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养殖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蝎子养殖技术
2011年最新蝎子养殖技术大全
全蝎养殖技术
蝎子、土元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应用历史悠久,价值很高,现在它可与其它中药配制出上百种药方,是“跌打丸”、“救心丸”、“七珍丹”、“再造丸”等数十种中成药的主要成分。
自八十年代以来,蝎子、土元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且备受外商青睐,同时对蝎毒的开发利用有人正在不断地研究探索。
由于环境的污染和人工捕捉的大量增加,其野生资源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人工养殖日益看好。
蝎子、土元的养殖具有投资小、占地少、易管理、效益高的特点,一次引种多年受益,室内户外均可养殖,盆、缸、箱、池都可作为养殖工具,规模可大可小。
蝎子方面:每立方米可养种蝎2000条,恒温条件下,一年可繁殖三次,每只每次可繁殖30只左右,养殖9个月可成虫入药,业余一人可养殖2立方米,繁育蝎子100公斤;土元方面:每公斤土元卵块经过45天孵化可出幼虫18万只,生长7个月可获鲜虫200公斤,烫死晒干可收商品虫80公斤,业余1人可养10公斤虫卵。
要养好蝎子、土元,除掌握养殖技术外,品种的选择是极其关键的因素。
山西绛县横水镇农民燕玉俊经10年探索,已成功地摸索出高密度繁育、无休眠养殖蝎子的技术和工厂化快速恒温养殖土元的先进经验。
他用“太行一号”与“北京房山蝎”、“迈克尔蝎”杂交培育出“太行二号”良种蝎,具有繁殖率高、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等优点。
土元则选用从江苏引回的“中华真地鳖”纯种,具有生长快、产量高、个体大、药用食用俱佳等特点。
(一)人工养蝎的技术不难掌握,男女老幼都能干,较之其他家庭副业投入的成本低。
人工养蝎占地面积小,饲养管理方便。
蝎子食量很小,且不需要每日投喂,1周投喂1次即可。
蝎子的饲料黄粉虫也可人工养殖。
因此家庭养蝎,从经济效益上看是很合算的。
由于蝎子繁殖较快,每胎有20~50条,所以蝎子的出售率可逐年增加,经济效益见效快,加之销路较广,收入较高。
蝎子不仅繁衍快,而且生命力
很强,轻易不会生病。
由于蝎子吃得少,排粪量也不大,而且无恶臭味,半年时间清理1次便可,也不会污染环境。
总之,养蝎是比较保险的家庭副业。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全蝎体长约6厘米,分为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三部分。
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
头部有附肢二对,一对为细小的螫肢,可帮助进食;一对为强大的螫肢呈现钳状。
胸部有四对足,每足有7节,末端有爪。
腹部较长,由13个环节组成,末端有锐利的毒刺,能向身体前方弯曲,里面藏有毒腺,能分泌一种无色透明的毒液。
2.生活习性蝎产于温带与热带,栖息于干燥地带。
一般喜爱冬暖夏凉的阴暗处,有穴居性和识窝性。
怕阳光,怕水,怕冰冻,昼伏夜出,常潜栖在碎石、土穴、堡缝、壁隙之中。
其活动、生长与温湿度等关系密切。
春季气温达10℃以上时,开始活动;冬季10℃以下时,蝎蛰伏越冬。
冬眠不是蝎子的习性,但因冬季温度低,活动困难,又难觅食,不适宜生活,才被迫冬眠。
蝎子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38℃,交配繁殖最宜温度为28~39℃。
当气温低于0℃时,需要加温保暖;当气温高于39℃时,需要降温。
湿度要保持泥土不干不湿,霉雨季节要通风降湿,高温干旱要喷水补湿。
蝎怕强光,喜黑暗,很少在灯光下活动,视觉退化。
蝎为杂食性动物,但偏食动物性食物,尤其爱吃土鳖虫、蟑螂、蜘蛛、蚯蚓、蟋蟀、蚊、蝇、蛾、鼠妇虫等多汁软体昆虫,饥饿时也吃少量麸皮、鼠肉、有机质土。
蝎的耐饥力强,饱食一餐后可6~7天不食。
蝎嗅觉、触觉灵敏,遇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易死亡。
雌雄蝎子的区别:雄蝎头胸和腹部呈纺锤形,背隆起,钳肢和后腹部均较粗长,色泽鲜明。
雌蝎头胸和前腹部呈椭圆形,背扁平,钳肢和后腹部较细短,色泽灰暗。
野生蝎子在每年春秋季节进行繁殖活动,6~7月夜间交配,7月下旬至8月开始繁殖。
人工饲养的蝎子没有固定的交配时间,一般是小蝎离开雌蝎单独生活15天左右交配。
交配时雌雄蝎互相拥抱着,前半身直立起来。
双方从开始接近,互相用钳肢拉拽、挑逗,到交配结束仅几分钟时间。
雄蝎子个
体没有长成就能发情交配,但一旦交配,生殖器就被破坏,以后再不能交配。
雌蝎子交配一次终生都能繁殖,但以后还会发情,需要再次交配。
年年都交配的青壮年雌蝎,一次可生育30多条小蝎,最多可生80条。
只交配一次或年老的雌蝎,一次最多可生20条,而且死多活少。
雌蝎生小蝎时头胸和前腹部略微昂起,因蝎子的生殖器官在头胸和前腹连接处,小蝎子一个接一个生下来,就象是雌蝎从嘴里吐出来似的,实际上是用生殖器官生出来。
蝎子为胎生,一生经过卵胎、仔蝎、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没有蛹的阶段。
(三)蝎子的种类及生活史
1.蝎子的种类蝎子种类很多,产于我国的约十余种。
以下介绍几个主要种类。
(1)东全蝎体型较长,深黑色,喜微酸性土壤,喜食昆虫,产仔多,母性较差,主要产于山东、河北交界一带。
(2)会全蝎体型中等,身较短,深褐色,喜碱性土壤,产仔较早,母性好,以河南伏牛山的南阳和湖北老河口一带所产最佳。
(3)十条腿蝎比一般蝎多两足,产于豫西浙川及陕西华阴县。
(4)藏蝎体型大,较凶悍,产于西藏、川西。
(5)沁全蝎是我国的良种蝎之一,经近年来与青州蝎、会全蝎的杂交优化种,表现出繁殖快、产仔多、成活率高、寿命长等优点。
寿命8~10年,繁殖期6年,能在-5~39℃条件下生活,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38℃。
该品种饲养简单,只要精心饲养和科学管理,可年产仔3次,每次约产仔蝎30~60 只左右,当年即可出售。
(6)东亚钳蝎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种类。
东亚钳蝎,属钳蝎科,钳蝎属。
东亚钳蝎又名远东蝎,因其后腹部尾节上的纵沟形状和问荆的茎相似,故有问荆蝎之称,属世界著名的蝎种类。
是家庭养殖最普遍的良种蝎。
以下主要介绍东亚钳蝎的养殖技术。
东亚钳蝎
2.东亚钳蝎的生活史(1)生长期从清明—白露(约为150~160日)是蝎子在一年之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最好时期。
因清明以后,气温逐渐回升,昆虫大都已经复苏出蛰,蝎的适口食物开始增多,它的消化能力也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在不断地增强,活动范围和活动量也在不断加大。
夏至—处暑期间活动最为活跃,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高峰时期,产仔和交配大都在此期间内进行。
(2)填脱期在秋分—霜降期
间(约45~50日),是蝎贮积营养、进行躯体脱水的入蛰前准备阶段。
在秋分以后,气温逐渐下降,野生蝎在此期间内食量猛增,尽量地吃饱肚子,并把所获取的脂肪性营养贮积起来,以便供给在休眠期和复苏期内的营养消耗。
与此同时,又用不同方法促使体内液体浓缩,巧妙地完成躯体的脱水,使它在休眠期内,即使气温降至冰点以下也不至于结冰冻死。
(3)休眠期立冬—雨水(约120~130日),此期间野生蝎的生长发育完全停顿,处于蜷伏休眠状态。
霜降之后天气已经转冷,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东亚钳蝎的活动渐渐地减少了。
秋末冬初已停止采食入蛰冬眠。
大多潜伏于距地面30~80厘米深的窝穴内,缩拢附肢与步足,尾部上卷蛰伏越冬。
(4)复苏期惊蛰—清明(约30~50日),此期间处于休眠状态的东亚钳蝎开始苏醒。
惊蛰以后,气温开始稳步上升,蝎子由苏醒后的蠕动开始出蛰,由静止状态转入活动状态。
但由于早春气温偏低和昼夜温差较大,这时它的消化能力很差,活动时间和范围亦不大。
除白天晒暖时间逐日增长,夜间很少出窝活动。
只能凭借躯体所具有吸湿功能,吸收少量的水分,利用填脱期所贮积的营养物质和食入一定数量的风化土维持生命。
(5)东亚钳蝎的繁殖①交配产卵蝎的雌雄交配,大多在光线较暗的地方或夜间进行。
雌蝎发情时由体内排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诱激雄蝎前来交配,故每当雌蝎发情时周围必有数只雄蝎前来交配。
雄蝎有争夺配媾的习性。
雌蝎经一次交配后,多余的精子可在输卵管内贮存数年之久,连续数年排出受精卵。
但隔年失配或连年失配的雌蝎,产仔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直至产出弱精仔蝎和死精卵。
实验证明:一次交配逐年繁殖和连配连产的累年产
仔数与量方面均有差别,故及时交配确为繁育的重要环节。
②体内孵化受精卵,在母体温度作用下,卵胚胎开始萌动发育。
随着胚胎的发育,卵壳色逐渐由灰黄色变为浅灰色,体积亦同时增长,当达到麦粒的1/2时,卵壳开始退化,胚胎逐渐发育成仔蝎形状,到卵壳退化为白色且透亮,仔蝎背板甲纹明显出现时,胎仔的发育已经成熟,体内孵化过程结束。
此时,孕蝎即将临产。
③临产娩仔进入体内孵化后期的孕蝎,前腹部异常隆大,背板环甲间距明显增宽,腹中胎仔在
前腹部腹面处隐约可见,行动蹒跚而吃力,开始在背光安静处寻求产仔地点,即将临产。
临产孕蝎选定产仔地点后,用角须和第四对步足撑高躯体,第一对至第三对步足交替挖土,直至挖成杏核大小的土坑,就可娩出新生仔蝎。
初生仔蝎先后顺坑上爬,它们一起集结于母蝎背上,进入吸收蜕变期。
④吸收息养这个期间包括初生仔蝎的吸收蜕变期与雌蝎的产后息养期。
初生仔蝎爬伏于母蝎背后,一方面它们继续吸收体内尚未完全吸收的卵黄;另外开始出生后的第一次脱皮。
待卵黄全部被吸收并且脱下乳白色纤维状胎皮后,结束了吸收蜕变期进入一龄蝎阶段。
雌蝎娩仔后需要休息和将养,在这个阶段内,雌蝎完全停食,处于不动或很少活动状态。
这个阶段的长短与吸收蜕变期相同。
在初生仔蝎蜕变为一龄蝎自动离开母背时,雌蝎亦完成了自己的产后息养开始寻食活动,于是母仔开始分离。
雌蝎经15~20天活动后,便又一次发情交配,开始又一次卵胎生繁殖。
(四)养殖技术
1.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对温度的要求蝎属于变温动物,缺乏自我调节体温的功能,其体温只能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它的生活中,温度起着重要作用,交配、产仔、生长发育以及休眠越冬等均需在适宜温度下进行。
当气温下降至10℃以下时,蝎即失去活动能力,不食、不动,开始入蛰冬眠。
休眠的最佳温度为0~7℃,温差不能超过3~5℃,若休眠期内的温度一直波动在-5~12℃时,会使蝎处于动静不安状态,势必会影响其正常休眠而导致死亡。
生长期内气温低于20℃时,活动减少,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和因消化不良而产生腹胀,雌蝎的体内孵化期延长和停止交配。
孕蝎会由于腹胀而造成体内孵化失败,从此终生不孕或死亡。
当气温稳定在10~12℃时,休眠的蝎开始苏醒出蛰,在-5~4虑的温度内均可生存。
蝎的生长发育适宜温度是20~38℃,27~38℃时,其活动量最大,生长发育最快,产仔、交配大都在这个温度内进行;气温在32~38℃时,初生仔蝎的吸收蜕变期和雌蝎的产后息养期最短。
气温在40~42℃时,机体水分的蒸发量加大,在得不到及时补充时,极易出现脱水性死亡。
当温度超过43℃时,蝎子会很
快产生烘干性失水,表现为肢体瘫痪,体懈不收而死亡。
蝎子的活动场地应稍潮湿,相对湿度以65%~75%为宜,栖息地方应稍干燥,相对湿度以15%~18%为宜。
过干或过湿对蝎子生长繁殖都不利。
冬眠期间的湿度以10%~12%为宜。
空气中相对湿度过高会冻伤蝎子。
(2)对水分的要求蝎对生理水分的获取方法较为特殊,一是用口器直接吸水;二是用身体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吸取活动场地或土壤与空气中的水分。
蝎体内含水量约为体重的40%左右。
只要供给足够的活鲜昆虫和适宜的温度即基本能正常生长发育
(3)对光照、空气的要求蝎的交配、产仔大都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进行。
最怕强光直射和日光曝晒,但可在有散射光环境中活动。
蝎在空气缺乏的情况下忍耐力极强,并且能摄取空气中的水分和热量。
所以,空气的冷热和干湿对它们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
2.种蝎选择及引种季节
(1)种蝎选择人工饲养蝎子,可从养殖户取得已饲养的种蝎,也可以到产区捕捉野生蝎回来驯化为种蝎。
种蝎要选择体大、健壮、敏捷、后腹蜷曲、周身有光泽而无异常表现的蝎子。
母蝎要前腹宽厚,公蝎要后腹粗大、角钳节胖大。
(2)引种季节引种是从老养户那里买进健壮活蝎,雌雄比例为3∶1,引种时要轻捉轻放,防止损伤蝎。
引种一般在2~4月份较合适,这时蝎刚开始活动,在保温条件下容易合群,气味相同,不会残杀。
1龄蝎引进饲养容易,但不好运输,有加温控温条件的养户,可在任何时间引种;对没有加温控温条件的养户,可在4月下旬引种。
雌雄比例为2∶1。
3龄蝎引种在6~7月份较合适;当年已产母蝎从7~9月份以后进行交配投种;2月份的1龄蝎,可在9月底引进,进行冬养;2龄蝎引种任何时间都可以。
捕捉蝎子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捕捉时不能让蝎子受伤,运回家的途中要用带叶树枝隔离,尽量避免它们互相螫伤。
②不同种、不同地区、大小不同的蝎子不能混在一起运输和饲养。
③带有霉菌或寄生虫的蝎子不能饲养。
刚捕回来的蝎子,可用20%的白酒,气温在30℃以上时喷洒消毒。
④将野生蝎子放入蝎池后,要少翻动,不惊扰蝎子。
因蝎子在新的环境中生活,有一个适应过程。
这期
间一定会有蝎子被螫伤,感染病菌死亡,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久。
3.饲养方式
只要能防止蝎子逃跑,白天蝎子能藏身,晚上蝎子能活动,能加热、散热,又便于管理的场所都可以饲养蝎子。
常见的饲养方式有如下几种:
(1)罐养可作种蝎繁殖场所和养殖小蝎、中蝎。
用罐头瓶做蝎窝是比较理想的。
每个窝瓶养种蝎1条,或养仔蝎10~60条,或中蝎2~6条。
这样不仅密度合理,而且可解决相互残杀的问题。
将瓶子用浓碱水洗刷干净,再用清水冲洗至透明、无异味,晾干后装进2~3厘米厚的潮湿土作为窝土。
窝土要不带砖渣、杂草、草根等杂物,其潮湿度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宜(含水量12%~17%),盛夏和初秋可稍湿一些,养仔蝎和中蝎也可湿一些。
窝土的颗粒不可过大,以大的象绿豆粒,小的象谷粒为好。
可用一般木板或五合板做成窗板,每块板能放15个窝瓶,窝板既可防天敌侵害,又可将窝瓶层层上垛,充分利用空间。
(2)盆养可采用大浅缸、大盆饲养。
如盆底太光滑会影响蝎子活动,可以在里面垫一薄层水泥、土块或贴上纸,然后再放置网砖、瓦片、木板或包装用的木盒片,一片一片地叠起来。
最好叠成宝塔形,片与片之间的四角可用水泥浆或黄泥粘接住,以增加间隙,供蝎子栖息活动。
盆养蝎子不能用洒水的办法来调节湿度,气温高时,洒水多,水分会大量挥发,闷热潮湿对蝎子生活是不利的;洒水少,水分不够挥发,闷热干燥对蝎子生活也不利。
目前较好的办法是放含水分多、带粗根的青草或带嫩叶枝的大片树叶来调节湿度。
这些草或树叶会随着外界气温的变化而挥发水分。
气温过高时,还可让蝎子爬在青草或树叶上降温。
青草和树叶既要多放,又要保留空间防止蝎子把青草或树叶当作架子逃掉。
气温高时,要及时更换干枯或发霉的青草、树叶。
盆口覆盖铁纱网或尼龙罩。
一般每只家用脸盆可养60~100条,口径60厘米的浅缸内,可养300多条。
盆养蝎子一般适宜少量初养和幼蝎饲养。
(3)箱养可用木板做成长、宽、高为80厘米×40厘米×50厘米的
长方形箱子,四周开小窗,并用塑料纱封挡,盖子用活页固定,以便开关。
箱内用蜂巢状的土坯堆砌,供蝎子栖息。
堆砌的土坯与四周箱板间留有一定空隙,以便蝎子活动和捕食。
在口的四边,朝箱里的一面贴上塑料布并向口里垂吊10厘米宽,就可以防止蝎子从开口处逃跑。
箱子便于移动,适宜放养大蝎,但造价较高。
(4)池养目前家庭养蝎通常采用池养。
方法是在室内建造长宽各1米、高0.75米的砖池,用单砖砌成,为防止蝎子爬出外逃,可将无毒的塑料薄膜围贴池四壁,池底四周用水泥把塑料薄膜抹缝(切忌用生石灰),池口四边用钉子将塑料薄膜钉入砖缝中,池内用数片大瓦片(即盖房用的机制瓦)叠在竖直的二块砖块上。
砖块之间应有间隙,便于打扫清池。
瓦片层层叠到与池壁顶一般高,池内可紧连着放置四个象这样的砖瓦布局。
为便于蝎子饮水,可在池底放置10平方厘米的无毒海绵薄片5~6块。
蝎池也可用挂片式饲养,这种方法可大大提高饲养密度。
方法是:在池内放置一个长、宽各50厘米、高20厘米的铁制或竹制架子,
然后在架子上挂上40片左右的纸盒挂片,挂片离池底约1厘米,以便蝎子自动爬上挂片。
此外也可用直径1.5~2厘米的芦苇锯成长4厘米的芦茼,200个捆成一组放置在池内,每个蝎池内可放置20组芦壳,能供3000条成蝎栖息。
池的规格可根据实际情况定,以便于管理为原则。
(5)坑养选择林边或偏远的场院,挖坑喂养。
每个坑长6米、宽4米。
坑内再挖4个窝,每个窝长3米、宽0.7米、深1米,窝内填满碎砖瓦,上面盖上防雨瓦顶,高出地面0.2米左右,以免漏雨。
为防止窝的周围积水,可在蝎坑四边修筑6~7度的斜坡,并在场地两端建有带纱罩的泄水闸门。
(6)房养用砖或土坯在向阳温暖处,坐北朝南修双坡式房屋,蝎房高度不超过2米,长宽各2米。
堆砌土坯时要在两块土坯之间放小瓦片,以少量泥浆粘接,以增大蝎子栖息活动的面积,向阳面两边开窗,中间留门,大小视房而定。
窗门均用塑料纱或铁纱封挡,墙的外面须用泥封严。
房内用土坯垒成成排的蝎窝。
房顶向阳面最好用玻璃做顶,
这样,房内阳光充足,温度较高。
背面可用瓦或稻草做顶,房屋四周留50~100厘米空地,种一些花草,以招引昆虫,供蝎子捕食。
如水源条件方便,也可在蝎房周围50~100厘米的地方,开宽20厘米的水沟,外沿垂直防蝎爬出,内沿砌成30~40度的坡,便于蝎子下沟饮水。
冬季蝎子入蛰,最好用泥土或稻草帘封住蝎房,以防冻坏,待来年解冻后,再除去封闭物。
(7)温室养在饲养室周边离墙10厘米的地方砌一层2道墙,夹墙空隙中用锯木屑或干细土填紧,室顶天花板应做成夹层填实,构成绝热层。
加温室的门不宜过大,只要够1个人通过即可。
门的四周与门框之间要贴上绒布,门外面钉上麻袋片、棉絮等,以利保温。
煤球炉、电炉、木屑炉、柴灶等都可用来加温。
一般空间为3米×3米×2.25米的饲养室,放1个煤球炉即可。
(8)山养选择地势较高、山腰平坦、气候暖和、杂草丛生的山坡,放上蝎种,不用管理,任其繁殖,定期收捕即可,此法要注意防止天敌危害。
蝎子的嗅觉很灵敏,遇到喷洒的农药易致死,所以周围最好不要靠近果园或林场。
还可以利用人造假山来养殖蝎子。
方法是:在向阳温暖的地方,用碎砖或石头堆成假山状,但在堆砌时要多留一些小空隙,并在假山周围50~100厘米处,用砖围砌起来。
在空地上种植一些花草,招引昆虫,以供蝎子取食。
无论采用以上哪种养殖方式,修建蝎窝所用的材料不能有农药、化肥、石灰等,抹墙缝也不要用石灰,以免危害蝎子。
蝎窝做防雨篷不能用油毡做顶,以免沥青的气味影响蝎子生长。
修蝎窝时,窝底要用砖铺,上面盖土,以防老鼠打洞和保持一定湿度,以利于蝎的生长繁殖。
蝎子的生活繁殖虽然都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进行,但饲养场必须有充足的采光面,以吸收太阳光热量,增强蝎子的消化能力,加速它的生长,缩短胚胎在蝎体内的孵化过程。
蝎子养殖密度掌握在1立方米1000条大蝎或2000条中蝎、4000条小蝎。
原则上宜少不宜多。
大、小蝎子一定要分养。
雌雄蝎平时要混养,临近繁殖前把怀孕的雌蝎挑出,放进大口玻璃瓶里单个繁殖,生下小蝎后15天,再放回群里交配饲养。
(五)饲养管理技术
1.饲料一般以活鲜、软体多汁的昆虫和小动物为主。
人工饲养的高蛋白饲料有无菌蝇,黄粉虫,地鳖虫等;自然界中有蟋蟀、蜘蛛、蚂蚱、蟑螂、知了、蚯蚓、鼠以及各种飞蛾。
蝎也喜食如青蛙、壁虎、老鼠肉、兔肉、鸟肉、牛肉、羊肉等。
有时也吃水果性饲料,如西瓜皮、甜瓜皮、苹果等。
蝎吃瓜果皮主要是吸收水分、维生素、糖类等物质。
蝎食量很小,成龄蝎1次进食量为70~80毫克,小蝎1次进食量为10毫克左右,蝎进1次食后可饱5~7天。
2.人工饲喂方法
(1)饲料投放时间按1年中的各个季节来说,春季蝎出蛰后,因越冬消耗的养分急待需要补
充,所以需要足够的营养物质;夏秋季蝎活动量大,正是交配、繁殖、旺长的季节,无论幼蝎、孕蝎都迫切需要足够的营养;而在冬季蛰伏前,也应把蝎喂肥、喂壮,才能确保它们安全越冬。
因此在这3个时期内都必须及时地给蝎放足量的爱吃的饲料。
每天下午6~7时投放饲料,次日早晨取出剩余饲料并清洗食盘。
而在处暑到霜降这2个月内气温逐渐下降,蝎白天活动多,夜晚活动少,投放食物应选择晴朗无风天气,在中午前后将饲料投放在蝎池内。
但加温圈养的蝎因受气温影响,仍然是昼伏夜出,晚7~12时是活动的高峰期,所以应在晚7时前将饲料投入蝎池内。
(2)饲料投放数量无论动物性饲料还是植物性饲料,都要掌握不同蝎的不同进食量,然后才能做到经济、合理地投放。
如食量不够,蝎子会发生相互残杀,大吃小,强吃弱,相互争食;而投放量太大,既浪费又易使剩余的饲料变质,污染环境。
如果用无菌蝇喂蝎,不存在投食问题,如果用黄粉虫喂蝎,因不同的蝎在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饲料条件下,进食量各不相同。
要了解每个蝎对黄粉虫的需要量,应事先做一个试验,试验方法是: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当温度在25~35℃时),从蝎池中捉出某一龄100只待喂的蝎放入小盆中,再投入100只相应大小的黄粉虫,饲养1昼夜,看蝎是否已将黄粉虫吃完,若有剩余,说明投食量已超过了蝎的进食量;若吃干净,说明投食量小于蝎的进食量,让其少剩一点为宜。
经过反复试验,就可准确地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