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的机械类专业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学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机械类专业领域,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备受关注,其以企业为依托,学校为支持,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
传统的机械类专业教育模式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就业与教育分离等问题,难以满足行业的需求。
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将学生培养过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使其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深入研究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探讨其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对于推动机械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在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中,探讨研究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对高素质的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教育模式往往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求。
通过研究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可以为产学融合的教育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这项研究也有助于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进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通过评估实践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
研究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意义在于促进产学融合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机械类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讨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开展合作项目、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促进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紧密联系,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目的。
机械工程专业本科阶段教学方法优化理论与实践的协同融合
机械工程专业本科阶段教学方法优化理论与实践的协同融合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优化和改善。
本文旨在探讨机械工程专业本科阶段教学方法的优化理论与实践的协同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机械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
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为了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协同融合。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设计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实际的科研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学校可以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实习和实训项目,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技术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优化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学校则应该加大对机械工程专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实践环境和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养平台。
只有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
总结起来,机械工程专业本科阶段教学方法的优化理论与实践的协同融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和学校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机会。
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发挥“协同创新中心”优势培养机械工程实用创新型人才
发挥“协同创新中心”优势培养机械工程实用创新型人才作者:王春欢,许洪斌,邓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39期王春欢,许洪斌,邓明(重庆理工大学,重庆400054)摘要:重庆理工大学依托“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引,通过引进和互派高端人才、提升师资能力、引入德国工程教育元素、建立多样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等举措,进行了机械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工程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9-0164-02一、引言[1-3]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由重庆理工大学牵头成立的市级“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骨干企业和科技金融公司等8家单位,汇聚14个科研平台,拥有高水平研发团队和仪器设备资源。
依托“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优势,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进领军人物和高端专业人才。
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的校企对接、校校合作、学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国际合作交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样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等举措,大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更多实用创新型人才。
二、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4,5]1. 培养定位及模式无法全面体现机械工程特色。
当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师生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规律、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
人才培养特色以及专业应用领域和应用背景无法突出,达不到培养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2.课程体系应用性及实践性不足。
目前,针对培养学生应用及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不足,尤其在必修以及选修课程上重理论、轻实践,有些课程设置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创新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有效促进“三个结合”
践教学 , 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个阶段都能得到严格 的 良好实践训练 。同时 , 根据专业类型和学生的需求设置 “ 四性 ” 层次 的实践教学活 动, 把创新 型教学思想 贯穿始 终, 使学生获得包装机械工程 实践 能力 、 个性 和创 新精
2 整与改革机械类 专业实践教学 内容 。 . 调 按照机械 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 在实践教学 内容改革方面应坚持 “ 注重基础 、 向前沿 、 趋 反映现 代 、 综合交叉 ” 的原则f 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 l , 实践教学 与科研及机械工程实践密切联 系 , 融人科技创新和实践 教学改革成果 。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在 “ 三
神的培养 。
次学 生的需 求 , 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新 。 为便 于组织实践教学 ,每个实践教学 平 台的实验 课程 与实践环节叉采用 模块化方法 ,各个 实践模块之 间在教学上相互独立 , 于实施教学 ; 内容上相互关 便 在 联、 相互补充 , 形成 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 内容 。 机械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对全校 l个专业大学一 、 6 二 年级本科 生进行感知性 、基础性 的机械1 程 技术实践 = =
f 课题成果 】
刨新 机械 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 内容 有 效 促进 “ 三个 结 合 ”
唐 川林 , 明兴 祖 , 胡成 武 , 周 静 ,
( 湖南 工 业 大 学
机 械工 程 学 院 , 湖南
株洲
420 ) 10 7
摘要 : 文 从机 械 类专 业 应 用 型人 才的 培 养 目标 出发 , 新 了机 械 类 专 业 实践教 学体 系与 内容 , 过 有 效 促进 本 创 通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是加强学 生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实践性教学方案 的合理实施,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 质的提高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5]。在构建实践教学体 系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目标定位和专业特色相结合 的原则,体现学生能力、个性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原 则。为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以创 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机械类专业多层次、分阶 段、模块化和个性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该结构 由“一个体系、两个平台、三个层次、四个内容、 多个模块”构成,如图 1 所示。两个平台由专业实 践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组成;三个层次为基础技能
[投稿日期]2016-05-18 [基金项目]2015 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SD151030);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
号:2016GJJG125) [作者简介]魏效玲(1963-),女,山西河津人,教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
104
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477(2016)03-103-04
中国制造 2025 中提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 教学的重要性;一方面盲目消减专业理论教学课时,
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 增加专业实践教学学时,没有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
业未来的发展,关键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 实践教学间的联系,把理论与实践教学盲目叠加。
实践教学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提高学 制度不严格,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3],对实践教学不
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 能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督导,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机械类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模式的研究
中图分 类 号 :G6 2 4
文献 标识 码 :B
文 章编 号 :17 - 5 1 (O O 5 0 2 - 2 6 1 6 3 2 L )0 - 1 9 0
北华大学机械类专业是教 育部 、财政 部批准建设 现有条件基础上 ,整合实践教学 内容 ,优化构建信息 的第一类 国家级 特色 专业建设点 ,其 目标 是培养 “ 面 化 实践平台 ;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 实践基地 ,提升学 向现代生产制造行业 的一线 ,专业基础扎实 ,知识面 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工程 实战能力 ,丰富学生 宽 ,实践能 力强 、综合 素质高 ,具有创新 精神的高级 的实践经验 ;依托校外生产 、实 习合作基地 ,全面锻 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而实践教学环节是密切联系理 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真实 、快速 论教 学与工程 实际的关键 ,同时也是培养和提升机械 融合 。 类 大学生创新 能力和创业 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其进行 在此系统化 实践教学体系下 ,人 才的培养始 终以 系 统研究则 显得十分 必要 。本文 试图建立一套 科学 、 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专业基础训练 、专业方 向强化实 规 范的实践教 学体系 ,并形 成 良性的管理模式 ,突 出 践 、专业方 向课程设 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专业实 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积 习、毕业设计 为主 线 ,以实现教 学 目标 、实践方 式 、 极推动机械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深化改革。 实践内容、考核方式为手段 ,以培养工程意识 、创新 构 建 “ 条 线 ” “ 结合 ” “ 一 、 六 、 多层 次 ” 实 能力 、实践能力为 目的 ,最终实现专业技术 技能及综 践 教 学体 系。 合技能训练的全过程。 二 、 实施 模式 探讨 机械 类专业 原实践教 学体系近年来 虽然在不断改 革 ,但依然存在理论 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实践 内容 与 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工程训练 中心及大学 实际生产脱钩 、未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及学生 的 生创新综合实践基地为依托 ,分别建设和强化其功能 , 工程意识 、创新创业能 力较弱等 问题 。基于 此 ,本文 密切联系关系 ,建立合作机制 ,逐步落实 “ 一条线 ” 、 构建 了一套 较为 完整 的实践 教 学体 系 ,主要 表现 为 “ 六结合 ” “ 、 多层次”实践培养模式。 条线” “ , 六结合” “ , 多层次” 。 ( ) 实验 示范 中心建设 一 条线” :将 各实践教学环节视为整体 ,按照实 ()加强实验教学体 系建设 。建立 既满足广大学 1 践能 力培养 角度进行 安排 ,学 习期 间实践能力培养不 生的普遍性 、通识性教育 ,又可有针对性 的促进学 生 断线。 个性化培养 ,多结合面 、多层次 、开放 式的实验教学 “ 六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共性与个性相结 体系 ,建立与之相适应 的有利于实现一线式培养 的实 合 、课 内与课外相 结合 、培训 与竞赛相结合 、导师指 验教 学平 台。采取时间与空间上的联合开放形式 ,增 导与学生 自 主相结合 、教育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 大实验时 间、实验地点的弹性 ,建立多类别 、菜单导 “ 多层次” :课内实践能力培养层 、课外培训与实 航式的实验项 目,以达 到学生 自主学 习的要求 ;开 展 践培养层 、科技创新 活动、科研 与科技开发项 目培育 实验助理培养模式的研究 与实践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 层和专业方向强化培养层。 趣 ,以点带面 ;增加综合性 、设计性实验 ,减少验证 以课 内实验 、实践环节为根基 ,以校 内课外实践 性实验 ,满足多元化教育 ,适应个性化发展。 ()加 2 环节为枝干 ,以校外工程实践环节为果实 ,逐层递进 , 强实验教学梯队建设 。实验教学队伍是实施实验教学 、 互为交叉。在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工程训练 中心 改革 、建设 及管理的主要力量 ,其 素质直接关系培养
构建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yw rs mehncl rf s nlpat e ecigss m; nVt nait Ke od 】 c ai oe i a;rci ahn yt i oai bi ap s o ct e n 0 ly
为关键 的作用 。德州 学院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 目标 , 实践教 学方面进行 了较深入 的探 索, 步形成 了与人才培 在 初 养 目标相适 应的专业实践教 学体 系, 为学生创新 能力 的培养奠定 了坚实 的基础。
【 关键词 】 机械 类专 业; 实践教学体 系; 创新能力
Co sr c i g Pr c ie Te c n y tm o e c i lPr fs inas n tu tn a tc a hi g S se f rM a hn e o e so l a a li a i g S u e t ’I o a in Abiiy nd Cu tv tn t d n s nn v to lt
深 化实践 教学 体 系 的改革 , 积极 进 行创 新 人 才 培养 的研 究 和探索 , 对实 践教 学体 系方案不 断调 整优化 , 边 实践 、 边总结 , 成 了相 对稳定 完 善 的实 践教学 体 形
系。
识 、 力和 素质 的要 求 , 实 践教 学 体 系 的规 划 上 , 能 在 应 根 据人才 培养 目标 和 实 践 教学 要 求 , 变传 统 的 改 实践 教学过 分依 附理 论 教 学 的状 况 , 立 相对 独 立 建 的实践 教学 体 系 , 实 践 教学 体 系 与 理论 教 学体 系 使
系 又相对 独立 、 各实践 教学 环节 前后衔 接 、 次分 明 层 的实践教 学体 系 , 建 了以实验 教学 为基础 , 构 以专业
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学 体系 的构 建 与 建 设 进 行探 讨 。
条主线— — 工程技 术应用 ;
两根支柱— — 机械 , 电力电子 ;
1 人 才培 养的 定位和 特色
通 常可 以将理工科的人才分为学术 型和应用 型【 有些 学 l j ,
者 又 把 后 者 分 为工 程 型 、 术 型 和技 能 型 。 际 上 , 会 对 人 才 技 实 社
Eq p e t a f c rn c oo y No7, 01 uim n M nua ti gTe hn lg . 2 0
机械 专 业 实践 教 学体 的构 建 系
梁 秋荣
( 中国地质大学 江城 学院,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3
摘 要: 以机 械 专 业 为例 , 独 立 学 院 本 科机 械 专 业 实践 教 学体 系 的 构建 与 建 设 进 行 了探 讨 , 出 了一 套 以培 养 目标 为 依 据 , 建 既 培 对 提 构
三个模块— — 机电一体化产 品的设计 、 制造 、 测控 ; 四块基石— — 数理 , 人文社科 , 计算机应用 , 外语 ;
五种素质— — 技术 , 工程 , 人文 , 道德 , 身心 。
素质 的需求 , 往往有一定 的宽度。 在上述人才素质序列 中 , 两端 各 自有 一个 的机械专业 本科 培养 目标 , 是培养机械工程师 , 本科 生选择考研 时 , 他们也就选择 了从工程型向学术型的过渡 , 这
是机械专业普通 本科院校在确定实践教学体 系时必须考虑 的 问题 。而高职层次 , 则是横跨技能型和技术型 的一个阶段。因
此, 从技术型到工程型这个特定的区间 ,技术应用型” “ 就很 自
实践 教学是 高等学校专业 教学 计划 中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是教学过程 中不 可替 代的重要环节 ,对实现专业培养 目标 和 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义。它包括 教 学 实验 、 学实习 、 教 生产实习 、 程设计 和毕业设计 ( 课 论文 ) 及 社会实践活 动等 各种教学 活动 ,这些有机统一和相互联 系的 实践环节 , 就构 成了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和完 善, 有利于克服实践类教学设置的盲 目性 、 教学 内容 的随意性 及 教学 方法 的不 确定性 ,使本专业实践类教学 的设置更具有 科学性 , 促进教 学内容的规范性及 教学方法 的合理和多样性。
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 . . . . . . . . . . . .
4 5 9 6
. . . . . . . . . .实验来自技术与
管
理
第 2卷 6
第 6 期
20 0 9年 6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1 04T N1 —2 3 /
G uo Zh gni on ng,Luo Sh o i g, Zh ng Xi ng e am n a a w i
( c o l fElc r me h n c 1E g n e i g ,Gu n d n i e st fTe h o o y,Gu n z o 1 0 6,Ch n ) S h o e to c a ia n i e r o n a g o g Un v r i o c n lg y a gh u5 00 i a
fru o nde gr du t , a n w o fpr c ie tac ng i t did fom heviw p nto e c ng c c pt e c r a a es e m de o a tc e hi s s u e r t e oi ft a hi on e ,t a h— ig meh n t od,t a hi e ns a d m a ge e yse . e c ng m a n na m nts t m Ke r s: e gi e i g;m e ha i a pe at y wo d n ne rn c n c ls cily; p a tc r c ie;t a hi ys e e c ng s t m
基于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University Education [摘要]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目前存在工程意识淡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应在教学实践中引入TRIZ创新理论,进行创新思维训练;通过增设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和加强课外科技活动,加强实践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加强校企合作,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为指导方针,构建“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教学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11-0135-02基于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李秀红任家骏李文辉(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2015年11月November ,2015University Education[收稿时间]2015-05-09[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1018,J2012014),太原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
[作者简介]李秀红(1972-),女,山西孝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精密表面光整加工技术,机械优化设计。
工程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为此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了“卓越计划”,通过校企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国内许多所高校率先实施“卓越计划”,为学生创建早期接触科研、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参与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平台与环境,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高等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在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等环节展开积极的探索或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基于协同创新的自动化专业多维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实施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旨在促进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利用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应用面广、实践性强的工程技术学科,具有学科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综合交叉的特点。
因此,对于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的原则,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
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构建良好的实践平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安徽理工大学以安徽矿山机电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汇聚整合矿山机电行业创新技术要素,发挥高校人才资源的优势,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基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践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为更好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和长期性,本文以自动化专业为例,针对目前仍然存在的实践教学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多维的实践教学平台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自动化专业众多课程都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密切相关的,但是学生在学习中主要集中在对老师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偏重理论学习或研究,综合实践能力比较弱。
另外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实施及实习训练时,也没有很好地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有些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条件落后,没有结合行业背景的实践、实训等内容,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岗位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没有形成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上,大量开设的课程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属于认知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对于学生独立从事实验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不大。
专创融合的机械类综合实训课程建设及实践
创新是民族之魂,创业是发展之基。
近年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双创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了一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特色示范课程,在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上取得了可喜成果。
本文以机械创新综合实训为例,谈一谈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及实践过程。
1 专创融合的机械创新综合实训课程建设1.1 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从学科角度来谈,专业教育是培养在一个专门领域能够从事专门职业或专门岗位的专门人才教育,是面向社会人才需求的施教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
两种教育有着一定关系,专业教育需以教育创新为基础;创新教育对专业教育目标和内容具有指导作用。
目前,高校普遍强调学生学术专长培养,重视基础知识与前沿理论学习训练。
然而,专业教育是以现有知识传授为基础,落后于社会发展。
因此,专业教育不仅要更新并传授前沿知识,更要注重人才创新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持续发展变化需要。
另外,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集中授课、讲座方式为主,不区分学科和专业。
例如,在通识教育中开设了个别创新教育课程,但“创新教育专业化”和“专业教育创新化”还没有得到落实,两者存在明显的分离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如果脱离专业,针对性不够,违背分类施教原则,只能停留在基础理论教学上,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更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因此,创新需建立在某一专业或学科基础上,而创业则要针对某一行业或者领域。
民办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需建设一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搭建综合实践平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基于产教融合的机械类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基于产教融合的机械类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作者:王仲文张伟张璞乐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45期[摘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深入促进产教融合,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三位一体”创新实践平台,对平台建设内容、运行机制、创新成果进行论述。
为使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构建了基于工程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融入企业产品设计、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教学元素。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平台;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45-0005-04 [收稿日期] 2022-05-10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1]。
装备制造业作为衡量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建成制造强国的重要依靠。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我国大力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转换成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这对机械类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大学生创新动手实践能力及高校服务企业解决关键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型人才有大量缺口,仅靠传统教学模式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的支撑,还必须深入实践,具备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创新能力[2]。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内容及实验实训教学等,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文基于产教融合,对机械类专业创新实践平台体系及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校企“三位一体”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体系。
一、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设计中的多学科协同创新
机械设计中的多学科协同创新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机械设计已经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孤立作业,而是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成果。
这种协同创新不仅提升了机械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还为机械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多学科协同创新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电子工程、控制工程等多个学科的融合,使得设计出的机械产品具备更优异的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汽车设计中,机械结构的优化需要结合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还需要考虑电子控制系统对动力和燃油效率的影响。
通过多学科的协同,能够实现汽车整体性能的提升,满足消费者对于安全性、舒适性和节能环保的需求。
其次,多学科协同创新有助于提高设计效率和降低成本。
传统的机械设计往往是线性的流程,各个学科在不同的阶段介入,容易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和重复工作。
而多学科协同则可以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就让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避免在后期进行大规模的修改和返工,从而节省时间和成本。
再者,多学科协同创新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不同学科的交叉碰撞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突破传统设计的局限。
比如,在航空航天领域,将机械设计与先进的复合材料、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能够开发出更轻、更强、更智能的飞行器结构,提升飞行性能和安全性。
然而,要实现机械设计中的多学科协同创新并非易事,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跨学科沟通障碍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不同学科的专家往往使用不同的术语、方法和思维方式,这使得他们在交流时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和信息误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套通用的语言和交流平台,促进各方的有效沟通。
例如,可以通过定期的跨学科培训和研讨会,让不同学科的人员了解彼此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流程,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此外,多学科团队的管理也是一个难题。
不同学科的人员在工作习惯、进度安排和目标追求上可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有高效的项目管理来协调各方,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机械设计中的多学科协同创新
机械设计中的多学科协同创新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机械设计已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孤立工作,而是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成果。
这种协同创新的模式,融合了工程力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为机械产品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工程力学在机械设计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它为机械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力学分析,设计师能够准确计算出零部件在各种工况下所承受的载荷,并据此优化结构设计,确保机械产品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汽车发动机的设计中,工程力学帮助确定了活塞、连杆、曲轴等关键部件的尺寸和形状,以承受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压力和冲击力。
材料科学的发展为机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特点,如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设计师需要根据机械产品的使用环境和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比如,在航空航天领域,为了减轻飞行器的重量,同时保证结构的强度,会选用高强度的铝合金、钛合金等轻质材料;而在化工行业,由于设备经常接触腐蚀性介质,就需要采用耐腐蚀的不锈钢或特种合金。
电子技术的融入使机械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传感器、控制器、驱动器等电子元件的应用,实现了机械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监测。
以数控机床为例,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刀具的磨损情况、工件的加工精度等参数,并通过控制系统进行自动调整,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
此外,电子技术还为机械产品的通信和联网提供了支持,使得机械设备能够与其他设备或系统进行信息交互,实现智能制造。
计算机科学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
CAD 软件让设计师能够更加直观地进行三维建模和装配设计,便于发现潜在的设计问题;CAE 软件则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力学性能、热性能、流体性能等方面的仿真分析,提前预测产品的性能表现,从而减少试验次数,缩短研发周期;CAM 软件则将设计模型转化为数控加工程序,实现了高精度的自动化生产。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第一篇: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针对目前制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及实践。
该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高等院校的制图课程改革也有一定的推动示范作用。
关键词:校企协同;机械制图;实践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111-02一、校企协同育人背景2012年11月中国高等教育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十二条指出:“推进协同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职业性的项目作为该培训项目课程的教学载体。
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
”通过学习文件精神,我们认识到建立科教结合、校企合作等育人新机制,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创新能力教育,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
工程制图课程是理工科院校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两大部分,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尤其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生动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校在工程制图的教学改革中,以机械制图为试点,在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推广并实施校企协同、科教协同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尽早进入课题、接触工程实际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表达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机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机械工程领域对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机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关键环节。
本文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探讨了机械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以期为我国机械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机械工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机械实践教学是机械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
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机械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我国机械工程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1. 实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2. 实践教学内容(1)基础实验:包括力学、热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课程的实验。
(2)专业实验: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化等专业的实验。
(3)综合性实验: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化等专业的综合性实验。
(4)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毕业设计: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 实践教学方式(1)实验课: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2)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机械实践教学体系实施1. 建立实践教学团队组建一支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实验员等组成的实践教学团队,负责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施和指导。
2. 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
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贯通式重构的探索与实践
[收稿时间]2023-07-07[基金项目]2022年度新疆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基于理论-应用-创新深度融合的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重构”(XJGXPTJG-202215);2023年新疆农业大学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基于BOPPPS 教学模式的机械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与相关资源建设”(2023HHSY20);2021年重庆市教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课程内容重构及教学资源建设”(213023);2020年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教育体系下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索与实践”(E-SPNL20202326)。
[作者简介]岳勇(1980—),男,重庆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课程课堂教学。
[摘要]课程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教育亟须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文章以新疆农业大学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及机械制造共4门机械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例,详细分析了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传统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科教融合,将科研项目案例贯通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实现教学体系的重构。
基于PBL 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造升级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PBL ;重构[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23-0028-05112023年12University Education目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持续演进,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
新时代,教育部提出了开展新工科建设,并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旨在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和方案,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1-2]。
机械设计中的多学科协同与创新
机械设计中的多学科协同与创新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机械设计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孤立工作,而是多学科协同与创新的综合成果。
这种协同创新的模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机械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还为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机械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力学、材料学、制造工艺学、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过去,由于学科之间的壁垒和沟通不畅,机械设计往往存在着局限性。
例如,设计师在设计机械结构时,可能只考虑了力学性能,而忽略了材料的选择和制造工艺的可行性,导致产品在实际生产中出现质量问题或成本过高。
然而,随着多学科协同设计理念的兴起,这种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多学科协同设计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知识和技术的融合。
在一个机械设计项目中,力学专家可以提供关于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分析;材料学家可以推荐合适的材料,并评估其性能和成本;制造工艺学家则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制定可行的加工方案;电子工程师负责设计控制系统,实现机械的自动化运行;计算机科学家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仿真分析,为设计提供优化方案。
通过这种协同工作,各个学科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以汽车发动机的设计为例,它不仅需要考虑机械结构的合理性,还需要考虑燃烧过程的优化、热管理、电子控制等多个方面。
力学专家会对发动机的缸体、活塞、连杆等部件进行强度和疲劳分析,确保其在高负荷下的可靠性。
材料学家会选择耐高温、高强度的材料,以满足发动机恶劣的工作环境。
制造工艺学家会制定精密的加工工艺,保证零件的精度和一致性。
电子工程师则设计先进的燃油喷射系统和点火系统,提高燃烧效率和动力输出。
计算机科学家通过仿真模拟,优化发动机的进气和排气系统,降低能耗和排放。
正是由于这些学科的协同创新,才使得现代汽车发动机具有更高的性能、更低的油耗和更少的排放。
在多学科协同设计中,创新是关键。
创新不仅仅是指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还包括对现有技术的整合和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贴 近工 程实 际 的模 拟 实验 系 统 和实 践 教 学 环 境 , 突 出
科专 业建 设和 实验 室建 设 紧密 结 合起 来 , 用科 研 提 升
教学 水平 。充 分利 用优 质 资 源 开 发新 实验 , 教 师 的科
4 结 束 语
针对 我校 机械专 业 生 源 结 构 特点 , 主动 适 应 首 都
经济 发展对 机 械类专 业 人 才 的需求 , 以 培养 工 程 实 践
和创新 能力 为 主线 , 改 革传 统实 践教 学和 工程教 育 , 以
培养 工程 实践及 创新 能 力 为 主线 , 用 5个 训 练 平 台 设 置工程 基础 、 专业 技 能 、 科 技创新 逐次 递进 的能 力培 养 层次 , 在探 索加 强学 生工 程 实 践 创 新 能力 培 养 方 面 进 行 了有 益探 索 , 进 行 了开 拓性 工 作 , 收效很大 , 学 生 形
励实 物 型毕 业 设 计 , 设定专项 资金资助 , 每年 2 0 学
生开 展 此项 工作 。实 物 型毕业 设计 内容包 括 了产 品 的 方案 设计 、 结 构设 计及 分 析 、 运动 控制 、 加 工制 造 , 是 针
化对 分析 结果影 响 等 , 用 生 动 的实 例 代 替枯 燥 的条 条 框框 理论 , 提高 教学 效果 。
赛等 , 用 竞赛 形式 设定 产 品设 计 、 制造 、 控制 中的 问题 ,
吸引 学生 开 动脑 筋 、 灵 活 运 用 知 识 去 实践 。通 过 创 新
教 育 常态 化 , 使创 新成 为 学生 的 日常行 为 和思维 习惯 ,
有 效 培养 和 提升 了学 生 的创 新 意 识 和 创 新 能 力 , 同时
E J ] .实 验 室 研 究 与 探 索 , 2 0 1 4 , 3 3 ( 1 ) : 1 8 2 — 1 8 5 . [ 3 ]张 宝 , 黄孟 姣 .基 于 协 同 创 新 的本 研 一 体 化 校 内外 实 践 教 学 基 地 建
培养 学 生学会 运 用 知识 解 决 问题 , 切 实 提 高 学 生 工 程
对学 生 的一个 全 面 锻 炼 。建 立 相 应 的管 理 办 法 , 鼓 励
学生 将设 计结 合 实 际独 立 设 计 , 同 时要 严 格 设 计 过 程 中的开题 报告 、 中期抽 查 、 毕业 资格 审 核等 几个 关键 点 的检 查 . 允许 学 生制造 的产 品存在 缺 陷甚 至失 败 , 但 要 分析 失败 的原 因 , 提 出改 进方 案 。在实 际工 作锻 炼 中 ,
科技 创新 及 学科 竞赛 活动 , 是 针 对某 一 具 体 工 程 问题
寻求 解决 方 案 , 提 出 自己 的设 计 构 思 并 实 施 。学 校 鼓
引人 数控 机床 及关 键部 件 的分 析 案例 , 向学生 展 示 工
程分 析 中载荷 、 约束 处理 注意 的 问题 、 数控 机床 模 型简
团队, 例 如参 加 机 械 创 新 设 计 大 赛 的 团 队 , 由机 械设 计、 机 械 制造 、 机 械 电子 、 工业设 计 等专 业 的学生 组成 , 各 专 业学 生充 分 发挥 自己专 业 优 势 , 利 用 实 验 室 设 备
资源 , 开 展结 构设 计及 分 析 、 加 工装 配 、 控制 策 略规划 、
实践 教 学 内容 的工 程应 用 性 , 使 学 生 能在 接 近真 实 的
环境 下进 行 实践 与 创新 活动 , 培 养 学 生工 程 实践 与 创 新能 力 。 3 . 2 注重 毕业 设计 知识 运 用 的实战 教学 改革 学 生 的毕业 设计 选 题 源 于教 师 的工 程 项 目、 课 外
应 用 能力 和 实践 动手 能力 。
3 . 3 强 化 科 技 创 新 活 动 的 教 学 促 进 作 用
( 1 )营造氛 围。科 技创新 活 动 是学 生 在 生 活 中运 用 知 识 的重 要 途 径 _ 1 u ] 。围 绕 机 械 类 专 业 所 学 基 础 理 论 知识 , 开 展机 械设 计 创新 大赛 、 三 维数 字化 建模 竞
成 主 动学 习 自主实践 的 良好 氛 围 , 学 生创 新 实 践 活 动 取 得 突 出成 效 。 参考 文献 ( R e f e r e n c e s )
[ 1 ] 何小溪 , 仲伟峰 , 周 威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实 践 教 学 体 系 的 探 索 与 构 建 [ J ] . 黑龙江教育 :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 0 1 4 ( 1 ) : 7 5 — 7 6 . [ 2 ]王 浩 程 , 冯 志友 , 王 文 涛.基 于 工 程 创 新 教 育 的 实 践 教 学 体 系 探 索
台构 建 E J ] .实 验 技 术 与 管理 , 2 0 1 3 , 3 0 ( 8 ) : 1 7 9 — 1 8 2 . E s ]王 秀 梅 .以学 生 为 本 构 建 全 方 位 开 放 的实 践 教 学 体 系 [ J ] .实 验 技
研 为教 学提 供更 为丰 富 优 越 的 实验 条 件 。科 研 案 例作 为重要 的教学 实例 , 例如 在计算 机辅 助设 计 、 有 限
元分 析基 础 、 机 械优 化设 计 、 机 械 系统设计 学 等课程 中
促 进 了理 论学 习 。
( 2 )建 设 团 队 。组 建 跨 年 级 、 跨 专 业 的 科 技 创 新
设[ J ]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 2 0 1 5 , 3 4 ( 1 ) : 2 8 — 2 9 .
[ 4 ]黄 大 乾 , 张 少翊 , 陈建 军 .基 于 学 生 自主 学 习 的 实 践 教 学 体 系 和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