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的读书笔记
26课,将相和,用阅读笔记的做法
1、课后一:
廉颇:英勇善战,坦诚直率,又能知错就改。
蔺相如:勇敢机智,深谋远虑,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课后二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只背不写
完璧归赵: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上和氏璧。
蔺相如见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意思,便以璧上有斑点为借口骗回和氏璧。
并以举行典礼为由拖延时间,将璧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见面后,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说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见秦王这样侮辱赵王,便以死相拼,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无奈,只好敲了一下。
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
负荆请罪:渑池会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
还扬言找机会让蔺相如难堪。
蔺相如为避免冲突,处处避让。
廉颇后来知道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是个顾全大局的人,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于是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3)联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是起因,“负荆请罪”是结果。
【联系具体解释,只背不写: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让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将相和》的读后感100字以内。
《将相和》读后感
我们的课文上有一篇文章叫《将相和》,主要讲了蔺相如凭借赵王的重用后建立了许多功劳,但大将军廉颇不服气、嫉妒相,总想让相下不了台。
一次,相说:“你说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呢
如果我跟将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国家则危。
这话传到将耳里后,觉得非常惭愧,就背着荆条上门请罪。
我非常佩服将和相。
在人们心目中,将一定是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武勇猛,性格非常坚定的人,但他发现自己错后,能主动上们请罪,这让我十分钦佩,也值得大家学习。
还有相,他聪明机智、顾全大局,时刻为祖国的利益着想。
但更重要的是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这首歌说得没错,就好比拔河比赛,只要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就好像一盘散沙,但只要融入集体中,这力量就比铁还硬,比钢还强,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能永不干,一个人只有把他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团结是推动大家冲向胜利的巨大力量。
在生活中,大家要团结,绝不能因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破坏友谊,破坏集体,因为团结是一种推动大家冲向胜利的巨大力量希望对您有帮助
将相和预习笔记
这是教案,你自己慢慢看吧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则着力赞扬了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
理解廉颇的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廉颇英勇善战,威震朝野,战功赫赫,这是实情。
甚至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
蔺相如虽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
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均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
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建议
1.《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学本课,可以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另一种是,先通读一遍课文,大体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最后再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2.指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
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
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至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
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3.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思考·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正是这样的目的。
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
多数学生可能说喜欢蔺相如,有些学生会说喜欢廉颇,可能还有说喜欢赵王的,因为他善于用人,论功行赏。
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肯定。
如果有学生说喜欢秦王,也应让其陈述理由,但应加以疏导,不能为了体现个性阅读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观念。
4.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可结合“思考·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交流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可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对思考题列举的问题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秦王叫人记录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
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
又拼死保护赵王,因此“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5.课文较长,可让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练习有感情朗读。
6.三个故事情节都比较生动,适于演课本剧。
可鼓励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排练并演出。
可以演整篇课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个故事。
7.本课生词较多,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个别较生僻的,教师可略加指点。
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
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负荆请罪:负,背着。
荆,荆条,用来 -的东西。
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四、参考资料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当时,比较强的
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卿一种官职,分上卿、中卿、下卿。
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
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
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 -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将相和课堂笔记
你的宽容溶我的一时糊涂,
我的真诚成你的千古英名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的笔记
负荆请罪
须掌握的生字:
隆重丝毫典礼侮辱拒绝宰相大臣蔺相如允诺划归推辞击缶上卿战袍
须掌握意思的重点词语:
无价之宝失信抵御理直气壮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第一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和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
①
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勇敢)
②
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机智)
③
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第二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和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
秦王让赵王击缶实际上是侮辱赵王,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荣誉,让秦王为赵王击缶。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第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廉颇的语言: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廉颇的行动: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爱国。
蔺相如解释自己不和廉颇针锋相对的一番话有3层含义:
A.和秦王做比较,点明自己不害怕廉颇。
B.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因为有廉颇。
C.将相不和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顾大局,心胸宽广的人。
全文的中心思想为: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
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将相和读后感五十字
我们的课文上有一篇文章叫《将相和》,主要讲了蔺相如凭借赵王的重用后建立了许多功劳,但大将军廉颇不服气、嫉妒相,总想让相下不了台。
一次,相说:“你说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呢
如果我跟将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国家则危。
这话传到将耳里后,觉得非常惭愧,就背着荆条上门请罪。
我非常佩服将和相。
在人们心目中,将一定是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武勇猛,性格非常坚定的人,但他发现自己错后,能主动上们请罪,这让我十分钦佩,也值得大家学习。
还有相,他聪明机智、顾全大局,时刻为祖国的利益着想。
但更重要的是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这首歌说得没错,就好比拔河比赛,只要大家团结一致、
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
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就好像一盘散沙,但只要融入集体中,这力量就比铁还硬,比钢还强,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能永不干,一个人只有把他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团结是推动大家冲向胜利的巨大力量。
在生活中,大家要团结,绝不能因为一点小事
破坏友谊,破坏集体,因为团结是一种推动大家冲向胜利的巨大力量
将相和读后感800字
《将相和》选自我国古典名着《史记》,在第五遍读完这个故事时,我的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文中勇敢机智、顾全大局、不计前嫌的蔺相如和勇于认错的廉颇一次又一次深深的打动了我。
这篇文章共分为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负荆请罪”。
它主要讲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
比廉颇的职位高,廉颇很不服气,因此经常与蔺相如作对。
蔺相如不仅不计较这些,还谦虚的处处忍让廉颇,使廉颇觉得惭愧不已,便背上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
从
此,他们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建设赵国。
故事中,廉颇以小人之心对待蔺相如,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们俩闹不和,
秦国必然会来攻打赵国。
正因为蔺相如不计较廉颇对他的羞辱,甚至还把廉颇当成朋友,最后终于使廉颇认识到错误,并与蔺相如一起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由此可见
将相和睦相处对国家安危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只要齐心协力,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团结”,我可是有着深刻的体会。
记得上个星期,张老师利用班队课的时间,让同学们把“读书节”排练好的节目都表演一遍,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我们临场发挥的能力,还能让大家给节目提提意
见,争取在比赛时发挥的更好。
我们小组表演的是小品“桃园三结义”,开始上场时我还十分担心,这个节目我们组员在一起排练的时间很少,只是让大家在家里自己背稿,不知效果如何,而且在商量写稿和动作时,组员们还为此闹不和。
开始表演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组员们都在十分认真、卖力地表演,配
合得十分默契,台下笑声一阵接着一阵,同学们都在赞扬这个节
目…
最后,当演员们一起上台谢幕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含义。
我坚信,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将相和>>的预习笔记告诉我吧?急!马上用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
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
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该故事也被编为同名京剧和影视剧等,广为流传。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卿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
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
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 -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
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
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
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
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
燕国乘机攻赵。
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
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
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
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
又奔楚,任楚将。
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
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
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
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求《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读后感,100字左右,要原创
《将相和》读后感
我们的课文上有一篇文章叫《将相和》,主要讲了蔺相如凭借赵王的重用后建立了许多功劳,但大将军廉颇不服气、嫉妒相,总想让相下不了台。
一次,相说:“你说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呢
如果我跟将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国家则危。
这话传到将耳里后,觉得非常惭愧,就背着荆条上门请罪。
我非常佩服将和相。
在人们心目中,将一定是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武勇猛,性格非常坚定的人,但他发现自己错后,能主动上们请罪,这让我十分钦佩,也值得大家学习。
还有相,他聪明机智、顾全大局,时刻为祖国的利益着想。
但更重要的是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这首歌说得没错,就好比拔河比赛,只要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就好像一盘散沙,但只要融入集体中,这力量就比铁还硬,比钢还强,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能永不干,一个人只有把他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团结是推动大家冲向胜利的巨大力量。
在生活中,大家要团结,绝不能因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破坏友谊,破坏集体,因为团结是一种推动大家冲向胜利的巨大力量
将相和的读后感怎么写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小故事“负荆请罪”主要写了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声张说如果他遇见蔺相如,一定让蔺相如下不了台。
这话被蔺相如知道了,他便一直躲着廉颇。
他的手下看不顺眼了,他们说像老鼠见了猫似的。
蔺相如对他们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他们赵国,是因为有他和廉颇,若是他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廉颇听到这话后,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便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
后来,他们两做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我认为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又大方的人。
他为了赵国,一直避让廉颇。
当廉颇来请罪时,他不但没有责备廉颇,反而让廉颇起来,迎接他。
而廉颇,虽然他很不服气,但听了蔺相如的话后,他也知错能改,到蔺相如门上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