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教学资料

合集下载

20课 古诗两首课后反思

20课 古诗两首课后反思

25课古诗两首课后反思课前我认真研读了这两首古诗,也查找了些资料,总感到自己在照本宣科,没自己的东西。

说真话,古诗对于我来说也的确显得有些空白。

这些古人的喜、怒、衰、乐、自由洒脱、惆怅感怀等感情,我是真无法去感受,但这两首诗写得很美。

《望天门山》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美景,表达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绮丽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时,没有去揭示课题,而是将学生带出教室。

在我们校园里有一棵柳树,这棵柳树从我在这里上小学时就有,是具有一段历史了。

现在已是秋天,柳叶开始落了,我随手抓住一片又一片的柳叶,情不自禁地说:“这仿佛给人以生命的感叹!”这时学生也跟着我都去抓柳叶,有孩子说,可惜呀,这么美的柳叶全会落光的;有孩子插嘴说:“它是新尘代泻,秋天来了,必须落,等到明年春夏时,柳树叶又绿了。

”这时有个女孩说:“到了明年春夏,贺之章的诗又出现了。

”我很高兴孩子们的感悟,全班孩子都会背诵贺之章的《咏柳》诗。

我笑了,说:“孩子们都成诗人了,是啊,生活中无处不是一首美丽的诗,连绵起伏的丘陵,辽阔的田野、澎湃的江水、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只要你说它美,那美就在眼前。

”于是,我又说:”孩子们,这么美的柳树,这么美丽的校园,我们何必不来做个游戏呢?孩子们尽情地围着柳树追逐嘻戏,自由地玩着。

回到教室,我给足时间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玩的感受。

学生表现很好,有的孩子说:“看着柳叶纷飞,总感到时间很快,晃眼秋天又过了,一片片的柳叶在秋风中挣扎着,它们不息牺牲自己又迎来了冬日的阳光。

”有的孩子说:“只要想到春天,就感觉自己是诗人,一句句的小诗唤醒了沉睡的柳芽,一声声感叹感动了柳树的心,它们伸开双肩,抖抖精神,把自己刚洗过的头发披在肩上……”有个男孩子说:“看着柳树,我就感到了浓郁的夏天,和几个小伙伴来到树下做游戏,折下柳枝做个帽子,戴在头上,像八路军叔叔一样打野战……”这些感悟真可贵,足以充满了诗意,这给学习古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四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四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本课是唐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

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地学习本课时,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首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当学生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而陶陶然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利用“积累运用”中的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人物背景。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二)知识学习的同化理论认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并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六年制第七册)时,我让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诗歌《瀑布》,展开想象,训练说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那磅礴雄伟的气势呢?在学生欣赏意境、感受美景时,我设法让学生联系《瀑布》,巧妙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铺垫。

在学生感受“瀑布挂前川”时,让他们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让他们想象发出的巨大声响。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随风扬起,“如烟,如雾,如尘”。

这样,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

有一位学生在用自己的话。

口述诗意时这祥说:“太阳照在香炉峰上,紫色的烟雾不断升腾。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河流,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瀑布飞快地直冲下来,足足有三千尺长啊!发出巨大的声响,‘好像叠叠的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两首古诗描春色,绘春景,各具匠心,耐人寻味。

因古诗的教学重点在于读懂诗句,又感情的朗读并会背诵全诗。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在教学第一首诗过程中我从解读诗题推断理解关键字入手,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不遇”时是不是很失望呢?让学生带这疑问读诗,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诗歌读熟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引导学生从作者所见引发思考,合作交流,理解诗意,然后抓住“小扣”等词语让学生把细节,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第二首诗歌浅显易懂,我用诗歌所描绘的时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探究,在通过多层次的诵读,使教学深入浅出,也使学生的思维不仅浮于表面。

不是只理解诗句的大意。

接下来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之美,使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学习的目的。

不足之处,拓展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我喜欢和孩子一起学习古诗,因为古诗文字精练,内容丰富,给人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广阔想象力,今天学习了《古诗两首》,反思如下:优点:1、在学习古诗之前,通过复习杨万里的《小池》从而再次认识杨万里这位诗人,导入《宿新市徐公店店》的学习。

通过复习背诵春、夏秋、冬的古诗,导入《草》的学习。

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让孩子们提前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习,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古诗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知道以后看到一首没学过的.古诗,知道通过哪些步骤和方法进行学习。

3、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当小老师。

两首诗的学习,我几乎没有讲解,而是让孩子们先提问,然后由同学们来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让他们来给同学们讲解古诗的意思,而我,站在讲台旁边,充当一下主持人,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必要的点评而已。

以后在课堂上,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老师讲的时间尽量少些,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存在问题及改正方法:1、学习之前我让孩子们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习,但是没有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和其他方法来预习,孩子手里的古诗文的书只有《草》这首诗,没有另外一首古诗的资料,因此一部分孩子就没有通过其他途径来预习第二首诗歌。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

这首诗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引读。

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

以读悟情,以读入境。

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

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送元二使安西》:今天在多功能教室我执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师生学习的氛围轻松、浓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

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读。

”几个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渴求一种知识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使学生主动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诗句猜所对应的节日,这样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其次在学习这首古诗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

包括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和《春晓》。

《芙蓉楼送辛渐》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为好友辛渐送行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春晓》则描绘了春天的早晨,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学习古诗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的大意。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学习古诗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春晓》的兴趣。

2. 朗读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春晓》,指导学生正确停顿、重音,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翻译讲解:教师讲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课堂练习:学生背诵《春晓》,并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诗的理解。

5. 教学《芙蓉楼送辛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6. 朗读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芙蓉楼送辛渐》,指导学生正确停顿、重音,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7. 翻译讲解:教师讲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8. 课堂练习:学生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诗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古诗两首》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春晓友情春天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3. 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可以描述春天的景色,也可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朗读指导、翻译讲解、课堂练习等环节,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朗读能力有所提高。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精选21篇)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精选21篇)

《古诗》教学反思《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精选21篇)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精选2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教学反思篇1低年级古诗教学既要落实识字、写字教学任务,又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

在遵循儿童认知特点的前提下,以读为本,采用随文识字,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理解诗歌内容时,采用诵读想象、借助多媒体手段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句的优美。

1.将识字、学词、理解词义巧妙地融合到一起。

例如在学习生字“危”时,通过讲述“危”的字理帮助学生牢牢记住“危”,同时出示“危”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又理解了“危”在诗句中的意思是“高的,陡的”。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掌握“读诗句、想画面”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两首古诗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进行想象。

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在想象画面中渐渐感悟到古诗的意境。

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学生想象自己仿佛一抬头就看到星星在眼前眨着眼睛,一伸手就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更是想象到了碧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有着肥肥壮壮的牛羊。

富有童真童趣的想象,正是学生个性理解的再现。

3.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

在理解难词难句时,借用课文插图或课件图片来帮助直观感受。

例如在理解“敕勒川”“阴山”“天苍苍”“野茫茫”等词语时,通过图片介绍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但是图片的选用一定要恰当,不能滥用图片,不能剥夺学生的想象力,最好在学生想象之后,或者学生想象遇到困难时加以运用。

《古诗》教学反思篇21、描述本课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马诗》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

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以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古诗的学习,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的精髓,而且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同时,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思念家乡、珍惜友情的情感,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处事明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之素养。

四年级上册的第20课《古诗两首》刚学完不久,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学习达到了读悟成诵。

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学习为例,反思古诗教学,我认为学习古诗之方法,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步骤。

一、初读感知这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我首先提出初读要求:读通读顺,多读几遍,并结合注释初步感知古诗的大体意思。

然后检查学生读的情况:抽读并正音。

检查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我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先让学生同位间互读,再个别指名读,并及时正音,如有学生把“远影”读成“远景”,正音后让学生再读正确。

而后,进行了范读,其目的就是在停顿节奏上给学生以示范。

接着,再让学生自读,自读后再抽查学生个别读。

最后,我又让学生男女分读、齐读。

在熟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大体理解。

就这样,“初读感知”的环节也就扎实有效了。

二、理解诗题巧解古诗的题目,也是学习古诗重要的环节。

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题目比较长,学生对于“黄鹤楼”“广陵”的了解甚少,更何况对文言文中“之”的理解更无基础。

这就需要老师的点拨解释。

我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黄鹤楼”和“之”的意思;然后,我补充了有关“黄鹤楼”“广陵”的简单资料,并把历史背景作以简单的述说。

就这样,学生对这一题目有了正确的理解: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去。

这一环节也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理解诗句对于古诗的诗句正确理解,是学习古诗的关键环节,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一步。

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我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说说诗句的大意;接着再小组里交流,我参与到各小组里的交流讨论,并给予一定的点拨,如有的小组对“西辞”的理解不把握,有的小组对“尽”不把握,我都一一简单点拨;然后集体交流,一句一句地得出比较准确的理解。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在教学中选取了《古诗两首》这篇课文,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结果,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情感教育。

古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意境吸引着学生。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通过体验情感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例如,在讲解《登鹳雀楼》时,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站在高处俯瞰大地的情境中,并带领他们感受诗人的激动和豪情。

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对古诗的学习欲望。

其次,我在教学中重视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古诗有独特的音韵之美,通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可以加深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让他们注意诗句的节奏和抑扬顿挫。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也更加喜欢朗读古诗了。

再次,我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的艺术欣赏。

古诗是文学艺术的精品,学生通过欣赏古诗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让他们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思想内涵。

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我引导学生感受到诗人用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描绘出的寂静夜晚的美丽景色,同时深入探讨了诗中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通过这样的欣赏,对古诗产生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引起重视和改进。

首先,我在教学设计上缺乏一些生动的活动,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单一的讲解和练习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设计一些既能培养学生创造力,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例如让学生创作诗歌、演绎古诗等。

其次,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因此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安排。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启发和帮助。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精选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古诗词的教学一直用这样的模式:诵读诗歌——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孩子们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课堂交流的时候,也很热烈,诗歌的节奏,诗歌中字词的意思,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们都是通过自主学习或课堂讨论习得的`,课堂上我只点拨了几处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镜未磨”、“白银盘”、“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轮秋”、“流”、“君”、“下”。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但疑惑的是做习题的时候孩子们有些一知半解,特别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自己不能组织连贯通顺的语言说清诗句的意思。

二是题目的形式一变,就无从下笔。

如《补充习题》上有一道题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后问:读着这个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就不懂得变通,很僵硬地把诗句的意思写了上去。

现在细细想来,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得益于他们购买的参考书籍,而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在以后的课堂上要特别关注的一点。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

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课前,我布置预习作业: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1.通过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

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

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课前思考: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难点在于引发想象,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

教学则可以利用两首古诗的异同来展开,从而渐进教学目标:一、景色入手,疏通诗句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

两首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资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结合查找字典进行疏通诗句的教学自是事半功倍。

二、由情及景领悟意境疏通了诗意,和诗人的距离近了,此时可利用两首诗的异,使诗人的情感通过景色的不同再度升华。

1、我们再来看一看两幅插图,同是秋天的枫树,色彩和形态一样吗?(前者红叶似火、激情涌动,后者枯枝老树昏鸦)2、请同学们将两首古诗都来读一读,能不能在诗中找一找原因。

(一爱一愁)3、心境的不同,同样的景色也有了不同。

我们再来读一读《山行》,作者的喜爱还表现在哪里?你能用朗读表现吗?(小径通幽、白云飘渺、红叶似火……)4、我们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找一找诗人淡淡的愁还体现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鸦老树、月落凄清、夜半钟声)也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5、怎样将这一爱一愁读出来,自己试一试;找一位同伴,把一爱一愁表现给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

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四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四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

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

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

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

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

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二)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抓住“春”这一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

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

“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

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

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三)一、抓住诗眼,巧设切入口语文课程具有重感悟的特点。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本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通过预习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背,因此教学起来相对轻松。

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而教师要适时指导、相机点拨,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实施教学。

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自读自悟的环境和交流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如学习杜甫的《绝句》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等。

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环节的有效调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二、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古诗教学要强调诵读。

让学生充分地读,从读中发现问题,由读来解决问题,把读和想象、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诵读中感知形象,体味语言,赏诗中景,悟诗中请,揣摩诗歌意境,感受诗词魅力。

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描绘的画面、境界。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色彩、动静等描写,激发想象,再现画面,充分感受生机勃勃的大好春色,想象诗人闲坐草堂欣赏清丽明快的优美景色的情形,体验诗人愉快的心情。

两首古诗中都有不少生动传神的动词,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体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时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节奏和重音,努力体会语感。

如第一首诗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朗读时要一口气读下来,读出庐山瀑布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

第二首诗的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朗读时语速要稍缓,要传达出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精选25篇)

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精选25篇)

古诗的教学反思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精选25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的教学反思篇1这是一篇古诗词的文章,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一方面因为文章简小精悍,很多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上的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情景导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另一个难点便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

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奇葩瑰宝,作为华夏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学好这些优秀的诗篇,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尽量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去领悟古诗的精华。

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他们总是在听我讲,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读古诗,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古诗的教学反思篇2本节课教学我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

上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

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本节课的背诵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教学资料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教学资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

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

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

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体朗读中,了解诗词大意。

教学伊始,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打开书,先读通顺,再借助文中的插图、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

学生初读,自学。

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因此,在开课伊始,我不是按惯例不读课文就解释诗题,而是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和插图自读,了解大意,整体把握。

这样不仅做到解题不离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读中了解诗题,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交流诗题意思,指导读出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样读题目,即读出了节奏,又读出了内容。

学生清楚的知道谁送谁、送的地点、送的目的地。

(2)、了解背景,指导读出味道。

出示黄鹤楼的图片,插入传说。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因此在读“黄鹤楼”时声调可以稍上扬。

(3)扬州是个什么地方呢?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华似锦。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4)孟浩然此去扬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样?他要去游玩、散心。

心情自然轻松、愉悦。

(5)想象你是孟浩然,带着你即将下扬州的心情读诗题呢?在这富有诗意的阳春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去那个令人神往的扬州,心情会怎样?那肯定是即有惜别之情,又有羡慕之情。

这个时候,假如你是李白,带着送别好朋友的惜别之情、羡慕之情读诗题。

让学生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

读诗句,理诗意,悟诗情--《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

读诗句,理诗意,悟诗情--《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

读诗句,理诗意,悟诗情--《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读诗句理诗意悟诗情-----《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词蕴藏着中国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文字,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情感。

在教学20古诗两首的时候,记下自己的点滴思考。

一、解诗题,识作者古诗词是对生活的凝练,它源于生活,所以要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

《小儿垂钓》是唐朝诗人胡令能仅存的四首诗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读诗题,解诗题。

诗题即是诗眼,读好了的诗题,学生的学诗的情感也就调动起来了。

在第二次读诗题时,学生读出了美,读出了小儿垂钓时的乐。

这为学习此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的时候,简介作者和诗的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古诗有很大的帮助。

二、读诗句,悟诗情小学语文《课标》中对中年段的学生提出了学习诗文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古代诗人对字的用法是非常讲究的。

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点。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

“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

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由于语言的简洁平实,所以学生理解诗意不难,背诵诗歌也不费力。

古诗教学,诵读诗句是非常重要的。

这节课中各种形式、各种程度的诗句诵读,充盈着40分钟的课堂。

自己读诗句,结合字词的意思理解诗句,并先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3.课文插页的挂图。

教学方法:朗读体会法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师板书课题)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部编四上语文(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

部编四上语文(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
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两首古诗都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让学生理解起来似乎总有一些差距,特别是第一首古诗中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讲明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但在具体运用到作业的填空题时,似乎就有些含糊,连我自己都会判断不清。

第二首诗歌对于孩子们的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引导孩子们理解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即将遭遇的各种困难时,都能够想起这句话的含义,并且能够在迷局之中为自己指明方向。

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

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悟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

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把心放在诗境和诗眼中去读,是本设计的特点。

一是通过介绍时代背景和诗歌的具体产生背景,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景中去理解诗歌;二是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抓住一个“游”字,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去玩味诗歌的味道。

当然,在具体实施这个教案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比较,不得人为提升,抽象分析。

要在诗的韵味中去阅读,去想象,去发现。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_人教新课标_2464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_人教新课标_2464

四年级上语文教课反省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_人教新课标_2464四年级上语文教课反省-20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人教新课标自先人生重分别,自先人生又伤分别,因此“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堪称颇具规模的一系,好多诗人涉及过这一主题。

但是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盛唐有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亮自然的语言,抒发真挚、深沉的惜别之情,以情义殷切、神韵深永自成一家。

而依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到现在。

明朝李东阳议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万语千言,殆不出其意以外”。

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神往,这份对“阳关”的神往,我和孩子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在教课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边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1、指引学生借助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走近作者,理解诗题。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有关的内容。

如,对王维认识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2、一改过去的逐句解说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朗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

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构成了完好的诗歌画面。

虽然打乱了诗句次序,但真实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进而感知诗的境界。

3、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认识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情况。

处于河西走廊终点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向来是内陆出向西域的通道。

唐朝国势富强,内陆与西域来往屡次,参军或出使阳关以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神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仍是穷荒绝域,风光与内陆大不同样。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难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孤独。

进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包含的深情。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所有丰富深厚友情的一杯浓烈的感情美酒。

这里面,不单有依依惜其他友情,并且包括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谅,包括着前路保重的殷勤祝福。

四年级上《古诗两首》教学反思范文

四年级上《古诗两首》教学反思范文

四年级上《古诗两首》教学反思范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1《游山西村》这首诗的作者是围绕一个游字贯穿全文的生动的刻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的淳朴和好客的品质。

本课教学基本是用问答式授完,没有问答不成课堂。

上课时,林莘老师让学生自读古诗,说说古诗从哪些方面来写山西村的,学生说待客和景物,一切都比想象中的顺利,这时候,确实特别佩服学生的自学能力。

之后以“山西村美不”这个大问题为主导,引领全诗的教学,所有小问题都围绕这个大问题收放,为这个大问题服务,在引导学生理解山西村不但景美,而且人美的过程中,渗透听说读写训练。

学生最初讲的是第三四句,体现景美。

还从哪个词看出山西村的美?“柳暗花明”让学生感受山西村的美,体会诗人的心情,再指名学生板演,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两句诗。

两句优美的诗,既写出了乡村的美,又写出了诗人从“疑无路”到“又一村"的心理变化。

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以为无望,但经过努力,又重现生机的情况,学生讨论交流就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山西村不仅写了景物的美,但写了人的活动,通过一些丰盛的食物,学生去感受村民们对到访客人是如何的态度呢?有的说“热情”、有的说“大方”、有的说“好客”等等,这些热情大方好客的村民们,给诗人们展示的,不是景的美,而是纯朴的人性美。

最后学生与诗人一道,融进这纯朴的乡情中,感受村民们的热情。

通过反思朗读,把诗人对大自然的真挚的感情读出来、(2)《游山西村》是一首古诗,作者陆游,是宋代有名诗人。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村民纯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尤其是最后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了古诗之后,谈一谈自己对题目的熟悉。

学生特别轻易理解:作者写了自己到山西村游玩的事。

那么,作者游玩的兴奋依然不兴奋呢?我请学生自己读古诗,依照自己的朗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玩得特别兴奋;另一种认为玩得不兴奋。

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后反思本课的两首古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小孩的形象,所以把两首诗整合在一起学习。

学生手中的资料比较多,所以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充分展开预习,读懂诗歌的意思。

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空间,促使学生读懂诗歌。

加上之前背诵70首时略做过讲解,对学生来说,这首诗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

课上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上。

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遥招手的原因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最后补充阅读了一组描写儿童的诗歌《村居》、《宿新市徐公店》。

在教学《池上》这首诗中,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听老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

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

引导学生联系“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小儿垂钓》一诗,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学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学生说说对“蓬头”的理解。

有的说“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还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维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头垢面”一词;有的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还有一个细心的学生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

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

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

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

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体朗读中,了解诗词大意。

教学伊始,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打开书,先读通顺,再借助文中的插图、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

学生初读,自学。

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因此,在开课伊始,我不是按惯例不读课文就解释诗题,而是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和插图自读,了解大意,整体把握。

这样不仅做到解题不离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读中了解诗题,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交流诗题意思,指导读出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样读题目,即读出了节奏,又读出了内容。

学生清楚的知道谁送谁、送的地点、送的目的地。

(2)、了解背景,指导读出味道。

出示黄鹤楼的图片,插入传说。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因此在读“黄鹤楼”时声调可以稍上扬。

(3)扬州是个什么地方呢?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华似锦。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4)孟浩然此去扬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样?他要去游玩、散心。

心情自然轻松、愉悦。

(5)想象你是孟浩然,带着你即将下扬州的心情读诗题呢?在这富有诗意的阳春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去那个令人神往的扬州,心情会怎样?那肯定是即有惜别之情,又有羡慕之情。

这个时候,假如你是李白,带着送别好朋友的惜别之情、羡慕之情读诗题。

让学生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

“人生自古伤离别”,许多人认为离别是伤感的,而本首诗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无奈。

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

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在情深意重的惜别之中,也流露出了一丝羡慕与向往。

因此,了解
背景,为“入情入境的诵读”打下了基础。

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学生自然学的有情趣。

读中感悟诗情,进入诗境。

(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说说李白为什么要送别孟浩然?他们是什么关系?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配乐想象“烟花三月”的扬州。

融想象与诵读中。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让学生再读中知道,“孤帆”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另一方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

而诗人仍然久久屹立。

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诵读这两句诗时既要有节奏又要音断气连,尤其是“流”字拖长音,有孤帆远去之感。

通过读,感受诗人对好朋友的深情厚谊,体会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和怅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随友人一起去了。

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到这里时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牵挂,是羡慕,是诗人对好友绵绵不绝的情谊。

这时,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练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觉得小学生没有丰富的文学积淀,因此,教学不能枯燥的分析、机械的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

应当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放飞想象,品读语言,做到有感情诵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入境。

并在读中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从而使朗读指导“虚”“实”并用。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

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

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所作的送别名诗。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这
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

教学时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教学开始,背诵相关的送别诗,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

第二步,知诗人,通过学生课外积累和课上老师出示,对于诗人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步,读通诗句。

会认两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一个“朝”,一个“舍”,通过“舍”字的演变,让学生感知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学会了“舍”的意思。

第四步:知诗意。

通过学生自己去抓字眼,明白诗句中一部分字词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通过问学生“读者这样的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展开想象的翅膀,既理解了诗意,有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第五步:悟诗情
我考虑如何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充实这些略去的画面,让他们在读悟之间有所见。

因为唯有如此,诗歌短短的28个字才能在学生头脑里丰满充盈起来,升华成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也才能真正走入诗人的情感,与诗人达致心灵契合。

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都凝聚到了一杯酒里。

追忆往昔,遥想将来,太多太多的话想要对故人说。

临别之际,诗人却只是一次有一次地举起酒杯来“劝君更尽一杯酒”。

诗人想说的话,想表的情都化为了一杯酒,这一杯酒的分量由此可见。

不难发现,酒即是这首诗中负载诗人灵魂,折射诗人心志的一个意象。

对于教学而言,学生所有想象的画面,所有由画面激发出的情感,最后也归宿到一杯酒里。

于是,“体会酒中之情”作为我这堂课的暗线,穿插在全诗的教学之中。

首先,创设情境。

诗人王维陪着元二一夜喝酒到天亮。

质疑:诗人会在这一夜说些什么?来体会两位友人之间的不舍。

再创设情境,元二此去的地方为安西,他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好朋友,“你”
会对他说些什么。

再次体会友人之间的不舍和担忧……
接着出示图片:阳关路,想象元二一路上会遇到什么,“你”会对他说什么。

从中体会出担忧、关爱……
最后点出,王维在元二去安西后不满六年就于世长辞,世人作曲《阳关三叠》来纪念此段友谊,配乐诵读。

情感升华。

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他们是深深的友谊,是绵绵的思念,还有王维对元二无限的担忧和关怀。

当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这一杯酒便具有了跨越时空、贯穿古今的活力,将学生与诗人的心紧紧地系在了一起,读起来声声入情。

但我总觉得本堂课还不够完美,学生领悟诗意没有说出诗的韵味,在后面的朗读感悟中,并没有使整体的学生完全地投入,去读、去体会,希望以后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读诗的兴趣更加高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