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邯郸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邯郸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以来,家庭在社会治理中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受到普遍关注。
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并强调“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助益作用,也形成了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
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
家训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成长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做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
历史上的很多家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
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
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
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重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把学礼、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
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
家礼的内容不单涉及家庭成员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且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
古人制定家礼,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落实“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和“纪纲人道之始终”,即夯实人伦亲情。
古人认为要使人伦亲情和谐有序,就需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言谈举止入手,通过时常练习行为规仪,方能做到临事自然应对。
对整个社会而言,千千万万家庭遵行家礼,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
古代家礼文献中,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礼》久负盛名,将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礼教做了全面总结和说明,是家礼教育的集大成,影响早已超出家庭。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家规是古人制度化的家教方式,是硬性的伦理规范。
在古代,制定家规的人多
半是文人士大夫、饱学之士、士绅乡贤,他们大都是社会的精英,也都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他们在制定家规时,自然都遵循传统的纲常伦理,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家规的制定当中,这使得“家法必遵国宪,方为大公”成了家规的显著特点。
实际上,这种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的做法,也起到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作用。
家规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性的规定,以教育家庭成员改过迁善,起到警示作用。
“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之,痛责之。
”家规影响所及是细致入微的,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较为直接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下潜到千家万户。
历史上,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义门郑氏,其《郑氏家规》被视为古代家规典范。
该家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制定了具体的惩戒措施,即便是一家之长,违背规定也不能例外。
该家规还特地要求入仕为官的子弟“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规定了义学的设置等相关事项,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
正因此,郑氏一门在家规的约束下,取得了突出的治家成效,屡屡受到表彰,其家规也影响深远,为后来的家规或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
(摘编自王永祥《家教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经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在训主家庭内部施教,其他家庭不可抄袭。
B.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家训专著,《颜氏家训》因为清人王钺的推崇而得以广泛流传。
C.古代家礼既有对个体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也包括了一些重大事宜仪式化的要求。
D.为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家规的制定者会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人家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家训、家礼、家规三个角度由古至今加以论述,层层深入,构成了递进式结构。
B.文章二、三两段围绕家训的特点,探讨了家训对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促进作用问题。
C.文章论证时以《颜氏家训》《朱子家礼》《郑氏家规》的巨大影响作为论据,颇具说服力。
D.文章从历史出发,旨在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借鉴,显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家礼、家规不仅对古人治家有帮助,对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也起了有益的作用。
B.遵行家礼既是个人教养的体现,也有助于夯实人伦亲情,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
C.家规大都由家族中受过主流价值观教育熏陶的精英人物制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D.家规能直接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因而比法律、道德对家庭成员的作用更大。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
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
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
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
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
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
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
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
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
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
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以下实现途径。
通过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实现文物可视化,将文物通过三维建模手段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名胜古迹可视化,中国名胜古迹众多,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的文化旅游馆,通过超现或模拟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丽风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的可视化,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可以使受众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通过AR技术,可以使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得以再现。
(摘编自刘麟霄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社会所推崇,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传播方式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
B.文化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以及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的闯入,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式显得十分必要。
C.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降低文化体验成本,与观众增强互动,增强趣味性,是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关键意义所在。
D.实现文物可视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还可以使用户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景,享受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顺势提出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推崇这一论题。
B.文章第四段着重论述了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实现途径,并以文物、名胜古迹、文学作品可视化传播的具体的技术手段来举例说明。
C.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从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意义和实现途径三个并列角度加以分析,结构清晰,思路逻辑性强。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这一时代课题。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我国文化体系的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不仅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还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减弱。
B.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之后,传统文化影响力将会增强,借此可以抵御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古代诗词歌赋不是每一个受众都能欣赏得了的,可视化传播可再现其中描绘的场景,能使观众通过感官体验解读其中内涵。
D.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诸多意义,而有助于国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网红”一词的兴起似乎是近些年的事情。
《咬文嚼字》2015年年度十大流行语排名中,“网红”入榜。
次年,网红社会关注度、产业化程度集中爆发。
而实际上,网红发展沿革几乎与中国互联网发展同步。
②上世纪90年代末,一批网络作家及各大贴吧、论坛的知名吧主、版主可以称作中国第一代网红。
在网速较慢,智能手机、轻便摄录设备还未普及的年代,网红们主要依靠文字聚拢大批粉丝。
2004年前后,第二代网红崭露头角,他们在互联网上通过图像、照片等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示自我、分享生活、表达态度,积极与网友互动。
这一代网红恰逢中国互联网由“搜索”阶段向社交化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
与初代网红相比,
他们更接近普通人,也更多依靠独特个性赢得大众关注。
2015年以来,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高速网络,轻松便捷分享高清影像,视频网站、直播平台也日益蓬勃。
第三代网红赶上短视频内容创作风口,各具风格的视频作品走入人们视野,内容更加专业和精致。
③成为网红,看起来容易,其实需要辛苦耕耘。
在互联网早期,一些人以噱头博取眼球成为网红,虽短时间内为众人瞩目,但因未能持续提供内容而迅速淡出公众视野。
事实证明,网红要“长红”,必须有鲜明突出的自身定位、个人特色以及强大的内容输出能力,才能获得稳定、持续的粉丝吸引力,形成自身品牌。
④网红本质上是互联网社交的产物,是个人与互联网用户共同参与、相互选择的结果。
网红知名度和影响力归根结底是广大互联网用户赋予的。
带有鲜明互联网属性的网红,容纳更广泛的大众趣味,也更直观地反映时代风尚。
出于互联网用户的主动选择,网红与其追随者之间具有很强的黏性,这种黏性往往形成特定的网络社群,转化为粉丝经济的消费主体。
目前,从直播带货、平台打赏、内容付费,到IP变现、广告代言,由上游互联网平台、直面粉丝受众的网红和下游电商、线下活动等共同编织的网红经济图景已经展开,其本质是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将网红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⑤网红经济颇为可观。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红产业年产值已达千亿元规模。
不过,人们追捧网红显然并不只是为了消费,网红与用户之间,存在精神与文化的联结。
在网络社群中,粉丝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受网红影响。
譬如,喜欢“网红教师”的人,往往对拓展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以此敦促自己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喜欢“网红故宫”的人,崇尚恬淡古雅的生活方式。
网红通过不断输出产品、知识、理念、价值观或生活态度,持续影响受众,丰富时代文化生活。
⑥互联网技术日渐纯熟,流行风尚的更替速度加快,能够被千千万万人持久喜爱的网红殊为难得。
网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独特的个性、可贵的人格魅力、端正的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多一些这样的网红群体,以多种方式传达正能量,对互联网文化的促进乃至健康社会风气的营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罗群《社会需要正能量“网红”》《人民日报》2020年6月16日)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网络现象,网红的兴起并非近些年才有的,其发展沿革与中国互联网发展同步。
B.恰逢互联网由“搜索”阶段向社交化阶段发展的关键期,第二代网红的社会关注度暴增。
C.互联网时代,网红经济的本质是借助工业化生产方式,将网红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D.网红群体以多种方式表现社会生活,助推了互联网文化发展,营造了健康的社会风气。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咬文嚼字》2015年年度十大流行语排名说起,阐释了“网红”的概念。
B.文章第三段通过反面论证,阐明网红必须要有一定的能力和特色才能行稳致远。
C.文章第五段运用举例论证,证明了粉丝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会受到网红影响。
D.文章围绕“网红”展开,分析了网红发展、网红经济特点和网红责任,层次清晰。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网速、摄录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中国第一代网红主要靠文字吸引粉丝。
B.只要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出众的才华,网红就能斩获粉丝,形成品牌。
C.网红如果与用户之间缺少精神与文化的联结,就无法持续地影响受众。
D.移动互联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改变,为网红多元发展提供可能。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泌,字长源,七岁知为文。
玄宗开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
有员俶者,九岁升坐,词辨注射,坐人皆屈。
帝异之,因问:“童子岂有类若者?”俶跪奏:“臣舅子李泌。
”帝即驰召之。
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
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
”说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说因贺帝得奇童。
帝大悦,赐束帛,敕其家曰:“善视养之。
”张九龄尤所奖爱,常引至卧内。
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劝九龄谢绝之。
九龄忽独念曰:“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
”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小友”。
及长,博学,善治《易》,常游嵩、华、终南间。
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
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
肃宗即位灵武,物色求访,会泌亦自至。
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
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
”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家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
帝不悦,曰:“往事卿忘之乎?”对曰:“臣念不在此。
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
”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
”
泌为常衮所忌,出为楚州刺史,辞不行,帝亦留之。
会澧州缺,衮盛言南方凋瘵,请辍泌治之,乃授澧、朗、峡团练使,徙杭州刺史,皆有风绩。
(选自《新唐书·李泌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
B. 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
C. 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
D. 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敕,告诫的意思,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由汉代的戒书发展而来。
B. 《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五经之一。
五经是儒家典籍《诗》《书》《易》《乐》《春秋》的合称。
C.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阙是一种建设在道路之上的门类示意物,用来表示由此而始,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D. 东宫,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
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
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春宫”“青宫”;国储所居,故又曰“储宫”。
12. 下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宫中相互答对问难时,皇帝对员俶的才能感到惊讶,就问道,小孩子有能这样早慧出众的吗?他跪下奏道,我妻子的弟弟李泌就是这样。
B. 张九龄和严挺之、萧诚交好,严挺之厌恶萧诚,劝张九龄和他绝交。
张九龄自忖严挺之太刚强严厉,而萧诚柔美可喜,想要跟萧诚交往。
C. 李泌不愿做官,以宾客的身份跟随皇帝。
他入朝议论国事,外出陪从天子车驾,大家都说,穿黄衣服的是圣人,穿白衣服的是世外高人。
D. 肃宗怨恨李林甫,想挖坟焚尸,但李泌提出要考虑太上皇身心安乐,并希望天子能向天下人显示宽广的心胸,肃宗拥其痛哭,深有感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
(2)泌为常衮所忌,出为楚州刺史,辞不行,帝亦留之。
14. 李泌聪慧多智,尤为难得是,他身为方外之人正直不阿。
请简要说明文中能够体现他正直的具体表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过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16.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
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2)《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3)《兰亭集序》中表达作者生死观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阅读下面两幅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图一《进化:我们的生存工具》图二《进化:我们的书写工具》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工具和书写工具都产生了巨大变化。
当今信息社会,人类生存的工具已经发展为鼠标,而人们的书写也不再需要笔。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是某校图书馆借书业务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抗疫大战,打出了“硬核”战果,其彰显
的“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等抗疫精神,亦成为中国抗疫决胜的关键。
“生命至上”是视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舍生忘死”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拼命精神。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A项,从文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可知,“其他家庭不可抄袭”错。
B项,“《颜氏家训》因为清人王钺的推崇而得以广泛流传”于文无据,文中引用清人王钺的话“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只能表明他对《颜氏家训》的推崇。
D项,“家规的制定者会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是因为他们“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并非是“为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由古至今加以论述”“层层深入,构成了递进式结构”均分析错误。
文章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家训”“家礼”和“家规”,这是并列式关系,且举例有《颜氏家训》《朱子家礼》《郑氏家规》,看不出是“由古至今”。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D项,“因而比法律、道德对家庭成员的作用更大”错,原文只是说“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家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互补关系。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中“不能将”说法错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一自然段是说“不能很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