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国际贸易摩擦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国际贸易摩擦探究
摘要二战以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国际贸易量已达到空前的水平,但由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相互贸易中产生摩擦无可避免,在发生贸易摩擦时双方都会基于自身利益采取相应的策略,本文将引入博弈论的思想来分析双方的决策以及不同的策略带来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引入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在分析中我们将会看到贸易双方的利益冲突、采取的策略以及策略带来的影响。
通过这些我们会看到在不同的博弈模型中双方策略的差异,同时也会对WTO的存在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国际贸易摩擦博弈论
目录
一、绪论 (3)
(一)研究背景 (3)
(二)研究意义 (3)
(三)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4)
1.古典贸易理论 (4)
2.贸易保护理论 (5)
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6)
三、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7)
四、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8)
五、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10)
六、总结 (1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放生了迅猛的变化,科技进步速度不断加快。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有大大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
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限于少数国家,多数国家的对外贸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世界贸易在世界生产总值(GWP)中所占的比重及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在它们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增加了。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6%,大大高于同期世界产值2%-3%的年均增速,并且稳定增长中不断出现增长的高峰。
如20世纪80年代有两个高峰:1984年、1988年世界贸易额分别比1983年、1987年增长8.1%、7.9%;20世纪90年代又有两个高峰:1994年、1997年都分别比1993年、1996年增长9.5%;2010年世界贸易更是比2009年增长20%。
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发展也非常迅速,且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货物贸易。
197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仅为649亿美元,2001年达到了1.4万亿美元,31年间增长17.6倍,年均增长11%,远高于同期世界出口5%的增速。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2010年国际贸易统计报告,2010年世界贸易服务总额为7万多亿美元。
一些经济学家预计,21世纪中期服务贸易额将超过货物贸易额。
从贸易政策和贸易体制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贸易政策和体制总的特点是自由贸易,20世纪70年代以来,贸易政策有逐渐向贸易保护主义转化的倾向,国际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走向管理贸易,国际贸易的垄断化进一步发展。
1995年1月1日,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又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
当然,这并不排除一些国家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而采取贸易限制措施。
(二)研究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一国的进出口额对GDP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很可能会左右该国以及其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走势。
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角度,以国家决策者的视角来分析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政策导致的结果,以此为基础提出国家或者企业应该如何增强自己面对可能的贸易摩擦的能力。
(三)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1.古典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在18世纪80年代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在其《国富论
》的开篇就颂扬分工,非常强调分工的利益,而分工是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下面用一个例子来直观地解释绝对优势理论。
表1表明,在专业化分工以前,中美两国各自耗费20小时和10小时的劳动,才能分别生产出1单位小麦;而在丝绸产品的生产上,中美两国分别耗费了10小时和20小时的劳动,才各自产生1单位的丝绸。
从整体来看,生产2单位的小麦和2单位的丝绸共耗费60小时劳动。
但是,经过分析发现,中美两国分别在生产丝绸和小麦的生产上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更低的生产成本,具体表现为:小麦的生产成本,美国小于中国(10<20);而丝绸的生产成本,中国小于美国(10<20)。
所以,中国在生产丝绸上具有绝对优势,而美国在生产小麦上具有绝对优势。
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中美两国应分别专业化分工生产丝绸和小麦,然后再进行交换。
实现专业化分工之后,美国将30小时的劳动全部投入小麦的生产中,中国将全部的30小时劳动力投入到丝绸的生产中,在总耗费的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将产出3单位的丝绸,美国将产出3单位的小麦,世界总产出分别增加两个单位。
这样如果两国进行等价交换的话都能获得收益。
(2)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只能说明国际贸易的一种特殊情形,即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获利。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有一些国家在任何一种产品上都没有优势,按照绝对优势理论它们就不能参与到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益,但实际上它们是可以参与并获利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想要成立必须要有很多假设条件,在这里就不在详细说明,直接通过一个直观的例子来了解。
从表2明显看出,分工前,美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中国则想反。
分析发现,中国小麦的生产成本是美国的6倍,而丝绸的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5倍,因此,中国在丝绸的生产上绝对劣势较小,也就是具有比较优势。
这时候中国应该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丝绸来与美国换取小麦,分析易得两国都从分工和贸易中得到了好处,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
2.贸易保护理论
(1)重商主义理论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衰退。
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而对外贸易是财富的主要源泉,因此激励主张增加出口来获取外国的货币,甚至通过国家来干预,采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
重商主义的政策和理论代表了当时处于上升阶段的商业资本的利益,在历史上曾起到过进步作用。
它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尤其是关于贸易顺差的概念。
为了改善一个国家的贸易平衡,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各个国家都试图通过限制进口扩大出口来刺激国内的就业与国民经济的增长。
但是它收到当时所处历史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之限于表面形态—流通领域,认为利润或利益来自流通过程,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错误地把货币与其他商品对立起来理解财富的概念,把货币看成是唯一的财富,因此未能正确考虑国际贸易是怎样起到促进社会财富积累、生产力发展以及人类福利水平提高的积极作用。
(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主张经济落后国家应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使其幼稚工业经过保护能够成熟,与国外竞争者匹敌。
实行这种政策会使国内工业品价格提高,本国在价值方面有些损失。
但他认为这种损失是暂时的,是发展本国工业所必需付出的代价,牺牲的是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生产力的提高。
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世界贸易组织也以该理论为依据,列有幼稚产业保护条款。
该条款允许一国为了建立一个新工业或者为了保
护刚刚建立不久、尚不具备竞争力的工业采取进口限制性措施,对于被确认的幼稚产业可以提高关税、实行进口许可证、征收临时进口附加税的方法加以保护。
但是该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①对生产力的概念理解含糊,对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也很混乱;②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是错误的,它扭曲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③保护对象的选择缺乏客观具体的标准。
(3)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凯恩斯认为当本国投资生产的产品出口,从国外得到了货币收入,首先会使出口商品的生产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也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的增加、就业的增加、收入的增加。
如此反复下去,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
相反,当从国外进口商品或服务时,使本国货币外流,造成收入下降,消费也随之减少,从而造成投资、生产不景气。
所以,只有当贸易出现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使本国的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加,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为了简化模型,我们假设在这个博弈中只存在两个国家,即两个博弈方(有多个国家的情况,分析思路和原理基本相同)。
由之前的国际贸易理论可知,采取自由贸易双方都会获得好处(此处的好处是指短期的可见的好处,不考虑自己国家行业的发展),而采取封闭的经济的化双方都无法获得好处,如果一方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即无关税政策),而对方采取封闭的政策,相当于对方可以肆意将商品出口到该国,而该国不能将商品出口到对方国,该国将受损而对方获得很高的收益。
有了以上的假设我们便可以开始分析这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两国的策略都是“开放”和“封闭”两种,假设一个得益矩阵:
注:表中的数字并没有经济学含义,而是为了满足上面的假设和逻辑而虚拟的数字,注意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即可。
有了上述得益矩阵,我们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两个国家都有一个“上策”——“封闭”,这个博弈就有一个纳什均衡——(封闭,封闭),显然这是一个无效率的均衡,因为双方明明有(开放,开放)这一更有效率的决策,但是在不签订协议的情形下,谁都无法走出这个困境。
虽然这个博弈模型非常简单,但是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WTO,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贸易组织的存在,因为,一旦有第三方参与进来,这个囚徒困境貌似就得到了解决,但是国家之间的博弈并不会只有一次,相反,国家之间的博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限的,因此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三、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在国际贸易这个现实问题上,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显然比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国家之间的博弈是会一直进行下去的,国家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止会考虑一阶段的收益,很可能会更加看重未来的收益。
我们在进行这个博弈模型的讨论的时候,博弈方就不再采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的“开放”“封闭”这两种极端的策略,而是采取用关税这一可调节的因素来作为一国的决策,以使我们的模型更加接近实际。
由于课本上已经有了一个模型,我们再考虑另一种情形。
首先,建立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假设存在3个国家,其中国家1和国家2各都有产业生产既内销又出口的同质商品,两国间的贸易忽略,两国均向第
3国出口。
第3国由于生产成本远高于国家1和国家2,因此它的上策是不生产并且零关税进口该商品,国家3并不参与到这个博弈中来。
在国家3的市场上,
假设该商品价格P=a−b1d1−b2d2,其中a,b1,b2为常数,d1,d2是两个产业
的产量,假设该商品无固定成本,两产业的边际成本分别为c1,c2,令c1<c2,即国家1的产业是这个市场上的领导者,两国制定的关税分别为t1,t2,那么两国的产业的出口单位成本分别为t1+c1,t2+c2。
这个模型中有四个博弈方——两个国家和他们各自的企业,确定一下的博弈顺序:国家1选择关税税率,之后国家2确定其关税税率,两国的产业在知道了关税税率之后同时确定各自的产量。
这是一个三阶段的动态博弈。
接下来我们用逆推归纳法来看这个博弈问题。
用π1,π2分别表示国家1和国家2的产业获得的支付,即:
{maxπ1=d1(a−b1d1−b2d2∗)−(t1+c1)d1 (1)
maxπ2=d2(a−b1d1∗−b2d2)−(t2+c2)d2 (2)用下面的方程可以解出他们获得最大支付的d1∗,d2∗:
{ðπ1
ðd1
=−2b1d1∗+(a−b2d2∗−t1−c1)=0 (3)ðπ2
ðd2
=−2b2d2∗+(a−b1d1∗−t2−c2)=0 (4)
得到最优产量:
{ d 1∗=a +c 2+t 2−2c 1−2t 13b 1 (5)d 2∗=a +c 1+t 1−2c 2−2t 23b 2
(6) 到第二阶段,国家给出关税,使国家获得的福利最大,国家的福利是由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以及税收收入三部分组成,在这里我们只考虑生产者剩余和税收收入两部分。
国家1、国家2的得益分别为W 1,W 2:
{maxW 1=π1+t 1d 1∗=d 1∗(a +c 2+t 2+t 1−2c 13) (7)maxW 2=π2+t 2d 2∗=d 2∗(a +c 1+t 1+t 2−2c 23
) (8) 国家1 和国家2在第一二阶段采取动态博弈,国家2 根据国家1给出的税率得到自己的最优税率:
{ ðW 2ðt 2=−a −c 1−t 1+2c 2−4t 29b 2=0 (9)t 2∗=−a −c 1−t 1+2c 24
(10) 现在到了第一阶段,国家1预见到国家2的策略和得益直接根据国家2的关税来确定自己的关税:
{ W 1=(a +2c 2−3c 1−3t 1)(a +2c 2−3c 1+t 1)16b 1 (11)ðW 1ðt 1=−2a −4c 2+6c 1−6t 116b 1=0 (12)t 1∗=(3c 1−a −2c 2)3
(13) 我们结合(5)(6)(10)(13)可求得这个博弈各方的最终策略,即产业1和2的
产量分别是d 1∗=(a +2c 2−3c 1)2b 1⁄,d 2∗=(a +2c 1−4c 2)3b 2⁄,而国家1和2
选择的关税策略分别是t 1∗=
(3c 1−a −2c 2)3⁄,t 2∗=(4c 2−a −3c 1)6⁄,此时国家1和国家2实现的社会总福利最大,t 1∗,t 2∗分别是他们的最优关税,而d 1∗,d 2
∗分别是两个产业的最优出口量。
四、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我们对上面的模型稍作变换就可以将第三阶段变成一个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通过海萨尼转换可以变成完美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所以这里我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完美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在设定产业1和产业2的成本时,我们考虑这样一种情况,产业1的边际成
本为c 1,而产业2由于某些原因,有两种边际成本c 2A ,c 2B 可以选择,选择的概率分别为μ,1−μ,产业1知道产业2选择的概率但不知道它具体会选哪个,在这种假定下,上面模型的第三阶段就变成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接下来,我们进行海萨尼转换,引入“自然”博弈方0,由它来以来以概率μ和1−μ选择产业2的类型,然后产业1,2再进行博弈,于是我们有一下扩展形:
事实上,上面的扩展形是不完整的,因为在第二阶段时,两产业的博弈结果有无数种,得益也有无数种,但是为了更直观的说明问题,我们用了扩展形。
其中,用虚线连接起来的两个节点表示它们是在一个信息集中,表明产业1不知道自己是在哪个节点上,它无法针对性地选择。
也就是说产业在这里只做一个选择,无论选择的是什么,都有两种可能,而且它事先无法知道究竟会是其中的哪一种。
那么根据上一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当产业2选择c 2A 时,双方的最优产量决策为:
{ d 1∗=a +c 2A +t 2−2c 1−2t 13b 1 d 2∗=a +c 1+t 1−2c 2A −2t 23b 2
同理产业2选择c 2B 时,双方的最优产量决策分别为:
c 2B (1−μ)
c 2A (μ) 0
{ d 1
∗=a +c 2B +t 2−2c 1−2t 13b 1 d 2∗=a +c 1+t 1−2c 2B −2t 23b 2
由于μ也属于公开信息,那么令E (c 2)=μc 2A +(1−μ)c 2B ,为产业1对产业2成本的期望,则产业1的最优产量决策为:d 1∗=a+E(c 2)+t 2−2c 1−2t 1
3b 1,而产业2由于
具有完全信息,它不需要这个期望值来决定自己的产量,它的最优决策必定是前面两个中的一个。
因为本章节讨论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此模型之后国家之间的博弈就不再继续讨论。
五、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动态贝叶斯博弈与静态贝叶斯博弈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如都可以把信息不完全理解成对类型的不完全了解,并通过海萨尼转换转化成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等。
两者的差别是动态贝叶斯博弈转化成的不是两阶段有同时选择的特殊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而是更一般的不完美信息博弈,因此直接利用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均衡概念进行分析就可以了。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问题,我们重新建立一个进口商与出口国之间的博弈模型。
假设现在出口商向进口国出口一种商品,进口国很难知道出口商的确切成本,一旦价格低于成本就属于倾销,而出口商是知道自己成本的。
假设出口商的状态有两种,高成本c ℎ和低成本c l ,进口国知道出口商中高成本出口商与低成本出口上的比例,于是知道某个出口商的高成本和低成本的先验概率为μ,1−μ。
出口商在自然决定了自己的成本类型后就选择价格策略,假设有高价p ℎ和低价p l 两种策略,在高成本时选择高价的概率为P (p ℎ|c ℎ)=ν1,在高成本时选择低价的概率为P (p l |c ℎ)=1−ν1;在低成本时选择高价的概率为P (p ℎ|c l )=ν2,在低成本时选择低价的概率为P (p l |c l )=1−ν2。
11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清除的看到双方的博弈情况,当出口商选择高价时,进口国不会进行反倾销的制裁,博弈结束,当出口商选择低价时,博弈就会有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进口国选择是否进行反倾销调查,由于信息的不完全,进口国此时并不知道出口商的成本,所以他需要计算,当处于低价时,出口商是低成本和高成本的概率分别是:
Prob (c l |p l )=(1−ν2)(1−μ)(1−ν2)(1−μ)+(1−ν1)μ Prob (c ℎ|p l )=(1−ν1)μ(1−ν2)(1−μ)+(1−ν1)μ
也就是说,进口国会以上面的两个概率选择不反倾销和反倾销的策略。
六、总结
由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中的博弈问题有多种建模的方式,我也只是用到了其中的一两种,而不同的博弈模型侧重点当然也会有所不同。
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我想通过以上的讨论,更重要的是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博弈论的思想、逻辑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步骤,也更加体会到了博弈论的魅力所在,虽然我们课程题目叫“经济博弈论”,但是博弈论的运用范围远远不止经济学,在任何学科中都能看到博弈论的影子,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的每一个决策都或多或少地不经意用到了博弈论的思想,如果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博弈论的思想来指导每一个决策,对我们今后的人生会有重要的意义。
高成本c ℎ(μ) 低成本c l (1−μ)
反
倾
销 反倾销 不反倾销 不反
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