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冈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拔五城________ ②坐射起而夷宗死者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战不旋踵()
A.停止 B.立即 C.掉转 D.返回
②属之子矣()
A.连接 B.托付 C.归属 D.部署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加下划线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A.魏文侯以为将
B.以拒秦、韩
C.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4)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5)翻译以下句子。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6)吴起侍奉魏国两任君主,分别体现出他的________、________之才。

【答案】(1)攻陷、拔取;因犯……罪
(2)C;B
(3)A
(4)B
(5)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发生内乱而攻击吴起。

吴起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势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6)军事;政治
【解析】【分析】(1)依据“拔五城”,拔取五个城邑,可知,“拔”意为:攻陷、拔取;依据“坐射起而夷宗死者”,因犯射杀吴起时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之罪的那些人,可知,“坐”意为:因犯……罪。

(2)①依据“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他的父亲在战斗中勇往直前,绝不掉转脚后跟,终于死在敌人手里可知,“旋”意为:掉转,故选C。

②依据“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君王年少,国内疑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不加信任,正当这个时候,把国家托付给您呢?可知,“属”意为:嘱托、托付,故选B。

(3)例句中,“以”,介词,用。

A项,“以” ,介词,用;B项,“以”,目的连词,来,用来; C项,“以”,通“已”,停止; D项,“以”,介词,表原因,因为。

A项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故选A。

(4)综合四个选项,比较差别处,“有”为动词,其后当“名”这一名词为宾语,故“名”后断句,故排除D;“君用”的对象是“(吴)起”,且“则是”往往用于句首,表示“就是,便是”,故“则是”前断句,故排除C;“谢吴起”的原因是鲁国君王怀疑他,故“鲁君疑之”前断句,故排除A。

故选B。

(5)及:等到;走:跑;之:到;徒:那些人;并:同时;中:射中。

(6)依据“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可知,吴起有卓越的用兵打仗之才,故答案为:军事之才;依据吴起豁达魏武侯的话““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和魏武侯的回答“善”可知,吴起辅佐魏武侯时懂得抓住机会劝诫君王以德来统治天下,故答案为:政治之才。

故答案为:⑴攻陷、拔取因犯……罪
⑵C;B ;⑶A;⑷B;
⑸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发生内乱而攻击吴起。

吴起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势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⑹军事政治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3)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

齐国人进攻鲁国时,他带兵进攻齐国,大败齐军。

有鲁国人说,鲁国是个小国,但有打胜仗的名声,那么诸侯国就得考虑鲁国了。

而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关系的国家,然而您任用吴起,就是抛弃卫国。

鲁国国君怀疑吴起,辞退了他。

吴起当时听说魏文侯贤明,想侍奉他。

魏文侯用他做将军,进攻秦国,拔取五个城邑。

吴起身为将帅,却与最下等的士兵同穿同吃。

为士兵分担劳苦。

有个生了毒疮的士兵,吴起为他吸脓汁。

士兵的母亲听到以后哭了起来。

母亲说,”不是这样。

往年吴公替他父亲吸毒疮,他的父亲在战斗中勇往直前,绝不掉转脚后跟,终于死在敌人手里。

吴公如今又给我的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儿子将会死在哪里。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带兵打仗,廉洁公平,能够完全获得士兵的爱心,就任用他做西河守,来抵挡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文侯的儿子魏武侯。

魏武侯游黄河顺流而下,到了河流中间,回头对吴起: “壮丽啊,山河如此险固,这是魏国的宝啊。

”吴起回答说:“以前殷纣的国都,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面,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但他不行仁政,周武王杀了他,由此看来,国家的宝在于国君的恩德,而不在于山河的险固。

假如国君不施恩德,船里的人都是仇敌。

”魏武侯说: “好。

”吴起做西河守,很有名声,魏国设置相国,由田文坐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 “请让我跟你评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君王年少,国内疑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不加信任,正当这个时候,把国家托付给您呢?还是托付给我呢?”吴起沉默了很久,说“托付给您好了。

”田文说: “这就是我职位排在您上面的缘故。

”这时吴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做相国。

娶魏公主为妻,却害怕吴起。

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
立即前往楚国。

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吴起一到楚国就让他当上楚国的国相。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迫使三晋退却,西伐秦,诸侯都忧虑楚国的强大。

原先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

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发生内乱而攻击吴起。

吴起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势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楚悼王被安葬以后,太子登基,就叫令尹把因犯射杀吴起时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之罪的那些人全部处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

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

成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

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

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乃疏奏其事。

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

濒河千里,人莫不悦。

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

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

岁久,民不堪。

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

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

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

”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

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

因而倡乱。

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

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

”安辑如故。

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

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

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

不旬日,境内清肃。

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

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归,不许。

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

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

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辽史·大公鼎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B.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C.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D.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

“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C.“中京”指洛阳,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上曾有三个不同的朝代封洛
阳为中京。

D.“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

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

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

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徭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C.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

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

D.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

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斗,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②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答案】(1)C
(2)A
(3)D
(4)①只有大公鼎说:“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徭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


②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解析】【分析】(1)“诚”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修饰限制后面“为大幸”,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

“从”的主语应该是皇上,不是“天下”,前面应该断开,排除B项。

句意:正值大公鼎入朝,大臣告知(大公鼎)皇上嘉奖并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很幸运;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赐平均给天下。

”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故选C。

(2)A项,“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错误。

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故选A。

(3)D项,“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说法错误,选项把大公鼎担任东京户部使和中京留守时的事揉在一起。

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改东京户部使。

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

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

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

’安辑如故。

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

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

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

不旬日,境内清肃”。

故选D。

(4)①“独”,只有;“边障”,边境要塞;“甫”,刚刚;“大兴”,大规模做(兴办);“大兴役事”,大规模征傜役;“利国便农”,造福国家便利农业;“道”,方法。

②“时”,当时;
“反侧”,指不安;“虑”,忧虑;“生变”,发生变乱;“布”,布施;“以”,目的连词,来;“安”,使动,使……安定;“为之肆赦”省略主语“皇上”,翻译时补齐;“为”,因为;“肆赦”,指大赦天下。

故答案为:⑴C;⑵A;⑶D;
⑷①只有大公鼎说:“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徭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

” ②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大公鼎,是渤海人,祖籍为辽阳率宾县。

大公鼎幼年时庄重朴实,长大后爱好学习。

咸雍十年,考中进士,调任沈州观察判官。

当时辽东地区雨水毁伤庄稼,北枢密院大规模调发沿河壮丁来修缮堤防。

有关官署接受命令后严厉急躁,只有大公鼎说:“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徭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

”于是上奏章陈述这件事。

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停止了劳役,雨水也未造成灾害。

沿河千里之内,百姓没有不高兴的。

大公鼎改任良乡县县令,减省徭役,致力于耕织,兴办孔子庙学,管辖内的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大公鼎多次升迁官至兴国军节度副使。

当时有隶属于鹰坊的人,以张网捕鸟为名,扰乱为害乡里。

时间长了,百姓不能忍受。

大公鼎上奏皇上,当即命令禁止。

正值大公鼎入朝,大臣告知(大公鼎)皇上嘉奖并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很幸运;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赐平均给天下。

”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大公鼎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

皇上春天去游猎,公主照例借贷钱财,大公鼎说:“怎么可以停止官家用度,谋求个人人情?”拒绝借贷。

因此听到很多埋怨责骂的话,大公鼎说:“这是我的职责,不敢废弃啊。

”不久大公鼎被授予大理卿,所平反的冤假错案很多。

天祚帝即位后,大公鼎历任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任东京户部使。

当时盗贼杀死留守萧保先,最初是贪图他的财产,后趁机带头作乱。

百姓也互相猜忌,家人自相争斗。

大公鼎单人匹马巡行郡中,向百姓陈说祸福,众人都扔下兵器叩拜说:“这不是欺骗我们,不敢不听从命令。

”安定和睦如故。

大公鼎被授予中京留守,赐为贞亮功臣,乘坐驿车赴任。

当时盗贼众多,有些盗贼在路上遇到大公鼎,就在他的马前叩拜,请求改过自新。

大公鼎发给他
们凭证,让他们回家恢复旧业,听说此事的盗贼接踵而来。

不到十天,境内清平宁静。

天祚帝听说后,加赐他为保节功臣。

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大公鼎多次上表请求退职,皇帝不同意。

正巧奴贼张撒八率无赖聚集起事,大公鼎想攻打而没有力量,叹息说:“我想辞官已很久了。

因为被世事牵累,不幸到了这个地步,难道是天命吗?”因而忧愤成病。

保大元年大公鼎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

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弥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诏奖谕之。

复奏疏乞创飞虎军。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幹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B.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C.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D.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康又称建业、金陵,今南京市的古称。

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相同。

B. 奏疏,古代臣子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奏疏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等。

C. 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

后泛指税金。

D. 江右,古时以面朝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

因此,古人把长江之东称为“江右”,长江之西称为“江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弃疾关注民生。

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上书皇帝,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

B. 辛弃疾忠于国事。

他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栏,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消除了皇上的疑虑。

C. 辛弃疾注重大局。

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属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

D. 辛弃疾很有文才。

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写下《九曲櫂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弥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②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答案】(1)C
(2)D
(3)C
(4)①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探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②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道张榜说:“不让买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解析】【分析】(1)“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的意思是他的学生和旧时的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其中“至”是副词,强调“无送葬者”,故“至”后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和A 项。

“孰谓公死”意思是谁说你已经死了,句意、结构均完整;“名”作“垂”的宾语,“垂万世名”即声名流传久远,语意完整。

故应在“孰谓”前断开,排除D项。

选C。

(2)D项,右为西,左为东。

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右”,长江之东称为“江左”。

故选D。

(3)C项,“信州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属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错,应是辛弃疾不顾幕属的反对救助信州。

故选C。

(4)①中的得分点:“致”是“招来、引来”的意思,“弥”是消弭的意思,“徒”是“只是、仅仅”的意思。

可联系成语“徒有虚名”的意思进行识记。

②中的得分点:“榜”是名词用作动词“张榜”的意思,“通衢”是“大道”的意思,“闭籴者”是“不让买粮食的人”。

故答案为:⑴C;⑵D;⑶C;
⑷①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探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②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道张榜说:“不让买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