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教案
解题: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全文通过反复的对比映衬,从中引出结论,逻辑缜密,说服力强,具有汹涌澎湃的气势,鲁迅先生曾给予“西汉鸿文”的美誉。
结构分析:
1.请阅读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
参考: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第二部分: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解析:课文共分为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及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一部分:(1~4)写秦朝兴亡的过程。
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第二部分:(5)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主要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2.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叙述秦国五位国君的事迹的?
参考:作者记叙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的历史事迹,其间长达90年,作者将这90年间的历史叙述得详略得当、顺序合理。
解析: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国。
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详略得当。
这是从总体上看。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
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顺序合理,条理井然。
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3.第3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本段承接上文秦的兴盛来写秦的统治措施,为中心论点服务。
解析: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重点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参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解析:《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
这篇课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2.作者是如何推出自己的结论的?
参考:是从秦孝公直至秦亡整个过程中秦王朝兴亡的历史事实推出结论的。
解析:本文在选材上以秦兴亡的历史事实为论据来论证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这样选材,可以通过概括的叙述和形象的描绘,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论点,说服力强。
具体分析:前四段是叙事笔法,以大量史实为论据,写秦由弱到强、由极盛到覆亡的过程。
起势迅猛,灭亡迅速,大起大落。
从富国强兵、攻城略地、建功立业中看出其威势;从焚书毁城、收缴兵器、肆行暴虐中埋下速亡的种子。
作者步步紧逼,在列举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推导出结论(即全文的中心论点),叙和议紧密结合,叙是议论的根据和基础,议论则是记叙的思想内容和深化,使观点和材料、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极为密切。
3.本文叙史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进行高度概括。
解析: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
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从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
上来加以表现。
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
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难点理解:
1.如何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参考: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
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
“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
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
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
解析:对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理解,一直有这样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因为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所以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秦)由攻势转为守势。
一种认为,在贾谊看来,始皇吞并六国时,处攻势,靠权术和暴力取得了成功;但在他夺取天下之后,形势不同了,就不该只用暴力手段对待百姓了,而应施行仁义,注重教化,才能维持住威势,避免灭亡。
第一种观点不能自圆其说。
一是秦从孝公以来,从来没有对谁施行过仁义,却仍然一直能够取攻势;二是攻,应指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应指保住秦王朝的帝位。
陆贾曾对刘邦说过“逆攻而顺守”,应是指这个意思。
这儿应是指秦始皇取得天下后,就从过去的攻势转为巩固政权的守势了。
第二种观点基本意思对,但说得仍不够准确。
根据文章的脉络看,这个论点的基本意思似乎是:秦的迅速灭亡,在于不施仁义。
如果说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靠的是权谋武力,它可以凭此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并把这个胜利推向巅峰的话,那么这其中已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
一旦夺取了天下,过去的敌人一下子消失了,过去掩盖着的矛盾迅速激化,如果施行仁义,矛盾可以缓和、软化;可秦始皇在攻守形势转化情况下,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过去攻取的办法对付百姓,致使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使帝王之业迅速土崩瓦解。
这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基本含义。
(《高中语文导学大全(二年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2.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参考:贾谊是对陈涉做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但也有阶级偏见。
解析: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而亡秦。
作者对陈涉起义的历史作用予以了很高的评价,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能对这一历史事件做出如此公正的评价是难能可贵的。
但在课文中作者对陈涉出身、才能和贫富的评价却很低,暴露出作者的阶级偏见。
写法分析:
1.请谈谈本文的论据的类型。
参考:以史实为论据,叙事铺陈,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
解析: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把大量事实摆出来,结果道理可以不讲而自明,或少讲而大明。
2.这篇文章所具有的一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参考: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解析: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3.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解析: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
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
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4.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
参考:大量运用排比和对偶句是本文的一大语言特点。
解析:排比一是用同义和近义词组成,二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气势磅礴,有强烈的论辩力量。
如:先以“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合从缔交”的广。
接着以“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三个相同的联合结构的词组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
再以“……中山之众”,“……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四个基本相同的带有长串定语的主语以及相同谓语形式的句子,显示“天下之士”合从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
最后更以“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
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伏,弱国入朝”八个结构异同交错的四言句,显示秦乘胜前进夺天下,摧枯拉朽攻诸侯的声势。
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奔放,如果只是一式到底,那又机械呆板了,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句组合起来,则整齐与参差结合,相为映照,文章便张弛有致、气韵流转了。
5.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参考: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解析:全文作了以下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国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用数学符号可表示如下: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最后交锋,却是最弱小的陈涉灭掉最强大的秦朝。
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课文小结:
文章不仅总结了秦亡的教训,而且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
贾谊认为,秦之过,在于“仁义不施”,不知“攻守之势异”。
贾谊写作此文,目的在于为汉文帝提供政治上的鉴戒。
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划“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但是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
这些地方有一定意义。
文章使用了前后对照的手法,铺陈排比,有一泻千里之势。
在中国散文史上,《过秦论》首创了“史论”这一体裁,对汉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作者偏于注重文章豪迈的气势,文中列举的论据与史实有出入的地方。
【板书】
词语积累:
1.音形辨析
没(mò通殁,不要读成mèi)侯(hóu,诸侯,不要读成hòu)
召(shào,召滑,古人名,不要读成zhào)笞(chī,鞭笞,不要读成tái)
系(xì,俯首系颈,不要读成jì)藩(fān,藩篱,不要读成pān)
隳(huī,名城,不要读成zhuì)瓮(wèng,瓮牖绳枢,不要读成wēng)
牖(yǒu,瓮牖绳枢,不要读成piàn)枢(shū,瓮牖绳枢,不要读成qū)
徙(xǐ,迁徙,不要读成xǐ或dǒu)徒(tú,师徒,不要读成dǒu或xǐ)
谪(zhé,谪戍之众,不要读成dí)
2.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孝公既没(没通殁)
合从缔交(从通纵)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甿隶之人(甿通氓)锄耰棘矜(棘通戟)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②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③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④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排序)
⑥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
⑦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①、②、③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④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⑤句和第⑦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⑥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2)动词的活用
①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③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⑤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①。
动词的使动用法,例②③⑥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④⑤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
①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
②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③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①②③。
4.一词多义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2)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逃亡的人)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坚固(的地势))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4)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
(5)遗(yí)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5.同形异义词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豪俊: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古义①有声望、地位的人;②英雄人物。
山东:今义山东省。
古义指殽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
6.特殊句式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判断句)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被动句)
(3)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4)陈利兵而谁何。
(宾语前置句)
(5)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介词结构后置)
(6)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
相关阅读:
一、有关《过秦论》的评论摘录
清·林云铭:《过秦论》乃论秦之过。
三篇中而此篇最为警健。
秦之过,止在结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二句。
通篇全不提破,千回万转之后,方徐徐说出便住。
从来古文无此作法。
万妙在论秦之强处,重重叠叠,说了无数才转入陈涉,又将陈涉之弱处,重重叠叠说了无数,再转入六国。
然后以秦之能攻不能守处作一问难,迫出正意。
段段看来,都是到山穷水尽之际得绝处逢生之妙。
此等笔力,即求之西汉中,亦不易得也。
清·方苞曰:此篇论秦取天下之势,守天下之道。
其取之也虽不以仁义,而势则可凭,且谋武实过于六国,此所以幸而得也。
乃既得而因用此以守之,则断无可久之道矣。
此所以失之易也。
秦
始终仁义不施,而成败异势者,以攻守之势异也。
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本篇题解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
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
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
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
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
最是疏奇之笔。
(转引自《素质教育新教案(语文高中第四册)》西苑出版社2001年版)
二、《过秦论》中的对比
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述还是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见鲜明。
这里有三方面的对比:一是六国与秦之对比。
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作对比,并不厌其详地列举国名、人名。
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支集,且“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
这第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一个反差。
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
文章叙述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确是一个强烈的对比。
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的秦王朝。
而陈涉,作者极写其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没钱没势,士卒稀少而疲弊,更无装备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天下支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
这第二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对比形成的反差较前更为强烈。
三是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文章在末尾议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君也”,一比地位;“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
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这第三层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
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人们亟待答案,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全文结论之所在。
这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
(摘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精读课文讲析》)
三、《峻拔锋利,语警词工──谈贾谊的〈过秦论〉》(徐应佩、周溶泉、吴功正)
贾谊是西汉时期杰出的辞赋家和政论家。
他的赋写得云蒸雨降、回肠荡气,以《鹏鸟赋》《吊屈原赋》最负盛名;他的政论写得峻拔锋利、语警词工,以《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为世所重。
《过秦论》则兼及辞赋的文采辉耀、语势腾纵和政论的见解精辟、雄辩有力,以汪洋恣肆之文表拯世救民之意,成为别具一格的辞赋家的政论。
《过秦论》如题目所示,旨在讲论秦王朝的过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作者充分发挥赋体“铺采离文”的特长,不径言秦之过而先以奔放之言历举秦之功,不直言秦之衰而先以豪迈之语详述秦之兴,不先写秦之亡而先以昂扬之笔书秦之盛,犹如长河入海直奔尾闾之窟。
作者在纵笔泼墨绘足龙腾云卷之态后予以点睛:“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辞赋的艺术手段,使得文势充畅,波澜层迭,议论风发,题旨轩昂,使人不仅理性上可以得到启迪,感情上也能够得到震动。
《过秦论》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叙史事,一为发议论。
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事的升华。
叙述史实,以时序为经,以事迹为纬。
先叙秦孝公时的“兴”,继而写“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时和“延及孝文王、庄襄王”时的“强”,接着写“及至始皇”时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首难,使秦终至败亡。
作者概括了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
议论时,以陈涉与强大的秦王朝比,与山东六国比,是非立分,结论自出。
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便于作者按辞赋的写作规律,施展才华,驰骋笔墨。
《汉书·艺文志》分赋为四大派,将贾谊归属“屈原派”,也就是说贾谊承续了《楚辞》的余绪,且有新的创造,所以杨雄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
”因而贾谊以其辞赋手段写政论,即用其所长,弃其所短,确为刘勰所说的:“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
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而没有堕入“繁华损枝,膏腴害骨”的泥淖。
《过秦论》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使得文势滔滔,有一唱三叹之概。
极化对比,气魄恢宏。
辞赋惯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过秦论》写秦由兴而盛的“攻势”,将攻和被攻的双方向两极强化,极言被攻对象的力强势盛,极言进攻方面的力弱势孤,结果却易攻轻取,对比之下显得气魄很大,且更能说明问题。
秦孝公时,“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一个“窥”字,透出了秦伺机而动的野心,写出了他偏居一隅的地位,也暗示了周天子地广人众、位高权重的形势。
双方力量悬殊,而“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河之外大片土地,只是“拱手”便得,极言取之甚易,如反掌之劳,似吹灰之力。
这反而突显了秦的兵力雄厚,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九国之师”“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兵多将广,声威煊赫,攻势凌厉,结果“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秦不费一刀一箭,就叫山东六国“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始皇时,“却。