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湖州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不少丝商在致富后相当重视家乡的公益事业,或兴办学校,
或募捐济贫,或筑楼藏书。由此,湖州也堪称“因丝而兴”的
典范。湖州也因丝绸产业的外向性而较早地接触了世界。1857
年南浔的丝商就接待了前来考察蚕丝生产的英商代表。而规模
最为宏大的一次则是在 1923 年,美国商团到访并与丝商研讨
辑里丝的改良问题。双林的丝商蔡声白则率先启用模特推广湖
图 1 1930 ~ 1933 年湖州蚕茧收购价
表 3 1930 ~ 1932 年湖州蚕茧产简表
年份
蚕茧产量
价值
数量(kg) 2980488
3077628.50 2737725 4083969
随着晚清湖州生丝出口量的激增,湖州丝商获利颇丰。与
许多传统商人不同,他们注重品牌建设,并将较大的一部分资
金投资于扩大再生产,进而促进了湖州丝绸及其它产业的发展。
譬如南浔刘氏,设立浔震电灯公司,参与浙江兴业银行的组建,
还发起创办浙江铁路公司,这些举措无疑催生了湖州的近代工
辉煌之后的湖州丝绸业却遭遇了严酷的寒冬。日本侵华战 火、“大萧条”的冲击,被称作“白老虎”的蚕害,加之 19 世纪末伊始日本丝、人造丝的竞争, 20 世纪 30 年代起湖州的 丝绸产业趋于衰微。从 1930 ~ 1933 年,由于茧价、丝价持续 下跌,湖州的蚕茧及生丝产量随之大减 ( 见表 3、表 4)。
在丝绸纺织方面,湖州在明朝又创新了打线工艺,使得丝 织物呈现出绉纹,遂成就享有盛誉的湖绉。下游的丝织业与上 游的缫丝叶、蚕桑业构成了一条漫长而完备的产业链,促成了 湖州“人家门户多临水,儿女生涯总是桑”的现象。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开埠,湖州生丝出口日益兴
盛,这意味着湖州的丝绸产业以生丝为突破口,开始同世界市
场发生密切联系。从表 2 中我们可见一斑:
表 1 湖州桑叶产量与其他产桑区产量对比(16-20 世纪)
时期
地区
每 1hm2 年产量(kg/hm2)
16-19 世纪
湖州
约 53.35
16-19 世纪
嘉兴
26.65 ~ 60
18 ~ 20 世纪
湖州
43.35 ~ 46.65
19 世纪
镇江、丹徒
约 40
20 世纪 10 年代
区域经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 年第 30 卷第 19 期(总第 471 期)
新时代背景下湖州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宋其然,董妙璐,郭宇晨,吴 旋,朱璐瑶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 摘要 ] 湖州的是世界丝绸之源,丝绸文化源远流长,但近代以来却出现了没落的趋势。这揭示了在传统丝织业走弱 的环境中,丝绸文化才是复兴湖州丝绸的钥匙。通过实地调查可以发现,在融通历史与现实的前提下,丝绸主题遗址公 园可担当活态展示和群众参与的多元载体,满足村民、市民和游客的精神需求与符号消费需求,进而为丝绸文化的传承 与创新提供新的模式。
州丝绸,并拍摄商业电影、开办时装巡展,大步走向国际市场。
蔡声白的美亚公司还形成了一条囊括种桑、养蚕、缫丝、织绸
[ 收稿日期 ]2019-07-09 [ 基金项目 ] 国家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201810347001)。 [ 作者简介 ] 宋其然(1997—),男,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在读本科生。
1 湖州丝绸产业发展历程
自上古钱山漾遗址中那片轻薄如羽,又重若泰山的史上第 一片丝绸起,湖丝便在漫长的岁月里细细地打磨自己,将那自 然、纯粹的光泽洒向人间。归功于代代先民矢志不渝的努力, 至明季中叶,湖州的蚕丝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随之而来 的,是“湖丝冠绝海内,归安为最”,“蚕丝之贡,湖郡独良”, 以及“辑里湖丝甲天下”等溢美之词。无论是桑叶,还是蚕茧、 丝织物的产量,湖州在明清时期都已达到十分可观的规模。譬 如在桑树种植上,湖州精密细致的园林式栽培法有力地推动了 桑叶产量的提高,进而促进了蚕丝业的发展。在蚕丝业生产中 至关重要的原料——桑叶上,湖州的产量长期在江南各产桑区 中居于前列(见表 1)。
[ 关键词 ] 丝绸文化;湖州;主题遗址公园 [ 中图分类号 ]F426.81 [ 文献标识码 ]B
“丝绸之路”有很强的符号意义,是人类活动全球化过程 的重要标识。新时代的战略构想赋予了这一文化符号新的意义: 以文化传承推动社会经济建设,以创新创意激发民间创造活力。 作为“世界丝绸之源”的湖州,得天时与地利,可因地制宜、 融古通今、博采众长,以“丝绸”为载体,通过构筑主题遗址 公园等方式,再造丝绸文化,带动丝织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协 同发展。钱山漾、菱湖丝厂、南浔古镇等具象丝绸文化元素, 很好地体现了丝绸之源和丝织业发展,能还原明清以来湖州丝 绸的兴衰历程。时至今日,如何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进程中, 充分利用区域的历史资源,通过文旅产业传承历史、振兴经济, 是本课题设计之旨要。鉴于目前丝织业的衰落格局,我们需要 关注丝绸文化所承载的文化乡愁、世界精神和符号意义,寻找 丝绸文化同湖州非丝产业、城乡及社会建设的结合点,推动新 时代背景下丝绸文化与湖州城乡的复兴。
-188-
宋其然,等:新时代背景下湖州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区域经济
等环节的产业链,促进了湖州丝绸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湖 州丝商还将丝厂扩建至上海,加强了与在沪丝行和洋商的联系。
上述现象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现象:伴随着经济上的 世界化、开放化,湖州的丝绸文化内涵也日渐丰富,呈现出包容、 开放、进取的气象。与此同时,湖州也因丝绸成为近代江南欣 欣向荣的一方创业乐土。笔者认为,湖州丝绸文化在近代所显 现的拥抱世界的新气象与新时代背景下湖丝文化和湖州城乡的 复兴是一脉相承的。此外,当代湖州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 仅需要我们对辉煌历史的敬重,还应有对于湖州丝商和丝工那 份开拓进取精神的肯定和发扬。
湖州
约 33.35
20 世纪 10 年代
杭州
16.65 ~ 43.335
20 世纪 30 年代
湖州
约 33.35
20 世纪 30 年代
无锡
约 22.1
浙江、江苏 20 世纪 30 年代
(平均)
约 23.35 ~ 33.35
表 2 1859 ~ 1864 年湖州生丝输出量
年份 1859 1860 1861 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