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人教版)
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小红拿着爷爷的“放大镜”观看周围的物体时发现,近处的物体是正立、放大的,而稍远处的物体是倒立、放大的,更远处的物体则是倒立、缩小的。
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经过讨论形成了下面四个问题。
你认为最具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科学问题是()
A.放大镜成像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
B.放大镜所成物体的像有哪些种类?
C.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体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有何关系?
D.凸透镜成像的条件是什么?
2.如图中所示,可判断出邮票到放大镜的距离
A.小于焦距
B.大于焦距,小于两倍焦距
C.等于两倍焦距
D.大于两倍焦距
3.把一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沿主光轴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A.像距逐渐增大像变大B.像距逐渐增大像变小
C.像距逐渐变小像变大D.像距逐渐变小像变小
4.如图为中国第一位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隔着一滴悬浮的水球时被拍摄的一幅照片,由此可知王亚平通过水球(可看成凸透镜)成的像位于
A.王亚平与水球之间B.水球内部
C.拍摄相机的胶片上D.水球与拍摄相机之间
5.赛赛有两个直径都为d的透镜,为辨别两透镜的种类,分别将它们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下方,在纸上分别得到大小不同的甲、乙两个光斑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d1<d<d2).则根据这两个光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甲光斑的可能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一定是凹透镜
B.形成甲光斑的可能是凹透镜,形成乙光斑的一定是凹透镜
C.形成甲光斑的一定是凹透镜,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凸透镜
D.形成甲光斑的一定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凸透镜
6.图中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下列哪一操作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
A.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
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D.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
7.放映幻灯片时,想在屏幕山出现“F”画面,则幻灯片的插法应该选择()
A.B.C.D.
8.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4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1cm
B.若只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此成像原理可应用于投影仪C.若将蜡烛从焦点向透镜方向移动,则像逐渐变小
D.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在贴近凸透镜左侧的位置放一个远视镜片,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9.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不能看到像B.乙不能看到像
C.甲、乙都不能看到像D.甲、乙都能看到像
10.如图所示,是无锡市中小学统一安装的“一键式报警柱”。
按下按钮就可以通过摄像头进行面对面视频通话,实现校园安全事件的紧急救助。
关于此设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摄像头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B.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定律
C.“报警”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D.“报警”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二、填空题
11.春季鲜花盛开,小刚用照相机将美丽的鲜花拍摄了下来。
在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是像,若想使鲜花的像更大些,应使镜头(选填“靠近”或“远离”)鲜花。
为增加艺术色彩,小刚在相机镜头前放置了一张蓝色的玻璃滤镜,此时对着红色的桃花拍照,照片的桃花的颜色是。
12.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安装好器材,调节蜡烛、凸透镜与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在光屏上
得到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cm。
固定凸透镜位置,他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处,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生活中应用这一规律的光学器材
是。
13.凸透镜成像时,在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可能是:
(1);(2)。
14.从圆形金鱼缸的侧面观察缸内水中的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填“放大”或“缩小”)的(填“实”或“虚”)像,如果用激光灯照到鱼,则激光应该向鱼的(选填“上方”、“下方”、“正对”)射去.15.如图,是雨后树叶上留下的一滴水。
我们在水滴中可以看到远处物体倒立、缩小的像,这个像的性质是像,它是由于光透过水滴时发生了射所形成。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如果将蜡烛移动到距凸透镜30cm处,应将光屏(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17.富川县很多学校都安装了一款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脸信息,并将所拍图像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比对。
该摄像镜头相当于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18.当摄影师用一台镜头焦距固定的照相机给全班同学照完毕业像后,接着又要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这时摄影师应该(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小明同学的距离,同时(填“增大”或“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某次给卡通人照相,在对焦时,发现毛玻璃上卡通人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为了使毛玻璃上卡通人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摄影师应当将镜头适当地向和向移动。
(填“上、下、左、右”)
三、作图题
19.如图所示,在两个图中作折射光线。
四、实验题
20.如图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1)实验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如图甲,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和A完全相同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可以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可以得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这种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实验中点燃蜡烛A的好处是;
(3)如图乙,小红根据实验记录,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和A'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发现两个距离相等,得到实验结论之一:“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请问这样有什么不妥?,你认为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4)如图丙,验证像的虚实时,还需的器材是,放好该器材后,眼睛的观察位置可以在图中
(A/B/C/D)处;(C处为点燃着的蜡烛)
(5)图甲中,小红为了让旁边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选填
“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6)小明了解到平面镜是在平板玻璃的背面均匀地镀上了一层金属膜制成的(如图丁)。
他有一个疑问:物体是通过镜子的前面成像还是背面成像?于是他将一支铅笔的笔尖贴在镜子上,如图所示,眼睛从侧面观察,若发现,则说明物体是通过镜子背面成像。
参考答案:
1.C
2.A
3.D
4.D
5.D
6.A
7.A
8.D
9.D
10.C
11.倒立、缩小的实像靠近
黑色
12.10.0 将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照相机
13.三心不在同一高度物距等于或小于焦距
14.放大虚正对
15.实折射
16.放大投影仪(或幻灯机、电影放映机)靠近
17.凸会聚
18.减小增大下右
19.
20.方便确定像的位置未点燃等效替代法使成像更清晰实验次数太少,可能存在偶然性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
光屏B不变笔尖的像和笔尖间相隔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