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整理版

合集下载

中级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重点整理知识点打印版小炒(输入输出)

中级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重点整理知识点打印版小炒(输入输出)

领域管理过程输入输出工具和技术制定项目章程项目合同\项目工作说明书\环境和组织因素\组织的过程资产项目章程项目选择法\项目管理方法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专家判断编写项目范围说明书项目章程\项目工作说明\环境和组织因素\组织的过程资产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项目管理方法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专家判断制定项目管理计划项目章程\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项目管理过程\预测\环境和组织因素\组织的过程资产\工作绩效信息项目管理计划\配置管理系统\便更控制系统项目管方法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专家判断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项目管理计划\已批准的纠正措施\已批准的预防措施\已批准的变更申请\已经批准的缺陷修复\确认的缺陷修复可交付物\申请的变更\已实施的变更申请\已实施的纠正措施\应用的预防行动\应用过失修复\工作绩效信息项目管理方法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监督和控制项目工作项目管理计划\工作绩效信息\绩效报告\被拒绝的变更请求建议的纠正措施\建议的预防措施\项目报告\预测\建议的缺陷修复\需求变更项目管理方法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挣值管理\专家判断综合变更控制项目管理计划\申请的变更\工作绩效信息\建议的纠正措施\建议的预防措施\建议的缺陷修复\可交付物已批准的变更申请\被拒绝的变更申请\项目管理计划(已批准更新)\项目范围说明书(已批准更新)\已批准的纠正措施\已批准的预防措施\已批准的缺陷修复\可交付物(已批准的)项目管理方法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专家判断项目收尾项目章程\项目范围说明书\项目管理计划\合同文件\组织过程资产\环境和组织因素\工作绩效信息\可交付物(已批准的)管理收尾规程\合同收尾规程\最终产品/服务或成果\组织过程资产(更新)项目管理方法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专家判断范围计划编制项目章程\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组织过程资产\环境和组织因素\项目管理计划范围管理计划专家判断\模板、表格和标准范围定义项目章程\项目管理计划\资质过程资产\批准的变更申请项目范围说明书(详细)\范围管理计划(更新)产品分析\可选方案识别\专家判断创建工作分解结构项目范围说明书(详细)\项目管理计划WBS和WBS字典\项目管理计划(更新)WBS模板\分解\WBS编码设计范围确认范围管理计划\可交付物\项目范围说明书\WBS和WBS字典确认后的范围\WBS和WBS字典(更新)检查范围控制范围管理计划\WBS和WBS字典\绩效报告\工作绩效信息\批准的变更需求变更申请\建议的纠正措施\组织过程资产(更新)\项目管理计划(更新)\WBS和WBS字典变更控制系统\偏差分析\重新规划\配置管理系统活动定义WBS\项目范围说明书\组织过程资产活动清单\活动清单属性\WBS和WBS字典(更新)\里程碑清单分解\模板\滚动式规划\专家判断\规划组成部分活动排序活动清单\活动清单属性\项目范围说明书\里程碑清单项目计划网络图\活动清单(更新)\项目范围说明书(更新)前导图法(PDM)\箭线图法(ADM)\进度计划网络模板\确定依赖关系\提前、滞后活动资源估算活动清单和详细的支持依据\组织过程资产\资源儿可用性活动资源需求\资源需求的详细以及活动清单(更新)专家判断\替换方案确定\公开的估算数据\估算软件\自下而上的估算活动历时估算活动清单\活动清单属性\项目范围说明书\项目成本估算\活动资源需求\资源可用性\组织过程资产\风险记录活动历时估算结果\活动清单(更新)\活动清单属性(更新)专家判断\类比估算法\参数估算法\历时的三点估算法\预留时间\最大活动历时制定进度计划项目范围说明书\项目计划网络图\活动历时估算\活动资源需求\资源可用性\风险记录\活动清单属性\资源日历\约束条件项目进度计划\进度计划的详细依据\进度管理计划\资源需求(更新)关键路径法(CPM)\进度压缩\仿真(进度模型)\资源平衡\关键链\项目管理软件\假设情景分析\所采用的日历\提前和滞后\计划评审技术(PERT)进度控制项目进度计划\绩效报告\已批准的变更需求\进度管理计划项目进度计划(更新)\变更需求\建议的纠正措施\取得的教训进展报告\进度变更控制系统\绩效测量\项目管理软件\偏差分析\计划比较甘特图整体管理范围管理进度管理领域管理过程输入输出工具和技术。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软考中级)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软考中级)

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1.1 计算机基本组成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部分组成。

2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

内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合称为主机。

3控制器包括: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控制。

1.1.1 中央处理器1运算器通常由算术运算部件(ALU)和一些寄存器组成。

2累加器除了存放参加运算的操作数外,在连续运算中,还用于存放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

3为了使计算机能够正确执行指令,CPU必须能够按正确的时序产生操作控制信号,这是控制器的主要任务。

4控制器组成:①程序计数器(PC);②指令寄存器(IR);③指令译码器;④脉冲源及启停控制线路;⑤时序信号产生部件;⑥操作控制信号形成部件;⑦中断机构;⑧总线控制逻辑。

1.1.2 存储器1按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功能分类: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由双极型半导体;主存储器,由MOS半导体存储器构成;辅助存储器,又称为外存储器。

1.1.3 常用I/O设备1按信息的传输方向来分可分为:输入、输出与输入输出设备。

2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光标、触摸屏、跟踪球、控制杆、数字化仪、语言输入、手写汉字识别、光学字符阅读机(OCK)。

分为两类:媒体输入设备和交互式输入设备。

媒体输入设备:纸带输入机、卡片输入机、光学字符阅读机;交互式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触屏、光屏、跟踪球。

3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语音输出设备、卡片穿孔机、纸带穿孔机、数模转换设备。

4输入输出设备:磁盘机、磁带、可读写光盘、CRT显示器、通信设备。

5输入输出设备按功能分为三类:用于人机接口、用于存储信息、机—机联系。

6键盘:按键开关可分为两类:触点式、非触点式。

7键盘控制器的构成方式不同,可分为编码键盘和非编码键盘两类。

8根据鼠标器锁采用的传感技术的不同,鼠标器可分为两类:机械式与光电式。

9鼠标与主机相连有两种方式:总线接口和通信接口。

10目前大部分计算机把鼠标接在串行通信口:COM1和COM2上。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整理版2018年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整理版2018年

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1.1 计算机基本组成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部分组成。

2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

内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合称为主机。

3控制器包括: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控制。

1.1.1 中央处理器1运算器通常由算术运算部件(ALU)和一些寄存器组成。

2累加器除了存放参加运算的操作数外,在连续运算中,还用于存放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

3为了使计算机能够正确执行指令,CPU必须能够按正确的时序产生操作控制信号,这是控制器的主要任务。

4控制器组成:①程序计数器(PC);②指令寄存器(IR);③指令译码器;④脉冲源及启停控制线路;⑤时序信号产生部件;⑥操作控制信号形成部件;⑦中断机构;⑧总线控制逻辑。

1.1.2 存储器1按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功能分类: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由双极型半导体;主存储器,由MOS半导体存储器构成;辅助存储器,又称为外存储器。

1.1.3 常用I/O设备1按信息的传输方向来分可分为:输入、输出与输入输出设备。

2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光标、触摸屏、跟踪球、控制杆、数字化仪、语言输入、手写汉字识别、光学字符阅读机(OCK)。

分为两类:媒体输入设备和交互式输入设备。

媒体输入设备:纸带输入机、卡片输入机、光学字符阅读机;交互式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触屏、光屏、跟踪球。

3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语音输出设备、卡片穿孔机、纸带穿孔机、数模转换设备。

4输入输出设备:磁盘机、磁带、可读写光盘、CRT显示器、通信设备。

5输入输出设备按功能分为三类:用于人机接口、用于存储信息、机—机联系。

6键盘:按键开关可分为两类:触点式、非触点式。

7键盘控制器的构成方式不同,可分为编码键盘和非编码键盘两类。

8根据鼠标器锁采用的传感技术的不同,鼠标器可分为两类:机械式与光电式。

9鼠标与主机相连有两种方式:总线接口和通信接口。

10目前大部分计算机把鼠标接在串行通信口:COM1和COM2上。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完整版)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完整版)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简编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1.1 计算机基本组成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部分组成。

2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

内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合称为主机。

3控制器包括: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控制。

1.1.1 中央处理器1运算器通常由算术运算部件(ALU)和一些寄存器组成。

2累加器除了存放参加运算的操作数外,在连续运算中,还用于存放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

3为了使计算机能够正确执行指令,CPU必须能够按正确的时序产生操作控制信号,这使控制器的主要任务。

4控制器组成:①程序计数器(PC)②指令寄存器(IR)③指令译码器④脉冲源及启停控制线路⑤时序信号产生部件⑥操作控制信号形成部件⑦中断机构⑧总线控制逻辑1.1.2 存储器1按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功能分类: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由双极型半导体;主存储器,由MOS 半导体存储器构成;辅助存储器,又称为外存储器。

1.1.3 常用I/O设备1按信息的传输方向来分可分为:输入、输出与输入输出设备。

2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光标、触摸屏、跟踪球、控制杆、数字化仪、语言输入、手写汉字识别、光学字符阅读机(OCK)。

分为两类:媒体输入设备和交互式输入设备。

媒体输入设备:纸带输入机、卡片输入机、光学字符阅读机;交互式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触屏、光屏、跟踪球。

3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语音输出设备、卡片穿孔机、纸带穿孔机、数模转换设备。

4输入输出设备:磁盘机、磁带、可读写光盘、CRT 显示器、通信设备。

5输入输出设备按功能分为三类:用于人机接口、用于存储信息、机—机联系。

6键盘:按键开关可分为两类:触点式、非触点式。

7键盘控制器的构成方式不同,可分为编码键盘和非编码键盘两类。

8根据鼠标器锁采用的传感技术的不同,鼠标器可分为两类:机械式与光电式。

9鼠标与主机相连有两种方式:总线接口和通信接口。

10目前大部分计算机把鼠标接在串行通信口:COM1和COM2上。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整理版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整理版

8.1.1 数据库系统概述1数据管理:指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

2数据库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3个阶段。

3|数据(data):描述事务的符号记录。

4数据库(database,DB):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5数据库的特征: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6数据库系统(DBS)构成: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及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

7与人工管理和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系统的特点:①数据结构化;②数据的共享高,冗余度低,易扩展;③数据独立性高;④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8.1.2 数据模型1根据模型应用的不同目的,可将模型划分为2类:概念模型(信息模型)和数据模型。

2概念模型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用户和信息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

3数据模型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主要用于DBMS的实现,包括: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

4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约束条件。

5对象包括2类:与数据类型、内容、性质有关的对象;与数据之间联系有关的对象。

第九章安全性知识9.1 安全性简介9.1.1 安全性基本概念和特征1 信息安全是对信息、系统以及使用、存储和传输信息的硬件的保护。

2 信息的3个特性:机密性(防止信息暴露给未授权的人或系统的质量和状态)、完整性(信息完整而未被腐蚀的质量和状态)和可用性(信息的用户可以在不受干涉和阻碍的情况下对信息进行访问并按所需格式接受它)。

3 信息系统安全是指确保信息系统结构安全,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元素安全,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安全技术、安全服务和安全管理的总和。

9.1.2 安全性要素1 信息系统主要由物理环境及其保障、硬件设备、软件设备、管理者组成。

2 物理环境包括场地(机房场地、信息存储场地)和机房、物理保障主要考虑电力供应和灾难应急。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整理版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整理版

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1.1 计算机基本组成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部分组成。

2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

内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合称为主机。

3控制器包括: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控制。

1.1.1 中央处理器1运算器通常由算术运算部件(ALU)和一些寄存器组成。

2累加器除了存放参加运算的操作数外,在连续运算中,还用于存放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

3为了使计算机能够正确执行指令,CPU必须能够按正确的时序产生操作控制信号,这是控制器的主要任务。

4控制器组成:①程序计数器(PC);②指令寄存器(IR);③指令译码器;④脉冲源及启停控制线路;⑤时序信号产生部件;⑥操作控制信号形成部件;⑦中断机构;⑧总线控制逻辑。

1.1.2 存储器1按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功能分类: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由双极型半导体;主存储器,由MOS半导体存储器构成;辅助存储器,又称为外存储器。

1.1.3 常用I/O设备1按信息的传输方向来分可分为:输入、输出与输入输出设备。

2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光标、触摸屏、跟踪球、控制杆、数字化仪、语言输入、手写汉字识别、光学字符阅读机(OCK)。

分为两类:媒体输入设备和交互式输入设备。

媒体输入设备:纸带输入机、卡片输入机、光学字符阅读机;交互式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触屏、光屏、跟踪球。

3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语音输出设备、卡片穿孔机、纸带穿孔机、数模转换设备。

4输入输出设备:磁盘机、磁带、可读写光盘、CRT显示器、通信设备。

5输入输出设备按功能分为三类:用于人机接口、用于存储信息、机—机联系。

6键盘:按键开关可分为两类:触点式、非触点式。

7键盘控制器的构成方式不同,可分为编码键盘和非编码键盘两类。

8根据鼠标器锁采用的传感技术的不同,鼠标器可分为两类:机械式与光电式。

9鼠标与主机相连有两种方式:总线接口和通信接口。

10目前大部分计算机把鼠标接在串行通信口:COM1和COM2上。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全书要点整理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全书要点整理

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1、计算机基本组成是冯诺依曼型,即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5部分组成。

其中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中央处理器。

内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称为主机。

不属于主机的设备者是外部设备(外设),包括输入、输入设备和外存储器。

2、运算器由算术逻辑部件(ALU)和寄存器组成,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3、控制器解释和执行指令,协调。

包括指令寄存器(存放指令)、程序计数器(存放指令地址)。

4、存储器,存放数据和程序,通过地址线和数据线与其他部件相连。

5、分为高速缓冲存储器(由双极型半导体组成,其速度接近CPU,临时存放数据和指令);主存器(由MOS半导体存储器构成,存放运行时的程序和数据);辅助存储器或外存储器(由磁表面存储器组成,容量大,存放大量程序数据,需要调入主存后被CPU访问)。

6、CPU直接访问的存储器为内存储器,包括高速缓存和主存,它们不断交换数据。

7、输入输出设备指既可输入信息也可输出信息,包括磁盘机、磁带、可读写光盘、CRT终端、通信设备(MODE)、数模、模数转换设备。

8、图像必须以50帧/秒-70帧/秒速度刷新,才不会闪烁。

9、分辨率640*480,回扫期是扫描期的20%,帧频为50时,行频为480÷80%*50=30KHZ,水平扫描期=1/30=33毫秒,读出时间=33*80%÷640=40-50毫秒。

10、并行性是指计算机可同时进行运算和操作的特性,包括同时性和并发性。

同时性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并发性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发生。

11、计算机系统提高并行性措施有3条途径:时间重叠即时间并行技术(指多个处理过程在时间上相互错开,轮流重叠使用同一硬件设备);资源重复即空间并行技术(重复设置硬件资源,以数量取胜);资源共享(多个任务按时间顺序轮流使用同一硬件设备)。

12、计算机系统分为SISD(单指令流单数据流如单处理机)、SIMD(单指令流多数据流如并行处理机)、MISD(多指令流单数据流很少见)、MIMD(多指令流多数据流如多处理机)。

2019新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资格考试教程全新整理精品复习资料123页

2019新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资格考试教程全新整理精品复习资料123页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目录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第二章操作系统知识....................................................第三章程序设计语言....................................................第四章系统配置和方法.................................................第五章数据结构与算法..................................................第六章多媒体基础知识..................................................第七章网络基础知识....................................................第八章数据库技术......................................................第九章安全性知识......................................................第十章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第十一章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知识........................................第十二章信息系统分析..................................................第十三章信息系统设计..................................................第十四章信息系统实施..................................................第十五章信息化与标准化................................................第十六章系统管理规划..................................................第十七章系统管理综述..................................................第十八章资源管理......................................................第十九章故障及问题管理................................................第二十章安全管理......................................................第二十一章性能及能力管理..............................................第二十二章系统维护.....................................................第二十三章新系统运行及系统转换........................................第二十五章系统用户支持...............................................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1.1 计算机基本组成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部分组成。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是指负责管理和维护企业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

他们负责开发、优化和维护企业的信息系统,确保其正常运行和高效运作。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的工作涵盖软件开发、系统调试、硬件维护、数据库管理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介绍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的具体教程。

1.基础知识培训: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

教程中应包括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系统讲解和概念解释,帮助学员建立起扎实的基础。

2.系统开发和优化: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需要具备软件开发的能力,教程中应该包括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等。

此外,还应该介绍系统优化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3.硬件维护和故障排除: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和维护。

教程中应包括硬件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以及硬件的故障排除和修复方法。

同时,还应该介绍常见的网络故障排除方法,帮助学员掌握系统的维护和修复技能。

4.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需要具备数据库管理的能力,教程中应该详细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数据库的设计、建模、优化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应介绍SQL语言的基本使用和常见操作,以及数据库安全性的保护方法。

5.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安全管理能力,教程中应该介绍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访问控制、防火墙、加密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应介绍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的常见类型,以及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

6.项目管理与沟通技巧: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常常需要负责管理和领导项目,教程中应该介绍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需求管理、进度控制、资源分配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应介绍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的方法,以提高学员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

以上就是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的大致内容。

通过这些教程的学习,学员可以掌握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在企业中的竞争力。

中级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目录

中级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目录

中级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目录本书按照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全国运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要求编写,内容紧扣《信息系统治理工程师考试大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信息系统的治理。

第一部分要紧讲述信息系统工程师必备的数据库、运算机网络等相关基础知识;第二、三部分针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及运营治理时期,分别介绍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及步骤,信息系统治理的整体规划、关键功能及流程的必备知识。

本书是全国运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指定教材,既可供考生备考使用,也可作为大中专学校相关课程的教材,同时还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的自学教材。

第1章运算机硬件基础21.1 运算机差不多组成21.1.1 中央处理器31.1.2 储备器41.1.3 常用I/O设备51.2 运算机的系统结构91.2.1 并行处理的概念91.2.2 流水线处理机系统101.2.3 并行处理机系统111.2.4 多处理机系统121.2.5 CISC/RISC指令系统141.3 运算机储备系统151.3.1 储备系统概述及分类151.3.2 储备器层次结构151.3.3 主储备器161.3.4 高速缓冲储备器181.3.5 辅助储备器181.4 运算机应用领域211.4.1 科学运算211.4.2 信息治理211.4.3 运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技术221.4.4 语言与文字的处理221.4.5 人工智能22选择题23摸索题23第2章操作系统知识242.1 操作系统简介242.1.1 操作系统的定义与作用252.1.2 操作系统的功能及特点252.1.3 操作系统的类型272.2 处理机治理292.2.1 进程的差不多概念292.2.2 进程的状态和转换292.2.3 进程的描述312.2.4 进程的同步与互斥322.2.5 死锁342.3 储备治理352.3.1 储备器的层次352.3.2 地址转换与储备爱护362.3.3 分区储备治理372.3.4 分页式储备治理382.3.5 分段式储备治理的差不多原理40 2.3.6 虚拟储备治理差不多概念422.4 设备治理422.4.1 I/O硬件原理432.4.2 I/O软件原理442.4.3 Spooling 系统462.4.4 磁盘调度472.5 文件治理472.5.1 文件与文件系统482.5.2 文件名目492.5.3 文件的结构和组织512.5.4 文件的共享和爱护542.6 作业治理552.6.1 作业及作业治理的概念552.6.2 作业调度562.6.3 多道程序设计57选择题57摸索题58第3章程序设计语言593.1 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593.1.1 程序设计语言差不多概念593.1.2 程序设计语言的差不多成分60 3.2 程序编译、说明系统643.2.1 程序的编译及说明643.2.2 编译程序差不多原理643.2.3 说明程序差不多原理64选择题66摸索题66第4章系统配置和方法674.1 系统配置技术674.1.1 系统架构674.1.2 系统配置方法694.1.3 系统处理模式734.1.4 系统事务治理764.2 系统性能784.2.1 系统性能定义和指标784.2.2 系统性能评估794.3 系统可靠性804.3.1 可靠性定义和指标804.3.2 运算机可靠性模型80选择题82摸索题82第5章数据结构与算法835.1 数据结构与算法简介835.1.1 什么是数据结构835.1.2 数据结构差不多术语845.1.3 算法描述845.1.4 算法评判865.1.5 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关系865.2 线性表875.2.1 线性表的定义和逻辑结构875.2.2 线性表的顺序储备结构885.2.3 线性表的链式储备结构905.3 栈和队列905.3.1 栈的定义和实现905.3.2 表达式求值935.3.3 队列935.4 数组和广义表965.4.1 数组965.4.2 广义表的定义和储备结构975.5 树和二叉树995.5.1 树的定义995.5.2 树的储备结构1005.5.3 树的遍历1025.6 图1035.6.1 图的定义和术语1035.6.2 图的储备结构1035.6.3 图的遍历104选择题105摸索题105第6章多媒体基础知识1076.1 多媒体技术概论1076.1.1 多媒体技术差不多概念1076.1.2 多媒体关键技术和应用1086.2 多媒体压缩编码技术1106.2.1 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差不多原理1106.2.2 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差不多编码方法111 6.2.3 编码的国际标准1126.3 多媒体技术应用1136.3.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1136.3.2 数字音频处理技术1176.3.3 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创作120选择题121摸索题121第7章网络基础知识1227.1 网络的基础知识1227.1.1 运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分类1227.1.2 运算机网络的组成1247.2 运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1257.2.1 运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267.2.2 TCP/IP协议1287.3 运算机网络传输1297.3.1 数据通信模型1297.3.2 数据通信编码1317.3.3 传输介质1337.3.4 多路复用技术1347.3.5 数据交换技术1357.3.6 差错操纵与流量操纵1367.4 运算机局域网1377.4.1 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操纵方式1377.4.2 局域网的组网技术1397.5 网络的治理与治理软件1417.5.1 网络的治理1417.5.2 网络治理软件1437.6 网络安全1447.6.1 运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1447.6.2 数据的加密与解密1457.6.3 防火墙技术1467.6.4 网络安全协议1477.7 网络性能分析与评估1487.7.1 服务质量QoS 1487.7.2 服务等级协议(SLA:service-level agreement)148 7.7.3 流量治理1497.7.4 网络性能评判指标体系1497.8 因特网基础知识及其应用1507.8.1 IP地址和子网掩码1517.8.2 DNS和代理服务器1537.8.3 万维网服务1547.8.4 因特网其他服务156摸索题159第8章数据库技术1608.1 数据库技术基础1608.1.1 数据库系统概述1608.1.2 数据模型1618.1.3 数据库系统结构1648.2 关系数据库的数据操作1668.2.1 关系数据库1668.2.2 关系运算1688.2.3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1718.3 数据库治理系统1808.3.1 数据库治理系统概述1808.3.2 数据库系统的操纵功能181 选择题187摸索题188第9章安全性知识1899.1 安全性简介1899.1.1 安全性差不多概念和特点189 9.1.2 安全性要素1899.2 访问操纵和鉴别1909.2.1 鉴别1909.2.2 访问操纵的一样概念1919.2.3 访问操纵的策略1919.3 加密1929.3.1 保密与加密1929.3.2 加密与解密机制1929.3.3 密码算法1939.3.4 密钥及密钥治理1949.4 完整性保证1949.4.1 完整性概念1949.4.2 完整性保证策略1959.5 可用性保证1969.5.1 事故响应与事故复原1969.5.2 减少故障时刻的高可用性系统1979.6 运算机病毒的防治与运算机犯罪的防范1979.6.1 运算机病毒概念1979.6.2 运算机病毒的防治1989.6.3 运算机犯罪的防范1999.7 安全分析1999.7.1 识别和评估风险1999.7.2 操纵风险2009.8 安全治理2009.8.1 安全治理政策法规2019.8.2 安全机构和人员治理2019.8.3 技术安全治理2019.8.4 网络治理2029.8.5 场地设施安全治理203选择题203摸索题203第二篇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第10章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20610.1 信息系统概述20610.1.1 信息系统的概念20610.1.2 信息系统的结构20710.1.3 信息系统的要紧类型21310.1.4 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阻碍21510.2 信息系统工程概述21710.2.1 信息系统工程的概念21710.2.2 信息系统工程的研究范畴21810.2.3 信息系统工程的差不多方法21810.3 信息系统开发概述21910.3.1 信息系统的开发时期21910.3.2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222选择题227摸索题227第11章信息系统开发的治理知识22811.1 信息系统项目22811.1.1 项目的差不多概念22811.1.2 信息系统项目的概念22911.2 信息系统中的项目治理23011.3 信息系统开发的治理工具23411.3.1 Microsoft Project 98/2000 23411.3.2 P3/P3E 23511.3.3 ClearQuest 236摸索题237第12章信息系统分析23812.1 系统分析的任务23812.2 系统分析的步骤24012.3 结构化分析方法24112.3.1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内容24112.3.2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工具24212.4 系统说明书25912.4.1 系统说明书的内容25912.4.2 系统说明书的审议26212.5 系统分析工具——统一建模语言(UML)263 12.5.1 统一建模语言(UML)的概述26312.5.2 统一建模语言(UML)的内容26512.5.3 统一建模语言(UML)的建模过程270 12.5.4 统一建模语言(UML)的应用271摸索题272第13章信息系统设计27413.1 系统设计概述27413.1.1 系统设计的目标27413.1.2 系统设计的原则27513.1.3 系统设计的内容27613.2 结构化设计方法和工具27713.2.1 结构化系统设计的差不多原则277 13.2.2 系统流程图27813.2.3 模块27913.2.4 HIPO技术27913.2.5 操纵结构图28113.2.6 模块结构图28113.3 系统总体设计28213.3.1 系统总体布局方案28313.3.2 软件系统结构设计的原则286 13.3.3 模块结构设计28713.4 系统详细设计29413.4.1 代码设计29413.4.2 数据库设计29613.4.3 输入设计30013.4.4 输出设计30313.4.5 用户接口界面设计30413.4.6 处理过程设计30713.5 系统设计说明书30913.5.1 系统设计引言30913.5.2 系统总体技术方案310选择题313摸索题314第14章信息系统实施31514.1 系统实施概述31514.1.1 系统实施时期的特点31514.1.2 系统实施的要紧内容31614.1.3 系统实施的方法31714.1.4 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31714.2 程序设计方法31914.2.1 程序设计基础知识31914.2.2 结构化程序设计32314.2.3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32514.2.4 可视化程序设计32614.3 系统测试32714.3.1 系统测试概述32714.3.2 测试的原则32914.3.3 测试的方法33014.3.4 测试用例设计33214.3.5 系统测试过程33914.3.6 排错调试34814.3.7 系统测试报告34914.4 系统的试运行和转换35014.5 人员培训351选择题352摸索题352第15章信息化与标准化35315.1 信息化战略和策略35315.1.1 信息化35315.1.2 国家信息化35415.1.3 企业信息化35515.1.4 我国信息化政策法规356 15.2 信息化趋势35915.2.1 远程教育36015.2.2 电子商务36015.2.3 电子政务36115.3 企业信息资源治理36215.3.1 信息资源治理的含义362 15.3.2 信息资源治理的内容363 15.3.3 信息资源治理的组织363 15.3.4 信息资源治理的人员363 15.4 标准化基础36415.4.1 标准化的进展36415.4.2 标准化的定义36615.4.3 标准化的过程模式36715.4.4 标准化的级别和种类368 15.5 标准化应用37015.5.1 标准的代号和编号37015.5.2 信息技术标准化37215.5.3 标准化组织373摸索题375第三篇信息系统的治理第16章系统治理规划37816.1 系统治理的定义37816.1.1 治理层级的系统治理要求378 16.1.2 运作层级的系统治理要求381 16.2 系统治理服务38316.2.1 为何引入IT服务理念383 16.2.2 服务级别治理38416.3 IT财务治理38516.3.1 为何引入IT财务治理38516.3.2 IT部门的角色转换38616.3.3 IT财务治理流程38616.4 制定系统治理打算38816.4.1 IT部门的职责及定位38816.4.2 运作方的系统治理打算389 16.4.3 用户方的系统治理打算390摸索题391第17章系统治理综述39217.1 系统运行39217.1.1 系统治理分类39217.1.2 系统治理规范化39317.1.3 系统运作报告39317.2 IT部门人员治理39417.2.1 IT组织及职责设计39417.2.2 IT人员的教育与培训39617.2.3 第三方/外包的治理39617.3 系统日常操作治理39817.3.1 系统日常操作概述39817.3.2 操作结果治理及改进40017.3.3 操作人员的治理40017.4 系统用户治理40017.4.1 统一用户治理40017.4.2 用户治理的功能40217.4.3 用户治理的方法40317.4.4 用户治理报告40417.5 运作治理工具40417.5.1 运作治理工具的引入40417.5.2 自动化运作治理的益处405 17.5.3 运行治理工具功能及分类406 17.6 成本治理40817.6.1 系统成本治理范畴40817.6.2 系统预算及差异分析40817.6.3 TCO总成本治理41017.7 计费治理41017.7.1 计费治理的概念41017.7.2 计费治理的策略41117.7.3 计费定价方法41117.7.4 计费数据收集41217.8 系统治理标准简介41417.8.1 ITIL标准41417.8.2 COBIT标准41517.8.3 HP ITSM参考模型和微软MOF 416 17.9 分布式系统的治理41617.9.1 分布式系统的问题41617.9.2 分布式环境下的系统治理417 17.9.3 分布式系统中的安全治理418 摸索题419第18章资源治理42018.1 资源治理概述42018.1.1 资源治理概念42018.1.2 配置治理42018.2 硬件治理42118.2.1 硬件治理的范畴42118.2.2 硬件配置治理42218.2.3 硬件资源爱护42318.3 软件治理42418.3.1 软件治理的范畴42418.3.2 软件生命周期和资源治理424 18.3.3 软件构件治理42518.3.4 软件分发治理42618.3.5 文档治理42718.3.6 软件资源的合法爱护427 18.4 网络资源治理42818.4.1 网络资源治理的范畴428 18.4.2 网络资源治理与爱护428 18.4.3 网络配置治理42918.4.4 网络治理43118.4.5 网络审计支持43118.5 数据治理43318.5.1 数据生命周期43318.5.2 信息资源治理43318.5.3 数据治理43418.5.4 公司级的数据治理43418.5.5 数据库审计支持43618.6 设施和设备治理43618.6.1 电源设备治理43618.6.2 空调设备治理43718.6.3 通信应急设备治理43718.6.4 楼宇治理43818.6.5 防护设备治理43818.6.6 信息系统安全性措施标准439摸索题439第19章故障及问题治理44019.1 故障治理概述44019.1.1 概念和目标44019.1.2 故障治理的范畴44019.2 故障治理流程44119.2.1 故障监视44219.2.2 故障调研44319.2.3 故障支持和复原处理445 19.2.4 故障分析和定位445 19.2.5 故障终止44719.2.6 故障处理跟踪44719.3 要紧故障处理44819.3.1 故障的差不多处理448 19.3.2 主机故障复原措施448 19.3.3 数据库故障复原措施450 19.3.4 网络故障复原措施451 19.4 问题操纵与治理45119.4.1 概念和目标45219.4.2 相关逻辑关系45219.4.3 问题治理流程45319.4.4 问题操纵45419.4.5 错误操纵45719.4.6 问题预防45819.4.7 治理报告459选择题460摸索题460第20章安全治理46120.1 概述46120.1.1 安全策略46120.1.2 安全治理措施46220.1.3 安全治理系统46320.1.4 安全治理范畴46420.1.5 风险治理46520.2 物理安全措施46620.2.1 环境安全46620.2.2 设施和设备安全467 20.2.3 介质安全46920.3 技术安全措施47120.3.1 系统安全措施47120.3.2 数据安全性措施474 20.4 治理安全措施47620.4.1 运行治理47620.4.2 防犯罪治理47720.5 相关的法律法规47820.6 安全治理的执行47920.6.1 安全性治理指南480 20.6.2 入侵检测48020.6.3 安全性强度测试481 20.6.4 安全性审计支持481选择题482摸索题482第21章性能及能力治理48321.1 系统性能评判48321.1.1 性能评判概述48321.1.2 性能评判指标48321.1.3 设置评判项目48721.1.4 性能评判的方法和工具488 21.1.5 评判结果的统计与比较491 21.2 系统能力治理49121.2.1 能力治理概述49221.2.2 能力治理活动49221.2.3 设计和构建能力数据库493 21.2.4 能力数据监控49621.2.5 能力分析诊断49721.2.6 能力调优和改进49821.2.7 实施能力变更49921.2.8 能力治理的高级活动项目499 21.2.9 能力打算、考核和报告500 选择题501摸索题501第22章系统爱护50222.1 概述50222.1.1 系统爱护的任务和内容502 22.1.2 系统爱护的方法50222.2 制定系统爱护打算50322.2.1 系统的可爱护性50322.2.2 系统爱护的需求50422.2.3 系统爱护打算50522.2.4 系统爱护的实施形式507 22.3 爱护工作的实施50722.3.1 执行爱护工作的过程507 22.3.2 软件爱护50922.3.3 硬件爱护510选择题511摸索题511第23章新系统运行及系统转换512 23.1 制定打算51223.1.1 系统运行打算51223.1.2 系统转换打算51223.2 制定系统运行体制51323.3 系统转换测试与运行测试513 23.3.1 系统转换测试51323.3.2 运行测试51623.4 系统转换51723.4.1 系统转换打算51723.4.2 系统转换的执行52023.4.3 系统转换评估52123.5 开发环境治理52123.5.1 开发环境的配置52223.5.2 开发环境的治理52223.5.3 系统发行及版本治理523摸索题523第24章信息系统评判52424.1 信息系统评判概述52424.1.1 信息系统评判的概念和特点52424.1.2 信息系统的技术性能评判52524.1.3 信息系统的治理效益评判52524.1.4 信息系统成本的构成52524.1.5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来源52624.1.6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判的方法527 24.1.7 信息系统的综合评判52824.2 信息系统评判项目52824.2.1 建立评判目标52824.2.2 设置评判项目53024.3 评判项目的标准53124.3.1 性能评判标准53124.3.2 运行质量评判标准53324.3.3 系统效益评判标准53424.4 系统改进建议535摸索题536第25章系统用户支持53725.1 用户角度的项目53725.2 用户支持53725.3 用户咨询53825.4 关心服务台54025.5 人员培训服务542摸索题543参考文献544。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知识点整理分析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知识点整理分析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知识点整理分析以下是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1.信息系统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知识,熟悉信息系统的各种组成部分。

2.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具备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知识和方法,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战略,设计出适合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3.信息系统开发与集成:了解不同的开发方法论和工具,能够进行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将各个组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4.数据库管理:熟悉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优化和管理,能够进行数据库的维护和备份,确保数据库的安全性和高可用性。

5.网络管理与安全:具备网络管理和安全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搭建和管理企业内部的网络架构,并采取措施保护网络安全。

6.项目管理:掌握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能够有效地组织团队、分配资源、制定计划,确保项目按时、按质量完成。

7.系统运维与故障处理:了解信息系统的运维流程和方法,能够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故障。

8.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具备数据分析的技能,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

9.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了解与信息系统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信息系统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10.学习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并能够创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pdf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pdf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pdf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是一本介绍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的指导性教材。

这本教程主要介绍了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的职责、技能要求以及工作流程等内容。

下面将对该教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首先,该教程介绍了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的工作职责。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主要负责协助组织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部署和运营工作。

他们需要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收集和分析业务需求,规划和设计信息系统的架构和功能,并协调开发团队完成系统开发工作。

此外,他们还需要定期监控和维护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教程对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的技能要求进行了详细介绍。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熟悉常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不同部门和人员有效沟通和协作。

此外,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定位和解决系统故障和问题。

教程还介绍了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的工作流程。

该教程详细阐述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维流程,包括需求收集、系统设计、开发测试、部署上线、运维管理等环节。

对于每个环节,教程都详细介绍了工程师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和技能要求,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的工作流程。

除了以上内容,教程还对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的发展前景和职业规划进行了简要介绍。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是一个发展前景广阔的职业,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教程通过介绍相关职业发展路径和资格认证,帮助读者进行职业规划,提供了一些建议和经验。

总结而言,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是一本全面介绍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的职责、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的教材。

通过该教程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职业前景,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简编-63页word资料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简编-63页word资料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简编—计算机硬件基础简编—(2019年3月3日)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1.1 计算机基本组成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部分组成。

2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

内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合称为主机。

3控制器包括: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控制。

1.1.1 中央处理器1运算器通常由算术运算部件(ALU)和一些寄存器组成。

2累加器除了存放参加运算的操作数外,在连续运算中,还用于存放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

3为了使计算机能够正确执行指令,CPU必须能够按正确的时序产生操作控制信号,这使控制器的主要任务。

4控制器组成:①程序计数器(PC)②指令寄存器(IR)③指令译码器④脉冲源及启停控制线路⑤时序信号产生部件⑥操作控制信号形成部件⑦中断机构⑧总线控制逻辑1.1.2 存储器1按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功能分类: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由双极型半导体;主存储器,由MOS半导体存储器构成;辅助存储器,又称为外存储器。

1.1.3 常用I/O设备1按信息的传输方向来分可分为:输入、输出与输入输出设备。

2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光标、触摸屏、跟踪球、控制杆、数字化仪、语言输入、手写汉字识别、光学字符阅读机(OCK)。

分为两类:媒体输入设备和交互式输入设备。

媒体输入设备:纸带输入机、卡片输入机、光学字符阅读机;交互式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触屏、光屏、跟踪球。

3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语音输出设备、卡片穿孔机、纸带穿孔机、数模转换设备。

4输入输出设备:磁盘机、磁带、可读写光盘、CRT显示器、通信设备。

5输入输出设备按功能分为三类:用于人机接口、用于存储信息、机—机联系。

6键盘:按键开关可分为两类:触点式、非触点式。

7键盘控制器的构成方式不同,可分为编码键盘和非编码键盘两类。

8根据鼠标器锁采用的传感技术的不同,鼠标器可分为两类:机械式与光电式。

9鼠标与主机相连有两种方式:总线接口和通信接口。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 软考中级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 软考中级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软考中级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一部分: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概述。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是指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负责规划、设计、实施和维护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全书要点整理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全书要点整理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目录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 (2)第二章操作系统知识 (4)第三章程序设计语言 (7)第四章系统配置和方法 (8)第五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11)第六章多媒体基础知识 (12)第七章网络基础知识 (16)第八章数据库技术 (22)第九章安全性知识 (25)第十章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 (26)第十一章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知识 (37)第十二章信息系统分析 (37)第十三章信息系统设计 (31)第十四章信息系统实施 (34)第十五章信息化与标准化 (37)第十六章系统管理规划 (38)第十七章系统管理综述 (39)第十八章资源管理 (41)第十九章故障及问题管理 (43)第二十章安全管理 (6)第二十一章性能及能力管理 (6)第二十二章系统维护 (58)第二十三章新系统运行及系统转换 (85)第二十五章系统用户支持 (123)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1、计算机基本组成是冯诺依曼型,即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 5 部分组成。

其中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中央处理器。

内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称为主机。

不属于主机的设备者是外部设备(外设),包括输入、输入设备和外存储器。

2、运算器由算术逻辑部件(ALU)和寄存器组成,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3、控制器解释和执行指令,协调。

包括指令寄存器(存放指令)、程序计数器(存放指令地址)。

4、存储器,存放数据和程序,通过地址线和数据线与其他部件相连。

5、分为高速缓冲存储器(由双极型半导体组成,其速度接近CPU,临时存放数据和指令);主存器(由 MOS半导体存储器构成,存放运行时的程序和数据);辅助存储器或外存储器(由磁表面存储器组成,容量大,存放大量程序数据,需要调入主存后被CPU访问)。

6、CPU直接访问的存储器为内存储器,包括高速缓存和主存,它们不断交换数据。

7、输入输出设备指既可输入信息也可输出信息,包括磁盘机、磁带、可读写光盘、CRT终端、通信设备(MODE)、数模、模数转换设备。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全书要点整理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全书要点整理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目录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2第二章操作系统知识 4第三章程序设计语言7第四章系统配置和方法8第五章数据结构与算法11第六章多媒体基础知识12第七章网络基础知识16第八章数据库技术22第九章安全性知识25第十章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26第十一章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知识 37第十二章信息系统分析37第十三章信息系统设计31第十四章信息系统实施34第十五章信息化与标准化37第十六章系统管理规划38第十七章系统管理综述39第十八章资源管理41第十九章故障及问题管理43第二十章安全管理 6第二十一章性能及能力管理 6第二十二章系统维护58第二十三章新系统运行及系统转换 85第二十五章系统用户支持123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1、计算机基本组成是冯诺依曼型,即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 5 部分组成。

其中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中央处理器。

内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称为主机。

不属于主机的设备者是外部设备(外设),包括输入、输入设备和外存储器。

2、运算器由算术逻辑部件(ALU)和寄存器组成,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3、控制器解释和执行指令,协调。

包括指令寄存器(存放指令)、程序计数器(存放指令地址)。

4、存储器,存放数据和程序,通过地址线和数据线与其他部件相连。

5、分为高速缓冲存储器(由双极型半导体组成,其速度接近CPU,临时存放数据和指令);主存器(由 MOS半导体存储器构成,存放运行时的程序和数据);辅助存储器或外存储器(由磁表面存储器组成,容量大,存放大量程序数据,需要调入主存后被CPU访问)。

6、CPU直接访问的存储器为内存储器,包括高速缓存和主存,它们不断交换数据。

7、输入输出设备指既可输入信息也可输出信息,包括磁盘机、磁带、可读写光盘、CRT终端、通信设备(MODE)、数模、模数转换设备。

8、图像必须以50帧/秒-70帧/秒速度刷新,才不会闪烁。

9、分辨率640*480,回扫期是扫描期的20%,帧频为50时,行频为480÷80%*50=30KHZ,水平扫描期=1/30=33毫秒,读出时间=33*80%÷640=40-50毫秒。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浓缩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浓缩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浓缩项目治理师的考试相关于PMP等考试,除了基础的项目治理知识体系以外,还比较注重信息化基础、信息安全、软件开发等技术治理工作,同时强调活学活用,通过案例分析和论文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因此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情况。

本文档是针对信息系统项目治理师内容进行的浓缩版本,并非涵盖所有的内容,能够打印出来供平常巩固经历。

最后祝各位朋友一次通过考试,成为合格的项目治理师。

1信息化基础知识1.1信息与信息化●信息能够是消息、信号、数据、情报或知识;信息具有普遍性、动态性、可处理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的特点。

其作用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人类认识世界的媒介、治理的基础和决策的依据。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进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信息技术应用------龙头(主阵地)⏹信息资源------------核心任务⏹信息网络------------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和产业---建设基础⏹信息化人才---------成功之本⏹信息化法规---------保证1.2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1.2.1电子政务的概念、内容和技术形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一种政府运作模式。

可概括为两个方面:政府部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治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政府部门与社会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政务公布,实现资源共享、群众监督、高效办事。

其内容包括: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1.2.2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建设目标和要紧任务●指导思想: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政务工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进展,通过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和谐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国民经济连续快速健康进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1.1 计算机基本组成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部分组成。

2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

内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合称为主机。

3控制器包括: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控制。

1.1.1 中央处理器1运算器通常由算术运算部件(ALU)和一些寄存器组成。

2累加器除了存放参加运算的操作数外,在连续运算中,还用于存放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

3为了使计算机能够正确执行指令,CPU必须能够按正确的时序产生操作控制信号,这使控制器的主要任务。

4控制器组成:①程序计数器(PC)②指令寄存器(IR)③指令译码器④脉冲源及启停控制线路⑤时序信号产生部件⑥操作控制信号形成部件⑦中断机构⑧总线控制逻辑1.1.2 存储器1按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功能分类: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由双极型半导体;主存储器,由MOS半导体存储器构成;辅助存储器,又称为外存储器。

1.1.3 常用I/O设备1按信息的传输方向来分可分为:输入、输出与输入输出设备。

2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光标、触摸屏、跟踪球、控制杆、数字化仪、语言输入、手写汉字识别、光学字符阅读机(OCK)。

分为两类:媒体输入设备和交互式输入设备。

媒体输入设备:纸带输入机、卡片输入机、光学字符阅读机;交互式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触屏、光屏、跟踪球。

3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语音输出设备、卡片穿孔机、纸带穿孔机、数模转换设备。

4输入输出设备:磁盘机、磁带、可读写光盘、CRT显示器、通信设备。

5输入输出设备按功能分为三类:用于人机接口、用于存储信息、机—机联系。

6键盘:按键开关可分为两类:触点式、非触点式。

7键盘控制器的构成方式不同,可分为编码键盘和非编码键盘两类。

8根据鼠标器锁采用的传感技术的不同,鼠标器可分为两类:机械式与光电式。

9鼠标与主机相连有两种方式:总线接口和通信接口。

10目前大部分计算机把鼠标接在串行通信口:COM1和COM2上。

11打印机以印字原理可分为:击打式打印机和非击打式打印机;以输出方式可分为串行打印机和并行打印机。

12击打式打印机按字锤或字模的构成方式来分,可分为整字形击打印设备(按字模载体的形态分为:球形、菊花瓣形、轮式、鼓式)和点阵打印设备两类。

13非击打式打印机类型:激光印字机、喷墨打印机、热敏打印机。

14显示器由监视器和显示控制器组成。

监视器由阴极射线管(CRT)、亮度控制电路(控制栅)、扫描偏转电路(水平/垂直扫描偏转线圈)组成。

15为保证屏幕上显示的图像不产生闪烁,图像必须以50帧/秒至70帧/秒的速度进行刷新。

16计算题举例:如当分辨率为640×480,帧频为50帧/秒,且水平回扫期和垂直回扫期各占水平扫描周期和垂直扫描周期的20%,则行频=480线÷80%×50帧/s=30kHz水平扫描周期=1÷30kHz=33μs每一像素读出的时间=33μs×80%÷640线=40-50ns若分辨率提高到1024×768,帧频为60帧/秒,则行频提高到57.6kHz,水平扫描周期(HC)为17.4μs,每像素读出时间减少到13.6ns。

分辨率要求越高,为保证图像不闪烁,则时间要求越高(每一像素读出显示的时间越短)。

光栅扫描显示器的扫描方式还可以分成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方式两种。

1.2 计算机的系统结构1.2.1 并行处理的概念1并行性包括同时性和并发性两种含义。

2计算机中提高并行性的措施:时间重叠(时间并行技术);资源重复(空间并行技术);资源共享(一种软件方法)。

3指令流:计算机执行的指令序列;数据流:指令流调用的数据序列;多重性:计算机同时可处理的指令或数据的个数。

4(S-single、单一的,I-instruction、指令,M-multiple、多倍的,D-dat、数据)根据指令流和数据流的多重性,可以把计算机分为4类:①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②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③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④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

1.2.2 流水线处理机系统若假定图中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的时间相同,均为t,则完成n条指令的时间T分别为T=3nt;T=(n+2)t。

1.2.3 并行处理机系统1并行处理机也称为阵列式计算机,是操作并行的SMID计算机,采用资源重复的措施开发并行性。

并行处理机通常有一个控制器CU,N 个处理单元(PE)(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模块),以及一个互联网络部件(IN)组成。

2并行处理机的主要特点:以单指令流多数据流方式工作;采用资源重复方法引用空间因素;是以某一类算法为背景的专用计算机;并行处理机的研究必须与并行算法的研究密切结合;处理单元结构相同是同构型并行机,同时是异构型多处理机系统。

1.2.4 多处理机系统1多处理机属于MIMD计算机。

和SIMD计算机的区别:多处理机实现任务或作业一级的并行,而并行处理机只实现指令一级的并行。

2多处理机的特点:结构灵活性、程序并行性、并行任务派生、进程同步、资源分配和进程调度。

1.2.5 CISC/RISC指令系统RISC与CISC比较,指令系统的主要特点:指令数目少;指令长度固定、指令格式种类少、寻址方式种类少;大多数指令可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通用寄存器数量多。

1.3 计算机存储系统1.3.3 主存储器1半导体读写存储器简称RWM,习惯上称为RAM,按工艺不同可分为:双极型RAM和MOS型RAM。

2静态MOS存储芯片由:存储体、读写电路、地址译码、控制电路(存储体、地址译码器、驱动器、I/O控制、片选控制、读/写控制)组成。

3存储器主要技术指标:存储容量、存取速度、可靠性。

4存储器的速度可用访问时间、存储周期和频宽来描述。

Tm(存储周期)>Ta(读出时间),Tm>Tw(写入时间)。

1.3.4 高速缓冲存储器1访问高速缓冲存储器的时间一般为访问主存时间的1/4-1/10。

1.3.5 辅助存储器1常用的辅助存储器包括:磁带、磁盘、光盘。

2磁表面存储器的存储原理:磁层由非矩形剩磁特性的导磁材料(氧化铁、镍钴合金)构成;磁层材料的剩磁要大(读出信息大),矫顽力HC要合适,才有足够的抗干扰能力和使用较小写电流,磁层厚度要薄,才能提高记录密度。

3磁头由高导磁率的软磁材料(如坡莫合金和具有高频特性的帖氧体)做铁心,在铁心上开有缝隙并绕有线圈。

4在磁表面存储器中一般都是磁头固定。

5磁盘存储器由磁记录介质、磁盘存储器、磁盘控制器3部分组成;磁盘控制器包括控制逻辑、时序电路、“并—串”转换和“串—并”转换电路;磁盘驱动器包括:读写电路、读写转换开关、读写磁头和磁头定位伺服系统。

6按读写类型,光盘可分为:之都型、一次性写入型和可重写型。

1.4 计算机应用领域1计算机应用领域包括: 1 科学计算2 信息管理3 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技术4 语言与文字的处理5 人工智能第二章操作系统知识2.1 操作系统简介2.1.1 操作系统的定义与作用1操作系统是管理软硬件资源,控制程序执行、改善人机界面、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和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良好运行环境的一种系统软件。

2操作系统2个重要的作用:通过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改善人机界面,向用户提供友好的工作环境。

3资源:在计算机系统中,能分配给用户使用的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

包括2大类: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

2.1.2 操作系统的功能特征1操作系统的主要特性:并发性、共享性和异步性。

并发性: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行程序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同时执行。

共享性:指操作系统中的资源,可被多个并发的程序使用。

异步性:又称为随机性。

2从资源管理的观点来了解操作系统的6个主要功能:①处理器管理②存储管理③设备管理④文件管理⑤作业管理⑥网络与通信管理。

2.1.3 操作系统的类型1操作系统的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

2批处理系统的主要特征:用户脱机工作、成批处理作业、多道程序设计、作业周转时间长。

3分时操作系统特性:同时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4实时操作系统组成: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操作控制、反馈处理。

2.2 处理机管理2.2.1 进程的基本概念1进程: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2进程属性:结构性、共享性、动态性、独立性、制约性、并发性。

2.2.2 进程的状态和转换1 3种不同的进程状态:运行态(running)、就绪态(ready)、等待态(wait)(又称为阻塞态,blocked;或睡眠态,sleep)。

2.2.3 进程的描述1进程上下文:操作系统中把进程物理实体和支持进程运行的环境合称为上下文(context).2一个进程映像包括:进程程序块、进程数据块、系统/用户堆栈、进程控制块(PCB)。

3进程控制块包括3类信息:标示信息、现场信息、控制信息。

4常用的现场信息包括:通用寄存器的内容、控制寄存器(PSW)的内容、用户堆栈指针、系统堆栈指针。

5常用的控制信息包括:进程的调度相关信息、进程组成信息、进程间通信相关信息、进程在二级存储器内的地址、CPU资源的占用和使用信息、进程特权信息、资源清单。

2.2.4 进程的同步与互斥1进程之间存在两种基本关系:竞争关系和协作关系。

2进程的互斥是解决进程间竞争关系的手段;进程的同步是解决进程间协作关系的手段。

进程的互斥是一种特殊的进程同步关系,即逐次使用互斥共享资源。

3典型的进程间同步问题: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4最常用的同步机制:信号量即PV,管程。

5原语是操作系统中执行时不可中断的过程,即原子操作两个同步原语:P(测试)操作和V(增量)操作。

2.2.5 死锁1死锁:两个进程分别等待对方占用的一个资源,于是两者都不能执行而处于永远等待。

2死锁产生的条件:①互斥的条件②占有和等待条件③不剥夺条件④循环等待条件。

2.3 存储管理1存储管理的功能:①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②地址转换和存储保护③主存空间的共享④主存空间的扩充。

2.3.1 存储器的层次1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器可分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磁盘缓存、固定磁盘、可移动磁盘介质6个层次结构。

2逻辑地址转化为物理地址,称为地址转换或重定位。

2.3.2 地址转换与存储保护1存储管理类型:分区存储管理、分段存储管理、分页存储管理、虚拟存储管理。

2.3.3 分区存储管理1分区存储管理分为:固定和可变分区管理。

2可变分区管理的分配算法:最先适用分配算法、最优适用分配算法、最坏适用分配算法。

2.4 设备管理1外围设备分类:存储型设备、输入输出型设备。

2设备管理应具有以下功能:外围设备中断处理;缓冲区处理;外围设备的分配;外围设备驱动调度。

2.4.1 I/O硬件原理1按照输入输出特性,I/O设备可划分为:输入型外围设备、输出型外围设备和存储型外围设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