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画》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小学古诗:《画鸡》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画鸡》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画鸡》原文译文赏析《画鸡》明代: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裁一作:戴)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译文】它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纠纠地走来。

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轻易鸣叫,但是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

【注释】裁:裁剪,这里是制作的意思。

将:助词,用在动词和来、去等表示趋向的补语之间。

平生:平素,平常。

轻:随便,轻易。

言语:这里指啼鸣,喻指说话,发表意见。

一:一旦。

千门万户:指众多的人家。

【赏析】《画鸡》是一首题画诗。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这是写公鸡的动作、神态。

头戴无须剪裁的天然红冠,一身雪白,兴致冲冲地迎面走来。

诗人运用了描写和色彩的对比,勾画了一只冠红羽白、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大公鸡。

起句的“头上红冠”,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在这第一句里,诗人更着重的是雄鸡那不用装饰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诗人称颂这种美为“不用裁”。

承句“满身雪白”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

状物明确,从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积的白色(公鸡)与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相比,色彩对比强烈,描绘了雄鸡优美高洁的形象。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这是写公鸡的心理和声音。

诗人拟鸡为人揭开了它一生中不敢轻易说话的心理状态,它一声呜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来。

它一声呜叫,千家万户都要打开门,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平身不敢轻言语”,诗人的诗路急转,说公鸡一生不敢随便啼叫,此句的气色收敛,还很低调,尤其“不敢”一词,用的很贴切,为第四句的结句做了铺垫,并对下句有反衬效果。

后两句用拟人法写出了雄鸡在清晨报晓的情景,动静结合,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使两句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树立了雄鸡高伟的形象,表现了公鸡具备的美德和。

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

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它平常不多说话,但一说话大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从此诗还可看出诗人“不避口语”的写诗特点,富有儿歌风味。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供大家使用。

赠刘景文/冬景(宋代:苏轼)【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山行(唐代:杜牧)【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小学》原文及翻译

《小学》原文及翻译

《小学》原文及翻译《小学》由朱熹编纂,其核心内容是教育儿童如何处事待人,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尊敬长辈,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小学》原文及翻译篇1杨氏之子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扬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学奕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

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认真听,细细琢磨,认真领悟;另一个人表面上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心里却认为天鹅要来了,想着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鹅射下来。

他们虽然一起学习围棋,可是后者不如前者。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新课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详细版)

新课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详细版)

新课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详细版)第一首:《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注释】1、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2、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3、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赏析】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画面。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人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

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第二首:《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叶衰cu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

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

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就只能悲伤叹息了。

【注释】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朝露:清晨的露水。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王维《画》原文、译文及赏析3篇

王维《画》原文、译文及赏析3篇

王维《画》原文、译文及赏析
第一篇:《画》原文、译文及赏析
《画》原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译文:
从远处看山,色彩丰富多彩,稍稍走近听水,声音却无声无息,春天已经离去,但是花儿依然在开放,人来了却不会惊动鸟儿。

《画》赏析:
《画》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是一首清新优美的田园诗。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中的自然风景,通过文字的描绘把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将深山中的山水描绘得淋漓尽致,这句话用简单明了的词语,将深山中的景致一一道来,给人一种朦胧之感。

整个场景静得让人想到一片“宁静致远”的感觉,也像一幅优美的水墨画,吸引着观赏者投入其中。

第二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表现了山中的含蓄秀美。

春天早已经逝去,但花儿仍然在随着季节变化绽放着美丽,引喻事物的更替与永恒,表达了王维哲学思辨的境界。

整首诗深情而温婉,不泛一起的哀思也透着一股静默平和的气息,整首诗极具写意和意境,通过简洁准确的词语描述出只身穿越深山的美丽景色,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王维的画
境,则以其深邃、具象和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充分表现了他的雅致气质和广博学识。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古诗文原文+译文汇总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古诗文原文+译文汇总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古诗文原文+译文汇总文言文01岳阳楼记宋: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一年级语文第六课画

一年级语文第六课画

一年级语文第六课《画》
《画》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做的一首五言绝句,是一首谜语诗。

诗人通过文字的描述,把一幅美丽的风景卷轴徐徐展现出来: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可爱的鸟,一派鲜活生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现入选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是第六课的课文。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生字组词。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生字组词】
水shuǐ:开水、口水、水中;
去qù:下去、去向、不去;
来lái:来去、来了、来回;
不bù:不去、不要、不了;
远yuǎn:远方、远处、不远;
有yǒu:有了、没有、有人;
色sè:彩色、色彩、颜色;
近jìn:远近、近处、近了;
听tīng:听见、听说、好听;
无wú:无云、无处、无力;
声shēng:声音、歌声、大声;
还hái:还有、还来、还是。

第1页(共1页)。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供大家使用。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原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所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所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所见体裁:诗题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名字:袁枚年代:清代描述: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翻译: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原文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他)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202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全册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汇总

202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全册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汇总

202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全册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汇总1鹿柴【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释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古诗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小学古诗画鸡画鸡小学古诗 《画鸡》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画鸡画鸡小学古诗 《画鸡》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画鸡画鸡小学古诗《画鸡》原文译文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

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下面是分享的小学古诗:《画鸡》原文译文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裁一作:戴)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它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纠纠地走来。

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轻易鸣叫,但是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

裁:裁剪,这里是制作的意思。

将:助词,用在动词和来、去等表示趋向的补语之间。

平生:平素,平常。

轻:随便,轻易。

言语:这里指啼鸣,喻指说话,发表意见。

一:一旦。

千门万户:指众多的人家。

《画鸡》是一首题画诗。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这是写公鸡的动作、神态。

头戴无须剪裁的天然红冠,一身雪白,兴致冲冲地迎面走来。

诗人运用了描写和色彩的对比,勾画了一只冠红羽白、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大公鸡。

起句的“头上红冠”,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在这第一句里,诗人更着重的是雄鸡那不用装饰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诗人称颂这种美为“不用裁”。

承句“满身雪白”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

状物明确,从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积的白色(公鸡)与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相比,色彩对比强烈,描绘了雄鸡优美高洁的形象。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这是写公鸡的心理和声音。

诗人拟鸡为人揭开了它一生中不敢轻易说话的心理状态,它一声呜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来。

它一声呜叫,千家万户都要打开门,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平身不敢轻言语”,诗人的诗路急转,说公鸡一生不敢随便啼叫,此句的气色收敛,还很低调,尤其“不敢”一词,用的很贴切,为第四句的结句做了铺垫,并对下句有反衬效果。

后两句用拟人法写出了雄鸡在清晨报晓的情景,动静结合,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使两句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树立了雄鸡高伟的形象,表现了公鸡具备的美德和。

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是《古诗词三首》,收入了两首唐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一首宋词(《长相思》),现整理分享这三首诗词的诗文、译文和赏析。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

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蝉体裁:诗题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名字:虞世南年代:唐代描述: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

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

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4卷,收入《四明丛书》。

翻译: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原文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

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赏析三:艺术特色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诗的第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写景的古诗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共选入9首古诗,包括第4课和第17课的《古诗三首》以及课后日积月累中的3首古诗。

这些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作品中都运用了较多笔墨去写景抒情。

下边按纯写景抒情、写景叙事抒情和写景写人抒情三大类型分别整理分享这些诗歌的原文和译文。

第一部分纯写景抒情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新课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详细版)

新课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详细版)

新课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详细版)第一首:《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注释】1、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2、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3、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赏析】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画面。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人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

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第二首:《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叶衰cu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

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

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就只能悲伤叹息了。

【注释】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朝露:清晨的露水。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语文大专题基础知识易错点一(含答案解析)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语文大专题基础知识易错点一(含答案解析)部编版

小升初语文大专题基础知识易错点一一.选择题(共 2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科学家们借此机会还将了解如果彗星碎片与地球发生类似的碰撞,将会有怎样惊心动魄的后果。

B.排雷是生死攸关的工作,从接受这一艰巨的工作以来,这个部队的伤亡人数已经超过二百人。

C.破绽百出的一幅画,经这位丹青妙手三笔两笔一改,竟变得无可挑剔了。

D.他从旧营垒中冲出来,但一尘不染,始终保持着崇高的品质。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要言不繁矫枉过正休养生息别出心裁B.插科打浑蜂涌而上准备就序因地制宜C.重山峻岭融汇贯通烦燥不安顶礼模拜D.明火直仗椎心痛恨一脉相成附庸风雅二.填空题(共 2 小题)3.写出下列名言或古诗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三句)(1)十年树木,。

(2),忠言逆耳利于行。

(3)咬定青山不放松,。

(4),要留清白在人间。

4.将下列四个选项正确的顺序填入句中括号里。

汉字是、、、文字。

- 1 -A、科学而又实用的B、凝聚了高度智慧的C、我们祖先创造的D、经历了后人不断完善的三.语言表达(共 2 小题)5.按例句的句式特点,仿写句子,使之成为排比句。

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需要我去播种的种子,理想不是,而是;理想不是,而是。

6.按要求写句子。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油蛉在这里不停的叫,蟋蟀们也在这里叫。

改为拟人句:四.连线题(共 1 小题)7.将下面对应的句子和作者用线段连起来,并完成填空。

五.解答题(共 2 小题)8.依据句意依次填入关联词语。

- 2 -只站在水边,光是一阵子呆着,再发一阵子空想,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然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没有好处。

9.写出关于读书的名言。

(1)(2)。

六.问答题(共 1 小题)10.默写你在小学六年中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要求写明诗题、朝代、作者。

七.判断题(共 3 小题)11.“乏”字用部首检字法,应查“之”部,共 4 画,读音为“fá”,“浑身乏力”的“乏”是“疲倦”的意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画》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画》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画体裁:诗题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作者:名字:王维年代:唐代描述: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翻译:原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原文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为诗人赞画之作。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

今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王维所作。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花鸟画的特点,构成了一幅生意盎然的、优美的山水花鸟图。

赏析三:艺术特色“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景”,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古诗《画》译文及注释

古诗《画》译文及注释

古诗《画》译文及注释
以下是古诗《画》的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春天过去。

惊:吃惊,害怕。

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画》全诗原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是宋代佚名诗人 一说唐代王维或南宋川禅师)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全诗对
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及日积月累(原文、注释、译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及日积月累(原文、注释、译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及日积月累(原文、注释、译文)溱潼实验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文及日积月累(原文、注释、译文)汇总1.古诗三首(p2-3)绝句[唐] 杜甫(fǔ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春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春江晚景》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三衢道中[宋] 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地名,今浙江衢州一带。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又。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日积月累(p14)忆江南[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画》原文译文赏析《画》
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惊:吃惊,害怕。

【赏析】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

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扩展阅读:
人物生平
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

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

”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

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一说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

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

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

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

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逝世。

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
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