,进行植物科属名称的订正工作。

从此,年逾花甲的钟观光主要投身于我国古籍中植物名实的考订研究。

钟观光的研究兼及药物学,为了将异物同名、真假之品辨明,年近七旬的老人又风尘仆仆专程赴祁州进行生药考察。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北平,科学研究已无法进行。

钟观光先是去门头沟避难,后又被迫携带文献资料以及部分标本南撤。

在战乱中,他的许多重要书籍、著作、手稿、日记损失严重,令人痛心疾首。

钟观光回到故乡后,继续孜孜不倦地对古籍记载的植物进行考证、疏释和续写《本草疏证》,但苦于资料缺乏,研究工作难有很大进展,许多疑义之处只能“臆为论断”,他不得不叹惜:“非俟难平之后,不能为力也”然而日本侵略者妄图尽快亡我中华,形势愈趋紧张,南京、杭州失守。

钟观光心伤国难,万分痛苦。

1940年7月,日寇首次在镇海登陆,同年9月30日,这位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著名科学家,在忧伤中去世,享年73岁。

相关链接:
①钟观光是早期的一位致力于普及科学教育者,他认为“推动革命,非由国民教育入手不为功”,因而回乡后即创办了芦渎公学。

他借款筹建校舍,又邀请名人做通俗演讲,倡导劝学、放足运动,使当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

(摘自陈梅龙《著名教育家钟观光先生传略》)
②钟观光先生曾花费很多精力从事古书中植物学名的考证工作。

他反复阅读《毛诗》、《尔雅》、《离骚》等古代名著并详为笺注,写出146个科的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他把《诗经》、《易经》、《齐民要术》、《梦溪笔谈》、《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中的植物,按国外植物学
原著进行分种、分属检索,还对文献引证、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等逐一地考证、修改、补充和注释,
整理分辑成册,写出约150多万字的毛笔手稿。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李丽云)(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钟观光学习刻苦,在私塾读书时,他一想到贫困学子读书不易,曾把自己的腿与桌腿绑在一起,以苦读,被人们谑称为“缚足秀才”。

B.钟观光是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他矢志学习理化,后研究兴趣转移,但“以科学为强国之根基”的理念始终未变。

C.钟观光先生乐于奉献,他在岳麓讲学三年期间,筹建了一所师藏楼,之后其子将该楼所藏无偿献给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D.历时四年,钟观光不负所托,采集并制成大量标本。

北京大学生物系建立的第一个生物标本室,其中的标本就是由她采集而来。

E.晚年钟观光致力于古籍中植物名实的考订工作,战乱回到故乡也未停止。

研究中他阅读了大量经典古籍,并借鉴国外植物学原著。

(2)文章为什么要写钟观光早年接受旧学教育的经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
(3)怎样理解钟观光所说的“与民偕乐”?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这一追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答:
(4)钟观光能成为“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8分)
答: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长沙岳麓山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
....,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B.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开发商纷纷涌入一线城市购地,因此这些城市的房价一直高企,地产
泡沫颠扑不破
....。

C.老胡是一位高级技工,做的零件从未出过次品,他对徒弟们说,“我年届六十,马齿徒增
....,只是做好了本职工作而已。


D.母亲薄氏卧病期间,汉文帝刘恒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见睫
....,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为他亲口尝汤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听说博士生导师曾敏教授要开讲《中国酒文化》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上课时间,学校报告厅就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