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共价键与分子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成键后每个原子的外层轨 道形成类似惰性气体原子的稳定结构:
H
4H
C
H C H
H
离子键是通过电子转移而形成的:
Li F
e e
Li F
价键理论三个要点: 定域性:自旋反平行的两个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属于成键原子共同所有。电子对在两核之间出现的 几率最大:
H2 + Cl2 2HCl
方向性:原子轨道有一定的伸展方向(s,p,d),要实现 最大重叠才能形成稳定的共价键。因此一个原子与周 围原子形成共价键有一定的角度。
y y y
+

+
x

+
+
x

+
+
x
最大重叠
不是最大重叠
不是最大重叠
原子轨道重叠情况示意图
成键方向对分子 空间立体结构的影响
104027’ 线型
锥型
饱和性:

每个原子成键的总数(或以单键连接的原子数目) 是一定的。原子中的成单电子数决定成键总数:
碳原子的 SP3 杂化过程示意图:
杂化理论认为:成键时,2s中的一个电子首先激发到2pz 轨道中,然后四个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即杂化),形成新 的杂化轨道。
2P 2S 碳原子 C 激发态 SP3 杂化
激发
2P 2S 碳原子 C 基态
碳原子 SP3 杂化态
杂化后形成的每一个sp3杂化轨道的形状:
109 28'
图1-1 一个sp3杂化轨道
o
四个sp3 杂化轨道 形状
sp2杂化轨道 : 是由一个s轨道和两个p轨道参加的杂化,三 个sp2杂化轨道在三维空间的空间形状为平面三角 形,轨道与轨道之间的夹角为120,未参加杂化 的p轨道垂直于sp2杂化轨道平面:
p轨道 sp2轨道 120o
sp杂化轨道: 是由一个s轨道和一个p轨道参加杂化形成的, sp杂化轨道的空间形状为直线形,未参加杂化的两 个p轨道彼此垂直且都垂直于sp杂化轨道对称轴。
第3章
共价键与分子结构
2.1 共价键与分子结构 2.2 共价键的属性及其断裂的方式 2.3 轨道杂化与分子结构 2.4 电子效应 2.5 共振论 2.6 立体化学
2.1
共价键与分子结构
1916年,离子键和共价键概念提出
有机化合物最基本,共同的结构特征是 以共价键结合 1927年,量子理论引进
价键理论
ψ1中原子核间的波函数增大,电子云密度增加, 这种分子轨道能量比原来的原子轨道的能量低,为成 键轨道σ成键轨道或π成键轨道。 ψ2中原子核间的波函数减少,电子云密度降低, 这种分子轨道能量比原来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为反 键轨道σ*反键轨道或π*反键轨道。
反键轨道
能 量
+ 成键轨道 原子轨道 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
共振论
2.1
共价键与分子结构
2.1.1 价键理论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主要是共价键,以共价键结 合是有机化合物分子基本的、典型的结构特点。
价键理论:
价键理论认为,共价键的形成是由于成键原子的原子轨 道(电子云)相互重叠或交盖的结果。或者说共价键的形成 是自旋反平行的两个电子配对的结果。因此,价键理论又称 为电子配对理论。两个原子轨道中自旋反平行的两个电子, 在轨道重叠区域内运动,为两个原子所共有,此时两个原子 核相互吸引,体系能量降低。
以乙烯为例:
ψ ψ1 = φ 1 + φ 2 ψ2 = φ 1 φ2 能量 φ1
反键轨道 ψ2 = φ 1 φ2 φ2 ψ1 = φ 1 + φ 2 成键轨道
π * 反键轨道
―+‖与― ‖表示波的位相
σ * 反键轨道
能量
1s 原子轨道
1s 原子轨道 σ 成键轨道
能量
2p原子轨道
2p原子轨道
π 成键轨道
键的极性与键的极化性:
键的极性:键的极性大小取决于成键两原子电负性的 差值,与外界条件无关,是永久的性质。 键的极化性:键的极化性是共价键在外电场的作用下, 使键的极性发生变化。键的极化性用键的极化度来度量, 其大小除与成键原子的体积、电负性和键的种类有关外, 还与外电场强度有关,是暂时的性质。
小结:


2.3.2 反应中间体的杂化态
练习: 判断下面化合物中碳的杂化态
H 1,3-丁二烯 C H
H H C CH2 C CH CH HCH2 1,3-丁二烯 H C C H H
H CH2 C H C CH CH CH2 H C C H H H
乙炔分子
..
(1)不同杂化方式的轨道形状、s 成分的多寡及不同杂化碳 原子的电负性。
电负性: s
sp
sp2
sp3
p
(2) 键与 键的差异: 键 存在的情况 a.可以单独存在。 b 存在于任何共价键中。 必须与键共存。 仅存在于不饱和键中。 键


键的形成情况


a.成键轨
δ
δ
Cl
H
δ CH3
δ Cl
一个共价键或分子的极性的大小用键矩(偶极矩)μ表 示: μ=q ×d q----正电中心或负电中心的电荷 d----两个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 μ的单位用D( 德拜 Debye )表示 偶极矩有方向性,通常规定其方向由正到负,用箭头 →表示。



双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就是分子的极性,键 的偶极矩就是分子的偶极矩。 对多原子分子来说,分子的偶极矩是各键键 矩的向量和(与键的极性和分子的对称性有 关)。 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 ex.: C-Cl 键的偶极矩μ=2.3D CCl4 分子 的偶极矩μ=0D
A:B → A- + B+
(1) (1)
C : X
(2)
+ C 碳正离子 C
X X
(2)
碳负离子

离子型反应:在有机反应中, 按异裂进行的反应。 由共价键异裂产生的离子而进行的反应。
亲电反应:由亲电试剂进攻而引发的反应
离子型反应
亲核反应: 由亲核试剂进攻而引发的反应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主要涉及的是自由基反应和 离子型反应,也会碰到极少数的协同反应。
指键长、键角、键能、偶极矩等。通过键参数,可以预
测分子的构型,解释分子的稳定性和分子极性等性质。 2.2.1 键能
定义:两个原子(气态)结合成分子(气态)时所放出的能量。 共价键的强度用键能来衡量。 断裂一个共价键消耗的能量,称该键的离解能。分子中有 多个同类型的键时,常用它们离解能的平均值来表示,称之为 键能E(KJ.mol-1)。
2.2.3 键角
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有机分子的键角与碳原子的杂化状态有关,键角还 会因所连的原子或基团的大小而有所变化。
H C
H H
H
109.5 ℃
2.2.4 键的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定义:由于电子云不完全对称而呈极性的共价键叫 做极性共价键,偶极矩是用来衡量键极性大小的物 理量,可用箭头表示这种极性键,可以用δ+、δ- 标 出极性共价键的带电情况。
键均裂的结果产生的:具有未成对电子(带单电子) 的原子或原子团,称自由基(游离基)
A:B A• + B•
自由基 自由基反应:在有机反应中,按均裂进行的反应 (有自由基参加的反应)
(2)异裂

定义:(假如共价键断裂时,共用电子对完全 转移给其中一个原子形成带正电或负电的离子 )成键的一对电子在断裂时分给某一原子或原 子团,生成正、负离子。

原子轨道
如果两个原子轨道是沿原子轨道对称轴方向相互 叠加,即“头碰头”重叠,形成的键叫σ键。成键 轨道用σ表示,反键轨道用σ*表示。 如果两个原子轨道的对称轴相互平行相叠加,即 “肩并肩”重叠,形成的键叫π键。成键轨道用π 表示,反键轨道用π*表示。
y + x 1 2 1 2 1 2
键长与键能反映了键的强度,即分子的热稳定性。
键角反映了分子的空间形象。 偶极矩和键的极化性反映了分子的化学反应活性,并 影响它们的物理性质。
2.2.5 共价键的断裂
均裂(homolytic cleavage)与异裂(heterolytic cleavage )
(1)均裂 定义:(均匀的裂解)假如共价键断裂时,共用电 子对均匀分裂,均分给两个原子或原子团,两个原 子或原子团各保留一个电子,这种断裂叫均裂。
y
y

x 1
+ 2
1
x
2
1 2
y
y
1 2

x +
x 1
2

原子轨道组成分子轨道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只有对称性相同的原子轨道,即“对称匹配”,才能有 效成键。 (2)只有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有效成键。如果两原 子轨道的能量相差太大,则成键轨道的能量与原子轨道 能量相比降低的少,不能形成稳定的分子轨道。 (3)原子轨道重叠程度越大,形成的键越牢固。 分子轨道理论认为: 成键电子不是“定域”在成键轨道中,而是在整个分 子内运动,即是“离域”的。这也是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 理论最根本的区别。
p轨道 sp轨道 sp轨道 p轨道
甲烷、乙烯、乙炔的结构及sp3、sp2、sp 杂化: 通过甲烷、乙烯、乙炔的结构(画出结构图),着重 强调两个问题:
109.5
.
sp 3 杂化轨道
碳原子的四个 sp 杂化轨道
3
甲烷分子
pZ 120
sp 2
.
.
碳原子的 sp 杂化轨道和 p Z 轨道
3
乙烯分子
乙炔的σ键
常见共价键的平均键能(KJ/mol)
键 O-H N-H S-H C-H H-H 醛) C-C 酮) C-O C-N C-S 键能 464.47 389.3 347.4 414.4 435.3
347.4 360 305.6 272.1
键 C-F C-Cl C-Br C-I
键能 485.6 339.1 284.6 217.8
碳原子三种杂化轨道的空间结构
180 0 120 0
109.5
0
SP3
SP2
SP 杂化轨道
SP
说明:
未杂化 的P 轨道
小结:

杂化与杂化轨道:杂化是指在形成分子时,由于原 子间的相互影响,若干不同类型而能量相近的原子 轨道混合起来,重新组合成一组新型轨道的过程。 所形成的新轨道称为杂化轨道。 孤立的原子不发生杂化,只有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 才会发生。 在杂化前后,原子轨道的数目保持不变。 条件不同,杂化轨道类型可能不同。
ψ4 = φ 1
φ2 + φ 3
φ4
π* 4
ψ3 = φ 1
φ2
φ 3 + φ4
π* 3
LUMO
ψ2 = φ 1 + φ 2 能量
φ3
φ4
π2
HO MO
ψ1 = φ 1 + φ 2 + φ 3 + φ 4
π1
1,3 - 丁二烯的 π 分子轨道图
2.2 共价键的属性与共价键断裂方式
用于表征化学键性质的物理量称键属性或键参数。主要

如HCl,不能形成HCl2;

如H2O,不能形成HO
+
+
2.1.2 分子轨道理论
处理共价键和分子结构的另一种近似方法是 分子轨道法。分子轨道法通常是采用原子轨道的 线性组合来处理共价键。分子轨道即分子中价电 子的运动状态,用波函数ψ来描述。其基本要点是: ① 分子轨道是由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而成; ② 组合前后的轨道数守恒:即有几个原子轨道就 可以组合成几个分子轨道。
成键轨道对称轴平行, 从侧面重叠。
电子云的分布情况 电子云分布在 键所
核的连线上,呈圆柱形分布。
在平面的上下两方,呈块
状分布。
b. 键有一个对称轴,轴 上电子云密度最大。
只有对称面,对称面上 的电子云密度最小(=0)。




键的性质
a.键能:较大。 b.键的旋转:以 键连接 的两原子可相对的自由旋转。 c.键的可极化度:较小。 较小。 以 键连接的两原子不 能相对自由旋转。 较大。
2.3 轨道杂化与分子结构
2.3.1 碳原子三种杂化轨道及分子的空间构型 杂化轨道理论:同一原子内,能量相近形状不 同的各原子轨道( s 、p 、d ),由于成键时原子间 的相互影响,原子轨道改变原有的形状,使这些 轨道混合起来,重新分配能量和空间方向,组成 一系列新的原子轨道的过程,称为杂化。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碳原子C 的杂化;有机化合 物中碳原子 C 以三种 杂化轨道参与成键:SP3 、SP2 、SP 杂化 。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不同, 分子的空间构型也不同。
键 C=C C=C C=N C=N C=O
键能 611.2 837.2 615.2 891.6 736.7(
749.3(
*共价键的键能是断裂分子中全部同类共价键的离解能的 平均值; *键能的大小反映了键的稳定性,键能较大,键也较稳定。
2.2.2 键长
成键原子原子核之间的距离,称为键长。 同一类型的共价键,在不同化合物中它的键长也可能稍有 不同。 原子在分子中不是孤立的,它们受到分子中其他原子的相 互影响。 C-C(0.154nm),C=C(0.134nm), CC(0.120n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