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一)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视角下我国对外贸易利益及政策取向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视角下我国对外贸易利益及政策取向我国入世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经济拉动作用巨大,同时使我国竞争力显著提高。
但是竞争力提高并不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而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是一国兴衰的决定因素。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积极参与对外贸易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利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核心内容说明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中的缺失;最后通过比较国际上贸易政策的制定依据、影响因素等多方面内容,分析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政策取向。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国家竞争优势创新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内外各学者专家也纷纷致力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学者沈坤荣、李剑研究认为:国际贸易比重和人均GDP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其实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有:迪尼斯•H•罗伯逊提出的“增长的发动机”理论,认为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源泉。
专家指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1个百分点会给国家的整个经济带来不少于1到1.5个百分点的增长。
从我国加入世贸后的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及贸易总额(图1)也可以看到,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图2),由此可见对外贸易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引进竞争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淘汰效率低下的企业,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
经济学界一致认为一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所以,若一个国家通过制定有选择的进出口政策,逐渐减少对本国企业的保护,通过竞争,提高优质企业的生产率,淘汰生产率低下的企业,同时,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就可以促进整个国家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
通过对外贸易,我国产业结构逐渐得到调整,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
从我国2002-2006年三个产业的增长率以及占GDP的百分比的统计数据表格(表1)可以看出,入世后,我国的三个产业的增长率都相应增加,第一产业在GDP 中占有的百分比逐渐减少,第三产业增幅明显,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优化。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我国对外贸易得到持续性发展,防止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我国需要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可能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最后探讨了新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来源。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逐步实现了出口去向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向以发达国家为主,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制成品的比重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表明我国贸易结构在不断优化。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从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出口总额在近20年出现明显上升趋势。
加入WTO 之后出现更大幅度的增长。
从1978年97.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9691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近20%。
从出口商品结构上来看,工业制成品比重明显高于初级产品比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1980年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仅45.9%,2005达到93.6‰从出口去向来看,我国出口发达国家的比例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出口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2006年与我国发展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8个,美国和加拿大、日本、欧盟是主要贸易合作伙伴,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与我国的贸易总额在上升。
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在逐年增加,从1999年占出口总额的16.7%到2003年的27.1%。
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上述变化标志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
无论在产品质量和规模上,都随着贸易成果的扩大而增强。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比较优势不具备持续性。
我国能否保持外贸的持续快速发展仍然是一个焦点问题。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外贸竞争力
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外贸竞争力论文报告: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外贸竞争力题目一: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中的经典理论之一,它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有不同的相对成本优势,因此应该把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到相对成本较低的产业中,通过国际贸易来增进贸易利益。
然而,在实践中,比较优势理论却似乎并不能完整解释贸易现象,因为现实中的贸易往往涉及多种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单一商品。
因此,在重新认识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探讨多种商品和服务之间的比较优势关系,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成本和技术水平差异对贸易的影响。
题目二:竞争优势与技术创新竞争优势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它可以是成本优势、品质优势、服务优势等多种形式。
然而,竞争优势的实现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技术创新正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技术创新在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并深入挖掘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题目三:外贸竞争力的提升和挑战外贸竞争力是指国家和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能拥有的优势和实力。
在当今全球化环境下,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外贸竞争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外贸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同时积极拓展市场和加强国际贸易合作,以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
题目四: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形势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是指以数字经济、服务经济、信息经济为代表的新形态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它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格局和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的发展形态、贸易模式、贸易规制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理解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趋势,积极应对贸易变化和全球化调整的挑战。
题目五: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和升级国际贸易政策是为促进国际贸易和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思考
— —
对 转变外 贸增长方式的 思考
王
( 安徽 大 学经 济学 院
摘
超
安徽 ・ 合肥 2 3 0 6 0 1 )
要 当代 , 指导各 国发展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 比较优势理论 。然 而按 比较优势理论 的原则 , 发展 中国家应生产
并 出口劳动密集及资源密集型产 品, 发达 国家则生产并 出 口技术及 资本 密集型产 品。 然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 发 展 中国家无法取得长久的经济发展形势。只有在 国际竞争 中真正拥有竞争优势 的国家才能不断地在全球化进程 中获
世界市场 了。 从2 0 0 6年以来我 国的出口额 9 6 8 9 4 0 0 0到 2 0 1 2 劲的削弱 。我 国出口产 品很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 境影响较 大
年的 2 0 4 8 9 3 0 0 0 ( 万美元) , 出口总额不断增加, 除了在 2 0 0 9 年,
的初 级 产 品 以及 污 染 严 重 的 中间 产 品 和 制 成 品 ,这类 产 品 在
中图 分 类 号 : F 0 6 4 . 2 文 献 标识 码 : A 加 工 贸 易 类 。仍 然 是 以劳 动 密集 型 型产 品 为主 、工 业 附加 值
l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的基 础 上 , 由大 卫 ・ 李 嘉 图创 建 的理 论 。该 理 论 认 为 , 每个 国 家 比较 了本 国于 其 他 国家 在 生 产 要 素上 的差 异 以后 ,选 择 发
是我 国对外 贸易( 特别是 出 口) 能够持续增长 的原因之 所在 。 名牌 发展 更是 滞 后 。
一
些 跨 国 公 司 也 意 识 到 了 中 国 劳 动 力 价 格 低 廉 的优 势 , 纷 纷
从比较优势视角分析中国的国际贸易
从比较优势视角分析中国的国际贸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贸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参与者。
从比较优势视角来看,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如何?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的概念、中国的比较优势以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资源配置和生产领域内所拥有的相对优势。
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概念,后者指的是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在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中所拥有的相对优势。
比如,假设一个国家同时能生产A、B两种产品,但另一个国家只能生产B产品,那么前一个国家在生产A产品方面就拥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有各自的相对优势,互相依存、互相合作,将有利于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国际贸易、推动经济全球化,进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中国的贸易总额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增长,到2019年已达到4.62万亿美元。
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制造业领域。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工人和劳动力资源,且人力资本相对便宜,这让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中国的出口额中,高达85%以上都是来自于制造业。
在诸多制造业中,中国的互联网、通信设备、纺织品、电子、机械等行业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
三、中国的比较优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的比较优势成为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优势之一,也是中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重要原因。
中国制造业的发达和某些领域的比较优势,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工业品生产加工中心和生产要素的聚集地,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比较优势下的制造业,增加了世界市场的竞争和稳定性。
中国的制造业以品质优良、价格低廉、交货期可靠等特点在全球市场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摘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也要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解决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就是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研究表明, 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只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对外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忧势上,中国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转变依据,战略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这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即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这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这种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从中获利。
斯密的理论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的理论只是回答了当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这个国家可以以此产业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从贸易中获取利益。
斯密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业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取贸易利益吗?后来的学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研究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借助于2×2模型(假定国际贸易中只有2个国家,只生产2种产品),他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具有绝对优势产业的国家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命题,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自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开展国际交换,则这个国家就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论文报告: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竞争愈加激烈,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升级。
特别是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协调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构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相关分析。
二、依据1.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随着中国经济逐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简单的比较优势已不能满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转向更加以创新领导的竞争优势,对更多的技术、能力和资源要求也更高,具有更高的风险与变数,但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 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政治动荡等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正在加剧,国际贸易环境变得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
中国在这样的新环境下需要制定新的对策和政策以应对挑战。
3. 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走向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包括提升生产要素效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机制和行业协同效应等,中国对外贸易需要抓住新的机遇和优势资源,通过升级改造提高贸易水平和利润率。
三、路径1.转向以创新领导的竞争优势中国需要以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以创新驱动的企业、产业和技术。
比如,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投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开拓新市场和新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含金量。
2. 提高服务贸易水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为滞后,而且国际市场的服务贸易需求正在扩大。
因此,中国应该加快推进服务业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合作。
比如,要优化邮电快递、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等消费服务,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创意等创新型服务,构建以品质、标准、信誉等为核心的服务贸易体系。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竞争优势及其发展研究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竞争优势及其发展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竞争优势已经逐渐形成,为中国的国际化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一、贸易规模的逐年增加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贸易规模的大小和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
近年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逐年增加。
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2.5万亿美元,增长率为9.9%;进口总额约为2.1万亿美元,增长率为15.8%。
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常强劲的,充分表明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优势。
二、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制造业是中国出口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中国国际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优势。
由于中国劳动力的成本相对较低,加之国家对经济发展加大支持力度,企业在开发生产时有很大的空间去优化生产流程和节省成本。
2.人才优势。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一些高科技领域,中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竞争力。
3.规模优势。
中国的生产企业数量很多,这样的规模优势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之一。
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近年来,中国的出口商品,越来越侧重于高附加值产品。
中国通过创新技术、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不断丰富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商品的附加值,这一点凸显了中国在进出口贸易领域上的竞争优势。
四、贸易伙伴的扩大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伙伴也在不断扩大。
在过去,中国主要的进出口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地区,而近年来,亚洲地区的贸易伙伴占比开始逐渐提高。
大量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化经济实力。
总体来说,中国近年来在进出口贸易领域的竞争优势显而易见,这些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各方面的积极努力。
未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环境的不断调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竞争优势也将不断加强,这为我国国际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我国当前对外贸易战略--结合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由大卫 ・ 李 嘉图在其 代表作 《 政治 经济学 及赋 税原 理 》 中提 出,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 ,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 贸易理论 。哈佛 大学 商学 院 的迈克 尔 ・ 波 特教 授在 9 O年 代初 发 表 了 《 国家竞争优势》 ,系统的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 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及 争论 哈佛 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 ・ 波特教授的 《 国家竞争优势》 中 , 在继 承发扬 比较优势理论 的基础上提出了 “ 国家竞争优势” 理论。该理论 重 点描述 了企业在 国际竞争 中赢 得优势 的各 种条件 。迈 克尔 ・ 波特提 出, 某 国的贸易优势并不似传统 国际贸易理论认 为的单纯地取 决于该 国的 自 然资源 、劳动力 、利率 、汇率等因素 ,而是很 大程度上取 决于该 国的产 业创新及 升级能力 。由于 当代 国际竞 争越来 越 多地依 赖知识 创造 与 吸 收, 竞 争优势 的形成 和发展 已经 日益超出单个企业 、行业范畴 ,成为经 济体内部诸 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国的历史文化 和经济结构 皆参 与
竞 争优 势 的构 成 。
2 .我 国对外贸易 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现 状及存在 的问题 长 期以来 , 我 国参 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指导 理论 为 比较优势理 论以及要素禀赋论 ,对外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这一相对优势参与 国际分 工与国际合作 。事实证 明,我 国成功 实施 了 出口导向型经济 发展 战略, 实现了举 世瞩 目的经济增长 ,综合 国力 由弱变强 ,在世界政治经济 中的 地位显著提高。这个过程既表现出明显 比较优势也存 在不 足。 如上分析的结论是 ,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 比较优势理论在新 国际经 济 环境下的适用性 。 般来说 ,由于资源禀赋差异造成的 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 中的作 用 逐渐变小 , 规模 经济 、知识技术创新 、政策等竞争优势在 国际贸易格局 中渐渐开始起决定性作用 。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 与能力。因而 ,迈克 尔 ・ 波特提 出竞争优势来 自装备 、技术 、产 品、营 销 、交货等过程中所进行 的许多管理行为 。这些过程中的每一项都对 相 对成本有所贡献。即 ,竞争优 势 的比较 可以从 生产 经营 的每个 环节 人 手。根据迈克尔 ・ 波特 的竞争优势理论提到的四个 主要因素 ,我们认 为 我 国 也 有 着 以下 巨大 潜 力 。 我国的 自然 资源、能源方面 ,从我 国发展对外贸易开始 可以供 给我国 自身发展 。我 国处在 亚洲东部 濒临太平洋 有着众 多优秀 的海 港 , 对我国的进出 口,贸易提供 了先天优势。 二 ,随着 改革开放加入 WT O以后我 国的消费水 平和消 费观念提 高 速度很快 , 这 对我 国提高 内需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很 多 自主研发 品牌 进入国际市场 , 形成竞争优势 ,无形的促进了我国产业的发展 ,在 国际 市场也已 占据一席之地 。 三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的初 期阶段就 以初级产 品的加工 生产为 主, 这样一来对 于我 国发展 国际竞争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我国南北方得 天 独厚的传统产业 为我 国发 展竞争 优势产 业提供 所需 以及有 利 的后备 力
对中国的比较优势与贸易自由化战略的思考
对中国的比较优势与贸易自由化战略的思考认识国情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础。
从国际角度看认识国情的重要内容是了解一国各类经济资源在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国际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发展的潜力。
一.比较优势与显示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后来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衡量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一般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于产品A的人均产量与其他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高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其二是用产品的相对成本来衡量即产品A 的相对生产成本等于产品A的单位生产成本与其他产品的单位成本之比产品相对成本越低比较优势就越明显。
〔1〕实际上用以上两种方法衡量各国贸易的比较优势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在国际贸易理论中通常引入“显示比较优势系数”(RCA Revealed parative Advantages)来衡量比较优势。
〔2〕该系数定义为:i国k产品贸易量占i国贸易总量比重与世界k产品贸易量占世界总贸易量比重之比。
如果该系数大于1视为i国k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若小于1则视为具有“比较劣势”。
从动态观点看该系数上升视为i国k产品具有动态“比较优势”;若该系数下降则视为动态“比较优势”下降。
二. 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1980~1994年)表1列出了中国农业密集产品、资本密集产品、劳动密集产品、矿产密集产品共四类资源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的变化。
计算样本年分别为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和1994年。
浅谈比较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比较 优势理 论和 国家 竞争优 势 理论 是一 国发展经济 和对外 贸易的两种 基本 理论 , 往往 同时发挥作用 。具有 比较优势 的产业易于形成竞争优 势, 同时 比较优势 产业也只有通过竞争优 势才 能体现 出来 , 两 者 之 间 并 不 存 在 替代 的 关 系 。 比较优势理论、 国家优 势 理论 比较 优 势 理 论 是 由大 卫 ・ 嘉 图 在斯 李 密的关于 国际贸易 的“ 绝对 成本 ” 的基 说 础 上 创建 的理 论 。 该理 论 认 为 : 各种 产 在
品的生产 上都 占有绝对优势 的国家, 应集 中 生产 优 势 相 对 更 大 的 产 品 , 在 各 种 产 而 品的生产 上都处于劣 势的 国家 应集 中生 产劣 势 更 小 的产 品 , 两 利 取 重 , 害取 即“ 两 轻 ” 该理论是相对竞争原理 , 。 而不是绝对 竞争 原 理 。 (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二) 国家 竞争优 势理论是 由美 国学 者迈 克尔 ・ 波特提 出的。该理论指 出一 国能兴 旺发 达的根本 原因是该 国在 国际市场 中 具有竞争优势 。从宏观 角度 看, 国家 一个 的竞争优势取 决于 四个 基本要素, 即生产 要素、 国内需求 、 关和支撑产业状况 、 相 企
同 企 业 没 有 密 切 联 系 ,研 究 同 现 实 不 挂
缺 乏讲究 的、 挑剔 的买主 , 从而未 能对企 业形成强大的创 新压力。 随着我 国经济的 发 展 , 我 国居 民 的 消 费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企 业 应注重 国 内消 费 , 意识地培养 老练 有 的 、 求 的 购 买 者 , 导 新 的 绿 色 消 费 观 苛 倡 念、 培养 现代 消费意识 , 使购买 者提高 促 需 求层 次 , 从 而 带 动 产 业 的 革 新 升 级 , 增 强我 国产业 的竞争优势, 进而带动 国际市 场 的消 费。 ( 加 强 产 业 集 群 建 设 三) 产业竞 争不 同于企业 竞争和 产 品竞 争 的一个很 大区别 就在于 ,产业竞争 是 群体 竞争 ,因此 ,产 业 国际竞争 力的来 源不仅 取决 于产 业 内个 体企业 的竞争优 势 ,更重要 的是产业 内各种 竞争优势 能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探讨
近年 来 ,我 国对 外贸易持 续快速增 长 。据 海关统 计 , 20 0 7年 外贸进出 口总额 已达 2 7 8亿美元 , 次于美 国和 13 仅
国家 经 济 贸 易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比较优势 的同时 , 更注重竞争优势 的培养 。
一
、
比较优势理论 的缺 陷及现实不适应性
1 于比较优 势学 说许多假 设过 于苛刻 , . 关 不符合 经济
现 实 。关 于 完 全 自由 竞 争 假 设 、 产 要 素 在 国 内 自由 流 动 生
比 优 竞 优 我 外 增 方 转 的 讨 较 势、 争 势与 国 贸 长 式 变 探
张李明 胡光明
【 摘 要 】 革 开放 以 来 , 国对 外 贸 易获 得 了很 大 的 发 展 , 在 快 速 增 长 的 背 后 , 源过 度 消 耗 浪 费 , 态环 境 破 改 我 但 资 生
坏 严重 . 品科 技 含 量低 , 业 竞 争 力 不 强 , 国 外 的 贸 易摩 擦 也 越 来越 多 。其 实 , 统 的 外 贸增 长 方 式 在 发挥 我 国 比 产 产 与 传 较优 势 的 同时 , 没 有 注重 内在 竞 争优 势 的 培 养 , 利 于我 国 对 外 贸 易的 可持 续发 展 。 因此 , 在 分 析我 国外 贸增 长 方 并 不 应 式现 状 的 基 础 上 . 合竞 争 优 势 理论 , 转 变我 国外 贸 增 长 方式 问题 进行 探 讨 。 结 对
二、 我国外 贸增长存 在的问置分析
浅谈竞争优势理论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对策
引言能否成为世界强国,最终还是要看他本身经济实力的强弱,但是一国经济竞争力的增长变化,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要经过几十年甚至是是百年的努力。
仅仅努力还不够,要用一套强国方略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
经济体制和经济生活的改变尤其是现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加剧,国际贸易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世界上各国和贸易集团的利益千差万别,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利益变化以及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日趋复杂,凭借往日的经验和对策已显得黯然失色。
为此,我们必须确立新的国际贸易发展理论,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成为关注的焦点。
理论超越了传统理论对国家优势地位形成的片面认识,阐述国家竞争优势的内涵与完整体系,强调国家优势形成的根本在于竞争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对国家优势与国际贸易进行探讨,建立了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絮。
国家竞争优势摒弃传统比较成本说所假设的完全竞争,转向了对不完垒竞争条件的企业与产业的分析,与传统理论相比国家竞争理论系统提出政府在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既反对自由放任,也反对越俎代庖,强调政府应为企业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浅谈竞争优势理论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对策1. 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1.1.竞争优势理论产生被世界广泛接受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和动力:各国间的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形成。
此理论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它不是单单比较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从一国经济结构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
生产要素禀赋的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
但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在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并以产业间贸易为研究对象,涉及的是各国间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在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这个学说对其形成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却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论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转变
论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转变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外贸发展所面临的竞争优势挑战,并分析其在战略层面所进行的转变。
论文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我国外贸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战略建议,旨在帮助我国外贸行业取得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
概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外贸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为了能够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保持竞争优势,我国外贸行业需要进行战略转变,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竞争优势理论概述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企业或国家需要通过差异化和成本领先等手段来获得竞争优势。
这种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创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和组织能力等方面实现。
我国外贸发展历程回顾我国外贸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水平贸易到现在的全球最大贸易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外贸发展过程中,我国通过低成本劳动力和市场规模优势实现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然而,这种优势正在逐渐减弱,我国外贸发展亟需战略转变以应对新的挑战。
当前形势分析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压力、人口红利递减以及供应链的重组等。
这些挑战对我国外贸行业的竞争优势造成了冲击,要求我们进行战略转变,开拓新的市场和增强竞争实力。
战略转变建议为了应对当前形势中的竞争优势挑战,我国外贸发展应该进行以下战略转变:1.多元化市场拓展:传统上,我国外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市场,但现在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
2.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通过技术升级和创新,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水平,塑造国际知名品牌形象,以增强竞争优势。
3.加强产业链合作: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4.推进数字化转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提高外贸运营的效率和竞争力。
中国外贸的发展趋势与竞争优势
中国外贸的发展趋势与竞争优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外贸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竞争优势。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外贸的发展趋势和其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揭示中国外贸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发展趋势随着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全球贸易逐渐进入了多边贸易体制。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加大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
随着全球分工的深化和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服务贸易国。
未来,中国外贸将继续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1. 创新驱动的发展趋势中国外贸正逐渐由过去的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向以创新为核心驱动的贸易模式转型。
随着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将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至全球市场。
2. 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外贸的新兴领域。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中国的服务贸易包括旅游、教育、金融、咨询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的开放与合作,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中国外贸的竞争优势中国外贸在全球市场上具备许多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为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提供了基础。
以下是中国外贸的主要竞争优势:1. 产业链完善中国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加工再到最终出口,各个环节相对完善。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2. 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使中国企业在成本竞争中具备优势。
虽然近年来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但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相对较低。
3. 市场规模和潜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市场规模庞大,消费潜力巨大。
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
中国的比较优势与贸易自由化战略
中国的比较优势与贸易自由化战略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扩大。
中国拥有多种比较优势,包括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大的制造业能力等。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和全球贸易繁荣。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的贸易自由化战略。
比较优势劳动力资源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这种劳动力资源使中国能够迅速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同时,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产生了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劳动力。
自然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稀土等。
这些资源为中国的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支持。
中国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并在国际贸易中具备竞争优势。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网和世界上最大的港口集群。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的贸易提供了便利和快捷的物流条件,减少了贸易成本,并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制造业能力中国的制造业能力非常强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包括电子产品、汽车、钢铁、纺织品等多个领域。
中国的制造业具有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能够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大量的产品,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贸易自由化战略中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通过参与多边、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
以下是中国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一些战略: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贸易组织(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在WTO框架下积极履行自己的国际贸易义务,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市场准入、加强贸易便利化等,为全球贸易自由化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推动区域贸易合作中国参与了多个区域贸易协定,如东亚自贸区、亚太自贸区等。
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论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转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自诞生以来,接受了十多年的实践检验,越来越被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和实践的指导性,正显示出其无穷的魅力,也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本文依据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外贸实际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得出结论,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应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转为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
一、竞争优势理论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在美国,如汽车制造业等一些传统支柱业的竞争力已不如日本和西欧;一些新兴产业也受到日本和西欧的强大竞争压力,怎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已成为美国各界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此时,作为产业竞争力委员会成员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相继发表了著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回答了如何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根源于企业由于具有创新机制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可见,波特所指的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也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即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竞争优势,它包括以下6 个因素。
1、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
基本要素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要素;推进要素指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的要素,如高科技、熟练劳动力等。
波特认为,在国际竞争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一国要取得竞争优势,其推进要素比基本要素更为重要。
2、国内需求(包括本国的需求结构、规模、成长率、高级购买者压力及需求的国际化)波特认为,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该国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3、相关支撑产业。
即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一)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比较优势变化的大致脉络,勾画出我国外贸发展的轨迹。
比较优势的变化(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1.出口商品结构转变。
随着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①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我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77年的46.4%迅速上升到1989年的71.3%,到8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出口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转变;90年代以来,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稳步攀升,到1997年已达86.9%。
②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和多样化取得重大进展。
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明显上升。
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所占比重从1977年的4.9%升至1997年的23.9%;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超过30%,取代纺织和轻工产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
③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31.1%上升到1993年的56.8%;仅农产品、矿产品这类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就从1978年的53.2%降至1993年的9.2%。
与此同时,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从1978年的15.2%逐步升至1993年的28.8%。
2.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一直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初级产品为辅,但其间也有一些起伏波动。
从“六五”、“七五”、“八五”时期,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从24.1%降到17.4%和16.0%,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重则从75.9%升至82.6%和84%。
初级产品中,国内短缺的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进口所占比重从“六五”时期的0.5%和0.4%,分别上升到“七五”时期1.9%、1.1%和“八五”时期的4.2%和1.2%;而食品饮料、非食用原料进口比重则明显下降。
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论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转变(2)
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论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转变(2)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论文篇2论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摘要] 本文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相关政策建议,即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增长质量;进入世界产业链高端、提高加工度、增加附加值;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自主自识产权,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关键词] 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科技兴贸产业链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状况改革开放30年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贸易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105倍,世界排名从第29位上升到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
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
这是自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
与货物贸易出口的绝对量迅猛增长相伴的是,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也在逐年提高,从1980年的0.89%提高到2005年的7.3%。
在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1978年的9.8%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66.2%,显著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46.75%),已经成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
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出口商品数量增长迅速,引发大量的贸易摩擦。
1978年~1989年,我国外贸总体上处于逆差,扩大出口、增加创汇是当时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向我国加速转移,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
新贸易环境下我国外贸的比较优势分析(一)
新贸易环境下我国外贸的比较优势分析(一)【关键字】贸易,对外贸易长期以来,我国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战略,这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源自由流动趋势的加强,这一发展战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
尤其在当前贸易争端频发,并且我国承诺WTO保护期期满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应着力于拓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2006年对于中国的对外贸易而言是不平静的一年。
一方面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同时也伴随着与贸易伙伴国越来越频繁的贸易摩擦,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持续了近半年的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
据世贸组织统计,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另一方面,至2006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5年保护期宣布结束,这意味着金融、汽车、农业、电信四大行业将降低关税乃至完全放开市场。
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双重压力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遭遇困境长久以来,为自由贸易学说提供理论依据的就是比较优势学说。
不论是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比较优势学说,还是赫克歇尔-俄林的新古典贸易理论,都强调了只要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进而交换,就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利。
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这些理论证明,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各发展中国家应当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其贸易战略的理论基础。
“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经济发展的绩效就会很差,将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反,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经济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将有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也即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比较优势变化的大致脉络,勾画出我国外贸发展的轨迹。
比较优势的变化(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1.出口商品结构转变。
随着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①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我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77年的46.4%迅速上升到1989年的71.3%,到8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出口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转变;90年代以来,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稳步攀升,到1997年已达86.9%。
②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和多样化取得重大进展。
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明显上升。
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所占比重从1977年的4.9%升至1997年的23.9%;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超过30%,取代纺织和轻工产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
③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31.1%上升到1993年的56.8%;仅农产品、矿产品这类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就从1978年的53.2%降至1993年的9.2%。
与此同时,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从1978年的15.2%逐步升至1993年的28.8%。
2.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一直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初级产品为辅,但其间也有一些起伏波动。
从“六五”、“七五”、“八五”时期,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从24.1%降到17.4%和16.0%,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重则从75.9%升至82.6%和84%。
初级产品中,国内短缺的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进口所占比重从“六五”时期的0.5%和0.4%,分别上升到“七五”时期1.9%、1.1%和“八五”时期的4.2%和1.2%;而食品饮料、非食用原料进口比重则明显下降。
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进口比重有明显上升,而化学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进口比重则趋于下降。
1993年以来,进口结构出现一些新变化,初级产品进口特别是国内短缺原材料和农产品进口增长相对较快,比重明显上升;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有所下降,包括普通设备和先进适用技术设备进口增长显著放慢,先进适用技术设备进口比重下降非常值得关注。
3.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反映我国产业升级重大进展。
纵观近20年的实践,我国发展和重建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了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以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我国轻纺消费品工业;二是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实现我国出口导向工业化,重建面向国际市场的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
从总体上看,这两条路子都是成功的,通过努力,我国原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迅速转化为出口优势,促进了我国出口的迅猛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又大大加快我国产业升级的总体进程,表明我国出口竞争力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原有工业结构调整也经历了巨大的阵痛,但这是我国工业走向现代化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按照国际标准和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重塑具有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并将我国的产业、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实现出口产业的不断升级,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国策指导下,正视我国国有大工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和意识的不足,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把更多的国有工业企业推上国际竞争第一线,在技术、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上全面创新,使大工业的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出口优势,在我国出口结构升级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使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水平分工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逐步拆除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经济与原有大工业的隔层,使其更好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消除现存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形成整体合力,有力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为我国最终奠定比较成熟的开放型经济格局打下良好基础。
(二)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分析从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的比重及工业制成品出口内部构成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比较优势逐步显现。
1.贸易竞争指数。
据计算,1992年我国有三类工业品具有比较优势,它们是:04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其代用品;08类: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旅行用品、手提包等;11类:纺织原材料及纺织制品;1995年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类产品,即09类产品:木及木制品、木炭、编结材料制品、柳编品等。
根据1998年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我国初级产品竞争指数总体为负数、除食品及活动物外,其他也均为负值;工业制成品总体上为正数,其中化学制品及有关产品为-0.32,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为0.02,机械及运输设备为-0.06,杂项制品为0.8。
按若干典型商品划分,纺织品为0.04,服装为0.96,机电产品为0.02。
这说明我国初级产品比较优势明显下降,而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则有较大增强;作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械及运输设备虽仍为负值,但已降到很低水平,机电产品的情况也基本相似,表明这类商品的竞争优势已有显著加强。
纺织品竞争优势指数下降较多,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在亚洲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前提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在相当程度上遭到损害。
2.进出口价格比。
根据前述项目测算,1995年几类主要产品的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比较情况是:出口价格接近或高于进口价格的有化学品类、制革及木草制品类、纺织品类、服装、贱金属等;出口价格低于进口价格的有建筑材料、机械电子产品类等。
这说明从1995年情况看,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等的质量竞争力较高,而建材和机电类产品则明显处于劣势。
3.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变化。
据计算,1980——1995年工业制成品内部构成也不断优化。
技术和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机械电子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从9%上升到25%,1998年又升至30.8%。
机电产品内部的出口结构也不断改善,技术相对密集的机电产品及成套设备占机电产品出口额的比重1995年已达87.5%,而劳动相对密集的金属制品在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下降为12.5%。
这反映我国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趋势。
4.改革开放以来大类商品贸易竞争指数变化。
据计算,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表1)开始持续下降,到1995年变为负值,近年来负值进一步加大,表明其现在总体上已不具备比较优势。
我国机械设备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从总体上看一直呈现提高之势。
第一阶段为80年代前期,该指数在1983年达到-0.355的最高水平,但此后几年又有所下降;从1986年以后我国机械设备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呈现持续改善,1995年提高到-0.252,1998年升为-0.06。
这表明我国机械设备产品出口正逐步具备比较优势。
其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从1985年以来一直稳步上升达0.27,1998年进一步升至0.3,已经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
有专家据此认为,这种贸易结构的重大变化可能预示着我国已从发展中国家经济阶段转变到新兴工业化初级阶段。
表11980—1998年中国三大类出口商品贸易竞争指数竞争指数TC1TC2TC3年份19830.247-0.355-0.00919840.329-0.381-0.0819850.447-0.909-0.23819860.332-0.878-0.0491998-0.05-注:TC1、TC2、TC3分别表示初级产品、机械设备、其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金碚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6月;1996—1998年数据海关统计计算。
(三)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新变化利用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分数(表2)来分析主要出口商品类别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比较优势格局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出口商品未来动态优势的走向及存在的问题。
该指数是将各类商品出口增长率与出口总额增长率进行比较,以确定一定时期内何种商品具有更强或更弱的出口竞争力。
其表达式为:i商品的出口优势变差指数g=(Gi-Go)×100式中:Gi为i商品出口增长率;Go为出口总额增长率。
根据g的数值,可以区分为4类:第1类:g>10,为强竞争优势;第2类:0≤g≤10,为弱竞争优势;第3类:-10≤g≤0,为弱竞争劣势;第4类:g<-10,为强竞争劣势。
从1998年的情况看,列入弱竞争劣势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我国传统上曾有一定优势的纺织品、服装和鞋类、钟表、陶瓷等轻纺类产品,而列入强竞争劣势的产品主要是钢材、水泥等基础工业产品和竞争力较差的汽车、机床等机械工业产品。
列入竞争优势(包括弱竞争优势和强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少数新兴轻工类产品如家具、灯具等。
与1997年出口优势变差指数相对比,1998年出口中从强竞争优势和弱竞争优势变为弱竞争劣势的商品有:服装、陶瓷、纸制品;降为强竞争劣势的商品有汽油和汽车。
而从强竞争劣势和弱竞争劣势变为有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主要有电话交换机、有线通信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和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等家电类商品和灯具、自行车、轮胎、集装箱等部分轻工类产品。
上述情况表明,面临一系列外部竞争压力特别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后形成的特殊国际竞争格局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进入一个较为剧烈的变化期,对我国产业升级和外贸长远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象征意义。
它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是我国向新兴工业化中期阶段迈进的标志,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我国外贸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