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添加剂苯甲酸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苯甲酸是目前食品中较为理想的防腐剂。
少量食用,并无生命危险。
但如果大量食用,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确定食品中苯甲酸的含量并严格控制食用量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食品中苯甲酸含量进行了研究。
苯甲酸的特征峰在224nm处。
为选择最佳的UV-VIS分析条件,对饱和氯化钠溶液加入量、1:1HCl加入量、振荡和静置时间进行了研究。
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分析条件为,用10ml饱和氯化钠溶液、8ml:1HCl萃取含有苯甲酸的溶液,振荡3min 后静置2min,测其吸光度。
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苯甲酸标准溶液,在224nm处测吸光度绘制A-C标准曲线。
同时测定回收率为93.8%-109.5%、RSD为0.6%、最小检出限为0.005mg/ml。
最后对样品中苯甲酸含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此方法灵敏、快速、准确。
关键词:苯甲酸,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Abstract
Benzoic acid is the ideal food preservative. A small amount of it in food has no danger, but a large amount of it in food will lead poisoning and even life threatening . Therefore, determining the content of benzoic acid in food consumption and a strict control is necessary. A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the food additive of benzoic acid has been studied. The maximum absorption of benzoic acid is 224nm. The best conditions for UV-VIS analysis :the quantity of saturated NaCl solution is 10ml, 1:1HCl is 8ml,shaking and standing time are 3min and 2min, and then measure the absorbance. We prepare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enzoic acid standard solution and measure absorbance for drawing A-C standard curv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covery is 93.8%-109.5%,RSD is0.6%, the detection limit is 0.005 mg/ml. This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benzoic acid in sample is sensitive, rapid and accurate.
Key words: benzoic acid, determine,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ic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1)
1.1 苯甲酸含量的研究意义 (1)
1.2 选题背景 (1)
1.3 文献综述 (2)
1.4 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8)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9)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9)
2.2 实验方法 (11)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15)
3.1 λmax选择 (15)
3.2 饱和NaCl溶液加入量 (15)
3.31:1HCl加入量 (16)
3.4 振荡时间 (18)
3.5 静置时间 (19)
3.6 最佳实验条件选择(正交实验) (20)
3.7 工作曲线绘制 (20)
3.8 回收率测定 (22)
3.9RSD测定 (22)
3.10 共存离子干扰实验 (23)
3.11 样品测定 (28)
3.12 讨论 (29)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30)
4.1 结论 (30)
4.2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30)
参考文献 (31)
致 谢 (33)
声 明 (34)
第一章 前 言
1.1 苯甲酸含量的研究意义
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食品工业特别是方便食品、半成品迅速发展。
为了增强这类食品的感官性质、延长保存时间、满足食品加工工艺过程的要求,常在食品中加入少量合成或天然的化学物质,即食品添加剂[1]。
有些食品添加剂,尤其是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性。
其对人体的危害总会有一个剂量与效应的关系问题。
因此,除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外,还要控制人们的日食用量,以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
作为最低级芳香族一元酸的苯甲酸(Benzoicacid),是目前食品中较为理想的防腐剂。
快速准确地测定其在食品中的含量,确保食品的安全和消费者的利益已成为当务之急。
1.2 选题背景
2006年修订的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6)对食品添加剂重新规定:“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2]。
”食品添加剂中,不包括污染物。
污染物指不是有意加入食品中,而是在生产(包括谷物栽培、动物饲养和兽药使用)、制造、加工、调制、处理、装填、包装、运输和保藏等过程中,或者由于环境污染带入食品中的任何物质,但不包括昆虫碎体、动物毛发和其他外来物质。
残留药和兽药均是污染物。
食品添加剂中包括防腐剂,指具有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增值作用的物质。
为了防止各种加工食品、水果和蔬菜等腐败变质,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来防腐。
化学方法即使用化学制品来抑制或杀死微生物,这种化学物质为防腐剂。
防腐剂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防腐剂主要指山梨酸、苯甲酸等直接加入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广义的防腐剂除包括狭义防腐剂所指的化学物质外,通常还包括认为是调味料而具有防腐作用的物质,如食盐、醋,以及那些通常不加入食品而在食品储藏过程中使用的消毒剂和防腐剂等。
作为食品添加剂的防腐剂是指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繁殖的物质[3-4]。
作为最低级芳香族一元酸的苯甲酸(Benzoic acid),亦称安息香酸(Dracylic acid),对多种微生物细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对于阻碍乙酰辅酶A的结合反应具有较强的作用,并对微生物的细胞膜有阻碍作用[5]。
因此,它既能抑制广范围微生物的繁殖,又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是目前食品中较为理想的防腐剂,广泛用于酱油、醋、果汁、果酱、罐头、果酒、汽水以及各种肉类制品中。
苯甲酸被公认为毒性较小的食品添加剂,这是因它进入人体后,能与人体内氨基乙酸(Glycine)化合生成马尿酸(Hippuric acid)。
苯甲酸还能与人体内的葡萄醛酸(Glucuronic acid)结合生成葡萄糖苷酸(Glucosiduronate),以上2种反应的生成物随尿排出。
苯甲酸对人体的毒性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上述2种解毒反应都是在肝脏内进行的,对于肝功能衰弱的人既使摄取少量苯甲酸也会使病情加重;第二,2种解毒反应进行彻底所需时间较长,约为9至15小时,因此,既使是健康的人,若摄入过量的苯甲酸,会造成其在人体内的积累,并加重肝脏负担,从而危害人体健康[6]。
1909年美国保健委员会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发表了Remsen报告,明确提出了每日口服少量(0.5 g以下)的苯甲酸并无毒害。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动物毒性试验的结果,规定人对苯甲酸的每日允许摄取量(ADI)为5至10 mg/(kg体重·日)。
以身体质量为55 kg的正常成人为例,每日允许的摄取量为0.275至0.5 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86》对各类食品中苯甲酸的最大使用量做了明确规定。
如:浓缩果汁为2g/kg;酱油、醋、果汁类、果酱类等为3 g/kg;果子露、罐头等为1 g/kg;葡萄酒、果子酒、琼脂软糖等为0.8 g/kg;汽酒、汽水等为0.2 g/kg;果子汽水为0.4 g/kg;低盐酱菜、面酱类、蜜饯类、山楂糕、果味露等为0.5 g/kg。
1.3 文献综述
1.3.1食品添加剂介绍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辅料,是食品工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是食品添加剂被人们真正认识的时间并不长,食品添加剂形成工业的历史也不长。
早在人类发现使用火的同时,人类就与食品添加剂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人们不仅发现用火
烤食兽、禽肉更好吃,而且发现烧烤之后有些食物能保存较长时间。
这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开始。
因为,食物经过烟熏之后,其中的酸类、酚类等成份对食物的防腐、抗氧、保存起了重要的作用,只不过在当时人们不能认识到这些而已。
中国传统的点制豆腐用的凝固剂盐卤,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就开始使用,并一直流传至今;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过从植物中提取天然色素的方法;800年前的南宋时期就将亚硝酸盐用于腊肉生产,后来传入欧洲。
在国外,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墓碑上就描绘有人工着色的糖果;葡萄酒业已在公元前4世纪进行人工着色。
早期使用食品添加剂对后来的食品加工有着巨大的影响。
现代的生活导致人们提高了对食品品种和质量的要求,其中包括对改善其中包括对改善食品色、香、味、型、营养等要求,食品添加剂在工业和科学技术的促进下发展起来,成为独立性的领域[7]。
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不同,国际上通常将其分为3大类:一是天然提取物,如甜菜红、姜黄素、辣椒红素等;二是用发酵等方法制取的物质,如柠檬酸、红曲米和红曲色素等;三是纯化学合成物,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苋菜红和胭脂红等。
如按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用途划分则可分为22大类: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胀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食品香料和其他类添加剂[8]。
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有五个方面:一是提高食品质量;二是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并可开发食品新资源;三是有利于食品加工,使加工工艺变得容易可行;四是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并增强食品的个性特征;五是有利于原材料的综合应用[9]。
食品添加剂中包括防腐剂,指具有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增值作用的物质。
为了防止各种加工食品、水果和蔬菜等腐败变质,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来防腐。
化学方法即使用化学制品来抑制或杀死微生物,这种化学物质为防腐剂。
苯甲酸、山梨酸及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是国内外当前实际使用的三类主要食品防腐剂,其防腐效果受微生物种类、食品成份、PH值和溶解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一种防腐剂能有效地抑制和杀灭所有微生物而能使用于所有食品中食品种类繁多,微生物也性状各异,现有腐剂还不能满足食品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因抗菌保鲜失效而导致食品变质,造成重大损失或食品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因此,寻求广谱、高效、低毒、天然食品防腐保鲜剂是目前食品科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10]。
本文主要对防腐剂苯甲酸进行研究。
苯甲酸又名安息香酸,其抑菌机理是使微生物细胞的呼吸系统发生障碍,使三羧酸循环中乙酸辅酶A→乙酸醋酸及乙酸草酸→柠檬酸之间的循环过程难以进行,并阻碍细胞膜的正常生理作用[11]。
由于其有效成分是未解离的苯甲酸分子,所以在酸性食品中使用效果好,对酵母、霉菌都有效。
但因有叠加中毒现象的报道,在使用上有争议,虽各国都允许使用,但应用范围越来越窄。
在我国,因其价格低廉,仍广泛使用于汽水、果汁类、酱类、罐头和酒类的防腐[12]。
1.3.2苯甲酸研究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GB/T5009·29-2003《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中规定食品中苯甲酸测定可以用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
1.3.
2.1薄层色谱法
此方法测定苯甲酸虽具有低价、快速、多个样品可在同一薄膜上测定,可比性强等优点,但由于添加剂样品成分复杂,干扰较大,而且操作比较繁杂,且又属于半定量法,很少被使用。
在张存新[13]的薄层色谱法测定调味品中苯甲酸的研究中,作者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
在已知苯甲酸浓度的样品中加入标准溶液作为标准样品,与待测样品溶液同时展开,显色后通过比较斑点进行定量。
由于待测样品和标准样品成分相似,干扰程度也相同。
用此法可消除由于样品中其它成分干扰而产生的判定误差。
在经高效液相测定不含防腐剂的10 g辣椒酱样品中加入200 mg·L-1苯甲酸或山梨酸标准溶液,测定回收率分别为90.7%和108.0%,RSD分别为6.9%和8.3%。
作者还以高效的聚酰胺薄膜代替国标方法中的聚酰胺粉板,提高了检测精度和灵敏度。
经试验,在聚酰胺薄膜上,苯甲酸和山梨酸的检出限均为0.8 mg·L-1。
改进方法后,用于苯甲酸和山梨酸(盐)的定量非常直观,样品提取及测定程序变得简单,可比性强,测定误差小。
1.3.
2.2高效液相色谱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根据保留时间定性,外标峰面积法定量的研究方法,测定饮料中苯甲酸的含量。
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简单等特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料中的苯甲酸,分离速度快,方法的精密度高,重现性较好[14-17]。
王新运等[18]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饮料中的苯甲酸含量,建立了快速测定苯甲酸的方法。
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体系为甲醇与乙酸铵溶液(0.02mol/L),体积比为5∶95,流速为1.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30nm,柱温为25℃,进样体积为10μL。
采用外标法定量,在5-100μg/ml范围内,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99999,检出限为0.38μg/mL。
饮料中苯甲酸的加标回收率在97.80%-102.41%。
按上述色谱条件平行测定样品5次,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357%。
说明方法的精密度高,重现性良好。
1.3.
2.3气相色谱法
检测工作中,我们发现用国标法处理某些成分较复杂的样品(酱油和醋)时,提取液中杂质多,干扰组分的定量,甚至出现“假阳性”的现象;对某些含油较多的食品,提取液甚至不能达到色谱检测的要求[19-20]。
刘士江[21]等改进酱油中苯甲酸的测定方法,若酿造酱油中产品成分相对单一,则用国标法与改进方法检测的结果一致;而含有蛋白水解液的配制酱油和含有蛋白水解液的酱油粉,用国标法分析结果与实际添加量完全不符。
其原因是水解蛋白为豆饼高温、强酸、长时间的反应产物,在蛋白质水解的同时,也产生了其它的副产物如氯丙醇、丙酮酸等,国标方法使用的填充色谱柱柱效率低,使水解蛋白中的干扰物质色谱峰与苯甲酸的峰重叠,造成分析结果与真实值的偏差很大。
而使用30 m 毛细管色谱柱,其柱效高,能够将配制酱油中的苯甲酸与干扰物质分离开。
对配制酱油的分析其色谱图用国标法在4 min左右出现一个峰;而同一个样品用改进法在4 min左右出现两个峰。
用改进的方法,测定酱油样品的回收率结果分别为:山梨酸93% -98%,苯甲酸92%-102.5%;RSD分别为:山梨酸2、81% -4.23%,苯甲酸2.96% -4.05%。
综上所述,考虑到仪器简单,价廉,分析操作也比较简单,分析速率快,所以本次实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食物中的苯甲酸含量进行测定[22-25]。
1.3.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6-27]
1.3.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理
利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某一波长范围的光的吸收作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 所依据的光谱是分子或离子吸收入射光中特定波长的光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可用于结构鉴定;吸收强度可用于定量分析。
由于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分子光谱称为电子光谱;研究电子光谱的实验方法称为可见和紫外分光光度法也叫可见和紫吸收光谱法。
在电子能级变化时,不可避免地亦伴随着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
因此,分子的电子光谱是带状光谱,比原子的线状光谱要复杂得多。
原子和分子中的电子,总是处在某一种运动状态之中。
每一种状态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属于一定的能级。
这些电子由于各种原因(例如受到光、热、电等的激发或者放出光或热)而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称为跃迁。
当这些电子吸收了外来辐射的能量,就从一个能量较低的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量较高的能级。
因此,每一跃迁都对应着吸收一定量的能量(即一定波长)的辐射。
譬如,如果有连续频率的辐射照射于单原子元素的蒸汽,就可以得到一系列吸收光谱,相应于该元素的原子从基态跃迁到其他较高能级的谱线。
这种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线状光谱。
这是由于谱线的频率()ν或波长(与跃迁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λ()21E E E Δ=−之间的关系服从普朗克条件,即:
21/E E E h hc νλ=−==
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一般为1~电子伏,因此各条谱线的频率或波长差别较大,呈线状分开。
10分子吸收光谱形成的机理与原子光谱相成的机理是相似的,也是由于能级之间的跃迁所引起的。
但是由于分子内部运动所牵涉到的能级变化比较复杂,分子吸收光谱也就比较复杂。
一个分子的总能量E 可以写成内在能量、平动能、振动能、转动能以及电子运动能量之总和,即:
0E E 平E 振E 转E 电子0E E E E E E =++++平振转电子
0E 分子固有的内能,不随运动改变;是连续变化的,不会量子化,因而它们的改变不会产生光谱。
所以,一个分子吸收了外来辐射之后,它的能量变化E Δ之总和为其振动能变化、转动能变化E Δ振E Δ转以及电子运动能量变化之总和,即:
E Δ电子E E E E Δ=ΔΔΔ振转++电子
众所周知,一些物质会呈现特征的颜色,这是由于它们对可见光中某些特定波长的光线选择吸收的缘故。
实际上,一切物质都会对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中的某些波长的光线进行吸收。
但是一切光线并不都是以相同的程度被物质吸收的。
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线表现不同的吸收能力,这一性质称为选择吸收。
根据前面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物质只能选择性的吸收那些能量相当于该分子振动能变化、转动能以及电子运动能量变化之总和的辐射。
各种物质分子的能级是千差万别的,它们内部各种能级之间的间隔也就各异。
因此各种物质对光线的选择性吸收这一性质,反应了它们内部结构的差异。
换句话说,各种物质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它们对不同光线的选择吸收。
E Δ振E Δ转E Δ电子既然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我们可以缓慢地改变通过某一吸收物质地入射光地波长,并记录该物质在每一波长处的吸光度(A )、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这样得到的谱图称为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
从某物质的吸收光谱可以看出它在不同的光谱区域内吸收能力的分布情况。
显然,某物质吸收光谱的形状是与它的内部结构紧密相关的。
因此,研究各种物质的吸收光谱,可以为研究它们的内部结构提供重要的信息。
1.3.3.2 朗伯-比尔定律
设入射光强度为I 0,吸收光强度为I a ,透射光强度为 I t ,反射光强度为I r ,则I 0= I a + I t + I r 由于反射光强度基本相同,其影响可相互抵消,上式可简化为: I 0= I a + I t 。
透光度:透光度为透过光的强度I t 与入射光强度I 0之比,用T 表示:
即 T= I t /I 0。
吸光度:为透光度倒数的对数,用A 表示,即A=lg1/T=lgI 0/I t 。
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含有吸光物质的稀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吸光物质浓度、液层厚度乘积成正比,即A=εbC 式中比例常数ε与吸光物质的本性,入射光波长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C 为吸光物质浓度,b 为透光液层厚度。
朗伯-比尔定律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
1.3.3.3 应用
①定性
目前,无机元素的定性方法主要是用发射光谱法,也可采用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因此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无极定性分析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在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和结构分析中,由于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比较简单,特征性不强,并且大多数简单官能团在近紫外区只有微弱吸收或无吸收,因此,该法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它可用于鉴定共轭生色团,以此推断未知物的结构骨架。
在配合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进行鉴定及结构分析,它无疑是个十分有用的辅助方法。
利用紫外-可见光光度法确定未知不饱和化合物的结构骨架时一般有两种方法:比较吸收光谱曲线;用经验规则计算最大吸收波长然后与实测值比较。
②定量
定量分析的依据是朗伯-比尔定律(
ε称为摩尔吸光系数) A bC ε=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垂直通过一均匀的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 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 及吸收层厚度b 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定溶液对一定波长入射光的吸光度即可求出该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和含量。
为了对一组分进行定量分析,通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a 利用待测物质A 本身在某一波长处的吸收进行测定。
b 如待测物质本身无吸收,可加入某一试剂R ,使其转化成为紫外与可见光区具
有吸收的配合物R-A 而进行测定
c 间接法:如待测物质本身无吸收,可利用某一配合物或化合物R-B 在紫外与可
见光区某一波长有吸收,而在其中加入A 以夺取R-B 中的组分,通过R-B 的吸收减弱而间接测定待测组分A 。
1.4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苯甲酸(Benzoicacid),是目前食品中较为理想的防腐剂。
少量食用,并无生命危险。
但如果大量食用,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确定食品中苯甲酸的含量并严格控制食用量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选择适宜的UV-VIS 分析条件并优化UV-VIS 分析条件,建立并考察工作曲线,测定回收率、RSD 等考察分析方法的可靠性,最后利用UV-VIS 测定样品中苯甲酸的含量。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表2-1 实验试剂
试剂 纯度级别 产地
苯甲酸 A.R 天津市化学试剂六厂分厂
氢氧化钠 A.R 北京化工厂
氯化钠 A.R. 北京化工厂
乙醚 A.R. 北京化工厂
盐酸 A.R. 北京化工厂 重铬酸钾 A.R. 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 硫酸 A.R. 北京化工厂 柠檬酸钠 A.R. 北京化工厂
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 山梨酸 生物试
剂
A.R 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
维生素C (L-抗坏血
酸)
A.R 天津市津科精细化工程研究所
Mg2+标准溶液
(0.01mg/ml)
A.R 天津市津科精细化工程研究所
Ca2+标准溶液
(0.1mg/ml)
A.R 天津市津科精细化工程研究所
Fe3+标准溶液
(1000vg/ml)
A.R 天津市津科精细化工程研究所
K+标准溶液
(0.1mg/ml)
苯甲酸标准溶液:0.05mg/ml(准确称取0.0500g苯甲酸(AR)于100ml容量瓶中,以0.01mol/L的NaOH溶解并稀释至刻度,使用时再以蒸馏水稀释10倍) 重铬酸钾溶液:称取11.76738g K2Cr2O7,溶解于100mL容量瓶,稀释至刻度。
硫酸溶液:取98%的浓硫酸45mL定溶于100mL容量瓶中待用。
实验用水:去离子水
2.1.2实验仪器
表2-2 实验仪器
设备名称 生产厂家
电子天平 上海雷磁仪器厂 U-2800系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天美科技有限公司
2.1.3 实验仪器操作
2.1.
3.1 仪器介绍
本实验中使用的是天美科技有限公司的U-28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进行波长扫描,时间扫描,定波长扫描等操作。
光谱带宽更佳光谱带宽可达1.5nm,光谱分辨率远胜于常见的2nm带宽的分光光度计,实现更准确测量。
U-2800双光束分光光度计提供了较高的性能,使用方便可靠,应用范围很广。
它的光谱范围是190-1100nm,波长精度可达±0.3nm,光度范围是0-300%T,-2-3Abs。
1.5nm的分辨率符合欧洲药典标准。
在生化方面的应用上,可以测量如DNA等很少量的样品,可以选择50ul,25ul,5ul微量池。
这里简单介绍仪器的操作顺序。
① 开启仪器主机电源,此时仪器电源开关上方的风扇孔内有风排出。
②启动电脑,双击UV solution 2.1软件,进入工作站。
③屏幕将自动切换到自检程序菜单上,仪器系统开始自动检查仪器的硬件配置并初始化。
启动成功后,系统将自动进入控制软件的主菜单。
④ 首先进行系统基线扫描,然后设置各项参数,再扫描水基线。
最后测量样品。
⑤测样完毕后,退出系统,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