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 论雅俗共赏课时跟踪检测 语文版必修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雅俗共赏
一、语言表达专练(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画荷名家周华君多年来主攻荷花,他的荷画,泼、勾、点打成一片
....,花叶枝干,传情达意。
B.在自编自导自演的悬疑推理喜剧《老宅》中,陈佩斯一改往日的嬉笑逗乐,一本正
...经.地调动观众发言提问、发表看法,帮忙“猜凶手”“断案情”。
C.江美琪演唱时有热情的男歌迷冲上台来想拥抱她,这个出奇制胜
....的拥抱吓傻了正在专心唱歌的小美,也引得在场观众阵阵尖叫。
D.记者在富士康采访发现,数千名从外地学校来的暑期工蜂拥而上
....,参加培训;为此,富士康还出面高价包下了厂区周边的民宅,用做临时员工宿舍。
解析:选B B项,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有时也带讽刺意味。
A项,打成一片:原指合为一个整体,现多形容思想感情融洽,成为一体。
多指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可改为“浑然天成”。
C项,出奇制胜:奇,奇兵,奇计;制胜,取胜。
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
可改为“出其不意”。
D项,蜂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
可改为“蜂拥而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12月13日上午,习总书记在国家公祭日上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捍卫者和有力倡导者。
B.近几年,食品药品在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被媒体曝光,不同职能部门各管一段的监管模式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质疑。
C.监管部门不但对福喜公司的食品安全疏于监管,对该公司有组织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失察,还授予该公司荣誉称号,这显然加剧了企业公然造假。
D.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解析:选B A项,语序不当,应为“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
C项,成分残缺,“造假”缺中心词“行为”。
D项,“要看……所决定的”句式杂糅,可删去“所决
定的”。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②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
③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
④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⑤社会上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
⑥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A.①②⑥④⑤③B.⑤②⑥①③④
C.⑤③②⑥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解析:选D ①是总说“雅”与“俗”的特点,⑤③④②⑥分说“雅”与“俗”的内容。
⑤说的是“雅”的扩展,③是对⑤的进一步说明,④讲“雅”向“俗”靠拢的倾向,②说的是“俗”向“雅”靠拢的倾向,⑥是讲“俗”向“雅”靠拢的结果。
4.将下面一段话中葛晓音教授的观点以“中学语文课本”为开头进行整合重组,变成一个单句,保留最基本的信息,不得改变原意。
(6分)
“金庸的小说雅俗共赏,不但一般民众喜欢,一些高层次学者对作品的评价也很高。
金庸作品入选语文课本,能促进教材的多元化,”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近年来中学语文课本不断改进,作为与统一教材配套的辅助读本变得越来越丰富。
金庸小说的文笔很不错,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中学语文课本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将雅俗共赏、文笔不错的金庸作品选入与统一教材配套的辅助读本(等改进举措),展现了教材的多元化(或:使教材越来越丰富),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5.(湖北高考)欣赏下边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
要求:①突出景物特征;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③不超过80字。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此题,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观察画面。
首先要弄清楚画面内容,分析其构成。
题目已指出其中心为“早春”,名为“天鹅戏水图”;图中景物有垂柳、天鹅、湖水等。
②想象情景。
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画面内容与真实生活相融。
③明确要求。
本题要求“突出景物特征”,所以,应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重点写景。
另外,不管是写诗还是写文,应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增加生动的效果。
参考答案:(示例一)一池水融融,几丝柳依依。
天鹅知春暖,悠游自在啼。
(示例二)东风轻拂,柳条上钻出了片片嫩叶,丝丝柔条,袅袅依依。
几只黑天鹅伸着长
长的脖子,如公主般雍容优雅,在一池碧水中自在地嬉戏,悠然地游弋;绿水微漾,泛起圈圈涟漪。
6.(全国卷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
在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
解析:本题以补写填空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做此题要在读懂语段的中心意义、背景语句内容的基础上,填写相应的语句,使上下文中心一致,意义连贯、贴切。
参考答案:从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除了大量节省宝贵时间上网浏览商品信息
二、阅读理解专练(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朱自清
张中行
①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
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
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
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
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②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
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③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
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
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
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
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
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
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
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
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
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④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
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
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
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
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
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
禅是言语道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
”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
古了。
⑤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
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
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
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该来问安。
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
谈一会闲话,他辞去。
依旧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
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
一面。
⑥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
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
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
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
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
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
《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
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
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
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
这是人之常情。
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
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⑦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
而不久就看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
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一看就是个书呆子。
”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我很高兴。
”
(选自《负暄琐话》,作者张中行,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了解、熟悉朱自清,是从求学阶段学习他的散文名作《背影》《荷塘月色》开始的,在作者看来,他的散文情感丰富,只不过失之于感伤气重了一些。
B.朱自清先生给本文作者的总体印象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例如人如其名,他一生自我约束,清廉温厚,堂堂正正做人,能够始终维持名字中一个“清”字。
C.文章名为“琐话”,选材琐碎但不多余。
比如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而结尾处写朱公子,则直接映衬出朱先生谦恭而恳挚的性格。
D.朱自清先生的品行、学问和文采都很出众,但作者最推崇朱自清先生的还是其“行”,和他律己严、待人厚的“行”相比,他的“学”和“文”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E.本文作者虽然与朱自清先生只谋一面,交往不多,但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写了些零星的回忆,全面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仰之情。
解析:A项,“只不过失之于感伤气重了些”理解偏颇。
C项,“比如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性格”理解不正确,应是反衬“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
D项,“他的’学’和’文’就显得无关紧要了”表述不正确。
由原文可知,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
参考答案:选B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
8.结合全文,概括朱自清先生行、学、文的主要特征。
(6分)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区间在第③、第⑥段,“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
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
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
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
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抓住这些语句提炼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朱自清先生品行高洁,待人厚,律己严,性格敦厚,明是非,重气节。
②朱自清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文思缜密,有值得人反复诵读的专著。
③朱自清先生散文风格自成一派,文笔清丽绵密,真挚而富于情思。
(6分。
每条2分) 9.请从作者与朱先生的交往中举例说明朱先生“待人厚超过常格”。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从中筛选出能表现朱自清先生“待人厚超过常格”的相关语段,然后提炼出相关语句概括作答。
答题区间在第④、第⑤段,根据这两段具体内容提炼性的概括出来即可。
例如,“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
以此类推即可。
参考答案:①1947年,作者主编佛学月刊《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包括朱先生在内的饱学之士求援,朱先生很快写了一篇内容切实的文章寄来,让本不抱希望的作者大为感动,足见其待人厚超过常格。
(3分)②随着名声增大,地位增高,空闲减少,名人与旧交不再走动也是人之常情。
但1947年五月前后的一天下午,作为著名学者的朱自清先生居然亲自登门看望作者,其待人厚超过常格可见一斑。
(3分) 10.结合文中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谈谈你对“德”与“才”关系的理解。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对才与德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中朱自清先生的“才”和“德”在文中的具体内容与表现,联系现实生活,从辨证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意思是说,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社会。
文中的朱自清先生行、学、文皆出众,而让作者感受最深也最为感动的是先生一生正派,明是非,重气节,待人厚,律己严的“行”,也即是“德”,正是其高尚的品德让人们对其学养文采感佩至深。
朱先生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名知识分子理应“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8分。
要有鲜明正确的观点,能辩证思考,并结合文中实例进行适度延伸拓展,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