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熏洗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配合熏洗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临床分析
徐洋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熏洗对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70)和对照组(n=70),治疗组予针刺加中药熏洗坐浴治疗,对照组予高锰酸钾熏洗坐浴.比较2组患者术后12h、24 h、3d、7d 疼痛评分状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组术后第12h、24 h、3d、7d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中药熏洗可更加有效地减轻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7(015)017
【总页数】3页(P120-122)
【关键词】针刺;中药熏洗;混合痔术后;疼痛
【作者】徐洋
【作者单位】抚顺市中医院肛肠科,辽宁抚顺113008
【正文语种】中文
混合痔是肛肠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肛肠科疾病中占87.3%[1],手术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目前混合痔的手术方式有很多种,外剥内扎术仍然是公认的经典手术。
手术虽然能够有效的切除病变组织,但同时也破坏了部分正常组织,术后非常容易出现疼痛,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如何能够减轻混合痔术后患者疼痛,避免由于疼痛引起的恐惧、焦虑等一系列问题,是每一位肛肠科医生应该正视
并解决的问题。
我科对混合痔术后患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熏洗坐浴治疗,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混合痔术后1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23~77岁,平均(39.45±3.31)岁。
对照组70例,男41例,女29例;年龄25~73岁,平均(39.57±3.21)岁。
对2组资料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版)中混合痔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20~80岁,术前理化检查均正常,能耐受手术,并已行内扎外剥术的患者。
②治疗前未擅自使用其他药物者。
③自愿参加本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①患者身体状态较差,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内科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
②有精神失常病史,药物成瘾,吸毒等不能配合治疗者。
③合并有肛门直肠部位其他疾病者。
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⑤擅自用药,或正在使用其他药物,无法判断疗效者。
1.5 方法2组患者均行混合痔内扎外剥术,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对照组予高锰酸钾熏洗坐浴。
操作方法: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济南康福生制
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233)2000 ml,38℃,熏洗坐浴,每次10 min,每日2次,共7 d。
治疗组予硝矾洗剂熏洗坐浴后针刺承山,合阳,二白。
操作方法:将硝矾洗剂(方药组成:芒硝25 g,硼砂15 g,白矾10 g)溶于2000 ml
温开水中,先熏洗术区,待水温降至38度后,坐浴清洗术区,每次10 min。
熏
洗完毕后针刺承山,合阳,二白,取30号1.5寸毫针,直刺1寸,待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日2次,共7 d。
1.6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2组患者术后12 h、24 h、72 h、7 d疼痛积分情况。
疼
痛积分采用视觉模式评分法。
0分:无疼痛;1~3分:轻度疼痛,表现为轻微触痛、呈烧灼性疼痛;4~6分:中度疼痛,表现为触痛明显、烧灼样疼痛,但可忍受;7~10分为重度疼痛,表现痛不可触、撕裂样痉挛性疼痛,伴有坠胀感,难
以忍受。
1.7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为依据,制定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20 min后疼痛明显缓解,无明显痛苦表情,能够下地行走,二便可顺利排出,无其它临床症状。
有效:治疗20~60 min后疼痛有所缓解,患者自觉轻微疼痛,可以忍受,家属协助下可下地行走,二便可以排出,其它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无效:治疗60 min以上,疼痛缓解不明显或未缓解,表情痛苦,不能下地,二便不能顺利排出,其它症状无改善。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8 统计软件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术后12 h、24 h、72 h、7 d疼痛积分疼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显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中医学认为,痔术后虽然祛除了病变组织,但同时也伤及脉络。
由于脉络损伤,脉内之血溢于脉外,形成离经之血,加之病后正气未复,余邪未尽,湿热余邪充斥体内,使得脉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血瘀滞,阻滞脉道,气血不通,不通则痛[3]。
故痔术后出现极易出现疼痛。
正如唐荣川《血证论》所言:“大凡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
”《素问·举痛论》曰:“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
”可见,混合痔术
后脉络损伤,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脉内,不通则痛是术后疼痛的根本病机,所以治疗当活血行气,祛瘀通络,止痛为原则。
现代医学认为,混合痔外痔部分起源于外胚层,位于齿线下,由脊神经支配,而脊
神经对痛觉特别敏感。
手术中虽然切除了病变组织,同时也破坏了部分肛管皮肤。
加之肛门部切口多为开放性切口,术后在粪便及肠液中微生物反复刺激下可产生剧烈疼痛,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炎性反应,进一步扩大局部微循环障碍,最终使创面缺血缺氧,引起疼痛加重[4]。
熏洗法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
汉代张仲景最早创立用苦参汤熏洗治疗狐惑病,开熏洗治疗先河。
如《金匮要略》云:“下部毒盛,所伤在血而咽干,喉属阳,咽属阴也,药用苦参熏洗,以去风热而杀虫也。
”唐朝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载有以药物熏洗痔瘘的方法。
中药熏洗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依据,制定中药方剂,并将所开中药加水煎汤,趁热在患部熏蒸、淋洗和浸浴。
此法能够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皮肤,并使其透过皮肤进入体内,通过经络传导,直达病所,内外同治,起到预防及治疗疾病作用。
硝矾洗剂由芒硝、硼砂、白矾按5∶3∶2比例配比组成,方中芒硝性寒,味苦、咸,归胃、大肠经,具有软坚泻下、清热解毒作用,为君药。
硼砂性凉,味甘、咸,归肺、胃经,外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为臣药,助君药清热解毒。
白矾性寒,味酸、涩,归肺、肝、脾、大肠经,外用能够解毒、止痛、止痒,为佐药,可增强君臣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早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明确指出“痔漏之疾亦可针,里急后重最难禁;或痒或痛或下血,二白穴从掌后寻。
二白在掌后横纹上四寸,两穴对并,一穴在筋中间,一穴在大筋外。
……灸二七壮。
泻之,禁灸。
”《医学纲目》曰“痔漏下血,里急后重,或痒或疼。
二白在掌后纵纹上四寸,手厥阴脉两穴相并,一穴在两筋中,一穴在大筋外。
针入三分,泻两吸。
”《肘后歌》曰“五痔原因热血作,承山须下病无踪。
”都指出针刺可有效地缓解疼痛。
现代研究证实,针刺具有行气活血,解经止痛,疏通经络等作用,可有效地缓解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脉络不痛,经脉失养而引起的疼痛,还可针对性地增加局部刺激,可及时改善由于肌肉痉挛而引起的疼痛。
所以针刺既能有效地阻止疼痛病理因素的产生,又能及时阻断痛觉的
不良循环。
两者协同发挥作用。
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腓肠肌两腹肌之间凹陷的顶端处,具有解痉、止痛之功,可有效地缓解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
合阳位于腘横纹中点,直下2寸,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同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与承山相配,可增强承山解痉、止痛之功。
二白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肢2穴,共4穴,伸臂仰掌取之,可
助心气,行血脉,具有行血止痛之功,对痔疮术后日久,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效果明显。
诸穴合用,可行气活血,解痉止痛,既能行气活血,气行血盛,能够有效濡养经脉,通则不痛,又能解痉止痛,缓解肌肉失养痉挛引起的疼痛。
熏洗及针刺均为祖国医学特有的治疗方法。
两者都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依据,针对不同的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药,针刺不同的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虽然中药熏洗时由于药液蒸汽在患处皮肤进行熏蒸,能有效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缺血状态,缓解疼痛,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但是,熏洗过后随着药液蒸汽的流失,术区局部温度的下降,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再次出现,很容易再次引发疼痛。
然而,中药熏洗治疗后再配合针刺治疗,可针对性地增加局部刺激,能够持续性地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及时缓解肌肉痉挛,从而缓解疼痛。
两种方法合用,既弥补了单一治疗方法的不足,又增强了止痛镇痛作用,对混合痔术后患者缓解疼痛、提高疗效,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关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科常见病治疗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疗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86-198.
[3]蒋芳,陈奕,安冬月.湿润烧伤膏加锡类散在肛肠术后创口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2008,
20(11):109.
[4]张东铭,黄庭,杨新庆,等.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