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专题4 酶的研究与应用 课题3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课后限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
(建议用时:30分钟)
考点基本目标发展目标
1.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技术的方法1,2,3,4,5
11,12,13,14,15
2.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制备及发酵6,7,8,9,10
[基本目标]
1.固定化酵母细胞在发酵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发酵浓度不宜过高
B.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时,形成的凝胶珠越大越好,越硬越好
C.固定化的酵母细胞不能繁殖,性状较为稳定
D.酵母细胞固定化是为了提高发酵速度
A解析若发酵液浓度过高,会导致酵母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2.下列关于使用固定化酶技术生产高果糖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果糖浆的生产需要使用果糖异构酶
B.在反应柱内的顶端装上分布着许多小孔的筛板,防止异物进入
C.将葡萄糖溶液从反应柱的上端注入,果糖从反应柱下端流出
D.固定化酶技术复杂,成本较高
C解析生产高果糖浆时所用的酶应为葡萄糖异构酶;将这种酶固定在一种颗粒状的载体上,再将这些酶颗粒装到一个反应柱内,柱底端装上分布着许多小孔的筛板,酶颗粒无法通过筛板上的小孔,而反应溶液可以自由出入;生产过程中,将葡萄糖溶液从反应柱的上端注入,使葡萄糖溶液流过反应柱,与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接触,转化成果糖,从反应柱的下端流出;反应柱能连续使用半年,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3.如图表示某同学进行的澄清苹果汁生产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所用的固定化果胶酶由海藻酸钠直接包埋获得
B.为防止杂菌污染,图示装置制作完毕后应瞬间高温灭菌
C.通过控制阀调节苹果汁流出的速率,保证反应充分进行
D.固定化果胶酶不可重复使用,每次生产前应重新填装反应柱
C解析酶的固定化一般不用包埋法,A项错误;瞬间高温灭菌会使固定化酶失去活性,B项错误;加入苹果汁后可关闭控制阀一段时间,再通过减慢苹果汁流出的速率,让底物与酶充分接触,使反应充分进行,C项正确;固定化果胶酶可重复使用,D项错误。
4.下列关于酶的固定化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方法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B.固定化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C.由于细胞体积大,而酶分子很小,因此细胞多采用物理吸附法固定
D.从酶的固定方式看,物理吸附法比化学结合法对酶的活性影响小
C解析由于细胞体积大,酶分子很小,体积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体积小的酶分子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因此,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
5.如果反应物是大分子物质,则应采用的固定化技术和理由是( )
A.固定化酶技术;可应用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对酶固定,利于大分子物质和酶的接触
B.固定化酶技术;可应用包埋法对酶固定,利于大分子物质和酶的接触
C.固定化细胞技术;一般应用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对细胞固定,利于大分子物质和细胞的接触
D.固定化细胞技术;一般应用包埋法对细胞固定,利于大分子物质和细胞的接触
A解析如果反应物是大分子物质,则应采用的固定化技术是固定化酶技术,理由是:如果采用固定化细胞技术,则一般用包埋法对细胞固定,但大分子反应物难以进入包埋细胞的网格或颗粒中,不利于反应的进行,故采用固定化酶技术,一般用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对酶固定,和包埋法相比,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有利于反应物与酶的接触。
6.酵母细胞的活化指的是( )
A.让酵母细胞恢复运动状态
B.让酵母细胞在缺水状态下更容易休眠
C.让酵母细胞内酶活性加倍
D.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细胞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D解析缺水状态下,酵母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在固定化之前,应先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细胞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即活化。
7.下列关于配制海藻酸钠溶液的操作,正确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加热时不能搅拌
B.由于海藻酸钠溶解速度快,所以不用加热
C.海藻酸钠在水中溶解的速度慢,需用酒精喷灯加热
D.采用小火或间断加热,促进溶解,防止发生焦糊
D解析海藻酸钠采用小火或间断加热,需搅拌防止焦糊;酒精喷灯产生高温火焰,主要用于需强热的实验,此实验中不使用。
8.在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中,CaCl2溶液的作用是( )
A.用于调节溶液pH B.用于进行离子交换
C.用于胶体聚沉D.用于为酵母菌提供Ca2+
C解析海藻酸钠胶体在CaCl2这种电解质溶液的作用下会发生聚沉,形成凝胶珠,其作用机理是由于盐离子的电荷与胶体微粒电荷相互吸引,形成更大的胶体颗粒,类似于人体红细胞与抗凝集素之间的凝集反应。
9.下列有关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首先用蒸馏水把干酵母、CaCl2、海藻酸钠配制成溶液,但配制CaCl2溶液需要加热B.配制海藻酸钠的溶液成糊状
C.配制酵母细胞溶液要用玻璃棒搅拌,使酵母细胞混合均匀
D.酵母细胞溶液首先要和CaCl2溶液混合
C解析配制CaCl2溶液不需加热;配制海藻酸钠溶液需要小火或间断加热,直至将海藻酸钠完全溶化;溶化好的海藻酸钠冷却至室温后加入活化的酵母细胞,进行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10.图1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有关操作,图2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刚溶化的海藻酸钠应迅速与活化的酵母细胞混合制备混合液
B.图1中X溶液为CaCl2溶液,其作用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
C.图2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培养液与酵母细胞充分接触
D.图1中制备的凝胶珠用蒸馏水洗涤后再转移到图2装置中
A解析刚溶化的海藻酸钠要冷却至室温,才能与活化的酵母细胞混合制备混合液,以免高温使酵母细胞失活;混合液缓慢滴入CaCl2溶液进行固定化酵母细胞,CaCl2的作用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培养液与酵母细胞充分接触,以利于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制备的凝胶珠用蒸馏水洗涤(去除残留的CaCl2)后再转移到图2装置中进行发酵。
[发展目标]
11.制备好的凝胶珠是否符合应用要求,常用的检测方法有( )
①挤压法②摔打法③观察法④培养法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D解析检测凝胶珠是否合格经常使用下列检测方法:一是用镊子夹起一个凝胶珠放在实验桌上用手挤压,如果凝胶珠不容易破裂,没有液体流出,就表明凝胶珠制作成功;二是在实验桌上用力摔打凝胶珠,如果凝胶珠很容易弹起,也能表明制备的凝胶珠是成功的;三是可以通过观察凝胶珠的颜色和形状来判断。
12.某校学生尝试用琼脂作为载体,用包埋法固定α-淀粉酶来探究固定化酶的催化效果。
实验结果见表(假设加入试管中的固定化淀粉酶量与普通α-淀粉酶量相同)。
实验表明1号试管中淀粉未被水解,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B.淀粉是大分子物质,难以通过琼脂与淀粉酶接触
C.水浴保温时间过短,固定化淀粉酶未将淀粉水解
D.实验程序出现错误,试管中应先加入碘液后保温
B解析由于题中固定化淀粉酶是用包埋法固定的,而淀粉是大分子物质,它不能通过琼脂与酶充分接触,导致淀粉不能被水解,因而遇碘液呈现蓝色。
13.固定化脂肪酶的方法一般是:将酶液和一定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后,用注射器
滴到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中,25 ℃静置固定化2 h,过滤洗涤,再加入到戊二醛溶液中,25 ℃化学结合2 h,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就可得到颗粒状固定化脂肪酶。
某兴趣小组对固定化脂肪酶的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进行了探究,如图甲~丁显示的是部分研究结果(注:纵坐标为酶活力,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a为游离酶,b为固定化脂酶)。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甲乙
丙丁
A.在温度或pH变化时,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脂肪酶具有的缺点是稳定性较低
B.这种固定化脂肪酶使用的是物理吸附法、包埋法和化学结合法三种方法的结合
C.CaCl2的量太少时,酶活力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包埋不完全,包埋在内部的部分酶会流失
D.海藻酸钠浓度较高时,酶活力低的原因可能是形成的凝胶孔径较大,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
C解析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在温度或pH变化时,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脂肪酶具有的优点是稳定性较高,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静置固定2 h”“化学结合2 h”可知,这种固定化脂肪酶使用的方法是包埋法和化学结合法,B项错误;海藻酸钠浓度较高时,凝胶的孔径较小,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D项错误。
14.固定化酶是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
东北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利用双重固定法,即采用戊二醛作交联剂(使酶相互连接),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研究固定化酶的性质,并对其最佳固定条件进行了探究。
如图显示的是部分研究结果(注: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
请分析回答:
(1)酶的固定化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和应用X围的角度分析,图甲所示结果可以得出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曲线表明,浓度为______左右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酶活力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固定化酶的活力随使用次数的增多而下降,由图丙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重复使用________次后酶活力明显下降。
(5)研究人员固定小麦酯酶不采用海藻酸钠直接包埋,而是同时用戊二醛作交联剂,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介绍,科研人员所采用的固定化技术可用下图中的________表示。
解析(2)通过分析图甲可知,固定化小麦酯酶与游离小麦酯酶相比,固定化小麦酯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更强且应用X围较广。
(3)图乙曲线表明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此时的酶活力最高。
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凝胶孔径过大,包埋不紧密,酶分子容易漏出,数量不足,因此酶活力较低。
(4)由图丙可知,固定化酶的活力随使用次数的增多而下降,且在使用3次以后,酶活力显著下降。
(5)由于小麦酯酶分子很小,很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因此固定小麦酯酶不采用海藻酸钠直接包埋,而是采用双重固定法。
(6)双重固定法是指采用戊二醛作交联剂(使酶相互连接),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可见科研人员所采用的固定化技术是化学结合法和包埋法,可用图中的B、C表示。
答案(1)解决酶的回收和再利用的困难(2)固定化小麦酯酶比游离小麦酯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更强,且应用X围较广(3)3% 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凝胶孔径过大,包埋不紧密,酶分子容易漏出,数量不足(4)3 (5)酶分子过小,很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6)BC 15.如图1所示,探究性实验装置共六个,六个装置中分别加入饱和葡萄糖溶液及两粒凝胶珠,实验开始时,小液滴都在C点(刻度管足够长,瓶内氧气充足)。
六个装置分别在0、15 ℃、25 ℃、35 ℃、45 ℃、55 ℃温度下,每隔2 min记录一次各个装置中小液滴的位
置,并且描绘出坐标曲线图如图2。
(1)上述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变量是________。
(2)锥形瓶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小液滴移动的方向是_____(填“左移”“右移”或“不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的距离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制备固定化醋酸菌细胞的实验中,海藻酸钠的浓度过低,请在图2坐标系中画出实验开始10 min后的曲线乙。
(4)工业生产中利用固定化细胞技术进行生产,从哪些方面可以达到延长利用固定化细胞时间的目的?(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实验探究了温度与固定化醋酸菌发酵速度之间的关系,所以温度是自变量。
(2)NaOH溶液的作用是处理生成的醋酸和CO2,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中锥形瓶中的气体量减少,小液滴左移。
(3)如果海藻酸钠的浓度过低,形成的凝胶珠所包埋的醋酸菌数目就少,发酵速度会变慢,小液滴移动距离就短,所得曲线乙和原曲线相似,但在原曲线的下面。
(4)在利用固定化细胞技术进行生产时,要求无菌操作,同时控制好温度和pH 等。
答案(1)探究温度与固定化醋酸菌发酵速度之间的关系温度(2)防止产生的醋酸和CO2挥发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左移锥形瓶中氧气量减少,从而使压强降低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3)如图
(4)无菌操作、控制好温度和pH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